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年級上冊《書法練習指導》教案第 1 課《女字底》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女字底的形態特點,掌握顏體女字底的寫法。2.使學生學生臨寫范字“安”和“委”,并基本掌握范字的結構特征。3.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能力,注重學生的審美能力。4.在臨寫中注重對學生臨摹能力的培養,激發他們對書法的學習興趣。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女字底的形態特點,掌握顏體女字底的寫法。2.教學難點:找出女字底與女字旁的異同之外,掌握運筆方法的變化。教學課時:1 課時教學過程:一、 復習導入。1.復習女這旁的寫法和特點。2.出示范字。比較女字旁和女字底的形態變化。師:通過觀察比較,說說女字底和女字旁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了解女字底主要變化的筆畫。)3.出示課題,(板書:女字底)二、新課探究。1、出示:由單字演變成的字底,常常出現在上下結構的字中。字底往往縱向筆畫縮短,橫向 筆畫不變,位置宜居中下,以穩穩托住上部。2、觀察女字底,需要注意哪些筆畫?3、女字底的形態以及筆畫特點是怎樣的? 師生討論:(呈略對稱五邊形,需要寫穩。)4、教師示范女子底。(1) 教師邊示范邊講解。A、先逆鋒起筆寫撇點的撇,短直,斜度小。B、提筆露鋒順勢由輕漸重寫撇點的撇,斜長,向右下漸行漸粗,頓筆回收。 C、逆鋒起筆寫撇,長而微彎。D、逆鋒斜頓起筆寫橫,行筆輕,重頓回收。5、學生練習 4 個。三、臨習范字。1、出示“安”字卡片。(1) 你們能看出“安”字的結構特點嗎? (上窄下寬)有哪些書寫要領?(2) 教師摡括要點,示范“安”字。 (3) 學生跟寫 4 個。2、出示“委”字卡片。(1) 小組討論:“委”字的結構有哪些特點?怎樣才能把“委”字寫好呢?(2) 指名學生上臺嘗試臨寫,師生評議。(3) 教師示范,學生跟練 4 個。四、反饋矯正。1、展示個別學生作業,師生共同評議。你覺得這幾個字寫得怎樣?還有哪些不足?2、學生繼續鞏固練習。3、教師行間巡視指導。4、學生自主選擇性學習“委”等字。五、賞析提高。1、展示部分學生作業。 2、師生共同賞評。3、展示歐體、枊體、趙體書法圖片,你們看得出他們的書法與顏體有哪些不同嗎?4、教師小結。教學反思:第 2 課 四點底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四點底的形態特點,掌握顏體四點底的基本寫法。 2.使學生學會書寫范字“兼”和“烈”,關注四點底不同字中的形態變化。 3.培養學生細致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書寫習慣。 4.使學生充分感知四點底的字的結構美和造型美。教學重難點:1.重點:使學生認識四點底的形態特點,掌握顏體四點底的基本寫法。2.難點:使學生學會書寫范字“兼”和“烈”,關注四點底不同字中的形態變化 教學課時:1 課時教學過程:一、 復習導入1.出示顏體中的各種點畫,回顧復習。2.問:點畫很多時侯都是以組合的方式出現在漢字中,學過的有哪些? (相對點、兩點水、三點水等 )3.這個課我們一起學習新的點畫四點底,板書課題:四點底。二、引導觀察,示范練習。1.出示四點底,引導學生觀察。問:四個點的大小、方向有哪些不同?寫好這些點,應該如何運筆呢?2.學生討論寫法。3.小組匯報寫法。4.教師相機示范。5.這四個大小、方向不相同的點組合時有什么特點呢?小結:左右對稱,排列均勻,左低右高,連成一線。6.教師示范寫四點底,處處緊扣書寫要領。7.學生練習,教師相機指導,根據學生情況及時予以反饋和糾正。三、賞析臨寫1.出示“兼”,辨訓一下古今字形的差異。2.引導學生觀察整體字形的特點:上窄長,下寬扁。3.分上中下部分觀察字形特點:上兩點短小,上開下合。注意觀察橫畫和豎畫的形態及長短、 間距。 4.引導學生觀察:“四點底”左低右高排列、與橫畫的左低右高保持一致。這是非常重要的形 態特點。5.教師示范,提示要點。6.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7. 出示“烈”字,討論觀察:上部分結構與“兼”的區別。8.小組討論,小結出書時的要領。9.學生試臨,教師個別指導并及時反饋。四、作業展評1.學生互動交流,對練習的字進行互評。2.選擇有代表性的幾幅作品進行講評。3.學生修改調整。 自我評價。五、總結全課。教學反思:第 3 課 木字底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木字底,了解木字底的形態特點及其變化的由來。2、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應用能力。3、教育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好習慣。4、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養成認真細心的良好品質。重點 掌握特點,規范書寫。難點 掌握特點, 規范書寫。創新結合點 在評價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提出問題能力。通過教育學生認真寫字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創新精神。教學過程:一、 導入新課我們今天要進行木字底的練習,這節課要練習的詞語是——木字底。板書。1、看書觀察“木字底”的寫法,討論:這個詞的四個字分別有什么特點?書寫有什么 要求?整幅書寫時要注意什么?2、匯報。3、教師范寫指導,學生觀察。4、學生在練習冊中描摹、臨寫,師巡視。5、發現問題,及時訂正。二、賞析臨寫1、學生練習臨寫“集”和“樂”。師巡視,個別指導。2、學生背臨“集”和“樂”,師巡視,指導。3、交流展示學生作品,優秀作品投影展示。其他學生欣賞、評價,發現問題。4、師小結,教育學生寫字要認真、持之以恒。(創新結合點 德育滲透點)三、作業展評1.學生互動交流,對練習的字進行互評。2.選擇有代表性的幾幅作品進行講評。3.學生修改調整。 自我評價。四、對比欣賞1.出示歐體、枊體、趙體中的“集”、“樂”進行對比欣賞。2.討論各字體中木字底的形態處理的同異之處。3.課堂小結。教學反思:第 4 課 心字底教學目標:1、初步掌握心字底這兩個偏旁的書寫要領。2、使學生學會書寫范字“憲”和“憫”,關注心字底形態變化,人識其結構變化規律。3、培養學生細致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書寫習慣教學重點:通過本課教學,鞏固正確“心字底這兩個偏旁的書寫要領。”,喚起學生寫字的熱情。 教學難點:心字底的寫法。教學時數:1 課時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1、復習木字底的寫法2、揭示課題。板書二、新課指導1.出示“心”字,學生觀察,說說心字有什么特點。(三點由低到高、臥鉤由輕漸重)2.心字底例字,引導學生觀察。要求:仔細觀察每一筆書寫的位置和相同筆畫出現的變化。 讓學生知道四點、心字底都作字底,書寫時要盡可能寫扁,并成上收下放聚散狀。4、書寫指導。通過練習初步掌握這兩個偏旁的書寫要領。心字底:心字底三點分別為左點、挑點、右點,臥鉤應向左上出鉤, 以平均分割上部空 間。可以人體身材苗條應收腰來作比,頗形象逼真。(2) 當點組合在一起時,書寫中我們要注意什么呢? (感知變化與呼應的基本規律。三、描描寫寫 1.、嘗試練習。(““憲”和“憫”二字。每個字描一遍,寫三遍。)2.反饋,評價。(以學生的練習為例,評價中重點圍繞點筆的“變化”和“呼應”)3、總結心字底等多點組合的偏旁,要注意點的變化和呼應。“變化”是自然的變化,是指筆畫的形狀和走勢上的變化。“呼應”是指筆畫之間的聯系 和照應,四點底上下寬度相應,形成承托之勢。“心”的三點均以自然的筆勢互相呼應,筆斷 意連。2.、呈現典型問題。(預先收集學生書寫中比較典型的問題,直接讓學生看。)3.、學生評價,明確改進方法。4.、 自由練習。(描紅 1 個,補寫 2 個;配樂)四、評價反饋與總結1.今天,我們一起學心字底的字,同學們都能認真地讀帖,臨寫。2.同座之間交換欣賞,推薦你認為寫的好的同學。3.教師巡視,展示習字冊。4.對優秀學生進行鼓勵。 5.、學生總結自己的收獲。教師提示在平時書寫中加強練習,寫好四點和心字底。教學反思:第 5 課 皿字底教學目標:1. 使學生認識部首皿字底的形態特點,學會皿字底的書寫方法。2. 教學生欣賞范字“盈”和“監”,認識上下部分的寬窄長短特點,感悟這類字的書寫規律。3. 引導學生觀察一組同方向的筆畫的變化,領略書法的變化美。4. 培養學生整體觀察字形、分組研析筆畫的賞析思維。教學重難點1.重點:使學生認識部首皿字底的形態特點,學會皿字底的書寫方法。2.難點:培養學生整體觀察字形、分組研析筆畫的賞析思維。教學課時:1 課時教學過程:一、 導入新課1. 出示圖片:“皿”象形字。《說文解字》解釋為“飯食之用器也”。它在甲骨文中的形象就量個盛東西的 器具模樣。以它為偏旁時,說是放在字的底部,表形意,稱為“皿字底”。2.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部首“皿字底”和含有這類部首的范字的書寫。(板書課題)二、 自學仿寫。1. 出示顏體“皿字底”。(1) 引導學生觀察“皿字底”與硬筆書法中的“皿字底”字形變化。教師提問:哪些筆畫發生了變化?它是怎樣變化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指導。(2) 教師小結:(出示課件 PPT)A、逆鋒輕頓寫短豎,微向左斜。B、寫橫折先輕頓,再提筆重寫豎,橫細豎粗。C、中間兩豎是短豎,細短面正直。D、逆鋒放筆寫長橫,重頓回收。2.出示范字“盈”和“監”。(1) 學生觀察,討論: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特點? (上長下短)(2) 書寫范字時應特別注意哪些關鍵的筆畫?師問:①同學們你們認真觀察一下“盈”字,中間又部筆畫發生了什么變化?②細看上部你發現了什么? (左撇長,右撇彎短)③觀察“監”你想對大家說些什么? (上部稍寬下略窄,長短相近。書寫是兩豎筆畫要變 化為“臣”字。但上橫短小,右上部分撇短捺舒展。)3.學生臨習范字各三遍。寫完一遍不要急著寫第二遍,先看看哪些筆畫寫不好。 4.教師示范,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三、臨寫反饋。1.出示學生臨寫的作業展示,師生評議(1) 字形特點是否準確。(上長下知,“盈”字上窄下寬,而“監”字下窄上略寬。)(2) 反饋范字上下部分是否“中心對正”。2.學生練寫, 自我校帖修正。3.教師巡視指導。四、賞析拓展。1.出示歐體、枊體、趙體中的“盈”、“ 監”進行對比欣賞。2.討論各字體中“皿字底”的形態處理的同異之處。3.課堂小結。教學反思:第 6 課 建字底教學目標:1、初步掌握建字底這兩個偏旁的書寫要領。2、了解帶有這兩個偏旁的字的一般書寫規律,寫好“延、建”兩個字。3、增強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感受文字的形體美,激發學生寫字的興趣。教學重點:掌握建字底這兩個偏旁的書寫要領,寫好“延、建”兩個字。教學難點:增強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感受文字的形體美,激發學生寫字的興趣。教學準備:課件、學生習作、毛筆范字、板書紙條、練習紙。教學過程:一、導入1、學生講王羲之刻苦練字的故事——《墨饃饃的故事》。王羲之練字不僅講究筆法,還花了大量的時間刻苦勤練,最終成為有名的書法家。我們 班的小朋友也能勤學苦練,有些人還練成了一雙會觀察的火眼金睛。誰來評價評價這幾 個字?2、(展示作品:延、建)你覺得這兩個字寫得好看嗎? (不好看)如果把這兩個字的偏旁部首寫好了,掌握了它們的間架結構,這幾個字就好看了。3、今天一起學習建字底。 (板書課題)二、學習建字底和帶有建字底的字( 一) 學習建字底1、出示建字底(1) 建字底同哪幾個筆畫組成?第個筆畫有什么特點。 (兩個橫撇加平捺)(2) 兩個橫撇一樣嗎?有什么不同之處。(3)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梳理并小結:先逆鋒輕頓寫上橫撇,略短小;緊挨撇尾逆鋒再 寫下橫撇,略長大。(4) 逆鋒轉筆寫平捺,攢頭彎頸平身,漸行漸重斜下,尾部頓筆出鋒。2、學生練寫建字底。學生描一個,練寫一個。4、評價。(比如:注意了筆勢)5、寫的不好的修改,寫的好的獎勵自己一個。(二) 學習帶有建字底的字:建、延。1、出示毛筆字:建、延2、帶有建字底的字在筆順上也要先寫里面,再寫外面。3、師范寫。4、生描一個,寫一個。5、點評。6、生再寫兩個。五、教師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建字底這個偏旁,知道了帶有這個偏旁的字的一般書寫規律。 希望同學們寫字前學會觀察漢字的結構,寫字時做到“提筆即練字”,持之以恒,一定能 寫得一手好字!教學反思:第 7 課 走之底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規范的書寫“走之底”及帶“走之底”的字,并能領悟其特點和 規律。2、培養寫字的興趣和欣賞字的審美情趣。3、通過仔細觀察對比,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審美能力和造型能力。 4、欣賞歐、顏、柳、趙四體范字,發現其筆畫和布避的相同與不同,感受不同字體的形 式美。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規范的書寫“走之底”及帶“走之底”的字。教學難點是指導學生觀察,并能領悟其特點和規律。教學策略引導觀察,示范講解;反復練習,多元評價;體驗成功,審美熏陶。教學準備:ppt 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漢字是我們中國的文字,是我們學習交流的工具,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把漢 字寫正確,寫美觀。今天老師給同學帶來幾幅作品,請欣賞。看了這些的字,你們有什 么感受?想不想和他們一樣把字寫得那么漂亮?我們今天就來上寫字課。二、引導學生找“走之底”及帶“走之底”的字特點和規律1、多媒體課件出示“走之底”。逐個筆畫講解要點:點畫偏右要下移,橫成斜勢加“s”,二三起筆須對齊,捺畫長長應注意。2、走之底與建之底做比較3、師邊講解邊示范。4、學生讀順口溜,練寫兩個“走之底”相機提示書寫姿勢注意點:頭正身直 臂開足安 心靜氣緩4、指導比較“通”和“道”(1) 出示這兩個字,比較異同(2) 學生討論,小結:筆畫組成相似;平捺角度和外形相似;橫折折撇外形不一樣,一方一圓; 態勢不一樣,一前俯一后仰。(3) 師范寫這兩個字,生擺好寫字姿勢開始寫字,老師巡視、指導。(4) 反饋這兩個字的書寫情況,表揚筆畫和字寫得規范美觀的。學生有寫的不規范的筆 畫指出來或給學生范寫。(5) 學生寫完后對照字帖認真觀察,看看你寫的字和字帖有沒有不一樣的地方?再在后 面寫一個更好的。(6) 實物投影展示學生寫的字,表揚通過認真讀帖后,又寫了一個比前邊的字有進步的 同學。引導學生觀察哪個字好?好在哪?哪個字還需要練習?練習時注意結構還是筆 畫?同位互評,畫☆三、總結看到同學們在寫字課上收獲這么大,老師真為你們高興,要下課了,送你們一句話,課 件出示:成功就在堅持不懈的追求中!板書設計:“走之底”指導課追 近教學反思:第 8 課 同字框教學目標:1. 使學生掌握同字框的外形、筆畫特點。2. 使學生掌握同這框的范字,處理內部組件的位置和空間分布。 3.關注一組橫向 (同) 和縱向 (冊) 的筆畫的書畫書寫為變化。4.培養學生認真細心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書寫習慣;舉一反三,寫好其他的同字框 的字。教學重難點:1.使學生掌握同字框的外形、筆畫特點2.關注一組橫向 (同) 和縱向 (冊) 的筆畫的書畫書寫為變化。教學課時:1 課時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1.組織教學,激趣揭題。投影出示,請大家觀察這些字:同、冊、圖、國、門、聞。說說它們的字框各是什么?2、出示原碑,從中找出同字框的字。 (板書課題)二、學習指導。 出示同字框。(1) 筆畫書寫要注意什么?(2) 師生總結:①逆鋒輕頓,微彎寫長豎。②逆鋒輕頓,斜向在上寫橫,漸行漸輕。③順勢另起向下微彎寫豎鉤,兩 豎筆畫左右相向。(3) 教師示范書寫。邊寫邊說運筆要領。(4) 學生練習書寫字框 4 個,教師巡視指導。提示注意要點。三、賞析臨寫。 1.學習范字“同”字,學生觀察。(1) 提問:這個字字形有什么特點?(2) 書寫同字要注意什么?(3) 教師示范,學生試寫,教師巡視指導。2.出示范字“冊”。(1) 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學習。(2) 說說這個字形有什么特點,與硬筆字對比你發現了什么?(3) 重點分析這個字多豎的變化。(4) 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教視指導。三、作業展評。1、投影代表性作業,師生評議。2、與范字對比,找出差距,強調注意要點。四、賞析拓展。1、出示歐、柳、趙體進行對比欣賞。2.討論各字體中“同字框”的形態處理的同異之處。3.課堂小結。教學反思:第 9 課 國字框教學目標:1、通過例字“國”的書寫,掌握毛筆字運筆方法。2、通過練習,掌握全包圍結構字的特點。3、在書寫中感受漢字造型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激發他們熱 愛祖國書法藝術的感情。教學重點、難點:通過練習,掌握筆畫的運筆方法;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教學媒體:教師準備:毛筆、墨汁、紙等書寫用品。學生準備:毛筆、墨汁、紙等書寫用品。教學過程:一、激發寫字興趣展示兒童書法作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揭示課題 (課件 1) 板書 囗字框 1、出示 (書法課本) 國字框,指出國字框的 特點。1、認識字型結構特點:國字框屬于全包圍的結構,全包圍結構的字可依據字框兩豎下端 內斜和兩豎垂直的不同分為兩類,即長方框和扁方框。國字框屬于長方框 。2.分析長方框的特點。(課件 2) 展示國字框,認真觀察,說說特點。 (板書 “囗” 上下同寬 兩邊垂直 位置取中 協調搭配 下筆寫橫 間隔均勻)3、觀察思考:你覺得怎樣才能寫好國字框以及全包圍結構的字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 個問題。二、示范講解,領悟寫法。1、教學“國”字。(1) 教師講解“國”的書寫方法:“國”呈長方框,起筆豎和橫折要保持垂直,“玉” 的豎要在整個字的正中,并且最下一橫要長些 自創兒歌:(課件上下同寬兩邊垂直位置取中協調搭配下筆寫橫間隔均勻(2) 教師示范(3) 寫字之前,我們先來復習一下《坐姿十二字》出示:坐姿十二字 頭正身直, 臂開足安, 心靜氣緩。《執筆歌》 :大指食指筆上捏, 中指隨后緊鉤貼。無名小指向外抵, 小指幫忙不要歇掌豎腕平筆管直 指實掌空才美觀(4) 學生 (描白、臨帖) 臨摹,教師巡回指導。(5) 師生評議。三、拓展練習,鞏固提高。1.教師范寫“圖”等字。2.學生分析每個字的筆畫特點,教師適當補充。3.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4.學生作業展評。(1) 將學生作業展評,師生共同評選,指出優缺點。(2) 教師小結。教學反思:第 10 課 門字框教學目標:1. 使學生學會門這框的寫法,體會提按力度節奏變化。2. 使學生學會臨寫“開”和“聞”,并基本掌握這類字的結構特點。3. 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專注書寫,培養他們書寫的良好習慣。4. 在臨寫和賞析中提高學生的臨摹能力,激發熱愛書寫,熱愛書法文化的情感。教學重難點:1.能寫好“開、聞”兩個范字,并對門這框的感興趣。2. 使學生學會臨寫“開”和“聞”,并基本掌握這類字的結構特點。教學課時:1 課時教學過程:一、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出示《營造法式》中豪華門的設計圖。2. 師門在人們生活中非常地重要,你們對門的了解有多少 你能發現《營造法式》豪華門的 設計有什么特點嗎? (讓學生了解中國漢字的形象性) 3.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門字框。(板書課題)二、觀察指導。(出示門字框這個部首)1.說說“門”字有什么特點?2.門做這門字框的筆畫發生了哪些變化?3. 教師范寫門字,提示學生注意觀察運筆方法。4.認真細致觀察“門”字結構分析圖及書法要領。5.學生練習書寫門字框,教師巡視指導。6.展示學生練習,師生共同評議。7.學生鞏固練習書寫。三、 賞析臨寫。1.出示范字“開”和“聞”。讓學生觀察后,分組討論,合作學習。①說說這個“開”字的字形特點和筆畫特點。 (外形縱長,外框向內微曲,左右相向。)②說說這個“聞”的的字形特點和筆畫特點。③教師示范,學生練寫三遍,教師巡視指導。2. 學生書寫展示,匯報學習情況。四、 拓展欣賞。1、出示歐、柳、趙體進行對比欣賞。2.討論各字體中“同字框”的形態處理的同異之處。3.課堂小結。教學反思:第 11 課 橫長豎短,橫短豎長教學目的:1.使學生掌握橫和豎這兩種基本筆畫的書寫方法,包括起筆、收筆。2.寫好帶有這兩種基本筆畫的字“士”、“牛”、“工”“王”四個字,注意橫長豎短,橫短豎 長的寫法。3.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品質,規范書寫的習慣,先讀帖,再臨帖,后評品。在習字過程中滲 透審美教育。4.繼續培養良好的鉛筆寫字姿勢和執筆方法。教學重難點;學生能掌握好橫和豎這兩種基本筆畫的書寫方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今天老師請了四位嘉賓,看看同學們喜歡不?(1) 出示 “士”、“牛”、“工”“王”四個字顏體字。(喜歡)(2) 師:大家愿意把這四個字寫好嗎?(3) 大家認真觀察這四個字主要由哪些筆畫組成? 生:“橫和豎”(4)師:再細看這些“橫和豎”,你發現了什么? (有的長,有的短。)(5)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橫長豎短,橫短豎長”。2、揭示課題。(板書)二、觀察分析。1.引導學生觀察,因字定形。2.學生觀察比較,發現細節。3.教師小結,示范。生觀察結構,琢磨如何寫重筆。4.指名寫,評議指出臨帖要領,橫的行筆方向稍向上行。5.全班練習寫三個“工”字。注意:上短下長、收筆較重。短橫起筆較輕 。4、指名板演:評議5.全班練習長橫、短橫各寫三個。三、指導書寫帶有橫的字。1.引導觀察占格。2.生仿例寫字,同桌評議。四、指導書寫“工 、 日 ”這兩個字。( 一) 指導書寫橫長豎短的字。1.出示工 、 日 ”這兩個字。讓學生觀察發現橫長豎短。2.師范寫,生觀察結構,琢磨如何寫重筆。3.指名寫,評議指出臨帖要領,豎的行筆方向稍向下。4 .全班練習寫三個“工 、 日 ”這二個字。(二) 指導書寫橫短豎長的字。1、出示“王、牛”兩字注意:橫輕短,豎重長。1.指名板演:評議2.全班練習各寫三個。2.引導觀察占格。3.師范寫,學生仿寫,展示評議。八、教師總結教學反思:第 12 課 橫長撇短、橫短撇長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橫長撇短、橫短撇長”的結構規律,學會“突出主筆”的書寫方法。 2.學會臨寫范字“右、有、左、在”。3.培養學生“從結構到筆畫,從筆畫到結構的書法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增強觀察分析能力。教學重難點:1.使學生認識“橫長撇短、橫短撇長”的結構規律,學會“突出主筆”的書寫方法。 2.學會范字“右、有、左、在”。教學課時:1 課時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1.說說下列字中的主筆是哪一筆畫? (出示:末 、少 、式、車、右、左)2.出示課題:橫長撇短、橫短撇長齊讀課題,初讀感知,有短有長。二、 欣賞探究。 1.出示范字“右、左、有、在,認識字形。①你能說出這四個字的結構特點嗎?并依據外形分類。②學生觀察比較:右 有 ——倒梯形,上寬下窄左 在 ——梯形 上窄下寬2.逐字分析,理解“主筆因形而異”。你能找出這四個字的主筆是哪一筆嗎?請說理由。3. 教師示范,學生臨寫。 師讀帖:①右字呈倒梯形,橫長伸,撇短縮,以突出橫畫,“口”部邊豎內斜,左輕短,右重長。②左字呈梯形,撇長伸,橫短縮,以突撇畫,橫畫平行,長短、起收不一,間隔勻稱。4. 辨析四個字每組橫畫的間距,找到差異。三、 反饋指導。 1.展示學生臨寫作業,師生評議。 2.師生合作,賞析范字右下部分。 3.學練習, 自我校帖修改。四、對比賞析。出示歐、柳、趙體進行對比欣賞四、 全課總結。教學反思:第 13 課 長短參差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發現筆畫在字中的長短參差變化的基本規律。2.學生能夠準確地臨寫出所提供的范字,并感受筆畫的變化。3.培養學生對漢字的觀察力,提高審美情趣。教學重難點:1.把握主筆在字中的作用。2.感受筆畫長短變化給字形結構帶來影響。教學準備:圖片、實物投影儀教學課時:1 課時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強化意識 1.回顧前兩課知識點,導入課題。①談話: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橫、豎筆畫長短變化對字形結構的重要作用。如,“王”橫畫平 行,間隔勻稱,長短不一。我們要注意主筆和其他筆畫位置的關系。其實在很多字的筆畫關 系中,長短參差的處理同樣顯得尤為重要。②出示范字,引導觀察。現在所看到的四個范字,“業、聿、拜、升”大家認真細致的觀察,它們在哪些地方注意了長 短變化,主筆在哪里呢?③出示課題:(板書:長短參差)二、 觀察指導,引發思考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第一組“業”和“聿”的多橫的參差變化,并提問學生,哪筆是主筆? 2.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第一組“拜”和“升”橫的變化美,提問:你還發現什么?左右部分長 短適宜美。三、示范臨寫,感悟體驗 1.例字分析與示范,學生體驗臨寫。①出示“業”字,邊引導邊示范。業字上寬下窄長,橫畫平行,間距均勻。長短參差,上并 下合,左右兩點呼應。A.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B. 選擇代表性的展示,師生評議。②出示“聿”字,邊引導邊示范。字形縱長,橫面平行,間距勻中有變,長短不一, 以突顯 長橫。左右均衡。A.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B. 選擇代表性的展示,師生評議。五、 鞏固練習,獨立思考1.學生更正練習,教師巡視指導。2.作業展示,師生菜同賞評作品。3.小組合作,自主分析“拜、升”二字,找出筆畫的長短變化,抓住主筆的特點,然后臨寫。 ①教師巡視指導,提示“雙姿”。②展示作業,互評自評。六,總結全課。教學反思:第 14 課 邊學邊用教學目標:1.教學生掌握范字“黃、易、難、還”的臨字方法。2.使學生知道中堂作品形式的基本要領。 3.讓學生嘗試運用已學過的字進行中堂作品的創作,初步培養創作臨寫能力。 4.使學生體驗作品創作的快樂。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比較范字發現規律。教學難點:運用已學過的字進行中堂作品的創作教學準備:圖片教學課時:1 課時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解析題意1.“黃金易得, 白首難還”這句話含義。(時間可貴,需要珍惜)2.出示范字,引導觀察。①主筆的觀察:“黃、還”。②疏密均勻的觀察:易 難。4. 出示課題:邊學邊用。二、范字賞析。 1.引導學生比較,尋找規律。(1) 師問:橫多的字有哪些?撇多的字有哪些?豎多的字有哪些?(2)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梳理如下:“黃”、“難”二字橫多;“易”撇多; “還”字豎多。(3) 范字間隔均勻,主次分明。三、示范練習。1.先看看每個字,你最想說什么?通過對比你發現了什么?2.觀察每個字的字形結構,并說說。①“黃”:上中下結構,上下寬中窄,三部分長度相當。三豎均勻,邊豎內收。②“易”:上下結構,上窄下寬,上正下斜。③“難”:左右結構,寬窄相當,橫畫平行,間距勻稱。④“還”:內緊縮,外舒展。3.教學示范。4.學生練習,師生共評。四、中堂創作。1.中堂作品要求:①采用格式。(三尺或四尺)②大字楷書寫。③先計算折紙,包括落款位置。④先不要著急用宣紙進行寫,可以先在毛邊紙或報紙上寫,反復練習。⑤落款后留一個小紅方塊,代表鈐印。2.學生進行中堂作品創作。3.展示作業,師生評價。4.教師小結。教學反思:第 15 課 認識行書教學目標1、使學生大致了解行書的起源及其發展過程。2、了解并初步掌握行書的結構規律和用筆特點。3、學會賞析經典作品,能體會行書的審美特征和鮮明的個性。教學重點、難點重點:讓學生了解并掌握行書的結構規律,能體會行書的美與它獨特的個性。難點:通過對比與臨摹,初步掌握行書的結構規律。教學方法:講述法、教學對話 (討論法)、多媒體展示法教學過程 :一、 導入:1、回憶前面學習的隸書和楷書的書法特點,進而帶出新授內容——行書。讓學生對比書本趙孟頫小楷道德經和王羲之喪亂帖,找出明顯的不同,讓學生回答。(初步認識行書結構特點)楷書單純、端正,規范。行書放縱隨性,靈活灑脫,筆法流動。2、大概講述行書的起源及發展過程。“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產生,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是為了彌 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 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從帝王顯貴到普通文人,對書法的愛好都到了一 種癡迷的程度,加上王羲之的出現,使之更為盛行起來。3、觀看視頻,直觀地了解行書的字體結構及用筆特點。①以《蘭亭序》為例,提取其中特征明顯的字,讓學生進行臨摹,通過這種嘗試體驗,進一步掌握行書結構特點和用筆特點。②提問:在摹寫過程中,發現行書字體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根據學生回答,總結出行 書結構的特點:③大小相兼。就是每個字呈現大小不同,存在著一個字的筆與筆相連,字與字之間的連 帶,既有實連,也有意連,有斷有連,顧盼呼應。 收放結合。一般是線條短的為收,線條長 的為放;回鋒為收,側鋒為放;多數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轉換,不排除左 放右收,上放下收。疏密得體。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內密外疏。中宮緊結,凡是框 進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劃圈的筆畫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緊壓,行距拉開,跌撲縱 躍,蒼勁多姿。濃淡相融。行書書寫應輕松、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為濃,末字為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 4.用筆特點:①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②以歟側代替平整③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④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畫的呼應⑤以圓轉代替方折二、名帖賞析PPT 展示圖片輔助教學,通過對具體行書作品的賞析,讓學生嘗試體會行書的美及其鮮 明的個性。(1) 天下第一行書——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 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 (公元 353 年) 三月三 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 (今浙江紹興) 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 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 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 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 唐時為太宗所得,推為王書代表,曾命 趙模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于世。 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 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后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 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志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 《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 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2) 天下第二行書——唐代顏真卿的《祭侄稿》 《祭侄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于安 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唐天寶十四年 (775 年),安祿山謀反,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 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顏氏一 門被害 30 余口。唐肅宗乾元元年 (公元 758 年) ,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 揮淚寫下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祭侄稿》作為一篇祭文,整幅卷面并不清爽、干凈,筆跡急促、匆忙,涂抹、刪補時 時可見。縱觀全篇,悲憤慷慨之氣浮于紙端,開始的感情尚為平靜,字體大小勻稱,濃纖有 致,寫至“賊臣不救,孤城圍逼”時,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憤激,如火山迸發、狂濤傾 瀉,時大時小,行距忽寬忽窄,用墨或燥或潤,筆鋒有藏有露,至“嗚呼哀哉”,節奏達到了 高潮,隨情揮灑,任筆涂抹,蒼涼悲壯,躍然紙上。《祭侄稿》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于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不計工拙,無拘無束,縱筆豪 放,一氣呵成,血淚與筆墨交融,激情共浩氣噴薄。《祭侄稿》是顏真聊最精彩的行書,被稱 為“天下第二行書”。元陳深曰:“《祭侄季明文稿》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 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若天造, 豈非當時注思為文,而于字畫無意于工, 而反極工耶 ”《祭侄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書于唐乾元元年 (公元 758 年) 。麻紙本,行書 縱 28.2 厘米 橫 75.5 厘米,23 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 234 字。曾經宋宣和內府、元張晏、 鮮于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府等收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4) 感受作品的藝術特點:用筆、書寫速度,書體的微妙變化。三、交流感受,嘗試體驗。1 、通過學習,你對哪一位書法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可以說說你的體會嗎?2 、教師展示自己臨寫的局部作品。 3.可讓學生用毛筆嘗試臨寫局部作品,直接感受體驗。三、課堂小結教學反思:綜合實踐 我們班的書法展教學目標:1.學生能獨立完成一幅書法作品。2.學生了解班級書法作品展覽的嘗試。3.學生體驗作品展示成功喜悅,增強學習書法的學習興趣。 4.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提高他們綜合實踐的能力和書法賞評的能力。教學重難點:1.學生能獨立完成一幅書法作品。2.作品必須有一定的質量。教學課時: 2 課時教學過程:第 1 課時一、感受策劃1.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四年書法課,能否整理出一部分來,在班上辦個班級書法展。 2.播放多媒體視頻及展覽相關圖片讓學生欣賞。師問:假設我們班要舉辦一個展覽,又該怎么辦呢?3.學生分組討論。4.教師展示展覽的相關要求。5.指名一組學生講出他們的策劃結果。二、用心創作1.教師提供一部分書寫內容,提問:你們知道書法作品的形式有哪些嗎? 2.根據學生自己興趣選擇書寫內容。看一看,想一想,最喜歡哪些字?哪個字難寫找出來。 3.學生相互探究, 自己嘗試練習難寫字。4.教師巡視了解學情后,示范幾個難寫的字,并分析筆畫結構特點。 5.同學們這次作品一定要質量好,在課堂上完成不了,可以帶回家做的。先練好難寫的字。三、教師小結。第 2 課時一、 反饋完成情況。1.說說在家中獨立完成作品情況。2.完成滿意度調查。3.表揚優秀作品,鼓勵繼續加油。二、布展體驗。 1.學生分組,準備好材料。①作品組,負責作品收集、登記、整理。②展簽姐,負責設計制作和填寫標簽。③布置組,負責作品的懸掛、粘貼、調整。④衛生組,負責展廳的衛生工作。⑤講解組,負責作品與作者的介紹。⑥宣傳組,負責征稿啟事以及展覽的海報設計與粘貼。 2.教師深入各組指導工作。三、欣賞評價。 1.教師小結前面工作。著重表揚工作表現突出的。 2.展示觀看展覽的要求和注意事項。 3.學生可以自由分組觀看或單獨參觀。4.評價選優。5.教師綜合評價并頒發證書。四、教師總結。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