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標分析 課標要求:《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 年版)》對于本課的要求是:“通過了解珍妮機、蒸汽機、鐵路和現代工廠制度,初步理解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課標解讀:進入19世紀,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傳統的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替代,現代工廠制度最終確立。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對社會產生了各種影響:工業革命使得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推進了城市化進程,對人類發展進程具有重大意義,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工業污染等一系列消極影響。 (二)教材分析 本課為統編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工業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中的第20課《第一次工業革命》。 本課在單元中的地位:本課上承第五、六單元資本主義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其中,新航路的開辟、早期殖民擴張以及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是英國率先開展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下接第21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工業革命》,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馬克思主義在此背景下誕生。在整個世界史中,第一次工業革命也具有重要地位:開辟了人類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進程,世界逐步成為密切聯系、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整體。 本課各子目邏輯關系:本課一共有三個子目,分別是“紡織技術的革新”,“蒸汽機和工廠制度的確立”和“火車和鐵路”。這三個子目的內在關系將工業革命的背景、經過及影響串聯在一起。在這一系列環節中,“珍妮機”的發明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但這時期機器動力主要是使用人力、風力、畜力、水力,這使得機器的工作效力受到限制。而自從瓦特改良蒸汽機后,以蒸汽為動力的機器應運而生,現代工廠制度也最終確立。隨之交通運輸等部門使用蒸汽動力后,生產效率獲得飛速發展。因此,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 (三)學情分析 已知:學生在學習完第五、六單元的內容之后,已經了解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英國確立資產階級統治、進行早期殖民擴張等背景知識。 未知:學生對珍妮機、蒸汽機、鐵路、現代工廠制度以及工業化時代等內容缺少接觸,對這些知識點較為陌生;與此同時,學生對第一次工業革命最早出現在英國的原因沒有展開深入思考和系統梳理。 想知:初三學生正處在14—15歲之間,他們思維活躍,探究精神較強,勇于表現自我,具有一定的團隊協作能力,便于合作探究問題。因此在講述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要著重設置探究性問題,調動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鼓勵他們以各種形式表達自己的見解,引發他們對歷史問題的思考。 能知:經過七、八年級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歷史學科素養,比如,學生能對同類的歷史事物進行初步的比較、概括;能夠初步運用材料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論證,具備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教學目標通過自主預習和課上回答問題,能夠識記工業革命開始的國家和時間,了解瓦特改良蒸汽機,火車與鐵路時代到來、現代工廠制度誕生的基本史實,理解工業革命的概念及對人類發展進程的重大意義。(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通過閱讀文字、圖片等史料,能夠從政治制度、勞動力、資本、技術、市場等方面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在英國的原因,認識到市場和需求的擴大是工業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通過了解大機器發明、應用所引起的社會生產巨大變革,認識到工業革命的巨大生產力和對生產組織形式的革命性意義,體會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辯證看待技術的進步,樹立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工業革命最早出現在英國的原因;工業革命中的重要發明 教學難點 現代工廠制度和工業革命的影響教學資源與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二)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歷史問題探究教學法、歷史圖示教學法 學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史料研讀法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設計 【資源呈現】 【教師引導】 教師展示PPT內容,引導學生走進英國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的歷史現場,跟隨這一盛會走進第20課《工業革命》這一內容的學習。 閱讀文字內容,跟隨教師的講解進入課程的學習。 以“萬國工業博覽會”為線索導入,引導學生思考這一博覽會為什么會舉辦,會上可能展覽哪些科技成果,等等。從而將其代入歷史情境,激趣、啟思。新課 講授 一、尋盛會之因——第一次工業革命興起的原因【資源呈現】 【教師引導】 教師采用問題鏈方式教學,引導學生思維不斷向前和向深推進:為什么要舉辦萬國工業博覽會?為什么是英國舉辦這次博覽會?為什么工業革命率先發源于英國?英國具有怎樣的條件,使它能從眾多國家之中脫穎而出? 出示時間軸,引導學生結合時間軸的具體信息思考工業革命率先在英國開展的有利條件有哪些。 【資源呈現】 【教師引導】 結合圖片和注釋,引導學生結合所學思考以下事件分別為工業革命準備了哪些條件,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 【教師過渡】 小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制度保障;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勞動力;海外殖民活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資金和海外市場;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勞動力;而手工工場的發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技術支持。 但僅僅是這些條件還不夠,是什么直接催生了工業革命的到來呢?教師出示一則英屬北美殖民地人口的表格和馬克思《共產黨宣言》的內容節選,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直接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 【資源呈現】 【教師總結】 教師講述,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大,使得英國的市場需求也迅速增多,而傳統的手工生產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了!因此英國需要發明更高效、便捷的生產技術來滿足市場的需要,所以說,市場是催生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 學生回答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時間軸探究工業革命率先發源于英國的原因。 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學生結合所學,并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結論。 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結合年代尺,聯系課內外知識,分析原因,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學生能夠調動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能夠識別表格中隱藏的信息,綜合表格和文字史料,得出結論,涵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二、觀盛會之況——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就【教師引導】 教授講解,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實現機械化大生產。為了向全世界炫耀自己的財富,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次世界博覽會。 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還親自主持了萬國博覽會開幕式,她稱“人類能想出的一切發明”都在這里了。 教師提問,如果讓你擔任這次博覽會的策劃人,你會展覽哪些 “發明” 呢?給同學們10分鐘的時間進行小組探究。 【資源呈現】 【教學過渡】 教師點評學生的“成果”,并逐一分析和講解各展區中的“代表性”發明。 【資源呈現】 【教師講解】 紡紗領域實現這種變革的是哈格里夫斯,他發明了珍妮機,教師具體講解珍妮機的特點。進而指出,雖然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80根紗線,但是這種線細而易斷。為了改變紗線這種缺點,1779年,又發明了騾機,它的線細且結實,彌補了珍妮紡紗機的不足。 教師引導,紡紗領域的進步,又推動了織布領域的機械化,但是這些工廠有一個共同的局限性:依靠的自然提供的動力源——水力,因此他們的廠址幾乎無一例外的都選擇在了靠近河流的地方,嚴重制約了生產。所以,此時急需一種發明,能夠解決機器的動力問題,使得生產條件不受環境的制約,那么這種發明是什么呢? 【資源呈現】 【教師講解】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提供了更便捷有效的動力,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標志性發明,并讓學生梳理蒸汽機發展的脈絡圖,展示蒸汽機在紡織業、煤礦、印刷廠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進而教師出指出,蒸汽機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就標志著人類進入到了“蒸汽時代”。 【資源呈現】 【教師講解】 教師出示史料,引導學生從材料中得出結論。教師補充,由于蒸汽機的使用,使得工廠的數量大大增加,因而到了19世紀,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取代,現代工廠制度最終確立。 教師提問,現代工廠相比于手工工場有怎樣的不同?現代工廠制度具有怎樣的特征?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和教師之前的講解進行思考。 教師最后總結工業革命的實質,即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生產的變革。 【資源呈現】 【教師講解】 教師講述,為了把產品盡快盡多的運向市場,把原料盡快盡多的拉回來,人類在交通領域又有了新的發明——火車與鐵路。教師引導學生梳理火車出現及發展的時間線,并思考“鐵路時代”的意義有哪些。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思考在此次博覽會上要展覽的“發明”,并說明原因。 學生傾聽教師教授,思考紡織品展區的發明名、作用以及局限性。 學生傾聽教師講解,梳理蒸汽機的發展脈絡。 學生閱讀史料,回答問題,并對比“手工工場”和“工廠”,思考二者的不同和現代工廠制度的特點 學生梳理時間線,填寫時間軸內容,并思考問題、給出答案。 小組討論,合作探究,通過引導學生擔任博覽會策劃人,培養學生自主歸納教材有效信息和知識點的能力,提高歷史解釋素養和自主探究意識;同時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促進思維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以問答和脈絡梳理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初步認識到蒸汽機的歷史意義。 聯系課堂內外,調動知識儲備,使學生了解“現代工廠制度”內涵,認識到工業革命的實質。有助于學生層層深入理解歷史事件內在的邏輯關系。 梳理時間脈絡,涵養時空觀念,認識到“鐵路時代”的到來給人類帶來的歷史意義。三、探盛會之果——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資源呈現】 【教師引導】 教師指出繼第一次萬國工業博覽會之后,在法國、美國等各地都相繼舉辦了工業博覽會。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些國家也都能舉辦工業博覽會呢?這說明了什么?學生思考后,教師總結:由于工業革命逐漸從英國擴展到多國,法、美、德等國相繼完成工業革命,從而也有實力舉辦大型工業博覽會,展示自己的工業成果。 【教學過渡】 第一次工業革命會帶來了怎樣的改變?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史料,感悟工業革命的歷史影響。 【資源呈現】 【教師引導】 教師講述,萬國工業博覽會展示了英國倫敦最光鮮、最輝煌的一面,然而文明的背面又是什么呢?是否依然光鮮、惹人羨慕?引導學生走進英國倫敦的另一面——窺探其“隱秘的角落”。 【資源呈現】 【教師引導】 教師總結,文明的背面令我們大跌眼鏡,彌漫在倫敦上空的工業污染,隱藏在倫敦角落的是禁錮在工廠牢籠中的普通工人。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技術革新并沒有讓工人階級真正享福,他們反而陷入了更深層的壓迫之中。那么面對壓迫,他們會默默忍受,還是奮起反抗呢?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節課繼續分解。 學生結合文字材料和表格思考并回答問題。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學生認識到從生產力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的角度認識工業革命的歷史影響。 閱讀材料,反思工業文明。思考工業革命帶來的消極影響。 培養學生知識遷移、從歷史史實中建立聯系,從表格中得出信息的能力。 通過閱讀、分析史料,鍛煉學生提取信息、把握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歸納、概括以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 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引導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感悟第一次工業革命影響的雙重性,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可持續發展才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由之路;科技的發展需要與環境保護相協調,也需要人文關懷的守護。涵養學生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素養。結課 設計 回顧本課內容,梳理知識脈絡。 加深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印象,在腦海內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板書設計教學反思第一、本課內容知識點較多,內容較繁雜,通過重新設計,本課以“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為線索,從“尋盛會之因”,“觀盛會之況”和“探盛會之果”三部分將本課的內容環環相扣,分別對應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背景、進程和影響,為學生學習第一次工業革命提供了一條清晰的線索和思路;同時,注重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思考,有助于啟發學生思維,深入理解歷史事件內在的邏輯關系,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第二、本課以涵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旨歸,通過史料分析、小結歸納、梳理時間線等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和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素養;借助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展示“工業文明”和“文明的背面”,引導學生理性、辯證看待第一次工業革命,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可持續發展才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由之路,科技進步也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涵養學生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 第三,本課程中設置有小組探究和個人思考的環節,學生擔任萬國工業博覽會博覽會的策劃人,選擇本組要展覽的 “發明”并說明原因,旨在提高學生互動團結意識和自主研討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感。但其他部分的內容更多以教師講授為主,沒有給學生留下較多的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使學生討論不夠激烈,不夠深入。因此需要適時改變教學策略,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探究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