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教學以講授法為主,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將學習內容和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通過教師的講授、分析、描述等教學語言進行學習,同時運用問答法和任務驅動的手段,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解決,培養學生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立意定為:權力的天平。本課緊緊圍繞英國君主立憲制度建立的過程,實際上是王權和議會力量消長的過程,也就是權力的天平動態變化過程。總的趨勢為王權逐漸的下降(專制的特征逐漸弱化),議會的權力逐漸上升(民主的特征逐漸強化)。設計了三個部分內容分別對應三張權力天平圖,第一部分“英國傳統:背景”,對應第一張天平圖,國王和議會之間是妥協的關系,了解英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前的傳統和背景;第二部分“殊死搏斗:過程”對應第二張天平圖,國王和議會是較量的關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主要分為革命開始、革命高潮、革命反復、革命結束;第三部分“舊瓶新酒:評價”對應第三張天平圖,即英國建立君主立憲制后,國王和議會是調和的關系,認識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了解君主立憲制的本質。通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領悟歷史發展的道路:在傳統中變革。教師通過展示文獻、圖片史料、視頻材料,讓學生更好的進入當時的歷史事件,在創設情境中學習和理解歷史。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是統編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第六單元的17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該單元的主題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本課與第18課《美國的獨立》、第19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一起呈現了歐美國家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確立與發展的過程。本單元所處的宏觀時代為資本主義開始的時段,在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之間承前啟后。 本課由“議會與王權的斗爭”、“革命的發生”以及“《權利法案》”這三個子目構成。內容主要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背景、過程、評價。在設計本課也按照這樣一種時間和邏輯順序作為線索。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本課學習之前,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新航路開辟”、“英國的殖民擴張”等內容,也就為學生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背景和意義提供了認知基礎。本課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抽象,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初三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快速發展,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驗型,他們的抽象思維經常需要具體的、直觀的感性經驗的支持。對此,本設計通過大量的圖片、詳實的史料以及通俗易懂的語言,用三張權力的天平圖,形象直觀的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教學目標1.《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本課的要求是:知道英國1640年革命,了解《權利法案》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 2.知道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與過程,其根本原因是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引導學生樹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的觀點。(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3.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基本線索,一種新社會制度的確立過程,具有曲折性、長期性,而妥協原則也成了近代以來英國乃至世界立憲政治的基本原則。(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4.通過對《權利法案》的學習,進一步分析英國資產階級的影響,理解君主立憲政體的進步性,認識到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走向,逐漸樹立民主與法治的意識。(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5.通過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學習,認識到從傳統中變革的歷史發展道路,并從中尋找對于我國帶有普遍意義的歷史啟示。(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重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特點、意義;《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 (二)教學難點:認識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理解君主立憲制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歷史圖片、文字材料、多媒體 教學方法:講授法、問題教學法、合作探究法、圖示法、史料教學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行為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講解伊麗莎白一世女王被催婚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為什么議會敢于提出不給女王撥款來催婚的做法? 聽教師講解伊麗莎白一世女王被催婚的故事,進行思考。 通過伊麗莎白女王被催婚的故事引導學生對英國的傳統進行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英國傳統:背景 這就要從1215年的《大憲章》開始說起。 (一)法律傳統 首先展示《大憲章》部分內容。《大憲章》頒布的目的是什么?《大憲章》后逐漸確立了什么基本原則? 材料一: 第12條規定:“未經全國廣泛協商,不得在朕之國家征收任何代役金或攤派任何捐助,僅以下三種情況例外……。” 第39條規定:“任何自由人將不受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流放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受到傷害,朕亦不會對之施加暴力或派人對之施加暴力,除非通過其平等人士之合法裁決或通過英格蘭法裁決。”——陳國華譯《大憲章》 (二)政治傳統 英國在政治上有怎樣的傳統? 材料二:13世紀中葉,平民代表—鄉村騎士和城市平民—先后進入議會。13世紀末,英格蘭基本確立議會制度。14世紀中期,議會形成兩院制。由上下兩院構成,上議院又稱貴族院;下議院主要由地方各縣及各市鎮的騎士、市民和資產階級化的貴族組成,又稱平民院,下院成員由選舉產生,征稅權掌握在議會手中。——閻照詳《英國政治制史》 進一步解讀議會代表“民主” 通過史料得出英國傳統上議會和國王是妥協的關系——引出第一張天平圖。 革命背景 【探究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 (學生自主閱讀教科書80-81頁,填寫表格,找出國王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和議會的對立,國王和議會之間矛盾激化。在此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認識到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學生:限制王權 學生:王權有限、王在法下 學生:議會制度,議會掌握征稅權 學生思考、填寫表格。 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補充英國法律傳統和政治傳統。英國的傳統是對國王的權力進行了一定的約束。為英王加強專制統治,和議會矛盾激化,進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做了鋪墊。 通過對議會成員構成的解讀,得出議會代表“王國”象征著“民主”。為認識到從專制走向民主是歷史的必然做鋪墊,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 引導學生全面概括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是歷史的必然,深刻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素養。二、殊死搏斗:過程 (一)反抗國王 維護議會——革命開始 【陳述】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議會不斷抨擊國王專權,而查理一世企圖逮捕反對他的議員,挑起內戰,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得出英國議會和國王是較量的關系——引出第二張天平圖,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國王和議會處于殊死搏斗中,權力的天平劇烈上下波動,教師播放國王和議會權力的動態變化的視頻。 (二)處死國王 建共和國——革命高潮 【陳述】1649年查理一世被壓上斷頭臺,英國宣布成為共和國。出示材料,查理一世被處死時,數千觀眾發出痛苦的呻吟,通過底層人民的表現展示歷史。 (三)護國主制 王朝復辟——革命反復 通過伏爾泰對護國主克倫威爾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其建立了護國主的個人專權統治。這并不符合歷史的發展方向,所以英國為克倫威爾舉行了“一次最歡樂的葬禮”。 展示國王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復辟 (四)光榮革命 議會掌權——革命結束 材料三:1688年,英國發生政變,議會作出決定:廢黜詹姆士二世,迎請他的女兒瑪麗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國,這次政變史稱“光榮革命”。1689年,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威廉夫婦接受了《權利法案》和議會的要求。此后,英國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 ——統編版教材第82頁 【總結】英國1688年發生政變。議會作出決定廢除詹姆士二世,迎請他的女兒瑪麗和女婿威廉入住英國,并且這次政權的更迭沒有發生流血事件,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此后,英國由君主專制過渡到君主立憲制。 【總結】英國資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從1640-1688年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請同學根據時間軸填寫歷史事件。 【探究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有什么特點? 【總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有長期性、曲折性、妥協性、漸進性。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任何新事物取代舊事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學生:觀看視頻 學生:對于處死查理一世有不同的看法。 學生:了解革命反復的相關史實。 學生:閱讀ppt的史料,總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經過。 學生:填寫表格 學生:小組討論并充分思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學生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進程,及國王與議會權力的動態變化有整體認知。 展示在百姓的心中國王地位較高,為復辟王朝做鋪墊,展現君主立憲制度保留國王,有一定民意基礎。 幫助學生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并掌握其特點。 展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進一步得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培養學生縱向比較的歷史思維。 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教學中滲透唯物史觀素養。三、舊瓶新酒:評價 (一)革命成果 【陳述】1689年議會通過《權利法案》。出示以下材料,并提出探究問題。 材料四: 1.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4.凡未經議會準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征,或供國王使用而征收金錢,超出議會準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 6.除經議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征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 9.議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議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訊問。——統編版教材第83頁 【探究三】《權利法案》頒布的目的是什么?(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總結,總的來說是限制王權,具體來說是限制國王的立法權、財政權、軍事權、干涉言論自由) (二)革命影響 【探究四】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有怎樣的影響?(材料五、材料六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對英國的影響,材料七是對世界的影響。) 材料五: 光榮革命是英國歷史的轉折點,從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沒有變化,只是換了國王,但實質上新國王是議會創造出來的,沒有議會就沒有國王的王位,……既然創造了國王,主權當然在議會了。 —錢乘旦《英國通史》 材料六: 從1689年到18世紀初,英國議會又通過一系列法案,奠定了英國立憲君主制的政治和法律基礎,使英國順利實現了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重要過渡,這就既為17世紀40年以來的資產階級革命劃了一個比較圓滿的句號,又為以后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前提。—閻照祥《英國史》 【總結】通過材料五、材料六的解讀,教師引導學生得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國王的權力來自議會,英國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奠定了君主立憲制度的基礎,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得出第三張天平。 材料七: 1648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國的革命和法國的革命,而是歐洲的革命。……它們宣告了歐洲新社會的政治制度。……這兩次革命不僅反映了發生革命的地區即英法兩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 (三)制度本質 出示以下材料,提出1701年《王位繼承法》做出了什么規定?(議會可以議立新君) 材料八:1701年頒布《王位繼承法》,規定威廉、瑪麗若無子女,由安妮公主繼位,安妮若無子女,王位轉給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索菲亞及其后代……從這些文件可以看出,議會的地位已經確定了,英國創造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憲制。——姜守明《英國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的宗教因素》 【總結】從1689年到18世紀初,英國議會又通過一系列法案,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政治和法律基礎。其中較為重要的是《王位繼承法》,體現了君主立憲制的本質,主權不在國王,而在議會的手中。 (四)歷史啟發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經過了內戰、克倫威爾的個人專權統治、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最后在議會的妥協下發動了光榮革命,威廉和瑪麗入主英國。同樣,《權利法案》的出臺也體現了相互妥協的原則。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理解《權利法案》的目的是限制王權。 學生閱讀史料,分小組思考教師提出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并進行回答。 對比英國光榮革命后,英王和議會的權力大小的變化,得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對英國的影響。 學生閱讀史料,思考出議會可以議立新君,并理解君主立憲制的本質。 學生結合本課所學的所有內容和自己的感悟,大膽的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深度解讀《權利法案》設置探究活動,學生能夠深化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的認識。 加深學生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影響的認識。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也是本課的重難點。 通過分析文字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緊扣通過用權力的天平的動態變化過程展示王權和議會力量消長的過程立意。 通過對《王位繼承法的》解讀,深入理解君主立憲制度的本質,英國的主權不在國王,而在議會的手中。 引導學生得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從革命中的妥協原則,在英國以及世界范圍內的立憲中得到了肯定和運用。而妥協的原則來自于英國的歷史傳統文化中,得出一條具有普遍性的歷史發展道路:在傳統與變革中找到了妥協的道路,變革融入傳統,并形成新的傳統,而新的變革又會發生,無窮無盡。對于我國也有借鑒參考的意義,從而培養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素養。課堂小結 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后,逐漸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它的確立符合英國歷史文化傳統,政治的民主化使國家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君主立憲制依然保持旺盛生命力。英國也向世界展示了一條歷史發展道路,那就是在妥協的原則下,在傳統里變革。老師希望同學們以史為鑒,感悟歷史,擁有世界的眼光,博采眾長,為我所用,提出對我國發展建設的思考!教學反思本課以權力的天平變化作為線索,緊緊圍繞君主立憲制度建立的過程實際上是王權和議會力量消長的過程,線索清晰,通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過程、評價,領悟在傳統中變革的歷史發展道路,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在世界歷史的發展中博采眾長,提出對我國發展建設的思考。 在準備《君主立憲制的英國》這一課的時間跨度較大加上大量的史實,要解釋較多的概念,加上“君主立憲制度”對于初中生來說不容易理解。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來彌補自己知識的空缺,讓自己對這段歷史比較熟悉,在教學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本課教學內容較多,主要采取講授法和問答法,學生活動設計較少,這是本課需要改進的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