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 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一)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是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一單元中的第1課,介紹了人類農業文明的起源,以及古代世界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特點和生產關系的變化。根據教學設計,本課以《人豈無志 每為食謀》作為課堂主題,貫穿課堂始終,引自元代詩人王冕《遣興(其一)》中的“人生豈無志?每為飲食謀”,旨在向學生傳達“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二)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講授面對的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完成了中外通史課程的學習,對于各個歷史時期的已經形成了基本的認識,因此本課的講授難度不在時間線索的梳理,而是如何借助本課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探究和理解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總體目標:知道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知道古代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能通過史料分析農業出現的重要意義(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能通過文字、圖片等材料,分析并認識影響農業發展的諸多因素,理解古代生產關系的變化和國家的誕生(素養目標: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能通過對已學知識的總結,梳理世界農業發展的基本發展線索(素養目標:時間觀念、歷史解釋)。認識到農業和畜牧業對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性,以及農業的交流與傳播為世界各地的發展所帶來的重要影響,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和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的文化觀(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農業文明的起源與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教學難點古代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隨堂檢測、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人豈無志 每為食謀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一、從采集到生產——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二、從天命到人為——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三、從部落到國家——生產關系的變化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設置問題趣味導入新課: 討論和思考相關問題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本課所要學習的基本內容一、從采集到生產——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 1.采集漁獵通過史料和圖片,講述“采集經濟”的概念,說明采集漁獵時期人類的生活水平和主要成就。(1)為什么說“當時的女性對于團體獲得食物的貢獻不說大于男性,至少也是同等的” 談談你的看法。(2)如果有關動植物生長的基本原理早在農業革命之前的數千年人類就已經知曉,那為什么要推遲到大約1萬年前才付諸實踐呢 2.農耕畜牧通過地圖“早期農業傳播示意圖”,講述農業和畜牧業的起源,借助教材引導學生概況各地區的代表性農作物和牲畜。通過課堂探究的方式,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探究農業的出現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理解和記憶思考并回答相關問題,注意發散思維按照要求分析農業出現的重要意義 結合材料、圖片和教材,掌握必備的知識。利用課堂探究,通過分析史料,提高學生的史料研讀能力二、從天命到人為——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概況:結合材料和地圖,介紹世界主要文明發源地和農耕與畜牧的起源。1.古巴比倫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對教材的解讀,講述古巴比倫的古代農業發展情況,并與同學們一起探討古巴比倫農業發達的原因。2.古代埃及結合尼羅河流域示意圖分析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為古埃及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并講述尼羅河對古代埃及宗教信仰的影響。3.古代中國通過地圖,并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概括中國農業的種植結構;結合教材,概括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概況。4.古代希臘利用課堂探究的方式,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古代希臘農業的特征。5.古代美洲 借助材料講述古代美洲的農業發展,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歷史學者戴爾·布朗用“燦爛而血腥”形容阿茲特克文明? 理解和記憶多角度概括和總結古巴比倫農業發達的原因:自然、人文等認識到河流對人類發展的重要作用識記;歸納概括知識分析古希臘農業的特征提高學生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結合地圖,介紹世界農業發展概況,提高學生解讀地圖的能力。結合教材進行探究,培養學生能夠自行概況知識的能力。適當程度的對知識進行拓展,提出相關觀點,供學生思考辯證,以此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三、從部落到國家——生產關系的變化 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整合,將生產關系的變化歸納為“男女地位變化”、“貧富分化出現”、“戰俘變成奴隸”、“產生階級差別”、“強制機關誕生”,對以上關鍵詞逐一解析,最終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隨著農業的產生,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國家應運而生。 分析概況 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概括,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課堂總結 回顧梳理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隨堂演練 【練習1】人類歷史先后出現了三次社會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業同農業分離,第二次是手工業和農業分工,第三次是出現了專門經營商品買賣的商人。其中,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結果是( )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增加 B. 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變成食物生產者C. 社會生產力發展,剩余產品的出現 D. 專門性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練習2】遠古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逐漸從以原始的狩獵采集等尋找食物的方式轉化為飼養和種植,原始的種植也成為主要的食物來源,而且比以前通過狩獵獲取食物來源要穩定的多。這些變化反映了( )A. 種植生活是農業興起的重要標志 B. 農業成為古代社會基本生產部門C. 種植經濟根本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D. 農業和畜牧業出現了社會大分工【練習3】下表為《中國古代農業科技成就表(部分)》據此可知中國古代農業的顯著特點是( )A. 男耕女織 B. 自給自足 C. 刀耕火種 D. 精耕細作 【答案】B【答案】A【答案】D 3道練習題均為對本課知識的直接考察,難度適中,旨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學反思本課教學設計注重對學生的設問引導,問題形式多樣,既包括簡單的問答,也包括探究性的分析和思辨性的思考,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后設置了課堂總結和隨堂演練,以此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本課設計的缺陷在于材料的選取相對較單一,對第三部分的處理還需進一步深化。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