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圈環流”教案【學情分析】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前,他們已經學習了這一章前2節的地理課程,這一節主要說的《氣壓帶和風帶》是前2節知識的延伸。他們對于閱讀和利用地圖已掌握了一些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圖中能獲取的地理信息進行挖掘,甚至運用多幅地圖和相關資料結合分析時,他們就有難度了,因此需要通過多讀圖來加強和提高學生讀圖用途的能力。他們對大氣運動有一定的認識和判斷能力,但有一些概念還是比較抽象,因此我們可以采用授課和活動相結合的形式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活動過程中增進同學們之間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使一些相對枯燥的知識點在課堂上也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起來。因為在一個班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基礎的參差不齊,所以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都需要特別注意將復雜的問題分步驟的進行化解,使學生能聽懂,愿意聽,愿意動手,愿意交流,愿意合作。【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高一年級上冊第2章《地球上的大氣》的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教材內容包括有3個部分,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氣莊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大氣環流是產生風云變幻的天氣現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第二單元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承前啟后的紐帶。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形成,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并靈活應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在“氣壓帶和風帶”這一部分中,先引導學生復習前節中學習的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同時在提問過程中引出大規模大氣運動,并讓學生們理解大規模的大氣運動的表現形式。從而引入大氣環流的概念和作用,在“三圈環流”這一部分中,先假定好前提由單圈環流到三圈環流,用這種層層遞進的方法不僅讓學生容易理解本節內容的新知識,同時也鞏固了原有知識,也同時體現出一些地理要素圖具有的相似處,用同樣的方法都可以解快的。【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學生能繪制三圈環流的示意圖并說出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2.說出各個氣壓帶風帶的位置、特性及分布規律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三圈環流模型演示,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2.通過閱讀分析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示意圖,提高讀圖析圖及分析問題的能力;3.理論聯系生活實際,體現學以致用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通過對比分析,使學生了解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樹立事物聯系的觀點和運動的觀點。【教學重難點】重點:三圈環流的形成與示意圖;氣壓帶、風帶的成因與分布難點: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氣壓帶、風帶的形成。【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組討論法、地圖法、演示法【教學設計】環節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下面老師就要來檢驗一下同學們上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老師活動】如圖所示,箭頭指示方向為流動方向,判斷高低壓。【學生活動】學生運用已學知識思考并進行回答【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導入的方式,回顧已學知識,檢驗反饋學生所學指示的掌握情況,并由此進入新課知識點講授,加強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環節二:新課講授(一)單圈環流【老師活動】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區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那請大家思考一下,全球高低緯度之間是否存在熱量差異呢?那么是否存在熱力因素引起的空間環流呢?【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并回答,全球赤道地區氣溫高,兩極地區氣溫低,形成熱量差異。【設計意圖】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其學習興趣。【教師活動】沒錯,由于全球也存在著冷熱分布不均的情況,所以也存在著熱力環流的現象。假設地球表面是均勻的,也不考慮地球自轉的影響,赤道和極地存在溫差,就會形成強大的熱力環流。那這個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請大家分小組討論以下的幾個小問題:1. 赤道近地面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還是下沉?極地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狀況又如何呢?2.赤道與極地之間的近地面,空氣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極地運動,還是由極地向赤道運動?3.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討論,并在學生討論的時間在黑板上繪制板圖,方便講解)【學生活動】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教師活動】好的,時間到。請各小組的代表向同學們分享一下你們小組的答案。【學生活動】回答問題:生1:赤道近地面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極地垂直方向上空氣產生下沉運動。生2:赤道與極地之間的近地面,空氣在水平方向由極地向赤道運動赤道與極地之間的高空,空氣在水平方向由赤道向極地運動。生3: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受熱不均。【教師活動】同學們回答的都很不錯,看來都有認真思考并討論,那接下來請同學們看黑板,跟著老師來繪制一下理想狀況下,地球上的熱力環流是怎樣形成的。赤道地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多,終年高溫大氣受熱膨脹上升。寒冷的兩極附近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小,大氣冷卻下降。因此在高空,赤道地區為高壓,兩極地區為低壓,氣壓梯度力由赤道指向兩極,大氣由赤道流向兩極。在近地面,赤道地區形成低壓,兩極地區形成高壓,氣壓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氣由兩極流回赤道。這樣就會形成赤道和極地見得閉合環流。【教師總結】地球表面受熱不均導致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的形成,產生了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故稱為熱力因素。在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之間形成一個熱力環流,即單圈環流。【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在交流中學習,提高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二)三圈環流【教師活動】這樣的單圈環流是否完全反映了大氣的真實情況呢?(沒有)。因為地球是在不停自轉著的,地球上水平運動的物體都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大氣運動自然也不里例外。因此大氣環流不是簡單的單圈閉合環流。剛才我們假設的是不考慮地球自轉的因素下一個理想的狀況,那我們將地球自轉這一因素加上,也就是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大氣環流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學生活動】認真聆聽并思考問題。【教師活動】那我們就以北半球為例,共同思考、討論并繪制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的大氣環流是怎樣形成的。(在黑板上邊繪制北半球大氣環流分布圖邊向學生解釋)老師引導學生并共同繪制三圈環流示意圖:1.首先赤道地區最熱大氣膨脹上升形成低氣壓,我們稱為赤道低氣壓帶,極地地區最冷,大氣收縮正常形成高氣壓。我們稱為極地高氣壓帶。2.赤道上空形成相對同一水平面的高氣壓,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開始向北移動,移動的過程中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最終在北緯三十度的地方形成東西走向不能繼續北移大氣積累被迫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3.副高作用下地表氣流分別向南和向北走,形成風帶。其中向北走的氣流和來自極地地區的氣流相遇,一冷一熱相遇,熱的被近抬升,在近地面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4.抬升的氣流在上空形成相對同一水平面的高氣壓帶,向北向南分別回到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的上空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環流圈,這就叫三圈環流。【設計意圖】師生共同討論并繪制示意圖,增加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教師活動】北半球形成了幾圈環流?南半球是否會形成同樣的環流?【學生活動】形成低、中、高的三圈環流,南半球也同樣形成。【教師活動】氣流由高壓吹向低壓,那么,風就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副極低低氣壓帶,在北半球向右偏向轉,形成盛行西風帶,吹西南風。同時,風由極地高氣壓帶吹向副極地低氣壓帶,形成極地東風帶,吹東北風。至此,分別形成中緯環流圈和高緯環流圈。也就形成了“三圈環流”。根據剛才我們所講解的北半球三圈環流,請同學上黑板畫出南半球的三圈環流。【學生活動】上黑板畫圖,其余學生在在草稿紙上作圖。【教師活動】對學生畫圖情況進行差缺補漏,對出現的問題進行逐一講解。并總結南半球的三圈環流:在南半球的30°附近、60°附近、極低附近也分別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與北半球不同的是,風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形成東南信風帶;吹向副極地低氣壓帶的風形成盛行西風帶,吹西北風;由極地高氣壓帶吹向副極地低氣壓帶的風形成極地東風帶,吹東南風。【設計意圖】讓學生學以致用,同時提高學生繪圖能力。【教師活動】那大家思考一下,咱們的三圈環流是否都是熱力環流 【學生活動】回答問題【教師講述】低緯環流及高緯環流是熱力環流,成因是地表受熱不均。而中緯環流中,副熱帶高氣壓帶是由于高空氣流在重力作用下沉集聚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是冷暖氣團抬升后近地面氣壓降低而形成,是動力因素,因此形成了動力環流。在形成的氣壓帶風帶中,低壓帶及西風帶為多雨帶,且西風帶降雨為鋒面雨;而高壓帶、信風帶和極地東風帶為少雨帶。【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環節三: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的知識點較多,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1.單圈環流和三圈環流的形成:2.三圈環流的名稱和范圍:a、低緯度環流(赤道低壓帶——副熱帶高壓帶);b、中緯度環流(副熱帶高壓帶——副極地低壓帶);c、高緯度環流 (副極地低壓帶——極地高壓帶3.氣壓帶及其主要原因a、赤道低壓帶(熱力); b、副熱帶高壓帶2個(動力);e、副極地低壓帶2個(動力); d、極地高壓帶2個(熱力)4. 風帶(6個): 北半球:a、東北信風帶;b、盛行西風帶;c、極地東風帶(東北風)。 南半球:a、東南信風帶;b、盛行西風帶;c、極地東風帶(東南風)【設計意圖】梳理知識,構建知識框架,突出重點,復習鞏固。環節四:板書及課后作業板書課后作業1.繪制三圈環流分布圖;2.思考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地區天氣特征是怎樣的?為什么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繪圖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提高學生收集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