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課主要以“基于大單元教學的深度學習”為指導思想進行設計,以國家“財政”的視角構建大單元知識框架,同時緊扣本課“貨幣”這一核心知識,讓學生形成由小及大、由深及淺的知識網絡和學科思維。本課信息量大,內容較新,但貨幣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以制作手抄報的形式,完成基礎知識的梳理。同時創設情境,以問題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層層推進學生學習進程。教學過程輔以問答法和探究的手段,給出設問和任務,學生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同時,既牢固地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獲得知識的方法及過程,最終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貨幣代表“利”,同時又是“治”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課以“利”——“治”關系為線索貫穿課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貨幣的國家治理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是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中第五單元“貨幣與賦稅制度” 中的第一課。本課分為兩個部分,貨幣的演變歷程和世界貨幣體系的建立。貨幣是社會經濟發展,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反應經濟發展的狀況。 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是高中二年級學生,在高一已經對中國史和世界史有了整體的學習,然而本課的內容是關于貨幣與世界貨幣體系的系統性知識,在高一學習中涉及較少,同時本課內容繁多,知識點密集,因此要采取豐富的教學形式,運用手抄報、圖片、材料等直觀形式,注重創設情境與構建邏輯框架,以啟發教學。教學目標1.課標要求:了解中外歷史上貨幣的發行和使用情況,以及現代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2.通過自主學習了解中國貨幣演變的情況及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3.通過閱讀史料及所學對中國貨幣演變與世界貨幣體系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事件進行歷史解釋。 4.通過中國貨幣演變與世界貨幣體系發展的歷程體會貨幣發展與演變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感受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意義。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特別是其中有關人民幣的發行與使用的內容。 教學難點 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文字材料 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 古代中國貨幣 近代中國貨幣 現代中國貨幣 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金本位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 牙買加體系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解讀單元主題導入新課 理解單元主題 理解本課知識框架 讓學生了解“賦稅與貨幣制度”與“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之間的關系,為本單元的學習奠定基礎。讓學生明白本課教學的主題。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 (一)學習活動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 1.學習任務一:以手抄報為載體,夯實基礎。 思考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有什么規律? 2.學習任務二:以“利”“治”關系為切口,深入探究。 探究一:古代中國貨幣 (1)北宋交子 材料:交子肇因始于宋代巴蜀之銅錢與鐵錢混用過于笨重而不便于攜帶,后因民間交子鋪戶印制雜亂、無法兌現及詐偽問題,“爭訟數起”,于是益州知州張詠指定專由16戶富商特許經營,嚴禁民間私造。宋仁宗時,設益州“交子務”,發行“官交子”,使之成為官方貨幣。 材料:南宋朝廷為彌補財政虧空,大量發行紙幣,而事實上又并未掌握足夠的銅錢、鐵錢作為兌換本錢,因此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南宋末年的第17、18兩界東南會子,發行數額高達6.5億貫。宋廷又將原來作為匯票使用的一種“關子”作為法定紙幣發行,但已無補于財政的崩潰。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教師教學用書 思考二:根據材料并結合元朝末年紙鈔的發行情況,思考決定紙幣發行量的因素是什么? (2)明清白銀 材料:明初推行寶鈔,禁用金銀交易。后由于政府濫發寶鈔,民間開始自發使用白銀,官方賦役也逐漸改為白銀上繳,白銀逐漸成為流通領域中的主要貨幣。到16世紀中葉,明政府停發寶鈔,并正式確立了白銀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銀礦稀缺,國內開采的白銀不足以應付政府開支。面對銀荒危機,從16世紀中后期開始,明政府開放海禁,通過對外貿易,相當大部分美洲白銀流入中國。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中國以白銀為主要貨幣,從而促使白銀成為世界貨幣。圍繞白銀,形成了一個世界貿易網絡。 ——摘編自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中國與世界連接的新視野》等 概括主題:古代中國貨幣的演進從“利”——“治”關系來說是:民讓國利,治亂交替。 探究二:近代中國貨幣——南京國民政府的貨幣 政策 提問:南京國民政府的貨幣政策為什么都以失敗而告終 概括主題:近代中國貨幣的演進從“利”——“治”關系來說是:民讓國利,治亂交替。 探究三:當代中國貨幣——人民幣 提問:人民幣發行以來地位始終穩定,作用十分巨大的原因和體現是什么? 設問:當代中國貨幣演變體現了怎樣的“利”——“治”關系? 為民謀利,長治久安。 提前制作手抄報,并對手抄報內容進行闡述。 概括中國貨幣演進規律。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參照秦半兩簡介,為北宋交子寫一則簡介。 思考二:根據材料并結合元朝末年紙鈔的發行情況,思考決定紙幣發行量的因素是什么?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明清時期白銀逐漸成為主要貨幣的原因及影響。 嘗試概括 學生分析原因 嘗試概括 結合教材歷史縱橫和史料閱讀進行回答 學生通過手抄報的制作,自主梳理基礎知識,加深對基礎知識的印象。 通過書寫北宋交子簡介,掌握交子發行的原因和影響,提升歷史解釋的能力。 通過材料初步理解紙幣發行的基本原則,為后面學習打下基礎。 培養學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升歷史解釋能力。 緊扣主題 進一步深化對貨幣發行的規律的認識,深化主題。 緊扣主題 明白人民幣的地位穩定是因為人民幣的發行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保障人民利益,有制度法律的保障,突出人民幣的地位和作用。二、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二)學習活動二: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學習任務三:根據教材(選必一和《綱要》下),梳理線索。 學習任務四:依托史實,提升素養。任選世界貨幣體系演變歷程中的一個歷史事件對其進行歷史解釋(原因及影響兩個角度) 設問1:世界貨幣體系的發展演變根本原因是什么? 設問2:一國貨幣在國際上的地位由什么決定? 對比布雷頓森林體系與“亞投行”,梳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內容和影響。 設問:有人說“亞投行”是第二個布雷頓森林體系,你贊同這種說法嗎? 設問:世界貨幣體系的演變體現了怎樣的“利”——“治”關系? 互利共贏,全球治理。 學生根據教材和選修內容,完成表格。 根據表格內容對世界貨幣體系中的歷史事件進行歷史解釋。 通過提前預習梳理基礎知識,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通過歷史解釋突破難點,同時深化世界貨幣體系的發展演變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這一認識,提升歷史解釋能力。同時為下面內容做鋪墊。 通過對比讓學生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重大意義有深刻認識,培養家國情懷與世界意識。課堂小結 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 對單元內容進行總結 回顧本課所學知識并深化對貨幣的認識。 回歸大單元主題 讓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深化主題。 強化對單元主題的認識,理解貨幣與賦稅對于國家治理的重要意義,并能夠將中國歷史放到世界歷史中進行學習,打開歷史視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