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是一種感受性學習方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把所講教材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獲取歷史的啟迪。這樣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第12課《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是統編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五單元的第二課,本單元包括了三節課的內容,主要講述了歷史上的重大戰爭與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戰爭帶來的不同文化的碰撞,本課內容專門講述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的關系。在結構體系方面,本課教材內容注重時序性,先后為美洲、歐洲和亞洲的戰爭,方便學生建構時空觀念;具體內容上通過戰爭反映文化的傳播交融,符合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本課內容包含三次戰爭與文化的互動。其中,第一部分是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第二部分是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第三部分是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三個部分的共同點在于,殖民者在進行文化侵略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將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等思想帶到殖民地,而被侵略和奴役的國家一方面接受其中的部分并改造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堅守保留了自身的傳統文化。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學生具有較好的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且具有較強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比較強,特別是是對戰爭史有較濃厚的興趣。學生比較熟悉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拿破侖戰爭和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相關史實。學生的局限性在于其理解具體問題的歷史思維能力仍有所欠缺,對歷史問題現實意義的認知還不夠全面。所以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找注重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尤其是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兩大方面,培養學生熱愛和平,關愛人類的正義感。教學目標1.讓學生通過閱讀史料,能概括美國文化和拉美文化的特點;讓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分析美國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出現差異的原因。2.讓學生通過閱讀史料,概括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政治文化重構的表現;讓學生能通過辨析史料,提升史料實證意識,認識回憶錄的史料價值。3.通過分析近代中國、印度和埃及回應文化侵略的表現,說明歐洲文化侵略的影響。4.通過對戰爭與文化的學習,認識到要尊重文明多樣,以文明交流、互鑒超越文明沖突、隔閡。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拿破侖戰爭后的歐洲文化重構;殖民戰爭對亞洲文化的雙重影響。教學難點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造成的文化斷裂;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12課 近代戰爭和西方文化的擴張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美文化 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 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觀看視頻《國旗文化看歷史》老師先和同學們觀看一段視頻,視頻介紹的是歐洲以條紋旗為代表的國旗文化,請你邊看邊記關鍵詞,并思考:歐洲國旗文化形成的歷史原因有哪些?通過觀看視頻,我們能夠發現國旗文化背后形成的歷史原因有:荷蘭殖民擴張、法國大革命、民族獨立戰爭,這些事件從時間上看都發生在近代,從性質上看都或多或少與戰爭有關,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近代戰爭除了破壞性之外,它與文化的形成還存在一定的關系。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戰爭頻發,西方文化以一種強勢的姿態擴張到世界。2.展示學習目標。 1.學生邊看邊記關鍵詞,并思考和回答:歐洲國旗文化形成的歷史原因有哪些。2.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創設情景,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主動性從而順利導入新課。第一篇章 兩個大陸的相遇與碰撞 ——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1.【導入】“兩個大陸”指的是哪兩個大陸呢?這兩個大陸是如何相遇的呢?他們的相遇要感謝一位航海家——哥倫布,在他發現美洲之后,緊跟其后在拉丁美洲開展殖民活動的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而更多的英國人則移居北美,隨著歷史的發展,同為美洲,北美和拉丁美洲的文化逐漸呈現出不同特點——一個地域兩種文化請閱讀教材p66-67,完成導學案問題1和2,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北美文化和拉美文化的特點3.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美國文化和拉美文化的異同點4.【播放視頻】《五月花號公約》有人根據其宗主國的不同,把拉美文化稱為“伊比利亞文化”,把美國文化稱為“清教文化”,何為“清教文化”,英國的清教如何來到美洲?信仰、自愿、自治、法律,這些精神內涵影響了美國《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涵蓋了美國立國的基本原則,《五月花號公約》成為了美國政治文化的精神來源。除了清教因素,影響美國與拉美政治文化呈現不同特點的原因還有哪些?5.展示下列材料,分析美國和拉美政治文化出現差異的原因。材料一 17世紀以后的英國,已經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當它加緊向北美殖民擴張時,更多地是把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帶到北美,使北美形成了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主的經濟結構……同時,到獨立戰爭爆發前,殖民地經濟,特別是北部的資本主義經濟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發展,這樣,北美資產階級日漸成熟…… 材料二 經過16、17、18世紀的拓殖和開發,拉丁美洲經濟變成了典型的殖民地經濟,生產活動和經濟生活完全是圍繞著宗主國的利益、歐洲以及世界市場的需求進行,處于一種邊緣的、從屬性地位……殖民地時期的政治制度要求人們絕對服從……西班牙國王擁有對殖民地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利……國王利用審查制度來監視下屬的所作所為。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分別概括北美文化和拉美文化的特點。注意限時4分鐘,邊看邊寫關鍵詞。2.結合完成的知識梳理進一步探究:美國文化與拉美文化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3.看視頻,概括出五月花號公約體現的精神內涵。4.小組合作,結合下列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分析美國和拉美政治文化出現差異的原因。5.總結提升:獨立戰爭后的美洲,分別形成了以英國文化為內核的美利堅文化和以西葡文化為主導的拉美文化,在美洲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導的融合性新文化。 1.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梳理北美文化和拉美文化的特點。2.讓學生通過比較能認識到北美和拉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樣化文化,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與素養。3.讓學生能在比較歸納的基礎上,通過史料閱讀,理解“清教文化”對美國文化的影響,并能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差異出現的原因。第二篇章 帝國戰爭的掙扎與火種——拿破侖戰爭和歐洲文化重構 1.【導入】拿破侖生前自我評價說:“我是一位新普羅米修斯……我曾從天上竊了火種,作為一份禮物,奉獻給法蘭西。”2引導學生【觀看視頻】拿破侖擴張,帶著問題看視頻:這里的火種是什么?拿破侖為法國竊了的火種,它是如何播撒到整個歐洲?它又給歐洲政治文化帶來了哪些新因素?法國的啟蒙思想、法國大革命精神和《拿破侖法典》伴隨著拿破侖擴張,傳播到歐洲他所征服的每一寸土地上。3.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俄國、波蘭、德意志為例,閱讀教材P68思考,拿破侖戰爭如何引起歐洲文化重構?4.回憶錄的史料價值初探:【史料實證】請閱讀赫爾岑回憶錄的節選,印證所學知識。赫爾岑回憶錄 《往事與隨想》部分章節標題節選第一卷 1812——1834第一章 我的保姆與”偉大的軍隊“——莫斯科大火(衛國戰爭中)——我的父親覲見拿破侖…………第三章 (沙皇)亞歷山大之死和12月14日(1825年)——精神覺醒——恐怖分子布肖…… 第六卷 1852——1864 第六章 波蘭流亡者……波蘭人的流亡歷史比所有的人都古老,他們受的折磨也比別人大,但他們頑強地生活著。離開國境時,波蘭人……心中懷著自己的祖國,他們沒有低下頭,卻高傲地、森嚴地帶著它走向世界各地。……波蘭流亡者,這民族獨立的義士的憂傷形象,始終留在人民的記憶里中。在異國的二十年中,他們的信念沒有削弱……第七章 德國流亡者……在德國流亡者內部,也像他們的祖國一樣四分五裂。他們沒有一致的綱領,他們的統一是靠相互仇視和惡意攻擊支撐的……這些仇恨的根源,一部分在于意識到祖國德國在政治上處于二流的地位,又竭力想扮演第一流的角色。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回憶錄作為一種文獻史料,記錄見證了那個時代,還是有著較高的史料價值。5.【史料價值辨析】結合赫爾岑簡介,辨析材料一中所提及的四個章節,你認為哪一章節的史料價值相對較低,并說明你的理由。【點撥】回憶錄作為一種文獻史料,其價值的高低取決與當事人對所回憶事件的參與程度和知情程度、以及當事人記憶的準確程度;回憶錄使用時需甄別使用。 1.帶著問題看拿破侖擴張視頻。2.閱讀赫爾岑回憶錄 《往事與隨想》部分章節標題節選,印證所學知識。3.閱讀【赫爾岑簡介】俄國思想家、革命家。1812年他出生于莫斯科的一個貴族家庭中,那是拿破侖大軍侵入莫斯科的前夕。他的童年是在關于這次戰爭的傳說中度過的。1825年12月14日在彼得堡廣場上發生了十二月黨人起義,起義被殘酷鎮壓,但在他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正如列寧所說“十二月黨人喚醒了赫爾岑”。1835年被流放,1842年回到莫斯科投入戰斗但受到迫害,1847年攜家到達歐洲,成為流亡者,從此再未回到俄國。1848年歐洲革命的失敗,觸發他重新思考社會根本問題。4.【總結提升】通過拿破侖戰爭將啟蒙思想,大革命的精神和《拿破侖法典》的精神帶到所到之處,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 1.讓學生通過學習深刻理解“拿破侖戰爭推動歐洲文化重構”的含義,能對所學內容中的歷史結論加以分析。2.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回憶錄的史料價值,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并學會辨析利用史料。3.培養歸納概括能力第三篇章 古老文明的困境與回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序 【導入】曾經的文明古國,到了近代,飽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蹂躪,相繼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面對資本主義的奴役,古老的文明將何去何從?1.引導學生【概念解讀】——文化侵略材料中體現的侵略方式是什么?其目的何在?材料 基督教是帝國主義的先鋒,他到一個弱小的民族地方去宣傳,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和平地宣傳“無抵抗主義”,即《圣經》上所謂的“有人打你這邊臉,你臉那邊都讓他打”。他們傳播這種思想的用意,簡單說起來,就是使他們政治經濟侵略減少阻力……————《不平等條約集研究》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請閱讀教材第69——70頁,概括面對文化侵略被殖民地區的反應。3.引導學生【名畫鑒賞】《北大鐘聲》——辜鴻銘,并引導學生閱讀材料:他曾在北大教授英文和西洋文學,有著深刻的西方文化背景,精通九國語言,能倒讀英文報紙。他認為“洋人絕不會因為我們割去發辮,穿上西裝就會對我們稍加尊敬的,當我們變成西洋化的洋鬼子時,歐美人只能對我們更加蔑視,事實上只有歐美人了解到我們真正的中國人,一種有著和他們截然不同卻毫不遜色于他們文明的人民時,他們才會對我們稍加尊敬。”4.【點撥提升】透過這幅畫,或者辜鴻銘本人,我們能看到在那個時代,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中國人、中國知識分子的擔當與責任,列強文化侵略的目的非但沒有達到,反而會在客觀上傳播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激發被壓迫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被侵略的民族會不同程度接受外來文化,保護傳統文化,呈現文化多樣性。 1.知道,了解,感悟,思考。2.學生【總結歸納】文化侵略是殖民國家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3.學生【名畫鑒賞】《北大鐘聲》——辜鴻銘思考回答:在回應殖民者文化侵略的過程中,中國知識分子的反應有何特點? 1.掌握必備基礎知識2.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3.能夠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愛,認識到作為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并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文化。課堂小結 學生觀看視頻并總結提升。 學生感悟文明的進步,文化的交流要,要靠戰爭推動,人類付出的代價未免過于沉重、昂貴,我們依然期待世界和平,期待人類文明能夠在和平的環境下傳承、進步。與不同文明共生、共贏、共享!教學反思本節課教師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或經驗,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將要產生或可能產生的困惑,將教材知識轉換成為層次鮮明、具有系統性的一連串的教學問題;設計了一組有中心、有序列、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問題。同時,本課注重教材和基礎;注重對知識的整合;注重落實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設計問題鏈時主要的思考方向是是學生比較關注和困惑的問題,是緊扣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能夠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問題,能夠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問題,能用課堂所學解決實際的問題,是由淺入深并層層遞進的問題。本節課僅僅圍繞課標和積極踐行高中歷史五大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師生互動,突出了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課堂效率高,效果非常好。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