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課 法治中國建設第一框 法治國家核心素養:政治認同:通過學習,闡明法治國家的內涵與特征,分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意義,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優越性。科學精神:理解法治國家的建設是系統性工程,體會法治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與價值。法治意識:堅持法治精神,樹立法治思維,激發建設法治國家的責任擔當,推動依法治國進程。公共參與:樹立法治意識,自覺遵守法律,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積極參與法治國家建設。課程標準:3.2列舉事例,闡述建設法治國家的意義。本框重難點內容1.法治國家的內涵和具體表現(特征)2.建設法治國家的具體措施[板書筆記] 一、法治國家的內涵法治國家的內涵:法治國家就是實行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國家。在現代社會, 法治國家意味著國家權力依法行使,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開展。2、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征(1)堅持憲法法律至上(法治的根本原則)①內涵憲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內容,即憲法法律應是社會治理的最高準則,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②原因法律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的,反映了民眾的期望,符合民眾的利益,體現了社會共同理想和信念,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遵從。[板書筆記] 二、建設法治國家1、總要求:法治國家意味著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既需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更需要法律的嚴格實施。2、具體措施:(1)推進憲法實施(2)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3)完善法律實施機制3、法治國家建設的意義:(1)國家機關角度:能夠有效規范權力運行(2)公民角度:保障公民合法權益。(3)整個國家角度: 能夠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課堂達標】所謂良法,就是捍衛人們的權利和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維護正義的法律。與之相對應的是惡法,惡法就是維護獨裁專制、維護暴政、侵害人權、肆意剝奪人們的自由、損害正義的法律。以下對良法的理解正確的是(A)①良法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 ②良法能得到社會中所有人的認同 ③良法應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④良法不必靠強制力保障發揮效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出:“如果法治的堤壩被沖破了,權力的濫用就會像洪水一樣成災。”這句話說明( C )①必須加強人大對國家權力的監督,依法行使質詢權②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③必須完善以行政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④要不斷完善各項法律制度,實現國家各個領域治理有法可依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習近平強調“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習近平的強調是基于( C )①依憲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②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③我國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④憲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最根本的保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23·吉林·統考二模)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新制定法律68件,修改法律234件,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99件,作出立法解釋9件,與上一個十年相比,立法數量大大增加。針對新興領域風險點、空白區,及時出臺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重要法律,防范化解市場風險。由此可見( A )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善取得顯著進展②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③全國人大及常委會依法行使最高立法權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5.全國人大常委會2022年度工作要點明確要提高合憲性審查工作質量,健全合憲性審查制度,明確合憲性審查的原則、內容、程序,建立健全涉及憲法問題的事先審查、咨詢制度和事后審查制度,積極穩妥處理合憲性、涉憲性問題。完善合憲性審查( C )①利于彰顯憲法權威,突出憲法作為根本法的至高地位②旨在加強權力制約,對地方立法權限做出進一步規范③要求保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領導立法的權力④要求憲法研究工作走實走深,理解憲法的精神和原則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時至今日,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比近代以來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路該怎么走?如何跳出“歷史周期律”實現長期執政?如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給出了堅定而明晰的答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利于( D )①司法機關嚴格公正司法 ②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③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 ④促進各項事業有序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