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四課 文藝復興運動一、課標分析《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于本課的要求是“通過了解歐洲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如《神曲》、莎士比亞的戲劇,初步理解‘人文主義’的發展及其對人的思想解放的意義。”課標對初中學生的要求,是了解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這一要求停留在認識層面。而對“人文主義”的發展及其對人思想解放的重要意義,則要求學生達到理解的層面。這就要求教師從文藝復興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身上挖掘人文主義的不同內涵,進一步理解人文主義對歐洲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二、教材分析本課是統編版初中教材《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走向近代”的第二課。“文藝復興運動”是“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變化下的必然產物,同時這場思想解放運動也為“新航路的開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引與啟蒙,人類逐步進入了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階段,進而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本課共分為四個子目:“文藝復興”、“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第一個子目“文藝復興”,教材聚焦于文藝復興的時代背景,并概述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該子目統攝之后的三個子目,為本課奠定基調。此后三個子目“但丁”、“達·芬奇”與“莎士比亞”則相繼介紹了早期意大利人文主義的濫觴、文藝復興盛期代表“藝術三杰”的涌現以及16世紀文藝復興在全歐洲蓬勃發展的全過程,其中蘊含著“人文主義”的內涵也不斷深化。通過聯系上下課的內容,點明本課的中心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三、設計理念鑒于本課的主旨為探尋“人文主義”的發展,本次教學設計本著“以人入史”的教學理念,三個教學環節均通過歷史中的真實人物展開,使學生在歷史課堂的學習中做到“目中有人”,進而深刻理解人文主義的深刻內涵。四、學情分析基礎知識:本課是九年級上學期的第14課,也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在前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資本主義萌芽”、新興資產階級和城市貴族等歷史概念已有初步了解。學科素養:經過兩年的歷史學習,初三學生擁有一定的史料解讀能力和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但鑒于初三學生世界史知識儲備不足,理解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尚不成熟。而本課又涉及到西方藝術史的部分內容,內容較為晦澀抽象,學生很難完全理解本課中的抽象概念。學習興趣:由于教學內容本身富有人文氣息,教師可以利用故事性、溝通式的講述和生動的圖片史料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真實的歷史情境,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門檻,為知識注入生命,使之鮮活起來。五、教學目標:(1)學生學會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理解14世紀意大利社會政治、經濟、社會背景與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深層次關系。(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通過但丁的《神曲》、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賞析,學生能夠了解文藝復興各個發展階段的主要歷史人物及其藝術成就,進而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深刻內涵。(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通過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文藝復興各個階段人文主義的影響,學生能夠理解文藝復興對歐洲乃至人類社會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六、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文藝復興的時代背景、代表人物及其藝術成就。教學難點:理解文藝復興的實質,進一步認識到文藝復興是如何深刻影響歐洲社會與人類發展。七、教學策略主要運用講述法,中間設置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故事講授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提升探究合作能力。八、教學過程新課導入設計:【教師活動】以教師口述,介紹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走出的文藝復興巨匠,引入歷史情境。恩格斯曾說,一千年來,人類這個腳踏實地的族群,從未有一天經歷過像“文藝復興”這樣偉大的、進步的變革,這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時代。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伊拉斯謨、窺見宇宙規律的哥白尼、在黑暗的中世紀歌頌幸福的彼得拉克、將教皇打入地獄的詩人但丁,開創了德意志民族藝術新紀元的丟勒……這些精神上的巨人雖然來自歐洲各處,但他們都共享著同一個身份——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學生。來自歐洲的學生們都匯聚到了意大利,真誠而狂熱地尋求知識和文化的源泉,意大利之旅是人文主義者必須經歷的一站。設計意圖:通過呈現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中走出的文藝復興巨匠,體現意大利在文藝復興運動中的重要地位。自然地引出學生疑問“為什么這一切會發生在意大利”,渴望探究14世紀意大利的時代背景,從而引入本課課題。新課講授設計:將本課教材內容進行解構重組,分為三目,通過故事性的講述、藝術作品的呈現等方式進行闡釋,便于學生深入理解本課內容。第一目 跟隨“普拉托商人”,走進文藝復興的時代本部分教學中采用“以人入史”的敘事方式,引入《普拉托的商人》中的典型個案弗朗西斯科·達蒂尼,實現現實中的人與歷史中的人超越時空的對話。同時通過故事性的講述使學生理解文藝復興在意大利興起的原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在增強歷史課堂知識性的同時擴充其趣味性與生動性。導火索:中世紀的瘟疫【教師活動】講述達蒂尼幼年的經歷,引導學生進入真實的歷史情境。【學生活動】結合教師講述,理解黑死病的流行使人們對宗教信仰與舊有的生活方式產生懷疑,認識這一歷史事件對文藝復興運動起到的導火索作用。設計意圖:通過創設中世紀末期黑死病肆虐的社會圖景,使學生理解中世紀末期宗教思想動搖的原因。2、經濟基礎: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教師活動】呈現史料,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史料了解14世紀意大利經濟發展情況,并鼓勵學生利用唯物史觀的相關概念,解釋歷史現象。【情境呈現】以文字史料解讀為主。問題:此時佛羅倫薩工商業發展出現了哪些新特征?雇傭生產關系的出現。【學生活動】自主閱讀史料并回答問題,能夠認識到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新興資產階級也開始形成,在經濟活動和政治活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設計意圖:通過呈現兩則史料并進行補充講解,使學生能夠理解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晦澀的歷史概念,直觀感受到意大利工商業發展的新變化。3、政治原因:形成中的資產階級不滿教會控制【教師活動】創設真實的歷史情境,通過達蒂尼與其養母對話,引出問題,學生自主思考新興資產階級與天主教徒的生活態度差異。【情境呈現】以對話的形式呈現文字史料。【學生活動】代入歷史情境回答問題,認識到新興資產階級意圖反對教會的精神控制,追求財富與快樂的生活態度。設計意圖:通過史料了解兩位具體而生動的人物——達蒂尼與其養母,為學生總結出新興資產階級與城市貴族享受現世生活,反對教會宣揚的禁欲苦行的結論給出了人物例證。【教學過渡】時代是個宏大的敘事,時代的一粒微塵落在達蒂尼這個小人物身上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在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時代,人的聲音被忽視、埋沒,新興的資產階級需要獨立的精神文化,要求發揚個性,享受現世生活。在一千年的黑暗之后,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文藝復興開始了。從14世紀到17世紀,這漫長的三百年中,眾多人文主義者相繼從古希臘羅馬文獻中發現了對自然和個人價值的贊歌。于是詩人、學者、藝術家,他們不斷繼承與創新古典文化,融入人文主義的思想內核,他們不再懼怕神,開始驕傲作為人的存在,正是這些觀念深刻促進了歐洲思想的大解放,也成就了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第二目 回望人文主義巨匠,領略文藝復興的成就第二部分是本課的主體部分,教師按照時間與地區順序,呈現文藝復興不同階段的代表人物——但丁、達·芬奇與莎士比亞及其藝術成就,展現其中蘊藏的人文精神、揭示文藝復興的核心內容。在這部分中,教師需要通過補充藝術作品與歷史背景,使學生理解不同時期人文主義的不同內涵。1、但丁《神曲》【教師活動】教師介紹14世紀天主教會販賣圣職、濫發贖罪券等史實,呈現圖片與《神曲》中的部分篇目便于學生理解。【情境呈現】文字史料和木版畫作品同時呈現。問題1:但丁對教皇和自己分別做了怎樣的安排?但丁將腐敗貪婪的教皇打入地獄,同時借大天使維吉爾之口,呼吁跟隨個人意志而非神的指引。問題2:這反映了但丁怎樣的思想主張?但丁反叛腐朽的教會,呼吁以“人”為中心,而并非是以“神”為中心。【學生活動】閱讀《神曲》部分篇章并結合教師的講解,回答問題,認識到早期人文主義者面臨的主要矛盾——封建教會的壓迫,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但丁在《神曲》中所體現出的早期人文主義的主張。設計意圖:利用《神曲》中的經典片段,展示但丁對世界與宗教的看法,使學生理解早期人文主義者的思想主張。達·芬奇《蒙娜麗莎》【教師活動】介紹《蒙娜麗莎》的創作背景,并將學生分為若干組,引導學生分別從歷史與審美的角度賞析《蒙娜麗莎》。【學生活動】不同小組分別從歷史與藝術的視角進行賞析,經過小組討論總結《蒙娜麗莎》體現出的價值,進而深刻理解盛期人文主義者達·芬奇對人的自然美與生命活力的歌頌。設計意圖:通過比較欣賞藝術作品,使學生認識到達·芬奇以現實人物作為主題,同時將科學知識與藝術想象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盛期人文主義的思想情懷。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教師活動】介紹16世紀英國的社會背景,引導學生代入歷史情境,請學生扮演《哈姆雷特》中的主要人物。【情境呈現】《哈姆雷特》中的經典臺詞。【學生活動】學生分角色飾演哈姆雷特和克勞狄斯,并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問題1:請同學們總結代表哈姆雷特與克勞狄斯個性品質的關鍵詞?回答他們分別代表誰?哈姆雷特:理性主義、正義善良、敢于抗爭、相信人的力量與價值,是人文主義者的代表。克勞狄斯:無視神明、權欲極重、不擇手段、黑暗統治,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問題二:《哈姆雷特》這部作品體現了莎士比亞怎樣的主張?莎士比亞尖銳批判了封建道德倫理觀念和社會陋習,作為人文主義者的代表,哈姆雷特以他悲壯的死謳歌了個性的尊嚴,贏得了對封建舊制度舊思想的精神上的勝利,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者的精神理想。設計意圖: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學生更加切身理解莎士比亞所塑造的人物個性,進而深刻領會莎士比亞所傳達出的人文主義的精神內核。【教學過渡】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雖然共享著人文主義者的身份,但是三位來自不同世紀的文藝復興巨匠,所主張的人文主義卻有細微的不同之處。第三目 重逢“人”的聲音,感悟文藝復興的影響【學生活動】回顧所學并進行小組討論,總結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代表的人文主義思想的不同之處。【教師活動】教師在評價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總結,14世紀的但丁側重于反對教會的禁欲主義,肯定人的價值,15世紀的達芬奇側重于贊美人外在的自然美,16世紀的莎士比亞則大力謳歌人性內在的豐富情感與高尚的尊嚴。設計意圖:通過回顧所學,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使學生總結不同階段人文主義的不同深刻內涵,進而理解人文主義者的共性追求,深化學生理解的同時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目的。結課設計:但丁的《神曲》改變了新興資產階級對宗教世界的看法,使他們在兩個世紀之后的歐洲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達·芬奇對人的力量、勇氣與堅毅的謳歌,鼓勵了一批又一批的冒險家踏上了尋找新航路的遠行,正是這些遠行的帆船帶領人類進入了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時代。而莎翁的戲劇則極大地解放了封建專制下的英國人的思想,為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礎。正是這場涉及全歐洲的思想大解放,打破了中世紀神學和其他外界權威的束縛,讓“人”的聲音在一千年后振聾發聵。板書設計:板書類型采用圖解式,由本課課題“文藝復興運動”進行發散,按照講授順序,將時代背景、藝術成就和文藝復興的影響三個層面分別發散,進而構成本課的核心知識框架。作業設計:請同學在課后,收集資料并結合課堂所學,撰寫中世紀詩人但丁的人物小傳,并畫出你心中的但丁。九、教學評價:本課的教學評價主要通過課堂評價與作業評價實現。課堂評價根據師生針對課堂問題的“互動”,通過“提問-思考-引導-回答”的教學模式,檢驗學生是否能夠運用唯物史觀概括文藝復興在意大利興起的深層次原因、是否能運用歷史解釋與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概括文藝復興不同階段的藝術作品所蘊含的人文主義內涵。作業評價則根據初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收集資料,檢驗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在緊扣課堂內容的同時加強創新性與探究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