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 選必1 第一單元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學設計 (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 選必1 第一單元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學設計 (表格式)

資源簡介

選必1《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教學設計
教學背景
課標要求 了解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獨特性。 教材分析 1.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 縱向脈絡上,本課時序上承接選必1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橫向脈絡來看,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也有西方國家近代政治制度演變影響的因素。一方面認識到制度變化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另一方面將西方各政治制度的產生和演變,與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發展脈絡相對比,從而更好認識中國政治道路發展的獨特性。 2.從教材地位來看 本課位于選擇性必修一第一單元《政治制度》,第一單元處于本冊教材的核心地位,講授以權力分配、機構設置和運行為主的政治體制,規定國家制度的基本框架,第二至六單元為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人事、法律、外交、財政等。第一單元共四課,其中第一課與第三課為時間上的縱向發展,講述中國從早期國家、帝制時代、民國時期至中共百年探索政治體制的變革。第二課為空間上的橫向發展,講述西方從古典時代、中古時代、近代至當代政治體制的變化。第四課作為第一課與第三課的補充,以點帶面講述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變法與改革,可視為制度變革的動力。本單元的四課橫縱交織、點面結合,將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多維呈現,其中第三課作為橫縱交織的連接點,具有重要的橋梁作用,也是構建“政治制度”大概念的關鍵一課。 3.從教材內容來看 本課內容主要講述民主革命到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人民經歷的共和制的曲折探索。共包含三個子目,第一子目“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內容為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第二子目“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內容為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和邊區政府進行的人民革命政權和抗日民主政權的探索,為新中國政權建設奠定了基礎;第三子目“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內容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代表大會根本政治制度的逐步確立及完善,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宏觀上以時間為序,在梳理時間線的基礎上呈現較強的專題特征,體現新課標“大時序、小專題”的編寫原則。 學情分析 1.歷史基礎:本課授課學生為高二學生,在知識上,通過對《綱要上》的第19、22、24、26、29等課的學習,學生對于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土地革命、抗日民主政權等內容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即對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時空背景有一定的掌握。 2.跨學科視角:學生在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三中第五至第七課學習了我國的根本制度及基本制度等內容,對于當代政治制度有基礎知識支撐,因而學習本課時可以做到學科之間的知識遷移,從而對于學習內容產生共鳴。 3.方法與技能:通過本單元前兩課的學習,學生掌握一定的制度史學習的基本方法與學習特點,對于古代制度史有了全面的梳理,為學至當代的政治制度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與要點
教學目標 1.結合《綱要上》,多角度認識共和制曲折歷程的特定時空環境;通過對史料的分析,掌握民國至當代不同時期中國政治制度的內容,客觀認識其性質與特點。(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2.概括民國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揭示不同制度之間的因果及邏輯關系,揭示共和制在中國發展的客觀規律,理解中國共和制探索的艱難性與復雜性。(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3.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增強對國家制度建設的認同感,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國民政府時期的制度探索、中共在根據地的制度探索 難點:理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獨特性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課堂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出示冰墩墩照片和總書記冬奧考察的8個關鍵詞,引導學生認識中國成功舉辦冬奧會如此大型的國際盛會,完成各個方面的統籌兼顧,離不開我們如今的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那么中國近代以來經歷了哪些制度變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如何探索出來的?讓我們帶著問題共同學習本課內容。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圖片回想記憶中的冬奧會,以此進入中國政治制度優勢情景,從而開始本課政治制度的學習。 【設計意圖】以時事熱點引入,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晰本課內容。
新課講授 環節一:民國政爭·共和虛置 ——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教師活動】帶領學生回顧必修教材,梳理時間線索,提出問題鏈 (一)民初政爭 ——南京臨時政府、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材料1:內閣制乃平時不使用元首當政治之沖,故以總理對國會負責,斷非此非常時代所宜……余亦不肯徇諸人之意見,自居于神圣贅疣,以誤革命之大計。 ——孫中山(1911年12月) 材料2:內閣若有不善之行為,人民可以推倒之,另行組織內閣。總統制度為總統擔負責任,不但有皇帝性質,其權力在英、德諸立憲國皇帝之上……現就中國情形論之,以內閣制為最佳。 ——孫中山(1913年春) 材料3:今天改選總統,把革命大業,讓渡于一個老奸巨滑的官僚……臨時約法這時還在討論中,我們要防總統的獨裁,必須趕緊將約法完成,并且按照法國憲章,規定責任內閣制,要他于就職之時,立誓遵守約法。 ——蔡寄鷗《近代史資料專刊:鄂州血史》 材料4:規定的責任內閣制并不完備,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確定總統府與國務院孰為最高行政中樞。由于總統府和國務院都被賦予了相當的行政權,而《臨時約法》又“并未說明內閣是對總統或是對議會承擔責任”,于是導致了一國之內同時具有兩個行政中樞的二元化政體格局。 ——楊天宏《論<臨時約法>對民國政體的設計規劃》 【問題設置】共和政體如何在中國誕生?為何民初由總統制轉向責任內閣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有何意義與不足? 【學生活動】結合所學知識及材料,自主思考問題,提取共和制建立的關鍵信息;對史料進行對比分析。 【答案設置】①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的誕生。②由于國情變化,辛亥革命果實落入袁世凱手中,為限制袁世凱權力,從而由總統制轉向責任內閣制。③《臨時約法》不足之處:存在“因人設法”;總統府和國務院職權不明,無法真正限制袁世凱權力;雙行政中樞導致政爭不斷、政局動蕩。 材料5:1913年國會選舉結果 名稱發起人在議會中所占席位政治派別國民黨宋教仁392革命派共和黨黎元洪176舊官僚統一黨程德全24舊官僚民主黨湯化龍24立憲派
材料6:作為激進派政黨的同盟會和國民黨,是使民初國會發揮功能的主要力量。…但以執政者無限之地伸張行政權,在野黨和立法者愈伸張其監督權,結果使政治勢力走向兩個極端。當政治勢力走向兩個極端,而又不能取決于選民時,政治的危機即升高。 ——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 材料7:照搬西方政黨政治模式,脫離了中國基本國情。……辛亥革命后,政權雖然易手,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是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天下而非政黨的天下。 ——章開沅《辛亥革命與中國政治發展》 材料8:我國由五千年之專制一躍而進于共和,舊信條橫亙腦中,新信條未嘗熏受 ,欲求新政體之圓滿發達難矣。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材料9:在第一屆國會議員中,資產階級出身的僅 12 人,占統計人數的 2.6%,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為 45 人,占統計人數的 9.9%,如果把后兩種人加起來也才 45 人,占統計人數的 12.5%。 ——徐昌義《民初資產階級政黨政治失敗原因》 材料10:以蹙滅他黨為惟一之能事,狠鷙卑劣之手段無所不至……乃各雜以私見,異派因相頃陷破壞,而同派之中,亦往往互相忌刻,勢若水火。 ——趙書鋼《民國初期的多黨制》 【問題設置】政黨政治緣何開始?有何特點?為何最終失敗? 【學生活動】回顧必修,梳理政黨政治發展歷程,由政黨政治的特點分析至政黨政治失敗原因。 【答案設置】①開始原因:辛亥革命后,隨著專制政權土崩瓦解,各類政黨社團成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為謀求議會席位,展開激烈競爭,開始政黨政治的嘗試。②特點:國民黨是當時最具革命性和影響力最大的黨派;政治傾向分野明顯,黨派之間立場鮮明;政綱趨同,大都主張民主共和、建立統一政府;壽命短促,二次革命后政黨政治名存實亡。③失敗原因:脫離人民群眾,盲目學習照搬英美模式;封建勢力強大,軍閥操控政權;受傳統政治文化影響較深;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政黨腐敗,黨爭不休。 (二)一黨獨裁——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材料11:五、建設之程序分為三期;一曰軍政時期;二曰訓政時期;三曰憲政時期。 六、在軍政時期,一切制度悉隸于軍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掃除國內之障礙;一面宣傳主義以開化全國之人心,而促進國家之統一。 七、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則為訓政開始之時,而軍政停止之日。 八、在訓政時期,政府當派曾經訓練、考試合格之員,到各縣協助人民籌備自治。 九、一完全自治之縣,其國民有直接選舉官員之權,有直接罷免官員之權,有直接創制法律之權,有直接復決法律之權。 十六、凡一省全數之縣皆達完全自治者,則為憲政開始時期。 二十三、全國有過半數省分達至憲政開始時期,即全省之地方自治完全成立時期,則開國民大會決定憲法而頒布之。 二十五、憲法頒布之日,即為憲政告成之時,而全國國民則依憲法行全國大選舉。 ——節選自《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材料12:這種以一黨“訓政”而壟斷國家權力的不合理局面,抗戰中期起已廣受社會各界和輿論的批評,要求實施民主憲政的呼聲日漸高漲。中共力量的成長壯大已經成為對國民黨統治最大的挑戰,如何應對這一挑戰,也需要國民黨廣為獲取社會各界的支持。中間勢力的逐漸興起及其民主訴求,以及美國出于建立中美穩固的戰略同盟關系之考慮,而希望國民黨實行美式民主和多黨體制。這些都對國民黨繼續其一黨"訓政"構成了不容忽視的壓力。 ——摘編自汪朝光《中國命運的決戰(1945-1949)》 【問題設置】孫中山的“革命程序論”分為幾個步驟?國民政府如何實踐的“訓政”“憲政”,與孫中山的理想有何不同?從國民政府的政權組織圖示可以看出此時權力掌握在誰的手中?國民黨被迫從“訓政”到“憲政”的原因? 【學生活動】理解名詞“訓政”、“憲政”,將孫中山的理想與國民政府的現實相對比,理解為何說國民政府時期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 【答案設置】①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步驟。②書上原文。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③國民黨。④國民黨的憲政承諾;中共和民主黨派的斗爭;美國的壓力和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必修知識串起本子目的時間線,使學生對不同制度的形成時空定位,將本課所學政治制度內容填充進原有的知識脈絡;提出問題鏈:每種制度如何產生?權力如何分配?機構如何設置?規則如何制定?使學生明晰制度史學習的邏輯順序,即政治體制中權力分配、機構設置、規則制定。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史料閱讀及分析能力,在具體時空背景下理解民初制定《臨時約法》及選擇責任內閣制的現實因素,全面看待《臨時約法》的意義與不足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史料分析,對于政黨政治的興起與失敗及其背后的深層原因進行全面分析,理解“民國政爭”的過程與背景,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設計意圖】結合相關材料,學生理解重點名詞“訓政”“憲政”,進而對于國民黨一黨專政形成深入認識,認識到國民政府時期的“共和虛置”,掌握本課重點。
環節二:中共探索·因地制宜 ——中共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一)新硎初試:蘇維埃政權 材料13:《1929-1932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圖》 材料14:中共六大關于《蘇維埃政權組織問題決議案》中稱:“蘇維埃的正式名稱應當是:工農兵代表會議(鄉區的可簡稱農民代表會議)。”就是說,工人、農民與士兵通過“代表會議”的組織形式來管理國家,實施自己的權力。中共獨立開展武裝割據建立紅色政權后,沿用“蘇維埃”名詞,并在自已割據的區域廣泛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蘇維埃政權組織。 ——摘編自張玉龍等《中華民國專題史(第七卷):中共農村道路探索》 【問題設置】蘇維埃政權建立的背景?政權如何組織?中共為何會采用蘇維埃作為政權組織形式? 【學生活動】結合革命根據地分布圖與教材相關內容,概括蘇維埃政權建立的背景與政權組織形式并分析其適合我國國情的原因。 【答案設置】背景:思想基礎: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逐漸摸索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形成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時空背景: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陸續建立。 政權探索: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制定了《憲法大綱》。 組織形式: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 原因:選舉產生的各級政府廣泛吸收工農群眾代表參加政權管理,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 (二)篳路藍縷:邊區政府 材料15:在抗日時期,我們所建立的政權的性質,是民族統一戰線的。這種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何反動派的民主專政。 ——《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 材料16:19個抗日根據地分布地圖 材料17:抗日民主政權的政權結構 材料18:根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的原則,在人員分配上,應規定為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 ——《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 材料19:凡居住在邊區境內的人民, 年滿十八歲, 不分階級、黨派、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及文化程度的差別, 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陜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 【小組討論】抗日民主政權誕生的背景?政權如何組織?“三三制”原則有何意義? 【學生活動】通過小組形式合作探究,概括抗日民主政權的誕生背景和目的,理解邊區參議會、邊區政府、邊區法院之間的聯系,宏觀構建抗日民主政權,深入分析“三三制”原則的建立目的及其影響。 【答案設置】①背景: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擴大。初期的根據地有陜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等邊區,抗戰勝利時發展為19個根據地。②“三三制”原則。③在敵后抗戰的嚴重困難時期,為鞏固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通過“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 (三)砥礪奮進:解放區行政區的設置 與《論人民民主專政》的發表 材料20:中國是一個大國,必須設立(大行政區)這樣一級的有力量的地方機構,才能把事情辦好。應該統一的,必須統一,決不許可各自為政;但是統一和因地制宜必須互相結合。在人民的政權下,產生像過去那樣的封建割據的歷史條件已經消滅,中央和地方的適當分工將有利而無害。 ——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的講話》 材料21:人民是什么?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 材料22: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主要是工人和農民的聯盟,因為這兩個階級占了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主要依靠這兩個階級的聯盟。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掌握解放區區人民政權建立的背景和具體措施。 【學生活動】通過分析史料,認識到行政區的建立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基礎,《論人民民主專政》的發表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史料閱讀,概括相關知識點,認識蘇維埃政權的特點。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史料和政權結構圖的分析,加強對本課重點內容“抗日民主政權”和“三三制”選舉原則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可拔高對比與蘇維埃政權相比,抗日民主政權有何發展。 【設計意圖】認識到大行政區的建設在政治制度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啟后的作用,突出本課重點。 【設計意圖】通過縱向梳理中共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下的不同制度建設,突出中共對制度探索的因地因時制宜。
環節三:當代制度·康莊大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一)本固枝榮:根本與基本政治制度 【教師活動】以時間軸的形式梳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發展歷程、重點分析《共同綱領》、1954年憲法、1982年憲法等重要文件,以點串線。 【學生活動】根據史料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于發展,閱讀重點文件。 (二)臻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 【學生活動】與政治學科相聯系,根據課前分組,上臺講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發展與完善,與時事熱點相結合,完成知識遷移與整合 【設計意圖】通過基礎史實的梳理和文件閱讀,認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內容和優越性。 【設計意圖】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和最本質特征,其符合我國國情,使學生感悟家國情懷。
課堂小結 【教師活動】通過板書引導學生梳理本課知識,“經國序民,正其制度”,讓學生認識到國家制度的重要性,展示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史料,升華本課,分析“制度必須與人事相配合”,引導學生理解中國政治制度道路的獨特性。 【設計意圖】檢測學生本課此課知識掌握情況,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升華教學立意,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布置作業】 ①基礎作業(必做):制作本課時間軸或思維導圖 ②進階作業(選做):敘述近代以來中國政治道路的獨特之處,形成200字的小作文。 【設計意圖】由于本課內容較多,在課上學習后,需要學生將制度融入時空背景中,消化制度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通過分層作業形式,要求所有同學鞏固基礎知識,縱向串起時間軸。在此基礎上,為部分學生設置拔高作業,將中外制度進行橫向對比,橫縱交織,構建起對于“政治制度”的知識網。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教學前)
本課時間跨度大、教學內容多,考驗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與老師的課堂掌控能力,課堂預設與生成之間存在差距,因而需要在實際授課時,結合《綱要上》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對于講授內容進行大膽取舍,尤其是《綱要上》已經講述的內容可簡單帶過,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及教學重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平市| 右玉县| 揭阳市| 唐河县| 竹北市| 西乌珠穆沁旗| 榆树市| 明星| 龙江县| 平谷区| 永顺县| 环江| 修武县| 墨江| 沈阳市| 固镇县| 沂水县| 西昌市| 左贡县| 灵武市| 会泽县| 三亚市| 新安县| 邓州市| 双鸭山市| 镇平县| 西乌珠穆沁旗| 衡南县| 凌海市| 曲靖市| 无为县| 吉隆县| 孟州市| 布拖县| 隆安县| 大理市| 西宁市| 巧家县| 遂平县| 方山县| 满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