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歷史情境探究是基于歷史學科教學特點的感受性學習法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提供文字、圖片、視頻等材料創設歷史情境,學生在問題探究中走進歷史,感悟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活動。在教學中要注重情境的構建以及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探究,在探究中整合已有知識點、觀點、情感態度等,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領悟到歷史學科獨特的趣味性與厚重感。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第15課是第六單元的最后一課,也是選擇性必修3的最后一課,為本冊的收尾與升華所在,蘊含著深厚的國際視野和人文情懷。本單元旨在簡述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所經歷的變化及其主要載體。根據課標“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對保持文化的傳承、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具有的重要意義”,本課主要介紹文化遺產如何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各國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上所采取的的舉措,解讀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世界遺產公約》,了解和領略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在整合課本內容的基礎上,本課設計以著名的“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為主題和線索,通過創設敦煌莫高窟發展歷程的歷史情境,引導學生在問題探究中學習文化遺產的保護歷程,與文化遺產所承載的保持文化傳承、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與創造性的世界意義。因為主題的設置,本課主要分為兩個內容:“敦煌在中國”與“敦煌學在世界”。“敦煌在中國”包含“篳路藍縷的保護之路”與“同心戮力的世界之路”,前一主題主要闡述莫高窟近現代以來的艱難的保護歷程,與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緊密聯系;后一主題主要闡述莫高窟與世界相聯系的保護歷程,重點分析《世界遺產公約》的主要宗旨、文化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的定義,最后通過分析莫高窟的保護歷史來探究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敦煌學在世界”包含“自信開放的世界之路”。這一主題明線是以“敦煌學”的學術發展歷史為主,呈現敦煌學從“在國外”到“在世界”的轉變;暗線是通過“敦煌學”的學術交流與發展來體現中國文化正以更包容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從而實現“敦煌莫高窟屬于中國,燦爛的文化屬于全人類”的體悟。學生情況分析本課面向的是高二的學生。學生經過高一中外歷史綱要和對高二選擇性必修的學習,對于“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等知識性內容掌握水平較好,但對于本課涉及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的歷史內容比較陌生。因此要注意對舊知的聯系,通過聯系貫通所學知識,進行新知的遷移與建構。例如通過回顧第9課“絲綢之路”的歷史,遷移本課敦煌莫高窟的發展歷程。同時,高二學生對于歷史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已經有了一定掌握,家國情懷和世界視野已經有所感悟和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問題探究、情感抒發都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點到即止,讓學生自主發散看待歷史的角度。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敦煌莫高窟的國內與世界保護歷程,在具體的歷史細節中了解文化遺產的保護舉措和原則;通過對《世界遺產公約》主旨的學習,結合文字與圖片材料的呈現,了解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2.利用關于莫高窟保護的視頻、圖片、文字和時間軸等有效信息,認識到文化遺產保護的艱難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在歷史情境中通過問題探究,歸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加強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能力。3.通過本單元及本課的學習,利用不同時空的地圖、圖片和時間軸等材料進行探究,加強時空觀念的培養;以莫高窟的視角立足中國與世界的歷史背景,培養正確對待世界文明的理念,加強家國情懷和世界視野的培養。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了解文化遺產保護的舉措;把握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理解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等保護原則。教學難點理解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文字材料、歷史圖片、歷史地圖、視頻、多媒體課件(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探究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華戎所交一都會”——敦煌 展示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回顧第9課絲綢之路帶來文化交流的內容。結合時間軸,說明莫高窟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自前秦開鑿開始,到隋唐時期發展繁榮。播放《敦煌經變畫》視頻。問:如此精美的壁畫繪于盛唐,反映了隋唐時期的盛世氣象。在隋唐之后,莫高窟是否還如此熠熠生輝? 說明敦煌處于絲綢之路的要塞,商路貿易交流帶來多文化的交流。觀看視頻,感受莫高窟的藝術成就。帶著對問題的疑惑進入本課學習。 回顧舊知,了解敦煌獨特的地理位置,結合時間軸強調時空關系。通過視頻和問題引起學生對本課的興趣。過渡:千年興衰莫高窟 1.展開時間軸,說明自元到清時期莫高窟的發展狀況。2.展示圖片。1900年,敦煌藏經洞被發現。此時的莫高窟歷經千年興衰,不復往日。問:莫高窟千年來遭受了怎樣的嚴重威脅?過渡:從清末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起,莫高窟又將歷經怎樣的風雨? 結合材料和所學回答莫高窟可能面對的威脅:天災方面,有風沙侵蝕、雨水侵蝕、地質災害等;人禍方面,有戰爭、盜竊、缺乏維護意識等。 結合敦煌地理環境回答,體現史地結合的理念。敦煌在中國1.篳路藍縷的保護之路 1.根據課本p85-87頁,概括古代與近現代文化遺產保護舉措。(課前準備)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從古代到近現代的文化遺產保護措施主要由上層人士的收藏,朝立法為主的保護措施發展。2.問: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總結歸納出保護舉措怎樣的發展特點?過渡: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近代以來也逐漸開始了對文物古跡的保護,那么莫高窟會得到相應的保護嗎?實際上,莫高窟藏經洞自1900年被發現以來,就展開了一場威脅與保護交織的一段歷史。 在課前根據課本內容整理概括出古代與近現代文化遺產保護表格。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舉措發展歷程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框架。對比課件所展示表格進行查缺補漏。通過對表格的分析體會出文化遺產保護朝專業化、法制化、體系化的方向發展。 培養學生概括課本系統性知識的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①威脅:1.展示時間軸和相應的圖片,結合清末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按照時間順序介紹莫高窟遭到的來自英國、法國、俄國、日本等列強的嚴重盜竊。列強對莫高窟的各種劫掠造成了我國文物古跡史上最嚴重的損失。列強的盜竊遠遠超過“天災”對莫高窟的威脅!過渡:陳寅恪先生就曾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這既是時代的無奈,也是我們應當銘記的苦難。在當時的亂世之中,仍然有向陳寅恪先生這樣的有志之士看到莫高窟的傷痛,并開始相應的保護。②保護:1.展示陳寅恪和羅振玉的圖片,簡要介紹其對于莫高窟文獻整理的貢獻。2.展示時間軸,介紹莫高窟自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實施的保護舉措。重點提示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是莫高窟保護體系的開始,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后建立起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過渡:在莫高窟的保護中,宏觀上看是國家統籌建立起的保護體系,而從微觀上看,我們可以看見眾多文物保護工作者堅毅的身影。播放敦煌第一位專職修復工匠李云鶴先生的視頻并做簡要介紹。4.展示新聞圖片和文字材料。介紹李云鶴先生在腳手架倒塌時仍然心記壁畫安危的感人事跡。問:從李云鶴先生的事跡和文字材料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物修復者始終遵循著怎樣的原則?過渡: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就一直十分重視文物的保護工作的開展。但隨著全球化的趨勢越發明顯,世界的聯系千絲萬縷,而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要走上一條世界的道路。 結合中國近代歷史,深刻感悟莫高窟遭受的盜竊之殤。結合圖片與文字材料,注意到莫高窟的保護歷程與中國近代的文化遺產保護歷程是緊密聯系的。了解李云鶴先生的事跡,感受文物修復者偉大的奉獻精神和工匠精神。根據材料,回答:理解文物修復者始終遵循真實性為第一要義的原則。 通過近代莫高窟被劫掠的歷史凸顯文化遺產保護的困難與緊迫性,同時滲透家國情懷。通過莫高窟的文物保護歷史事跡,加深對文化遺產保護措施的印象。突破本課重點。通過具體的歷史細節來突破本課保護原則的重點突破。敦煌在中國2.同心戮力的世界之路 1.展開時間軸,簡要介紹《世界遺產公約》通過以及中國加入的歷史。2.展示世界遺產公約的標志和文字材料。結合課本介紹世界遺產公約的主旨,和遺產的三種類型。結合課本第85頁的歷史縱橫,強調莫高窟為世界文化遺產。3.繼續展示時間軸和世界遺產分類流程圖,結合課本第85頁的歷史縱橫簡要“世界非物質遺產”的概念。4.展示每種遺產的代表圖片并簡單說明,加強對于不同類型遺產的理解和記憶。過渡:在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后,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結合課本的歷史縱橫概念和遺產代表圖片,了解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含義。理解人類文化遺產的“突出的普遍價值”。 不脫離課本內容,充分利用課本材料。同時結合各遺產的具體案例,實現對定義的突破重點。1.展示時間軸,簡要介紹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之后莫高窟開展的國際合作。2.展示美國人華爾納盜竊壁畫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合作的圖片,簡要說明蓋蒂研究所與莫高窟開展的壁畫修復工作。對比敦煌壁畫在半個世紀之中所遭受的不同命運。4.展示文字材料。問:從敦煌研究院前院長樊錦詩所講的與蓋蒂的合作過程中,你能從中體悟到文物修復工作者怎樣的精神或者原則? 從壁畫的不同命運中感受文物保護工作發展的艱辛與不易。根據材料,回答:體現出文物修復工作者在修復時遵循完整性和人文性的原則。 設置壁畫命運的矛盾,加深對于文物保護工作的印象。從中體現歷史發展的復雜性與上升性。通過具體的歷史細節來突破本課保護原則的重點。探究小結 展示敦煌莫高窟保護歷程的時間軸和地圖。探究:根據敦煌莫高窟的保護歷史,思考我們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分析材料,得出答案,重點在于保持文化的傳承、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意義。 根據材料和所學,回答:根據地圖,發現敦煌莫高窟交融了中西多方文化,可知①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②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根據時間軸關于莫高窟的保護歷史,可知③促進多方面交流,發揮民族文化創造性;④融于世界潮流,體現文明大國擔當。 材料圖文結合,通過問題探究形式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的能力,突破本課難點。敦煌學在世界:自信開放的未來之路 簡單介紹“敦煌學”的概念。①自信展示世界地圖和外國敦煌學的發展。結合先前所學,呈現出敦煌學發展前期的“敦煌學在國外”的局面。過渡:這種局面深深刺痛了國內學者們的心,讓敦煌學回到中國是幾代學者的夢想。展示文字材料,介紹中國幾代學者在敦煌學上的艱苦耕耘,終于讓敦煌學的中心重新回到中國。問:為什么我們終于讓敦煌學中心回到中國,季羨林先生卻還會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的說法呢?過渡:季羨林先生的說法,成為了如今敦煌學發展的指導理論,顯示了中國學者的開闊胸懷與世界視野,體現學術交流的開放。對于莫高窟的保護和研究,還有哪些方面顯示出我們的開放之路呢?②開放展示時間軸、文字和圖片材料。問:根據時間軸及其材料,說明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和研究從哪些方面體現“開放”理念。 回顧中國近代莫高窟被列強劫掠的歷史,能夠理解“敦煌學在國外”的局面的形成。根據所學,可以回答:符合敦煌學在世界上百花齊放的現實;體現中國學者開闊胸懷等等。根據時間軸和“數字敦煌”的材料,可以回答:①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展現大國責任擔當;②開展國際合作項目,學習引進先進理念、技術等;③開展數字化項目,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資源的開放與共享。 明確概念定義,有助于學生把握之后的學習內容,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地圖展示利于學生加強空間觀念。滲透開放對待世界文明的理念,加強家國情懷和世界視野的培養。同時便于教學過渡。在前文的探究學習之后,學生已經能夠理解保護文化遺產在促進多方面交流、維護世界文化創造性的意義。本題是此點的一個具體延伸:在保護文化遺產時懷有開放的理念,更有助于文化創造性的保持。同時從單純的“敦煌學”學術交流角度擴大到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的角度來看待“開放”,利于學生最后理解“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課堂小結 1.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圖片。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可以對“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敦煌莫高窟屬于中國,燦爛的文化屬于全人類。”張大千先生也稱:“蓋敦煌文化,不僅為中國文化,且為世界文化。”其實,敦煌莫高窟的文化不僅是融匯了中古東西方文化之精華,也是如今我們中國文化以更包容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2.展示“雅典衛城”、“孟菲斯金字塔”和“佛羅倫薩歷史中心”的圖片。總結:同時,莫高窟和世界其他的文化遺產一樣,在世界上百花齊放。我們以世界性的眼光來看這些文化遺產,它們不是單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燦爛文化,而是全人類的共同的財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平等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正所謂‘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 聆聽,深刻理解本課“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這一主旨。 總結本課,呼應主題并升華主題:“敦煌莫高窟屬于中國,燦爛的文化屬于全人類。”同時以莫高窟的視角立足世界,培養正確對待世界文明的理念,深化本課主題。教學反思本課力圖以圖表、時間軸、圖片、視頻等多種材料創設保護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情境,并在情境中通過問題探究讓學生走進歷史,感悟文化遺產保護之中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活動,最后理解“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這一主旨。但本課還存在著以下不足:①本節課在設計中“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沒有落實到位。特別是在前半節教學內容中教師的講授部分過多,與學生的參與和互動部分較少,給予學生自由拓展、自主思考的空間可能不夠充裕。②雖然材料較為多樣,但第一手史料較少。以及在展示知識性內容、解析文字材料時較為枯燥,對展示的眾多歷史圖片、視頻沒有深入的分析,趣味性不強,難以調動學生興趣。③雖然有一定整合課本內容,但對于課本材料的使用與挖掘較少,對課本教學資源利用不夠充分,很容易脫離課本內容講授。④整節課材料疊加多,顯得較為繁雜。整堂課容量可能過大,學生可吸收知識有限,導致學生在最后理解整課的升華總結時可能會有較大困難。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