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教學以“立德樹人”為宗旨,通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材料、觀察地圖、小組探究等多種方式,主動探究,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學生是學習主體原則,堅持情境創設下的主題教學模式,教師通過提供材料、設計表格、展示圖片等不同方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領學生思考探究學習。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選自統編版選必三第四單元中的“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挖掘教材資源(如: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史料閱讀、學思之窗、學習拓展),把前兩個子目在一起為廣義的絲綢之路。通過絲綢之路的載體,展現歷史上文化產品和文化成就交流傳播的過程,以及對不同文化發展變化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了解古代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狀況,從而與下一課“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比較,認識古代與近代商路貿易的差異性、聯系性和發展性,有助于學生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學生情況分析學生對古代的商路貿易會很感興趣,高二文科班的學生在各方面已經具備定的基礎,但不是很充分。有一定的分析史料、歸納概括能力,但缺乏準確性、全面性。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素養較好,具有對家鄉、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對于識圖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在老師是幫助下完成任務一時空觀念會有提升。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1、根據地圖,梳理歐亞大陸各條重要商路的路線和基本狀況。(時空觀念)2、通過閱讀史料,分析漢朝陸上“絲綢之路”興起及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原因。(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列舉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現,寫出“我眼中的絲綢之路”。(唯物史觀、歷史解釋)4、了解絲綢之路在新時代的新發展,體會中國綜合實力的提高,理解開拓創新、包容互鑒的絲路精神。(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了解古代絲綢之路和其他上路的開辟。難點: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分析地圖法板書設計陸上絲綢之路 草原絲綢之路 絲路興衰 西南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 物質絲路交流 技術 絲路傳承-------一帶一路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播放《胡旋舞》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胡旋舞來自哪里,又是通過什么路徑傳入中原的,從而引入本課的學習。 觀看視頻 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展示目標 了解古代絲綢之路,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明確學習任務,做到有的放矢。【展廳一】:漫漫絲路長,崎崎絲路險——絲路興衰篇 任務一:學生閱讀教材,觀察地圖,描述路線,填寫絲綢之路的表格,并概括其特點。絲綢之路路 線繁榮時間主要商品作 用西北絲綢之路西漢隋唐明清絲和絲織品草原絲綢之路夏商時期蒙元時期明清(民族遷徙)西南絲綢之路夏商時期隋唐宋明之后茶葉、馬匹海上絲綢之路宋瓷器任務二:答疑解惑:1、兩漢時期陸上絲路興起的原因。材料一:前 1 世紀, 羅馬人從安息人那里認識了絲綢, 并很快狂熱地喜歡上了這種來自遠東的神秘絲織品, 成為絲綢在西方最大的主顧。絲綢質地優良,但制作工藝由漢朝壟斷,神秘而復雜。“奧勒良曾抱怨 一磅絲綢在羅馬竟能賣到 12 英兩黃金”,羅馬為進口絲綢流失大量黃金。 ——水麗淑《西漢絲綢之路走向繁榮的啟示和原因》 材料二:漢朝在漢武帝時期經濟發達,中國是絲綢的故鄉,經濟也都得到了一定發展,商人活動頻繁。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 準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 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連通西域。 —社科版《中國通史》 材料三: 當時,一個商隊并不一定要從頭到尾走完這條通商之路。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沿途交易設想為三段進行:在最東方的是中國人,他們一直到達蒲昌海(羅布泊),也可能只到達敦煌; 在最西部的是希臘人,敘利亞人和猶太人, 他們從羅馬帝國到敘利亞;從敘利亞到貴霜王國, 甚至一直到達帕米爾一段,則是波斯人;從波斯— 印度邊境穿過整個西域,一直到達甘肅邊境的是貴霜人。 —— [法]布爾努瓦《絲綢之路》 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漢時期陸上絲路走向興起的原因是什么?宋元、明清(閉關前)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原因。材料1:宋代,陸地“絲綢之路”被西夏王朝所占據,陸上貿易受阻,南宋偏安江南,對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此時,南方已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城市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統治者實行獎勵海外貿易的政策。 ——選自梁勵《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材料2:在宋代,同中國保持海外貿易的國家和地區超過以往……外商來到中國,“許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許與中國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貨貿易之事”……海外貿易的收入,在宋代財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改變了宋代社會,也影響了整個世界。 ——摘編自《國際化的宋代與海上絲綢之路》材料3:唐宋以后,海上絲綢之路變得日趨重要。兩宋時期軍力孱弱,難以突破西北游牧民族的屏障,加之經濟重心南移,自海路向西方出口絲綢的道路開始繁榮。 ——張亞光《“一帶一路”的歷史轉換與現實思考》材料4:桑蠶和繅絲技術約4世紀先后傳到中亞、西亞,然后傳入羅馬。公元8世紀和9世紀,不斷改善技術的中東絲綢產業崛起,這給絲綢原產地和最大來源地的中國以極大影響。中國產生了以陶瓷和茶葉為主的新的貿易產品,賦予絲綢之路新的活力。 ——孫先民《論古代絲綢之路貿易維持體系》 材料5:……宋朝期間,中國人在造船業和航海業上取得巨大的進步,12世紀末,開始取代穆斯林在東亞和東南亞的海上優勢。宋元時期,中國的船只體積最大,裝備最佳;中國商人遍布東南亞及印度港口……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6:精美的華瓷外銷,陸上交通,曉行夜宿,輾轉搬運,極易破損;而靠海路運輸,則不虞路途之遙。而且,海路運輸比之陸上運輸,不僅安全、安穩,載量也大得多。據估計,一支由30頭駱駝組成的沙漠商隊,只能裝載9000公斤貨物,而一艘海船則可載船貨60-70萬公斤,相當于兩千頭駱駝的運輸量。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任務一:學生閱讀教材,觀察地圖,描述路線,填寫絲綢之路的表格,并概括其特點。任務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思考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元、明清(閉關前)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成果,體會學習的快樂,掌握識圖的方法,養成仔細研究地圖的習慣。掌握各路線興起、繁榮及衰落的情況,加強時空觀念。學生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掌握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絲綢之路開辟的歷史背景,培養“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素養。【展廳二】駝鈴聲聲響,特色商品傳——絲路交流篇 任務一:結合教材,概述通過“絲綢之路”在物質、技術和文化方面的對外輸出和對內引入的基本情況。項目中國對外輸出中國對內引入物質技術文化任務二:結合以上表格,以“我眼中的絲路”為題,選擇一種觀點進行論證。 學生閱讀課本及課前收集的材料展示“我眼中的絲路”。 學生通過圖片及材料對絲綢之路全面評價,引導學生通過絲綢之路歷史文化來了解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正確認識商路、貿易對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展廳三】絲路連世界,攜手創未來——絲路傳承篇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2014年,絲綢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問題:結合歷史上“絲綢之路”,你覺得今天“一帶一路” 有何價值? 問題:結合歷史上“絲綢之路”,你覺得今天“一帶一路” 有何價值? 以史鑒今,學生養成自主查找相關信息的習慣,認識到古代開辟的絲綢之路在當今仍然發揮貿易往來、文化交流作用,而且增加了其他功能,體會中國的大國擔當和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課堂小結 絲路精神: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課外拓展 有人說“一帶一路”倡議是馬歇爾計劃的翻版?請同學們在課后寫出你的看法并說明理由。教學反思本教學設計以展廳模式為主線,老師作為展廳的導游組織學生展開學習,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堂課思路清晰,環節緊湊,重難點突出,設計合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滲透在課程的三個部分,層次分明。不足之處:課程與前后課題聯系不夠緊密,在今后教學中應注意提升學生對單元主題的認識;同時本課設計“前松后緊”,時間把控有些欠缺,建議平時課堂關注時間分配。古代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古代商路貿易 海上絲綢之路與文化交流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