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西方的文官制度》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為選擇性必修《國家制度與社會管理》第二單元內容。該單元分別介紹“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和監察”、“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其中,西方文官制度既受中國科舉制影響,又被近代以來中國公務員制度借鑒,所以說,本課在單元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本課共有三子目,結構清晰,但也需要教師補充“克里米亞戰爭”、“與中國科舉制的異同”等內容進行學習。 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為廣東省一農村學校,生源質量一般。本統編教材將于今年9月開始正式使用,內容對所有學生而言,是全新陌生的,學生并沒有相關的知識基礎。但學生通過《綱要》學習,已經掌握了一些歷史學習方法,學習興致高。教學過程中可以問題為導向創設情境,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教學目標通過時間軸梳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過程,與材料時間關鍵信息提取訓練,強化學生時空觀念。 通過提取、解析、概括不同材料(如文字、圖片、表格),理解西方文官制度形成背景、特點、作用等,增強“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同時,通過模擬“提建議”情境、神入歷史,加深對文官制度特點的認識,提高歷史解釋素養。并對比其與中國科舉制的異同, 借助材料,從政治經濟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形成背景,從積極作用與局限性方面分析西方文官制度的利與弊,形成對西方文官制度的理性認識和客觀評判,進一步培養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習,認識人才選拔與制度創新的重要性,肯定中國古代科舉制的超時空精髓,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提高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背景、特點、評價 教學難點 西方文官制度的評價與啟示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文字材料、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史料解析相結合,創設問題情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介紹小說《格列佛游記》中《小人國》篇章“繩上跳舞”選拔官員的情節,提出問題:作者諷刺了18世紀英國什么樣的選官制度呢?英國應如何解決選官難題呢? 帶著問題進入學習 以小說情節導入,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新授 一、解析“文官”概念:也稱公務員,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門長期固定任職的工作人員。西方國家對文官權利義務、選拔考核、獎懲監督等方面進行規范管理的制度,為文官制度。19世紀中后期,英國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 二、梳理英國文官制度的形成過程: 展示未完整版時間軸,并布置學生完成任務:閱讀教材,梳理英國文官制度的形成過程 補充說明:英國以漸進的方式來推進文官制度的形成與完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在學習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實際建立本國文官制度。 三、一探舊制之病(西方文官制度為什么首先在英國出現?) 展示材料“材料一:17世紀中葉以前國家官吏由國王任命……所以每次執政黨的更替和內閣的變遷,都要引起政府人員的大換班,使政府工作混亂。”(完整材料見課件) 布置學生任務,并互動得出答案:結合教材閱讀材料,思考英國舊有兩大選官方式分別是什么?會帶來什么樣的弊端? (答案:恩賜官職制、政黨分肥制。這兩大舊官制首要價值準則為對國王、政黨的忠誠與金錢,會帶來結構性腐敗低效、周期性政治動蕩等弊端) 四、二探時代呼聲(西方文官制度為什么首先在英國出現?) 1、新形勢共同價值取向:公平與效率 展示材料“材料二:(19世紀前期)生產力水平的大提高導致……對中國政府官吏選拔的種種描述,在英國產生廣泛的影響。”(完整材料見課件) 布置學生任務,并互動得出答案:根據材料,思考19世紀英國社會有何發展?人們希望建立什么樣的政府? (答案:見【小結1②③⑤】;這些新形勢的共同價值取向為公平與效率,新形勢催生英國新官制) 引導學生得出認識:英國文官制度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2、催化劑:克里米亞戰爭 展示觀察《克里米亞戰爭 石板畫》,認識英國政府管理諸多問題 【小結1】背景(是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的產物):①舊官制:恩賜官職制、政黨分肥制存在根本性弊端;②工業革命:生產力發展,工業資產階級強烈要求;③啟蒙思想:民主觀念深入人心,提供理論依據;④催化劑:克里米亞戰爭暴露政府諸多問題,國人不滿;⑤中國科舉制:原則精神可供借鑒 五、三探新制新貌(西方文官制度有什么新特點?西方文官制度有何作用與局限性?) 1、新制新特點 設置情景(阿諛奉承 or 認真備考→公開支持A黨or不站隊不參與→咸魚混日子or勤奮努力),布置學生模擬建議任務:約翰是一名立志成為優秀高級文官的畢業大學生。在遵循文官制度的前提下,你有什么建議嗎?為什么這么建議? 補充解釋“兩官分途”概念。 2、對比近代西方文官制度與中國古代科舉制的異同點 展示表格《中西方不同考試內容》,布置學生任務,并互動得出答案;引導學生認識:創新是進步不竭動力。 (同:公開公平競爭、擇優錄取;國家重視,有嚴格法律保障;利于國家發展、社會穩定。 異:①中:封建小農經濟的產物;產生于封建專制社會,受國家最高統治者直接干預;受儒家思想影響,考試內容趨于單一;②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產物;產生于近代民主社會,不受國王、內閣控制 受啟蒙思想影響,考試內容綜合多樣。) 【小結2】特點:①公開考試、擇優錄用;②政治中立、工作隱名;③職務常任、論功晉升 理性辯證認識新制 展示材料“材料三:英國文官制度的絕對專業化素養,使得政府能夠在最低的差錯和最高的效率的情況下運轉自如。……材料四: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西方文官制度)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和問題。例如……”(完整材料見課件) 布置學生任務,并互動得出答案:請結合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談談你對這兩段話的理解。 (答案見【小結3】,引導學生認識:各種形式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時代局限性) 【小結3】積極:①實現政治與管理的區分,保證政府工作的穩定性、持續性、高效性;②吸引高素質人才,促進官員管理的法制化和專業化,提高國家治理能力;③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局限性:未能碰觸資本主義基本制度,容易滋生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 補充“英國撒切爾夫人改革(1979年)”、“美國卡特文官制度改革(1978年)”,引導學生認識:改革是持續不斷的過程。 閱讀教材,梳理英國文官制度的形成過程 結合教材,閱讀分析材料,回答問題 用時間軸梳理,利于培養學生時空觀念。 設定問題,以疑激學。 互動解讀材料,培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證據意識,鍛煉歷史分析概括能力。 將唯物史觀運用于歷史的學習與探究中,客觀認識文官制度產生的必然性。 創設情境,神入歷史,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知識點。 中西對比,認識制度創新的重要性。 運用所學知識解讀材料,提高學生一分為二辨證評價歷史事實的唯物主義歷史思維能力小結與習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鞏固學習成果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