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歷史概念教學歷史概念教學是一種教師圍繞歷史概念開展教學活動、引領學生掌握和理解歷史概念的教學方法。歷史概念是指透過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等表象性知識得到的更為抽象化和概括化的專用術語或名詞,歷史核心概念則指是居于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和概念體系中心的關鍵概念,本課中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便屬于核心概念。本課圍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一全課的核心概念展開,構建清晰的教學邏輯體系。首先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簡要介紹說明其與我國其他基本制度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結合視頻、圖片、文字等材料,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發展和完善展開教學。同時融入家國情懷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認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意義與影響,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民族團結的意識。“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是一種感受性學習方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把所講教材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獲取歷史的啟迪,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課借助“一條天路”青藏鐵路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了解青藏鐵路修建的困難后,思考與探究青藏鐵路給西藏自治區的人民帶來了什么,為什么在二十世紀初要克服萬難、投入百億而修建青藏鐵路的問題,在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探究中深入認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理解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制度自信。(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國各民族經過長期生活與交往而逐步形成的有機整體,是融地緣、血緣與精神為一體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是人們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蘊含著人們對于所生活的共同地域以及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民族精神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本課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核心串聯起本課的教學,同時結合民族團結象征之一的青藏鐵路,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到必須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維護好中華民族大團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課標分析《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本課的要求是:了解當代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意義。根據課標要求,學生在學習完本課內容后應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新中國建立后為適應國情、鞏固統治而建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同時學生能夠按照一定的時空邏輯梳理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了解新時代背景下為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學習中深刻當代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維護國家集中統一、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和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重要意義。教學內容分析本課選自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四單元“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中的第13課《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本課在單元中對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和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起著承接作用,與下一課第14課《當代中國的外交》并列作為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的當代政策延伸與發展,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本課包括“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和“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三個子目,敘述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背景、建立過程與發展變化,以及十八大以來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三個子目之間呈現遞進式的結構與關系,順著時空順序敘述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發展過程,強調與突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于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學生情況分析1、已知:學生通過對中外歷史綱要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與解讀材料的能力,具備一定程度的歷史學科學習基礎。同時學生在初中歷史中學習過有關民族團結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相關內容,并且在初高中政治的學習中也有相關內容的涉及,使得學生對于本節課所涉及的史實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2、未知:學生先前對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學習較為簡單與零散,未能形成更具備邏輯性的知識體系,學生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學習還是不夠深入,對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的理解還較為欠缺。3、想知:學生在該階段思維較為活躍且有較強的探究欲,對于小組合作、課堂討論與師生互動也具備較強的積極性,對西藏等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區域的發展與青藏鐵路有著較高的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其中的探究與學習中。4、能知:借助豐富圖文、時政和視頻等材料,以及教師整合講解、小組合作探究等教學活動,學生能夠建立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發展與完善的時空認識,能夠全面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意義,牢牢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目標1、通過自主繪制時間軸、填寫時間軸對應事件等活動,能夠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發展到完善的過程,知道每一階段發生的重要事件。(素養目標:時空觀念)2、通過觀看視頻資料,閱讀相關文字、圖片等史料,并結合小組討論、課堂探究,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知道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作用與歷史意義,在小組合作與探究中增強提取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3、通過思考與探究當代民族政策的具體落實措施,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建立正確民族觀,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與發展過程教學難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意義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視頻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1、教法:講授法、歷史課堂討論教學法、歷史問題探究教學法、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等2、學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讀法、繪制時間軸等板書設計第13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團結(1941-1954)促和諧(1984-1997)筑與共(十八大以來)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板書構思:板書組合的形狀如一把鑰匙,“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鑰柄,反映其的核心地位;三個子目概括為“為團結”、“促和諧”和“筑與共”,組成鑰匙三個鑰齒,分別與教學內容中的三個板塊相對應,同時從上到下的排列順序表明三者間是遞進的關系,體現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由建立到發展,最后到完善的邏輯線索;鑰匙身則代指青藏鐵路,寓意本課借助青藏鐵路創建的情境,首尾相應最后指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表明本課要落實的家國情懷培育是幫助學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樹立正確民族觀,升華本課教學主旨。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教師展示本課課標要求,播放《天路》剪輯音頻,詢問學生歌曲中唱到的“一條天路”指的是什么,引出課程導入內容:青藏鐵路。2、教師播放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提出問題:青藏鐵路的修建耗費巨大、犧牲眾多,我們究竟為什么要修建青藏鐵路,青藏鐵路給邊疆少數民族帶來了什么?啟發學生思考后指出青藏鐵路的修建是我國當代民族政策的具體體現,引導學生聯系到本節課的主題: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3、教師過渡后展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有關中國民族政策的內容:“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教師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內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接著呈現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概念與構成圖示,加深學生對本節課核心概念的認識。 回答問題。認真觀看視頻,思考問題。認真聽講,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通過音頻和視頻導入,并結合學生較為感興趣的青藏鐵路構建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聯系時政,并用圖示展現本課核心概念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增進學生理解,幫助學生構建本課的邏輯體系。一、為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教師讓學生翻開課本看到第一條“學習聚焦”,提出問題:為什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讓我們需要這樣一項制度作為我國治理的基本制度?教師讓學生根據第一子目的內容思考,并選取學生進行回答。2、教師總結學生答案,過渡后指出第一個原因: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結合課文內容提出在這樣的格局下應該如何處理好多民族的管理問題。接著順著問題邏輯,教師根據《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圖集》所呈現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狀況,分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治理時所起到的積極作用。3、教師過渡后引出另一個原因:少數民族在過去面臨的無權困境。教師通過以西藏為例,簡要說明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館和西藏博物館中關于封建農奴制的整合表格所體現的過去西藏人民的無權困境,分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保障少數民族人民權利的積極作用。 思考并回答問題。認真聽講,跟隨教師講解思考。 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并結合圖片分析,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直觀與形象生動,便于學生理解;以西藏封建農奴制下人民的悲慘地位為例,并結合西藏博物館中的材料,通過對比突出西藏等邊4、教師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制時間軸,最后公布答案。同時聯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概念,提問1949年提出的“民族的區域自治”和1954年提出的“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有何差別?教師講解。教師最后根據課文圖示按順序簡要說明1954年后成立的各個自治區。 3、根據課文內容繪制時間軸,思考問題。 疆少數民族以前的無權困境,加深學生的印象,促進學生的理解;通過繪制時間軸,提升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信息提取與概括能力,并再結合本課核心概念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行比較與思考,增進學生的理解與認識;二、促和諧: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 1、1、教師給出年份時間,讓學生根據課本相關內容回答對應事件,梳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過程。接著教師給出材料一的內容,學生仔細閱讀后,教師聯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具體分析出現的變化,突出發展的重點是如第二條“學習聚焦”中提到的要建立和健全與此相配套的法規體系。2、教師過渡后播放視頻,提出問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意義?接著教師過渡到第一條意義:維護國家的集中統一,并給出三則材料讓學生仔細閱讀材料,提取信息并總結出得出新中國初期面臨的民族社會情況。隨后以開火車的方式請3-4名學生分享自己的回答。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得出:新中國建立初期,反動勢力陰謀破壞活動持續不斷,民族隔閡問題依然存在,進而聯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分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維護國家集中統一的作用。4、3、教師提出第二條意義: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并以西藏為例,結合材料五與圖片,指出西藏成立自治區后發生的巨大改變,西藏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得到保障。 回答對應的事件,認真閱讀材料一,跟隨教師的講解進行學習。認真觀看視頻并思考問題,仔細閱讀材料提取相關信息并進行分享;3、認真聽講,感受西藏成立自治區后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 通過師生互動,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專注度,增進對課文內容與要點知識的理解;通過視頻材料更加直觀生動引發學生思考,增進課程參與興趣;通過閱讀與分析三則材料,增強學生解讀材料和歸納概括的能力,提升學科素養,培養史料閱讀與分析能力;通過對比加深學生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積極作用的認識,感悟平等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初步建立共同體意識;4、教師過渡到下一點: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讓學生閱讀本課“學思之窗”并給5分鐘小組討論時間,合作探究“學思之窗”提出問題:結合材料,闡述國家大力支持和幫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關舉措。教師總結學生回答后,給出材料六有關西藏發展的內容,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中國當代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促進作用,最后聯系時政“青藏鐵路進入‘動車時代’”進行收尾和過渡到下一子目。 4、小組合作探究后,選出代表進行分享回答。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促進生生間的積極互動,交流中促進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當代民族政策的認識與了解。同時在互幫互助的氛圍中感受團結力量,增進民族團結意識;三、筑與共: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教師簡要講解十八大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2、教師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說明十八大以來中國當代民族政策完善的方向,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隨后教師進行首尾呼應,回應課程導入時讓學生思考的問題,最后啟示學生要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維護好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而貢獻力量。 認真聽講,結合本節課學習內容與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重新思考課程導入提出的問題,在回答問題中感悟要牢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意識,樹立正確的民族觀,促進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通過回扣問題進行首尾呼應,突出本節課的主題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呼吁學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學生對民族關系的正確認識,樹立正確民族觀,涵養家國情懷;課堂小結與課后作業 1、教師根據板書進行簡要課程小結,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核心概念幫助學生建立系統認知。2、教師布置課后作業。 跟隨教師講解進行課程回顧,記下課后作業并課后完成。 通過課程小結幫助學生建立本課知識的系統邏輯體系,課后作業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的認識,落實核心素養培育。教學反思1、自行反思與優化方案本課教學設計上“依標托本”,緊緊圍繞課標要求展開教學,并依據課標要求提煉出本課核心概念“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歷史概念教學”和“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的理念為主要支撐,利用核心概念和情景建構將本課的內容聯結成一個整體,主線分明、邏輯清晰,幫助學生建立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本課最后回扣問題進行首尾呼應,結合時政涵養家國情懷、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落實核心素養培育。本課從學情出發,在教學活動設計時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設置繪制時間軸、小組活動、師生和生生互動環節,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設置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學習方法,培養解讀材料、歸納概括、閱讀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提升學科素養。本課還重視教學評一體化,將評價持續鑲嵌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中,在課程開始前說明本課課標要求,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方向;在課程中注意學生的表現,并根據實時教學反饋進行調整,注重學生對課堂的參與;課程結束后利用課后作業、問卷、面對面訪談等方式進行調研,了解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掌握情況,根據調研結果結合自我評價與其他教師評價進行調整與優化。本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史料運用不夠豐富、教學活動環節安排不夠合理等,在教學中應該拓展更多不同類型的史料,促進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調整教學互動環節,把控時間,在突出學生主體的教學中,幫助學生構建更加系統的知識體系,最后要注意結合課標中學業質量水平的劃分來調研學生對本課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為之后更有效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指明方向。2、對教學實施效果的調研(1)聽課教師的反饋分析(以面對面訪談方式,內容略)(2)與學生的調研與訪談分析(以問卷與面對面訪談方式,內容略)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