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正面戰場的抗戰》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明線:川軍正面戰場的抗戰 暗線:偉大抗戰精神 教學立意:不同的省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開發利用抗日戰爭史的鄉土史課程資源,通過川軍抗戰的相關史料進行歷史教學,學生更容易體會到軍民團結抗戰的偉大意義以及偉大抗戰精神,以此可以達到“管中窺豹的目的。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屬于統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第20課《正面戰場的抗戰》。 從課程標準看,《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列舉正面戰場的抗日史實,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通過了解九一八事變、東北抗聯、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等史事,認識日本侵華的罪行,認識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的艱苦歷程,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孕育的抗戰精神,認識抗日戰爭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歷史意義﹔通過了解中共七大,認識確立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重大意義。”新課標強調“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孕育的抗戰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從基本史實看,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是十四年抗日戰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日軍無條件投降,抗戰歷時十四年。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思想指導下,國民黨主導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主導的敵后戰場,既獨立又協同作戰;后期,中國抗戰還得到世界反法西斯西同盟的援助,最終取得勝利;中華民族這一旗幟下的國民黨正面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巨大犧牲和貢獻。總體來說,中國軍隊正面戰場的表現體現出來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學生情況分析 知識基礎:初中學生歷史基礎知識薄弱,中國近代史無論是在地理位置還是時間上,對學生來說都比較陌生,因此更需重視基礎知識的講授。 認知能力: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且對中國正面戰場的抗戰的相關內容并不了解,在涉及較為抽象的內容時,應將其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最好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表述。 學科素養:部分初中生對歷史學科并不重視,歷史素養也有待提升,在這種學情之下,歷史教學應以學生在課堂上掌握基礎知識為目標之一,尤其應重視基本史實的學習,在這個基礎上兼顧能力培養與方法指導。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總體目標:通過本課學習,正確認識正面戰場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基本史實,正確分析理解偉大抗戰精神。 閱讀正面戰場抗戰的地圖,初步掌握從地圖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繪制正面戰場抗戰示意圖簡圖,對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歷史脈絡形成基本認識。(素養目標: 時空觀念) 通過圖片、文字等材料,結合課本概括正面戰場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影響,培養辯證認識歷史事件的能力。從而理解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素養目標: 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通過研讀材料,認識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基本史實,理解不同歷史解釋、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鍛煉具體時空下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從文字材料、圖表中提取關鍵信息,認識到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滕縣保衛戰、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 教學難點 偉大抗戰精神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自主探究、合作討論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在正式授課之前,我先給大家分享一首詩歌。 男兒仗劍出四川, 不滅倭寇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間到處是青山! 這是七七事變爆發以后,川軍將領李家鈺出自民族義憤,通電請纓殺敵之時所作的出征之詩。80多年過去了,再次誦讀,依然讓人心潮澎湃,斗志昂揚。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川軍團的熱血和浪漫。 據相關統計,直到抗戰終止,四川的征兵額達到三百零二萬五千多人,幾乎參與正面戰場所有的大型會戰,川軍為此付出的犧牲是巨大的,川軍累計陣亡263991人,失蹤26025人,負傷356267人,傷亡人數占全國官兵傷亡人數的五分之二。為全民族抗戰的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 大聲朗讀,代入情景 通過詩歌導入,將學生帶入1937年硝煙紛飛、中國軍民團結一心抗擊日寇的戰場,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一、川軍之魂,敢為人先——壯士出川 在抗戰之前,四川內部軍閥混戰不斷,是當時軍閥割據最嚴重的省份,川軍以內戰而惡名昭著。川軍人數雖多,但戰斗力卻不強,人稱“雙槍草鞋大川軍”。但是就是這樣一支人人都不看好的軍隊,在抗日戰爭來臨后,卻展示了它不一樣的一面。面對血海深仇,面對祖國大義,面對入侵的敵人,他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摒棄前嫌、放下個人利益,英勇無畏率先的出川抗日,打倒日本鬼子成為了他們的一致對外目標。當時的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是全國第一個請纓率部抗戰的一省軍閥。9月5日,川軍在少城公園(今成都市人民公園)召開誓師大會,表明抗戰決心。二級上將唐式遵在會上慷慨陳詞:“此行決心為國雪恥,為民族爭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復,誓不回川!” 四川的民眾也積極響應號召,川軍戰士王建堂在出川抗戰前,其父親王者成贈送的一面旗幟,寫著一個斗大而蒼勁有力的“死”字,鼓勵兒子為國殺敵,馬革裹尸。大會后,川軍14個整編師20萬余將士兵分三路出征,奔赴抗日前線。同學們,這是一種怎么樣的抗戰精神呢?(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川軍的首戰便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20軍戰士在淞滬戰場上官兵一心,勇猛果敢,斃傷敵人6500余人,贏得了全國人民的稱贊。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但是此戰打死打傷日軍4萬多人,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給日軍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制定了什么樣的對華策略?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日軍想讓中國投降,建立傀儡政府。開始對中國進行政治誘降。政治誘降是主要手段嗎?日本人此時裝備精良,兵力眾多,大夢未醒,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依然抱著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想法,政治誘降只是輔助手段,它制定的是強硬打擊為主,政治誘降為輔的速戰速決侵華戰略。 在此政策的影響下,日軍在淞滬會戰結束后大大加強了軍事進攻的力度,位于上海和平津地區的日軍對津浦鐵路線發動強大攻勢,企圖打通南北交通,壓縮中國軍隊的生存空間,然后一舉消滅我軍主力。在這種情況下,位于津浦線上的哪座交通樞紐城市的歸屬就顯得非常重要呀? 在老師的引導下對川軍抗戰史料進行解讀,分析理解抗戰精神之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通過將抗戰前和抗戰后的川軍精神面貌進行對比,引起學生的思考:為什么抗戰前和抗戰后川軍將士的精神面貌差異如此之大?與本節課的暗線“抗戰精神”呼應,加深學生對“抗戰精神”的理解。學生通過閱讀文字、圖片史料,認識到在淞滬后戰后,因為中國軍隊正面戰場的英勇抗爭,使得日軍制定的是強硬打擊為主,政治誘降為輔的速戰速決侵華戰略。對學生理解這一時期的正面戰場的抗戰做初步的思維引導,同時訓練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的能力。二、川軍之勇,死戰不退——臺兒莊戰役 日軍的板垣、磯谷兩個師團,聲言要迅速打通徐州外圍,會師臺兒莊,然后直取徐州,進軍武漢。形勢萬分危急。而藤縣是臺兒莊的門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戰役的進攻方是日軍第十師團,而防守方是川軍第22集團軍122師,師長王銘章。一場惡戰在所難免。日軍憑什么這么狂妄的說要迅速打通徐州外圍,他們有什么資本呢?我們先來看一看在當時第10師團和122師的裝備情況,同學們,根據表格,我們思考一下,對于中國軍隊來說,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斗呢? 王銘章深知敵我差距之大,但是他們早已做好寧愿犧牲一切,也要完成任務的決心。為了拖住敵人,王銘章講指揮部搬至戰斗第一線,并下令封死城門,大有“城在人在,城破人亡”之決心,面對日軍精銳的飛機、大炮、坦克輪番狂轟濫炸,王銘章所率川軍頂住壓力,以寡敵眾,奮勇抵抗,絕不后退。子彈、手榴彈用光了,用石頭砸,石頭砸完了,用牙齒咬,勇士們奮不顧身的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戰況異常激烈,城內外陣地多次易手。但是終因敵我兵力差距過于懸殊,援軍又遲遲未達,王銘章最后留下“決心死拼,以報國家”的遺言,壯烈犧牲。所率部眾幾乎全部以身殉國,滕縣保衛戰激戰4天半,其中守城鏖戰2天半,光榮地完成了李宗仁下達的死守滕縣3天的作戰任務,阻滯了日軍南下徐州的行動時間,為臺兒莊大戰的布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同學們,這是一種怎么樣的抗戰精神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抗戰精神也深深鼓舞了我軍全體官兵,在守衛臺兒莊的戰役中,第三十師的戰士寸土不讓,與日軍拼命廝殺,反復肉搏,無一人臨陣逃脫或投降。使得日軍喪魂落魄,狼狽逃竄。臺兒莊會戰,在李宗仁的親自指揮下,擊潰日軍第5、第10兩個精銳師團的主力,殲滅日軍2萬余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嚴重挫傷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同學們,“臺兒莊大捷”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有什么意義呢? 隨著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的淪陷,國民政府不得不遷都重慶,但政府的軍政機關卻并沒有立即西遷,而是先轉移到武漢。武漢地區實際成為當時中國臨時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是當時中國第二大城市,人口超過200萬,武漢被長江及漢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漢口及漢陽,武昌是政治中心,漢口是商業的集中地,漢陽是工業重鎮。在粵漢鐵路和京漢鐵路建成后,武漢成為長江中下游門戶和中國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而且,武漢的戰略意義在于,它不僅是長江中游的最后防線,也是國民政府西遷途中許多重要物資的轉運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日軍以為,占領武漢,能夠澆滅中國軍民抗戰的熱情和信心,迫使中國軍隊投降。所以在5月占領徐州以后,日軍迅速發起了針對武漢的進攻。同學們,如果你是武漢會戰的指揮官,根據地圖,你們會在何處設防,用來抵抗入侵武漢的日軍呢?有同學說了,會在鄭州設立重兵,阻止日軍使用平漢鐵路運送物資和兵力來進攻武漢,有同學說,平原地區有利于日軍摩托化部隊的快速推進,應該重點在長江中下游平原沿長江兩岸設置防御陣地,深挖戰壕,廣修工事。看來我們班不少同學都具有指揮官的天賦,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學們非常的棒!但是我們看當時的指揮官蔣介石是如何做的呢?1938年6月,日軍逼近鄭州,蔣介石不組織豫東前線10萬中國軍隊作有效抵抗,下令掘開在鄭州以北鄭縣花園口的黃河大堤,阻止日軍前進。花園口決堤雖打破了日軍的作戰計劃,為保衛武漢爭取了時間。但國民黨政府以“軍事機密”為借口,決堤前竟不通知群眾搬遷,大水淹沒了河南、皖北、蘇北40余縣的大片土地,給廣大人民群眾造成極大的災難,80余萬人慘遭溺死,千百萬人流離失所,并形成連年災荒的黃泛區。日軍無法通過平漢鐵路運輸兵力物資和補給,在這種情況下,1938年6月,日軍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武漢,武漢會戰一觸即發。 1.學生識別地圖上重要鐵路線、重要戰役地點。了解臺兒莊戰役爆發的具體背景。 2.閱讀文字材料,提取關鍵信息。 3.在老師的引導下對川軍抗戰史料進行解讀,分析理解抗戰精神之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通過閱讀史料和完成表格引起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提取關鍵歷史信息的能力得到訓練和加強。意識到在滕縣保衛戰中,敵我雙方差距之懸殊,中國軍人抗戰之艱苦卓絕,從而更好地理解抗戰精神。通過地圖和文字、圖片進行戰爭推演,讓學生扮演指揮官抵抗日軍進攻,能夠充分體現學生在歷史課堂的主體地位,涵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三、川軍之忠,氣節錚錚——武漢會戰 為抵擋日軍進攻,蔣介石組織了近100萬兵力防御武漢。通過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軍中那支部隊出兵最多?參加戰役最多呢?萬家嶺被日軍成為傷心嶺,閱讀教材第97頁,思考一下為什么呢?薛岳在指揮萬家嶺戰役的過程中,運用內線作戰與外線作戰相結合、進攻與防守相結合、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阻擊戰與殲滅戰相結合的方式,依靠有利地形,將敵106師團分割包圍,給予重創,殲敵3000余人。大大震驚了日軍上下、朝野內外和國際社會。而日軍整整一個師團幾乎遭到滅頂之災,在日本陸軍歷史上從未有過。一代名將葉挺將軍如此評價萬家嶺戰役:“萬家嶺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漢之保障,并與平型關、臺兒莊鼎足而三,盛名永垂不朽。”在武漢會戰中,川軍將士用鮮血和犧牲譜寫了一曲英雄贊歌。這些無畏的英雄,是信羅戰役中,川軍某排戰士身陷絕境,突圍無望,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戰士們絲毫不為所動,頑強抵抗,堅決不向敵人投降,最終被兇殘的敵人活活燒死。在黃廣戰役中,川軍愛國將士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奮勇迎擊,與敵肉搏,寸土不讓,犧牲達三千多人,戰后,群眾掩埋我抗日烈士遺骸時,見有咬住敵人耳朵者,掐住敵人脖子者,與敵人扭抱者不計其數,尸體分離不開。在龍頂寨失陷后,行動不便,手無寸鐵的川軍傷員又一次向武裝到牙齒的敵人發起了沖鋒,他們用年輕的生命踐行了寧可犧牲不做俘虜的錚錚誓言。同學們,這是一種怎么樣的抗戰精神呢?(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但是整個戰場形勢對中國不利,武漢陷入三面包圍之中,為了避免損失,保存抗戰的有生力量,中國軍隊在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漢。此役中國軍隊參戰兵力約110萬,傷亡率達36%,殲敵25.7萬人。武漢會戰雖然結束了,但是給中日雙方都造成了深遠影響。閱讀教材和以上材料,思考一下,武漢會戰給中日雙方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呢? 武漢會戰沉重的打擊了日軍的有生力量,使得日軍在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再也無力組織相同規模的戰略進攻,與此同時,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動出擊,在敵后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抗日根據地。此舉牽制了大量日軍,高額的軍費支出讓日本國內經濟瀕臨崩潰。日軍眼見自己深陷中國戰場泥潭,便想著從英美手里搶奪東南亞的資源,由此引爆了太平洋戰役。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進攻英占香港,中、美、英對日宣戰。知已知彼百戰不殆,為了阻止中國軍隊支援香港,日軍必須占領粵漢鐵路上的哪座重要城市呢? 1.通過閱讀關于武漢歷史地位的材料和川軍抗戰的史料,了解武漢會戰的史實。落實學生時空觀念。 2. 在老師的引導下對川軍抗戰史料進行解讀,分析理解抗戰精神之一: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掌握武漢會戰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理解抗戰精神通過對比日軍與中國軍隊戰爭的的不同結果,看出中國軍隊和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有利于提升中國國際地位。落實學生家國情懷。四、信念如炬,九死未悔——第三次長沙會戰 實際上,作為“交通要沖”“兵家必爭之地”的長沙,日軍早已覬覦已久。接連發動了第一次長沙會戰和第二次長沙會戰,都遭到了中國軍民的痛擊而未能如愿。第三次會戰,日軍調集重兵,誓要拿下長沙。那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怎么樣的呢?閱讀教材第98頁“第三次長沙會戰”子目,思考美國為什么會做出材料上述的決定?第九戰區長官薛岳為了殲滅日軍,首創天爐戰法,這種戰術類似于騎兵作戰,先是佯裝敗退,讓敵人不停地追擊自己,然后再派出一部分兵力從左右兩側回頭包抄敵人,相當于決戰的時刻,對敵人形成三面包圍的態勢,從地圖上看好像是一個香爐的造型,所以命名為“天爐戰術”。老師猜測,薛岳將軍或許是讀過毛主席在1938年發表的《論持久戰》,其指導思想與毛澤東同志倡導的“運用運動戰、陣地戰、游擊戰三種方式互相配合,必能使敵軍處于極困難地位” 的戰術精神是基本符合的。 同學們,第三次長沙會戰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呢?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川軍團可能不是戰績最出彩的,卻是最勇敢,最堅韌的。王超奎奉命守衛戰略要地傅家橋,日軍派重兵猛攻。當時的戰斗究竟有多慘烈?通過后來公開的第27集團軍總司令楊森致重慶的電文中可見一斑:“十里縱橫據點敵我混戰,槍炮聲及轟炸聲,歷歷可聞,我傷亡慘重”,“與敵反復爭奪,激戰終日,雪雨交加,猩紅滿地。”在日軍重炮的攻擊下,陣地防御工事盡毀,川軍官兵依然頑強的利用頹垣彈穴阻擊日軍,直至戰至最后一人。同學們,這是一種怎么樣的抗戰精神呢?(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1.閱讀材料,提煉信息,知道長沙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閱讀材料,知道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的重要原因,以彰顯中國軍隊取得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的重要影響。 3. 在老師的引導下對川軍抗戰史料進行解讀,分析理解抗戰精神之一: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課堂小結 溫塞特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信念,他就能夠創造奇跡。川軍團的信念像火炬一樣耀眼,照亮了勝利的道路。 出川將士生活極其艱苦,裝備極為簡陋。川軍各路部隊使用的武器極為低劣簡陋,川造步機槍既不精確,又常卡(qia)殼,手榴彈甚至不能立即爆破,冬日作戰士兵甚至還穿著草鞋,粗布單衣,可謂“武器不堪殺敵,衣被難以御寒”,而就是這樣一支在外界看來的“最差的軍隊”在民族危亡之際,忍辱負重,慷慨赴死,以劣勢武器,無數次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殊死決戰,用最慘烈的犧牲寫成了“無川不成軍”五個血紅的大字。他們抱定了抗戰到底的信念,抱著必勝的信念,堅持抗戰,持久抗戰,終于打敗了兇惡的侵略者、贏得了戰爭的最后勝利,彰顯了屬于中國人的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戰爭的硝煙散去,死字旗漫卷飄揚,再次誦讀,依然振聾發聵。 丹心寫春秋,鐵血鑄川魂。川軍之魂就是民族之魂。曾記得80多年前,川軍抱著“保家衛國”、“倭寇一日不除,川軍誓不還鄉”的信念,毅然開赴到前線,書寫了“無川不成軍”的奇跡。鑄就川軍之魂。抗戰勝利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仿佛看到了熱血豪情的川軍團,巴蜀兒女在他們曾經熱血保衛的土地上,眾志成城,抗擊疫情,重燃“川軍之魂”!正所謂“川渝自古無弱漢,巴蜀從來不負國!” 在老師的指導下,正確認識正面戰場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基本史實,包括時間、地點、經過、結果、影響等。正確分析理解偉大抗戰精神的基本內涵。 認識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基本史實,理解不同歷史解釋、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鍛煉具體時空下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從文字材料、圖表中提取關鍵信息,認識到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