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單元復習設計】第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復習目標 1.了解6世紀前日本的狀況;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簡述大化改新的內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統治的建立;弄清幕府與天皇朝廷之間的關系,認識武士道的實質。2.了解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理解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中的作用;了解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認識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封建時代的亞洲,包括日本的大化改新和阿拉伯帝國創造的伊斯蘭文化。本階段在中考屬于高頻考點,但考查內容不多且難度不高,近三年涉及這一時期的考題,主要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和阿拉伯文化。課時 1教學重點 1.分析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維新的異同點,體會改革是推動國家進步的重要方式。2.分析古代日本的學習模仿和阿拉伯帝國的勇于創新,得到啟示。教學難點 幕府與天皇朝廷的關系;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形成的關系。階段特征 階段特征:亞洲國家、封建時代(1)政治: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阿拉伯半島在穆罕默德的統治下實現了統一。(2)思想文化:7世紀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了伊斯蘭教;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獨特貢獻。教學方法 通過史料分析,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小組互動,提升合作能力和交流表達能力;通過圖示法,思維導學,理清發展脈絡,構建知識體系。教學準備 提前制作課件及評價檢測【教學過程】一、課前準備:自主學習,完成背誦清單教師活動:提前布置主要知識點任務學生回答:自主學習:完成復習提綱核心知識點的填寫。【設計意圖】學生能在規定時間的時間獨立完成知識清單內容。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二、激趣導入:帶領學生欣賞櫻花、富士山、伊斯蘭文化提升的建筑等圖片。【設計意圖】直觀的圖片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的狀態。三、復習過程:(一)學科素養【小組合作】任務一:表格歸納——比較日本大化改新與中國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日本大化改新 中國隋唐時期政治經濟學生活動:組內協作,組間競賽,關鍵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的氣氛參考:比較日本大化改新與中國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日本大化改新 中國隋唐時期政治 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 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加強中央集權經濟 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 實行租庸調制【小組合作】任務二:表格歸納——世界三大宗教宗教 佛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時間地點創始人經典教義傳播共同點:學生活動:組內協作,組間競賽,關鍵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的氣氛參考:世界三大宗教宗教 佛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時間 公元前6世紀 1世紀 7世紀地點 古代印度 巴勒斯坦 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始人 喬達摩·悉達多 耶穌 穆罕默德經典 《大藏經》 《圣經》 《古蘭經》教義 眾生平等、忍耐順從 耶穌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信仰唯一的真主安拉傳播 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在位時,被定為國教并向外傳播 4世紀末,羅馬皇帝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 伴隨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廣泛傳播共同點:都宣傳忍耐服從的思想;后來都被統治階級利用,成為控制人們思想的工具。【設計意圖】對于基礎史實,采用表格方式,一目了然,可以檢查學生自主復習完成知識鞏固的情況,也可以顯示被遺漏的知識,成果的展示方式:組內代表口述,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二)單元難點突破【破難點】(小組學習,合作探究)難點突破一:你怎樣看待日本民族對待外來先進文化的態度?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參考答案】啟示:一個民族要繁榮強盛,必須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銳意改革,重視教育,促進本民族的發展。(設計意圖:通過中外聯系,知道日本民族善于學習,培養家國情懷、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難點突破二:伊斯蘭教的產生對阿拉伯半島的統一起了什么作用?【參考答案】①伊斯蘭教關于一神教的宣傳,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貴族建立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有助于打破狹隘的氏族界限,從而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它為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②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這種組織為統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設計意圖:通過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半島統一之間的關系解讀,培養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難點突破三:中國隋唐時期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的影響。【參考答案】(1)政治方面:中國在隋唐時期處于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時期,日本派大量的留學生到中國學習,他們回國后,參照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加強了中央集權,使日本從奴隸社會迅速過渡到封建社會。(2)經濟方面:當時中日兩國貿易非常頻繁。在日本出土的唐朝貨幣“開元通寶”和在中國境內發現的日本貨幣“和同開珎”都證明了這一點。(3)文化方面:唐朝的建筑、文學、文字,甚至飲食和生活習俗等,都對日本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筑樣式,幾乎同唐長安城一樣;唐朝詩歌在日本廣為流傳,白居易的詩尤為日本人所喜愛;日本的天皇和士大夫熱衷于學習中國的書法;日本人的生活習慣、節日風俗受到唐朝的影響;日本宮廷擺宴,愛用唐式菜肴;日本學會了唐朝的制茶方法,后來形成獨具風格的茶道。同時,佛教也從中國傳到了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設計意圖:通過中外聯系,認識日本大化改新與中國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的聯系,認識大化改新促使日本社會轉化,進入封建社會。培養家國情懷、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課后感悟(談感想) 日本派遣遣唐使學習唐朝先進的制度傳回日本,推動了日本的大化改新;鑒真東渡,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玄奘西行天竺帶回大量佛經,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傳到歐洲。 落實核心素養中的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課后補充 本單元是介紹了封建時代亞洲的日本和阿拉伯帝國的特點,涉及改革和宗教,通過本單元的復習,讓我們了解到古代文明的多元發生,相互影響,吸取精華,形成各自的民族文明。 落實核心素養中的家國情懷。板書設計教學后記 1.單元思維導圖的繪制,梳理單元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整體感知歷史的能力。列表的方式對比同類知識,培養了學生歸納比較的能力。史料實證、歷史地圖有效地落實了學科核心素養【單元評價】第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 【單元評價】檢測反饋(答案附后)一、選擇題1.興起于本州中部,并于5世紀基本實現了統一的政權是( )A.大和 B.高麗 C.琉球 D.新羅2.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號為大化,頒布改新詔書,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實行改革。這一“改革”使日本( )A.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由此進入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C.由幕府將軍掌握國家大權 D.發展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3.“日本有‘心靈緊閉’但‘眼觀八方’的特征。在國弱時,他們卑謙地對外點頭哈腰,默默拿來先進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點地消化進化,乃至超越。”以下能反映這一特點的是( )A.幕府統治 B.大化改新 C.軍國主義 D.武士集團4.“中央政府設二官八省,分別掌管各項政務;地方行政設國、郡、里等單位,國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長由地方土豪充任”,這些措施體現大化改新的目的是( )A.發展封建經濟 B.挽救民族危機 C.維護幕府統治 D.加強中央集權5.日本武士道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孔孟之道和道教、佛教,它是日本武士集團必須嚴格遵守的原則。日本武士效忠的對象是( )A.他的主公 B.國家 C.幕府 D.天皇6.“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特殊狀況下”“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表現為( )A.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嚴重,局勢動蕩 B.血緣關系與主從制結合組成軍事集團C.武士集團代表著莊園與地方政府對抗 D.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將軍把持國家大權7.孫立祥在《日本三次社會轉型及其歷史啟示》一文中指出“日本通過三次‘開國’,成功實現了社會的全面轉型”。依據下列圖片判斷日本此次“開國”事件是指( )A.大化改新 B.明治維新 C.建立法西斯專政 D.二戰后社會改革8.它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遼闊的帝國(下圖),還因保存和發展古典科技成果贏得了科學“義父”的美譽。它是( ) A.亞歷山大帝國 B.羅馬帝國 C.拜占庭帝國 D.阿拉伯帝國9.《阿拉伯文學史》記載:一般人為求學而游歷歐、亞、非三洲,然后猶如蜜蜂一般,載蜜而歸,把他們所儲蓄的寶藏,分發給發奮的學生們。這說明阿拉伯文學繁榮的主要原因是( )A.注重吸收東西方文化 B.地理位置優越 C.立足阿拉伯以往文明 D.國家十分重視10.美國歷史學家麥克·哈特在他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說:“我選擇穆罕默德作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最具影響的人物……但他確實是歷史上在宗教和世俗兩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唯一人物。”下列有關穆罕默德的史實不能論證麥克·哈特的理由是( )A.創立伊斯蘭教 B.建立了阿拉伯國家的雛形C.在麥加城傳教 D.建立了版圖橫跨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11.“伊斯蘭歷”即伊斯蘭教的歷法,為世界穆斯林所通用。這種歷法把622年定為伊斯蘭教歷元年,是為了紀念穆罕默德在這一年( )A.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國家雛形 B.使麥加成為伊斯蘭教圣地C.使各部落承認了他的統治地位 D.基本上統一了阿拉伯半島12.從黃河到地中海,絲路共建尚和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我們可借鑒( )①以色列在干旱地區發展農業經驗②阿拉伯帝國吸收、消化外來文化融合發展③亞歷山大帝國東征不斷擴大版圖④拜占庭帝國編纂《羅馬民法大全》治理國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阿拉伯帝國時期,學者花拉子密(約780-850年)曾奉命主持“智慧宮”的工作,在對散失的古希臘及東方科技著作的收集、整理、翻譯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工作,成為著名科學家,這反映了( )A.東西方文化碰撞沖突 B.阿拉伯文化兼收并蓄C.科學革命在阿拉伯帝國率先興起 D.民間交往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徑14.“花剌子密改進印度數字、0符號和十進位法,被改進的數字系統后來傳入歐洲,代替繁雜的羅馬數字,使人類的計算體系發生深遠變革。”材料評述的是( )A.“公歷”的由來 B.阿拉伯數字 C.巴格達的“智慧宮” D.60進位制15.每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被翻譯成阿拉伯文,阿拉伯帝國統治者麥蒙總是先睹為快,而且為了將學術研究和翻譯運動納入正軌,他還于830年在巴格達圖書館的基礎上修建了著名的“智慧館”。“智慧館”的建成有利于( )A.自然遺產的保護 B.社會教育全面推行C.翻譯技術的改進 D.古希臘文化的傳承二、綜合題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 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詩經》、《論語》、《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語》等名篇經典,楔形文字、地圖、玻璃、阿拉伯數字、造紙術、印刷術等發明創造,長城、麥加大清真寺、泰姬陵、吳哥窟等恢宏建筑……都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各種文明在這片土地上交相輝映,譜寫了亞洲文明發展史詩。——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材料三 璀璨的亞洲文明為世界文明發展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1)寫出材料一中A、B、C、D四個文明古國的文明成果代表各一例。A: B: C: D:(2)根據材料二,概括亞洲文明成果的特點。(3)請用史實說明世界古代歷史上不同文明因“互鑒而發展”。(4)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文明間交流的主要方式和對世界不同區域的文明應該持什么樣的態度。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7世紀初期的阿拉伯半島,正處在氏族制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階段。由于內部財產的分化和外部世界的影響,阿拉伯人的經濟、政治、宗教等方面的矛盾交織在一起,整個社會極度混亂和不安.人們已對過去的保護神產生懷疑,在不同程度上對一種更為有力的保護神有一種渴望。(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7世紀初期阿拉伯的社會特征。材料二中世紀的阿拉伯人繼承和發揚了古代希臘的理性傳統,在實驗科學、醫學、化學、數學、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也是經阿拉伯人之手,逐步傳入西歐。——《中世紀阿拉伯人對哲學和科學的貢獻》(2)阿拉伯人創立了什么宗教?據材料二分析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材料三 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擴張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但橫貫亞歐大陸絲綢古道上的商隊來往……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談一談你對古代世界擴張的認識。歸納阿拉伯帝國和羅馬帝國的共同特點。參考答案:1.A2.D3.B4.D5.A6.D7.A8.D9.A10.D11.A12.B13.B14.B15.D16.(1) A:金字塔、獅身人面像、象形文字 B:《漢謨拉比法典》、楔形文字 C:種姓制度、梵文、佛教 D:甲骨文、青銅器等。(2)豐富多樣;多元性。(3)日本大化改新學習中國唐朝政治制度,使日本逐漸轉變為封建國家。(4)主要方式:和平交流;態度:開放包容、學習借鑒等。17.(1)特征:四分五裂,盛行多神崇拜,社會混亂和不安。(2)宗教:伊斯蘭教;作用:阿拉伯人成為溝通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起到橋梁的作用)。(3)認識:擴張中伴隨著暴力、奴役和掠奪;在客觀上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交融,使世界各地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共同特點:①都地跨亞、非、歐三大洲。②都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③都在擴張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一點即可)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