資源簡介 4.3 降水的變化與差異【學習目標】1.運用所學知識,說出降水的測定方法及降水的形式。2.運用降水資料,繪制并閱讀降水量柱狀圖,描述降水的時間變化特點。3.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歸納世界降水分布特點。【教學重難點】重點: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難點:降水柱狀圖和等降水量線圖的閱讀。【教學方法】講授法、讀圖分析法、活動探究法、比較法。【教學過程】新課導入:課件展示“烏鎮”“撒哈拉沙漠”景觀圖,對比景觀差異,提出影響兩地景觀差異的主要因素,引入新課——降水的變化與差異。新課講授: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測定展示關于降雨、降雪、冰雹的三幅漫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1.降水的定義?2.降水的形式?定義:大氣中的水汽遇冷凝結成水滴或冰晶,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霧、霜、露等不是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3.降雨量的單位?(毫米)4.降雨的等級?總結:氣象部門根據24小時內的降雨量把降雨劃分為:小于10毫米為小雨;大于等于10毫米小于25毫米為大雨;大于等于50毫米為暴雨;100-250毫米為大暴雨;大于250毫米為特大暴雨等不同等級。過渡:無論是人類的生活還是生產活動,都受到降水的影響。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們如何測量降水量的多少呢?5.降水量的測量展示“雨量器和量杯”,學生閱讀教材“降水量的測量”,自學雨量器和量杯的使用。過渡:我們該如何來測量日降水量呢?總結:一般每天8時、20時各觀測一次,并把兩次觀測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該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觀測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該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觀測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該地的年降水量。強調:通常所說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承轉:展示“鄱陽湖某碼頭水位圖”,結合家鄉的河流水位季節變化,提出:我國鄱陽湖一年內,同一河段出現不同的水位差異,與哪一因素有關呢?二、降水的季節變化1.判讀降水量柱狀圖強調:一個地方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展示“北半球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圖,提出以下思考:(1)該地的年降水量約為多少毫米?(2)降水較多的月份是哪些?屬于什么季節?(3)降水較少的月份是哪些?屬于什么季節?(4)降水的季節變化規律是?2.繪制降水量柱狀圖根據降水資料和降水量柱狀圖的繪制步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學:橫縱坐標分別表示什么?縱坐標的數值是如何得來的?月降水量高度如何標記?嘗試繪制濟南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柱狀圖,并說出該地的降水季節變化特點。過渡:濟南市的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那不同地方而言,降水量的季節變化是不是都如此呢?請根據新加坡、北京、羅馬的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說明。3.比較降水量柱狀圖一年內,有的地方(如新加坡),全年多雨;有的地方(如北京),夏季多雨;有的地方(如羅馬)冬季多雨。承轉:降水量柱狀圖只能反映降水隨時間的變化規律,就不同地方來說,降水也不一樣,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那么,世界降水分布有沒有規律可循呢?三、降水的空間分布1.等降水量線圖引導學生回顧等溫線圖,進而引入等降水量線的定義,等降水量圖的分析,并明確等降水量線的讀圖方法。(1)定義:人們根據世界各地的氣象記錄,把同一時段內降水量相同的地點,在地圖上用線連接起來,這叫做等降水量線。說明:通常用等降水量線圖來表示降水的空間分布。(2)判讀等降水量線:讀數值;看疏密。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指出四地的景觀差異。活動一:說出赤道地區和兩極地區的大致年降水量;活動二:讀圖說出南、北回歸線附近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和1000毫米以上的地區;活動三:在亞歐大陸中緯度地區,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別?歸納:規律一:世界降水從赤道向兩極地區遞減。(緯度因素)規律二: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規律三:中緯度地帶,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海陸因素)展示世界“雨極”“干極”圖,思考:乞拉朋齊成為世界“雨極”的原因。規律四: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地形因素)課堂練習:見課件。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通過聯系日常生活和閱讀相關的圖文資料,了解了降水和降水量的測定,分析了降水的季節變化和空間分布規律,并探討了影響降水分布的因素,著重培養學生閱讀降水量柱狀圖和等降水量線圖的能力,認識到降水對于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影響。作業布置:完成本節課配套課后練習。【板書設計】4.3 降水的變化與差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