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章 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復習提綱【課程標準】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一、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1.自然環境是哪些要素組成?大氣、水、巖石、土壤、生物及地貌2.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地理要素 相互影響 典例氣候與地貌 氣候→地貌 云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濕熱的氣候環境中;西北內陸的風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氣候環境中地貌→氣候 橫斷山區山高谷深,氣溫和降水的垂直差異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點氣候與水文 氣候→水文 我國北方河流大多有結冰期;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小水文→氣候 在湖泊、水庫周圍,空氣濕度較大,晝夜溫差較小氣候與生物 氣候→生物 赤道附近為雨林,動物耐熱;亞寒帶地區則為針葉林,動物耐寒植物→氣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圍的氣候相對濕潤;我國西北地區植被稀少,加劇干旱程度氣候與土壤 氣候→土壤 東北地區氣候冷濕,土壤有機質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東南丘陵地區氣候濕熱,有機質分解快,形成貧膺的紅壤土壤→氣候 凍土加劇氣候的寒冷地貌與水文 地貌→水文 剛果河的向心狀水系與盆地地形有關;歐洲北部高地上湖泊多由冰川地貌積水形成水文→地貌 黃土高原的溝壑地表是流水侵蝕的結果;長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貌與生物 地貌→生物 陰坡與陽坡植物不同,如馬尾松多分布在陽坡,冷杉多分布在陰坡生物→地貌 生物對地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加劇巖石的風化過程,改變地貌形態;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減少侵蝕的作用,保護了原始地表形態水文與生物 水文→生物 駱駝刺生長在干旱的環境;蘆葦生長在水濕的環境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過生命活動,不斷改變水的化學成分土壤與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紅壤適合茶樹的生長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主導作用3.自然環境要素物質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的基礎不同的自然環境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三大物質循環對比如下。4.生物循環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體現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二、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三、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和要素組合1.特點(1)變化性(2)統一性:自然環境一個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各個要素的演化是統一的。2.意義: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協調,形成了階段性的自然環境要素組合。四、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地殼運動、火災、地震、洪水、生物侵入、冰期等1.連鎖變化:某一自然環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擾發生變化,進而改變了該要素與其他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使得其他要素發生連鎖變化,最終導致整個自然環境發生改變。2.快速變化:與自然環境普遍存在著的演化相比,干擾下的環境變化多為快速的,各要素變化也不同步。3.人類干擾: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不斷增強。通過自然環境要素連鎖變化,不但干擾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環境變化也越來越快。某一要素的變化,不僅影響當地的自然環境,還會對其他地區的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區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會對下游地區的自然環境產生影響。黃土高原自然然環境的統一演化過程 提示:→ 課后解析:1、80頁思考(1)圖中的自然環境要素有大氣、水、 土壤、生物、巖石和地貌。(2)部分土壤水通過根系被植物體吸收,并通過植物蒸騰作用進入大氣;部分土壤水通過蒸發作用直接進入大氣。大氣中的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形成降水,降落到植物葉表和地面,被植物體吸收或轉化為地表徑流和土壤水。被植物體吸收的水分通過蒸騰作用再次進入大氣。進入土壤的水分則繼續重復上述轉換過程。2、81頁案例總結生物在自然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1)改變大氣成分,改造大氣圈。(2)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改善陸地的水分狀況。(3)改造巖石圈,促進土壤的形成。(4)改變地球面貌,形成自然環境。3、82頁活動題(1)可可西里因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高、氣溫低、降水少,氣候高寒,植被稀少。(2)因可可西里地區氣候高寒、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導致動物的數量更易受環境條件的影響。(3)符合自然環境的穩定性原理。4、85頁活動題知識梳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