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經濟與社會生活》 第六單元 醫療與公共衛生第14課 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一、教學理念加繆在《鼠疫》中寫道:“即使世界荒蕪如瘟疫下的小城奧蘭,只要有一絲溫情尚在,絕望就不至于吞噬人心。”2019年以來,突發的新冠疫情偏移了整個世界的軌道,在這次疫情中我們都深切感受到了“逆行者”們的溫情,見證了中國人民不屈的抗爭。而回眸過往,無論何時,病毒都一直在同人類爭奪地球的統治權,但是即使在生產力落后的古代,我們的祖先沒有絕望于對疫病的探索,取得了應對疫病的有效措施。本課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結合時事熱點,以“病患之心”、“醫者仁心”為線索回溯歷史上的疫病與先輩們的成就,涵養家國情懷和和人文關懷。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本課選自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第六單元第14課,共三個子目,第一個子目“歷史上的疫病”是歷史環境,主要闡述疫病的肆虐,危害人類健康,改變歷史進程,刺激人們進行抗爭。第二子目“中醫藥成就”主要講述中國古人在與疫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構建中醫理論。第三子目“西醫在中國的傳播”是講述西醫以科學手段為依托,逐步傳入中國,并改善了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三個子目存在的是先后的邏輯關系。從時間上看,疫病產生、古代中醫成就、近代西醫發展一脈相承。從內容看,疫病重大災害、中醫藥應對、西醫帶來的發展有遞進關系。三、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適應了高中歷史學習的習慣,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學習歷史的價值觀念和能力。本課內容對學生來說相對陌生,但與其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由此從現實經驗方面來說,學生對于傳染病、中醫、西醫已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和認識,只不過相對零散,不成體系,對于疫病帶來的影響理解不夠深刻,在體會醫療衛生發展背后蘊含的人類歷史的多元特點與全球化趨勢上存在難度,歷史解釋能力尚待提高。四、教學目標1.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探究疫病流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認識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3.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探究歷史上的疫病流行狀況,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闡釋中醫藥成就及西醫的傳播狀況,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5.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古今中外對疫病防治的努力,培養家國情懷。五、教學重難點分析1、教學重點:古代疫病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人類在探尋解決疫病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2、教學難點:中醫藥的主要成就與西醫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六、教學設計思路本課以固定空間“杭州”為舞臺,穿插三位不同時期人物的抗疫事跡。以北宋蘇軾在杭州的抗疫情境中鋪墊疾病的“前世今生”,探究疾病對人類歷史產生的影響,在蘇軾的舉措中著重歸納中醫藥學的成就;以近代梅藤根醫生在杭州建院(浙大二院前身)的歷程闡述西醫學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并改善了中國的公共衛生事業;以李蘭娟醫生在抗擊新冠疫情的卓越貢獻彰顯當代中國醫生的“仁心仁術”和中國人民不屈的抗爭以及博遠仁愛的情懷。在不同的舉措中尋找共性,突顯“醫病患之心”、“呈醫者仁心”的中心線索,升華教學立意,讓學生認識古今中外對疫病防治的努力,培養家國情懷與人文主義關懷。七、教學過程【導入】北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杭州人民的老朋友”蘇軾再次來到他的“第二故鄉”擔任知州一職。還沒來得及飽覽美若西子的美景,他就遇上了一個重大的挑戰——彼時的杭城先澇后旱,糧食稀缺,百姓饑腸轆轆。更可怕的是,饑民中不少人出現了手腳冰涼,腹瀉腹痛,發熱惡寒等癥狀,病人往往尋醫無果后很快就會死去。一場大瘟疫來臨了。生靈涂炭,一心移疫1.何為“疫病”?材料一 瘟:矢能傷人。昷,民困于皿。——《康熙字典》疫:疫,民皆疾也。——《說文解字》材料二 有獸焉,其名曰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山海經·東次四經》根據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古人認為疫病是如何產生的?現代醫學又認為是由什么引起?歷史上又有哪些帶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疾病?提示并闡述(例):古人認為疫病是神、鬼、珍獸帶來的;現代醫學認為疫病是由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微生物感染人體導致。材料三 根據推斷,北宋這場發生在杭州的瘟疫極可能是由“瘧疾 malaria”引發的。瘧疾、霍亂、痢疾曾長期困擾中國人,直到如今很多人還有“多喝熱水”,“餐前開水泡餐具”的習慣。——筆者據《宋史·蘇軾傳》《宋會要輯稿》按材料四 人類史上死于瘟疫的人數遠遠高于戰爭或其他天災的人口總數。 ——威廉·H·麥克尼爾《瘟疫與人》材料五 定居環境下與畜牧動物的接觸、排泄物污染等使得人類感染病菌和寄生蟲。亞歐大陸的人群不斷進化出抵抗和免疫力。——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根據上述材料歸納,歷史上的疫病有什么特點?提示:歷史悠久、頻繁性;范圍廣、持續長;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多為人畜共患病。【設計意圖】利用甲骨文的象形意義和中國古代相關文獻闡述“疫病”的定義,通過對教材中出現的“天花”“鼠疫”“流感”進行概念解讀,幫助學生對疫病有科學性認識。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暗夜”與“尋光”閱讀以下材料歸納,疫病對人類歷史有哪些影響?“暗夜”——材料一 兩浙一帶,十之五六盡皆病死。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沈括《夢溪筆談》材料二 萬歷年間的華北鼠疫大流行使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陷于停滯,崇禎鼠疫則在風起云涌的起義浪潮中加速了它的傳播和擴散。明王朝是在災荒、民變、鼠疫和清兵的聯合作用下滅亡的。——曹樹基《鼠疫流行與華北社會的變遷:1580—1644年》提示:人口大量死亡,社會動蕩;威脅統治,導致政權更替。“尋光”——材料三 洗頭、洗手、洗衣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用衣服包裹全身被認為是生存的必須,肥皂的殺菌作用被注意,人們極力回避患者和其碰過的物品。——楊靖《黑死病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材料四 瘟疫動搖了基督教的正統神學,使其失去了在思想上的壟斷地位。它不僅使教會失去了在思想方面的專制地位,也使其政治地位逐步衰落。——趙立行《1348年黑死病與理性意識的覺醒》提示:衛生觀念,衛生事業進步;思想解放,傳播理性主義。【設計意圖】通過文字材料的信息提取,在情境的創設過程中,增進學生的歷史理解,幫助學生掌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學會一分為二,辯證看待事物發展引發的影響。仁心厚德,疫不容辭而彼時,杭州的百姓已然等不到“曙光”,病痛、死亡與恐懼正籠罩和吞噬著這個城市。作為“父母官”的蘇軾該如何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閱讀以下材料以及書本相關內容,猜想蘇軾會有哪些“抗疫”的措施?材料一 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復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春,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軾曰:“杭,水陸之會,疫死比他處常多。”乃裒羨緡得二千,復發橐中黃金五十兩,以作病坊,稍畜錢糧待之。——《宋史·蘇軾傳》提示:①調運糧食,救濟災民;②開設醫院集中收治;③招募僧侶,照顧病患;④使用“神藥”,公布藥方。據蘇轍《巢谷傳》記載,“神藥”圣散子本為蘇軾同鄉巢谷家藏,蘇軾再三請求傳授于己,以備不時之需。無奈之下,巢谷勉強應承,并要蘇軾在滔滔江水前發誓永不外傳。材料二 昔予覽《千金方》,三建散云,于病無所不治,而孫思邈特為著論。以謂此方用藥,節度不近人情,至于救急,其驗特異,乃知神物用靈。——《蘇沈良方·論圣散子》可見“圣散子”的誕生與唐代醫學家“藥王”孫思邈總結前代經驗著成的《千金方》密切相關。閱讀書本相關內容,歸納博遠的中醫藥學還有哪些成就?小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中國歷代中醫藥成就簡表年代 人物 醫學成就與著作戰國 扁鵲 “望、聞、問、切”漢代 不詳 《黃帝內經》東漢 不詳 《神農本草經》東漢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東漢 華佗 “麻沸散”“五禽戲”東晉 葛洪 《肘后備急方》唐代 孫思邈 《千金方》唐代 政府 《唐本草》明代 李時珍 《本草綱目》在征服各類疾病的過程中,由于不同地區的差異性,各自建立起本國(地區)獨特的醫學體系,中醫藥學就是我國文化的瑰寶。材料三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屠呦呦《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青蒿治病中國早有記載,葛洪《肘后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描述使屠呦呦聯想到提取青蒿素的過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溫,由此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中醫藥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對于自然資源的藥用價值已經有所整理歸納。通過繼承發揚,發掘提高,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從而造福人類。元佑四年的杭州終在蘇軾領導的抗疫下恢復了往日的熙熙攘攘。疫情后,蘇軾將集中醫院改造成了“常設醫院”取名“安樂坊”,“以僧主之,三年醫愈千人”。“安樂坊”成為中國最早的面向民眾的公立醫院和傳染病集中醫院。杭州人民感激蘇軾的仁心恩德,家家必掛其像,“飲食必祝”。時至今日,蘇軾的雕像依舊樹立在西湖畔那座以他命名的堤岸邊——守護著他曾守護過的這座城市。【設計意圖】通過蘇軾在杭州“抗疫”中捐獻黃金設辦病坊,背誓救民發放“神藥”的具體舉措,鋪墊“醫病患之心”、“呈醫者仁心”的課堂主線。整理教材,梳理我國的中醫藥成就,著重中醫藥在當今前沿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培養時空觀念與民族自信、家國情懷。精誠仁術,仁至疫盡八百年后的1883年,對于同在杭州的醫生梅藤根(David Duncan Main)而言這是忙碌的一年。杭州城中突然多了許多“麻風”病人。二年前,這位蘇格蘭醫生受英國圣公會指派來到了杭州這座由戒煙所改造,只有四間屋子的醫院,平日里只有最走投無路、孤苦伶仃的病人才會來這里試一試。而如今,只有16張病床的醫院卻擠滿了269人。在救治中,一位病人拉著梅藤根的衣角懇求說:“醫生,要是我死了,能不能別把我的內臟取出來做藥?”結合所學并閱讀書本相關內容,猜想當時的病人為何會這么說?當時的西醫又有了怎樣的進步?提示:明清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統治者采用“愚民政策”,思想禁錮壓抑知識分子,科學發展逐漸滯后,種種原因使得清末的中國以落后的面貌進入近代。以時間軸簡要介紹16-17世紀西醫學的發展歷程。閱讀以下材料,概括梅藤根醫生在杭州“抗疫”的舉措和之后的貢獻,思考其反映出的精神。材料一 “生活里的樂趣和歡笑,比藥更能讓病人覺得活著振奮 ”......麻風病極為酷毒,最痛苦的是被隔離于家庭和社會之外,他自知無法根除,但應“能減輕他們的痛苦”。—— 徐迅雷 《梅滕更:從鞠躬到盡瘁》材料二 療效是最直接的說服力。梅藤根醫治好杭州的都督后,國內捐贈開始多了起來......用這些錢,醫院裝備了杭州最早的發電機、自來水塔、電燈和汽車......一個醫院推動了杭州的現代化。—— Alexander Gammie《梅藤根在杭州》材料三 1881年的廣濟醫院與如今的浙大二院(濱江院區)圖片材料四 梅藤根醫生墓碑(上書“仁愛而芳”漢字)圖片提示:打破隔閡,幽默親和關愛病患;醫術精湛,推動杭州醫學進步;醫者仁心。【設計意圖】利用時間軸設置出線索清晰、脈絡明確的西醫學發展以及在中國的傳播的過程。用梅藤根醫生在杭城的事跡豐滿歷史情境,體會擁有“仁心”的醫者超越時空民族的共性。濟世至善,疫往直前2020年1月23日,武漢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宣布封城。面對嚴峻的形勢,1月31號晚上工程院院士、浙大一院主任醫生李蘭娟向衛健委請纓。次日凌晨4點,李蘭娟帶領團隊從杭州抵達武漢,開始一線工作。在武大人民醫院 ,她每天都要穿上厚重的防護裝備進“紅區”(ICU)查房。脫掉口罩,面部的壓痕依稀可見,她說:“查房、面對面交流有利于直接了解病人情況,也是增加他們信心的一種方式。”二個月后,李蘭娟院士回到了杭州,組織浙江抗疫防疫工作。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的她,仿佛就是浙江人民、杭州百姓的定心丸。而73歲的她,在這期間平均每天,只睡3個小時。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戰斗中,不僅有李蘭娟醫生這樣的“國士”,也有無數無名的“逆行者”和萬眾一心團結一致的人民!材料一 “中國,總是被他們當中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身著防護服醫護人員圖片)材料二 杭州新冠疫情實時報告圖片(截至2021年9月13日,杭州市累計確診181人,累計治愈181人,累計死亡0人)材料三 《穿越》(新華社新聞配圖:一百年前小患者與梅藤根醫生相互鞠躬,2020年小患者與抗擊新冠疫情的醫護人員相互鞠躬)在未知的疫病降臨下,恐懼、憤懣、自責、怨天尤人往往會吞噬人心。材料四 當瘟疫難以治愈時,就會在社會和文化特性顯示出更深層暗喻。對疾病的恐懼造成的傷害,絕不比病毒本身造成的傷害輕。——霍德華·馬凱爾《瘟疫的故事》但無論時間、地域、民族或醫療手段,至暗之中往往有胸懷“仁心”的醫者用他們精誠的醫術救治病患肉體上的苦痛,用“愛”驅散心靈上的陰霾。蘇軾捐贈黃金、背誓救民;梅藤根親切待人、破除隔閡;李蘭娟國士出征、不念歸期。他們是“希波克拉底之光”。【設計意圖】結合時政熱點和共同生活經歷,升華教學立意,總結全課線索。涵養家國情懷,感受人文思想。(五)課堂總結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災難的斗爭史。”回首過往,人類的歷史就是與病毒或病菌互存互斗的歷史,而這樣的斗爭在全球受新冠疫情下的當今世界更加鮮明。這樣的斗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也定將繼續存在。然而即使“世界荒蕪”,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言,當疫病來臨之時——“疾病不應該把人們分開,恰恰相反,它應該為人類相愛提供機會。”支持全球戰疫,人類命運共同體必將勝利!八、教學評價設計1、課后評價。觀摩本課的老師們基本全程被本課紛繁生動的材料所吸引,課堂中三位人物的“抗疫”事例頗具吸引力,借由歷史情境滲透本課將抽象、冰冷的知識點具象化使課堂“有溫度”,也相當引人入勝。但筆者與一些教師交流時,都覺得本課精彩有余、深度不足,很多教學環節只能點到為止,頗感意猶未盡。2、課時作業的設計思路和評價原則。(1)設計思路。探究歷史上的疫病流行狀況,考察中醫藥成就及西醫的傳播狀況。(2)評價原則:靈活性、層次性、預見性、獨立性。1.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發生頻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在1580年、1639年出現兩次延續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現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區派出醫官對患者進行診治,并散發相關的藥劑,向災民派發小額救濟錢物,同時設壇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災。有官員曾上疏說:“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極反應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影響,認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現,這種觀念使人喪失了與疫病積極斗爭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責任也趁機被推卸。瘟疫導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禎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個月時間,就造成了20萬人死亡,蔓延勢烈,形勢慘重。——據程楊《中國明清時期疫病時空分布規律的定量研究》等材料二 倫敦于1499—1665年發生多次嚴重鼠疫疫情。隨著王權的加強和民族國家的形成,都鐸王朝擺脫了中世紀消極無為的宗教防疫觀念束縛,而以積極的姿態來處理防疫事務。為防控疫情,1518年倫敦市政當局號召患病家庭主動進行隔離,后來隔離措施在全國逐漸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嚴禁疫區人員流動,以防止疫情擴散。政府積極加強疫區公共衛生建設,以消除疫病滋生條件。為確保法令有效實施,市政當局還專門任命幾個臨時委員會具體負責。在這些法令基礎上,英國政府初步構建了國家公共衛生防疫體系,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礎。1572年伊麗莎白女王簽署法案,決定向全國征收“普通稅”以建立濟貧基金,來救助那些因為瘟疫、災荒等突發災難四處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濟,許多家庭愿意接受隔離,這使得英國的防疫工作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17世紀末期鼠疫逐漸從英國消退。——據陳凱鵬《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國消退原因探析》等(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和英國政府防疫措施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種防疫觀產生的社會背景并簡析其影響。【答案提示】(1)特點:明朝:政府應對消極;防疫重點主要集中在災后賑濟救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英國: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周密部署,構建國家公共衛生防疫體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學、進步。(2)背景:明朝:明朝正處于由盛轉衰的時期,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小農經濟占主導;思想觀念落后、愚昧。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中央集權的加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興起;人文主義的發展。影響:明朝:導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會動蕩,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英國:為鼠疫從英國消退奠定了基礎;有利于都鐸王朝統治的持久穩固;有利于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社會轉型。九、板書設計十、教學反思1、在備課的過程中,深切感受到新教材一課時的內容之多,新教材的內容之新。本課在內容安排上如何取舍,如何“備戰”消化“不熟悉”的內容打破“教學慣性”是繞不開的重要問題。2、本課的資料極其豐富,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互動良好。但在深度上,感覺還是欠缺了一點。在實踐中由于時間關系,學生表達觀點的課堂探究大大壓縮,在史料選擇方面可更加精簡。3、本課嘗試探索語言表達以及形式內容上的新穎之處,在課堂實踐中證明了是一種可行路徑,基于“地方史”的“人物史”使得課堂多了些“趣味”,給“冰冷”的知識點增添了一點“溫度”。但由于鋪墊情境需要時間和更多的資料,在課堂中材料過多,學生概括總結難度較大,需要教師引導,而多次引導的結果是學生產生思維惰性,不利于教學目標的落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