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 大氣的運動第三節 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第二課時 氣候與自然景觀課程標準: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并分析氣壓帶、風帶對氣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氣候對自然地理景觀形成的影響。教學目標:運用示意圖等手段,分析氣候對自然景觀形成的影響。教學難點:氣候對自然景觀的影響。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主要教學活動 設置意圖回顧已學知識,從景觀,被地理學家視為自然地域綜合體,是由各種具 概念切入分析,引導入新課 有空間位置的地理要素組成的,包括地貌、土壤、氣候、 發學生興趣;整體水文、植物群系、動物群系、人類及其創造物。 把握本節課的具體內容。區域認知判斷 【展示】某區域氣候要素信息:年平均氣溫 15.5- 16.4℃,其中最冷月均溫 2.8℃,最熱月均溫 27.4℃, 無霜期 236 天,大部分地區冬無嚴寒,年降水量 1395- 1702mm,最高達 2708mm,年均降水天數 180.5 天, 最大雨量一般出現在 5-7 月,12 月為降水最少月,年內降水分布不均,且年際變化大,平均風速 5-6m/s, 即 3-4 級風。【提問】可以根據所展示的資料歸納這個地區的氣候 通過判讀某地氣候要素數據,歸納氣候特征, 判斷氣候類特征并分析出這是哪一種氣候類型嗎? 型,培養學生綜合思【歸納】該區域夏季高溫,冬季溫和,降水充沛且集 維能力中在夏季,并年際變化較大,為亞熱帶季風氣候。【轉折】所展示的數據其實就是我們所在黃山市的氣候資料統計數據。今天我們就以黃山市為案例,探究分析在亞熱帶季風氣候的背景下的氣候與自然景觀。【探究一】分析氣候對地貌的影響【展示】四幅景觀圖片,通過已學知識判斷分別屬于在哪種外營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呢?【回答】風沙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海浪地貌【分析】這四幅景觀圖中哪一幅最符合黃山市常見的地貌形成呢?【整理】通過對黃山市氣候資料的分析,我們知道本地區氣候濕潤、降水充沛,所以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為主,形成了以流水地貌為主的地貌景觀。展示黃山市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堆積地貌景觀圖。【探究二】分析氣候對水文的影響 以提供相關自然景【展示】黃山市水系分布圖 觀為載體,引導學生【引導】氣候對水文的影響首先是濕潤的氣候下河流 分析不同的氣候要的數量,河流發育眾多,河網密布;結合必修一中水 素對地貌、水文、植探究氣候 循環的內容進行思考,還會影響河流的補給以及河流 被、土壤等特點的影與 的水文特征。 響,突出案例教學,自然景觀 本地區的河流補給方式以大氣降水為主,并且由于深 以合作探究方式,引受季風不穩定的影響,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及年際 導學生學會推理、提變化都較大,有明顯的夏汛,由于最冷月均溫高于0℃,所以河流沒有結冰期。結合水系圖我們發現河流流動過程中存在有明顯的地勢落差,所以河流還蘊藏 升能力、形成素養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探究三】分析氣候對生物的影響【展示】校園香樟樹照片,現在已經進入冬季,香樟樹也依然保持有綠色葉片,它被稱作常綠林。繼續觀察葉片也不難發現,香樟樹的葉片葉薄革質,葉片表面光澤無毛,這也都是常綠闊葉林的基本特征。【提問】香樟樹所表現出的特征與氣候怎樣的關聯呢?【歸納】氣候影響了生物的空間分布、生物的特點,以及對生物空間分布的變化。【探究四】分析氣候對土壤的影響【提問】黃山市的地帶性土壤是什么?你能從氣候角度分析地帶性土壤為黃壤和紅壤的原因嗎?【解析】紅壤主要在亞熱帶氣候和常綠闊葉林作用下發育而成,因為氣候濕潤,降水豐沛,土壤淋溶作用強,鉀、鈉、鋁、鎂積存少,鐵、鋁的氧化物較豐富,所以土壤往往呈紅色,一般酸性較強,土性較粘。而黃壤形成過程中的重要過程是黃化,通常在水熱狀況較穩定,大氣濕度較高,土體經常保持在濕潤狀況下形成,土壤中游離氧化鐵大部分與水分子結合成含水氧化鐵,因而使土壤呈黃色。【總結】氣候決定著成土過程的水熱條件,影響著巖石的風化強度和速度,從而影響土壤的形成,同時氣候還影響著土壤的有機質積累和分解,決定著養分物質的生物循環速率和規模從而影響了土壤的肥力,所以土壤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氣候的影響。課堂小結與課后思考 【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以學校所在的黃山市為例,了解了氣候在自然景觀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同的氣候類型有不同的水熱條件,不同的水熱條件組合,對自然景觀的形成產生不同的影響。【思考】那請同學們課后再進一步去收集資料并進行分析,氣候是一成不變的嗎?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當氣候要素發生變化后,自然景觀又會作何改變呢? 幫助學生構建體系, 引導學生認識分析不同的水熱組合對自然景觀差異的影響板書設計 氣候與自然景觀氣候與地貌(外營力)水系氣候與水文水文特征生物的空間分布、生物特點氣候與生物生物空間分布的變化土壤的形成氣候與土壤土壤的肥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