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第一課 時代精神的精華第二框 哲學的基本問題【教材分析】本框題教材內容包括三目,分別是“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主要講述哲學的基本問題以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歧。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二是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特別是圍繞著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回答,在哲學發展史上形成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陣營。前者認為物質是本原,意識是派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出現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三種基本形態。唯心主義認為,意識(精神)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唯心主義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種基本形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突破口和關鍵點。學生只有清楚了這一問題,才能了解不同的哲學派別和觀點,才能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自覺堅持唯物主義的立場。【課標要求】比較哲學思維與日常思維的異同;理解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教學提示:以“哲學有什么用”為議題,探究哲學把握世界的獨特方式??蓪ふ疑詈蛯W習中充滿智慧、 蘊含哲理的故事,感悟哲學的基本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煞窒砀髯运鸭馁Y料,歸納哲學思維和日常思維的特點,領會哲學思維的重要意義。【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全面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2)把握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2.能力目標:結合所學知識,準確判定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充分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及其歷史地位。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本框題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自覺堅持哲學的黨性原則。【核心素養】1.生政治認:新課標指出,具有政治認同素養的學生應能夠擁護黨的領導,認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教學中,可通過有效學習情境的創設、任務的設計,引導學生將個人夢與國家夢、民族夢,乃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夢結合起來思考,有助于引導學生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激發學生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2.科學精神:我國公民的科學精神,就是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取向,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能夠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在本節課教學中,可通過引導學生對哲學基本問題深人探究,如創設“問夢”、“析夢”、“追夢”等不同情境下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分享,使他們初步理解馬克思主義對哲學基本問題的闡述,并能夠指導自己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2.教學難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課前準備】1.教師準備:黑板、粉筆、多媒體、相關視頻和圖文資料,收集整理“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相關資料。2.學生準備: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拓展知識儲備,為學習本框題做好充分準備。【教學方法】 議題式教學、合作研學、探究式學習法、講授法【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課時安排】 2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本框題“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三目。第一目“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主要闡述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本體論( 即思維與存在誰是本原) 和認識論( 即思維與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二目“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闡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僅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基本問題,也是貫穿全部哲學并統帥和制約其他一切問題的基本問題。第三目“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主要闡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界定了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和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二)新課講授哲學研究的問題很多,但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它是貫穿于全部哲學問題之中并統帥和制約其他一切問題的根本問題,也是各種哲學學派、思潮爭論的根本問題。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并集中論述了這一問題:“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彼▋煞矫娴膬热荩阂环矫?,是關于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誰為本原的問題,也就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誰是第一性、誰產生誰的問題,這是哲學中的唯物論與唯心論之爭,通常被稱作“本體論”問題;另一方面,是關于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也就是思維能否認識存在的問題;這是哲學中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之爭;通常被稱作“認識論”問題。第二框 哲學的基本問題閱讀與思考:有人說哲學研究宇宙中的大問題,有人說哲學研究人生問題,也有人說哲學研究人類認識的問題。議題:哲學研究的問題有許多,其中有沒有一個貫穿哲學發展始終并且把不同哲學區分開來的基本問題 (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小結: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哲學研究的問題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維等,但是只有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貫穿哲學發展始終的基本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1.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教師講解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是思維和存在的辯證關系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而思維和存在的辯證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命題,是對思維和存在關系的正確揭示,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正確回答。(2)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①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教師講解: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是從本體論方面來說明哲學的內涵。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也就是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承認物質和存在第一性、意識和思維第二性的,屬于唯物主義陣營;主張思維和意識第一性、物質和存在第二性的,屬于唯心主義陣營。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教師講解: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是從認識論方面來說明哲學的內涵。思維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重要標準。在哲學史上,絕大多數哲學家都對這一問題作了肯定回答,不僅唯物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而且絕大多數唯心主義者也是可知論者。在哲學史上,凡是否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學理論,都屬于不可知論。英國哲學家休漠和德國哲學家康德是不可知論的主要代表。★可知論可知論主張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認為我們的感覺、表象、概念、思想能夠正確認識世界。一般來說,唯物主義都認為意識是物質派生的,認為世界是可知的。唯心主義者如黑格爾所說的“世界可知”只是精神的自我認識。★不可知論不可知論是否認人們認識世界或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學學說。其本質是把人的感覺看作主觀和客觀之間的屏障而不是橋梁,不承認在感覺之外有確實可靠的客觀外部世界的存在。(3)哲學基本問題的表達方式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教師講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哲學。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哲學家,其表達哲學基本問題的概念和方式不盡相同。相關鏈接:哲學基本問題表達方式的差異性在不同的哲學傳統中,哲學基本問題有不同的理論表達。中國古代哲學家主要探討天與人、名與實、形與神、知與行、心與物、理與氣等關系問題,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觀點。在同一哲學傳統中,暫學基本問題的理論表達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西方占代哲學主要關注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內容,西方近代哲學研究的側重點則轉向了哲學基本問題第二方面的內容。兩方現代哲學的理論形態發生重大改變,但沒有也不可能超越哲學基本問題。教師點撥:中華民族是富有哲學智慧的民族。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哲學”一詞,卻有哲學之實,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哲學思想。中國哲學大致萌芽于夏商周三代,成形于春秋戰國時期。后來佛教傳入中國并經歷了中國化的過程后,佛教哲學也成為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傳統哲學的歷史,大體可以區分為先秦子學、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陪唐佛學、宋明理學等主要階段。以孔孟哲學為主要標志的儒家哲學,以老莊哲學為主要標志的道家哲學,中國化了的佛教哲學,即儒、道、釋三大派哲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哲學傳統,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產生了巨大的、深遠的影響。中國哲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特有的概念體系與表達方式,形成了集中體現中華文明的中國哲學精神。西方哲學可以概括為古希臘哲學、中世紀哲學、近代西方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等發展階段古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泉。歐洲中世紀哲學是一種與宗教神學相結合、對教義進行極端煩瑣的邏輯推論的哲學。近代西方哲學主要是指歐洲文藝復興以后的 15世紀至19世紀初的哲學,就其理論內容而言,主要包括大陸唯理論哲學、英國經驗論哲學、法國啟蒙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現代西方哲學是在反叛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的英美分析哲學和歐陸人文哲學,并形成了以科學主義思潮與人本主義思潮的斗爭與融合為主要特征的哲學內容。在不同的哲學傳統中,哲學基本問題雖然在表達方式和認知上不盡相同,但不論何種理論形態和觀點,都無法繞開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的表達方式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1.哲學基本問題的表達方式具有地域性由于各國國情、民族特色和歷史文化傳統不同,表達哲學基本問題的概念體系和具體方式也不盡相同。同樣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西方哲學主要集中于對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主觀和客觀等關系問題的探討;而中國古代哲學則主要探討天與人、名與實、形與神、知與行、心與物、理與氣等關系問題,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觀點。2.哲學基本問題的表達方式具有時代性在不同時代,同一哲學傳統對哲學基本問題的關注點也略有差異。西方古代哲學主要關注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西方近代哲學主要關注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西方現代哲學的理論形態發生了重大改變,出現了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但它們并沒有也不可能超越哲學基本問題。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閱讀與思考: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都會面對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學生要面對和處理自己的學習計劃與學習實際之間的關系,救師要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實際之間的關系,農民要面對和處理耕作收獲的計劃與耕作收獲的實際之間的關系,工人要面對和處理做工的方法、步驟與做工的實際之間的關系,企業經營者要面對和處理企業經營策略、思想和計劃與企業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實際情況之間的關系,醫生要面對和處理處方與病情之間的關系。議題:(1)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按照學習計劃學習很重要嗎 為什么 (2)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學問題是什么 (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小結:(1)按照學習計劃學習很重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沒有好的學習計劃對學習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首先,計劃是實現目標的藍圖。其次,制訂學習計劃,可以促使我們按照計劃執行學習任務,排除困難和干擾,執行計劃是意志力的體現。再次,有利于學習習慣的養成。最后,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減少時間的浪費,合理的計劃安排能使我們更有效地利用時間。(2)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學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學習計劃、教學計劃、耕作收獲計劃、做工的方法步驟企業經營策略、醫生的處方屬于思維,而學習實際、教學實際耕作收獲實際、做工實際、企業面對的市場實際、患者的病情則屬于存在。(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展的始終,是一切哲學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從社會實踐來看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從哲學自身派別來看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展的始終,是一切哲學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閱讀與思考:有人認為,唯物主義者就是一味地追求物質財富的滿足,專門迷戀于物質享受的人;唯心主義者則是追求“心靈”世界的滿足,追求遠大理想、相信社會進步的人。由此認為,唯心主義比唯物主義更高級。恩格斯說:“庸人把唯物主義理解為貪吃、酗酒、娛目、肉欲、虛榮、愛財、吝音、貪婪、牟利、投機,簡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戀著的一切齷齪行為;而把唯心主義理解為對美德、普遍的人類愛的信仰......”議題: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認識。(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小結:要克服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庸俗化理解。不能只從兩個范疇的表面意思來理解,認為唯物主義是重物輕人的物本主義或貪圖享受的物質主義,將其理解為貪吃、酗酒、娛目、肉欲、虛榮、愛財、吝音、貪婪、牟利、投機等一切滿足感官需求的醒齪行為;認為唯心主義是輕物重人、追求社會道德信仰的理想主義,將其理解為對美德、對普遍的人類愛的信仰的追求,并由此認為唯心主義比唯物主義高級。實際上,這是極其錯誤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一對哲學范疇,它們表達的是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特定哲學立場,是世界觀問題。唯物主義承認存在決定思維,唯心主義承認思維決定存在。不能把追求物質滿足看成唯物主義,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滿足看成唯心主義,唯物主義者也追求精神的滿足,唯心主義者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只能在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意義上使用,如果給它們加上別的意義就會造成混亂。(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①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②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③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教師講解:思維與存在、意識與物質何者為第一性、何者為第二性,這是哲學的根本性問題。全部哲學理論,根據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出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第一、凡是主張物質是本原,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都屬于唯物主義流派;第二、凡是認為意識是本原,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都屬于唯心主義流派。意識與物質的關系問題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就是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系問題。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究竟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還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構成了唯物主義歷史觀與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根本分歧。相關鏈接:在哲學史上曾出現一些所謂的二元論,認為思維與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二元論如同一人騎二馬,是非常危險的。對思維與存在誰是本原這一問題的回答,要么是唯物主義的,要么是唯心主義的,決不會存在第三個基本派別。事實上并不存在徹底的二元論,因為任何二元論最終都會滑向唯心主義。教師點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原”( 物質或精神 ),因而是哲學上的一元論。在哲學史上,還有主張精神和物質同為本原的學說,這就是哲學上的二元論。二元論認為世界有兩個本原:物質和精神是兩個各自獨立、相互平行發展著的實體,誰也不產生誰,誰也不決定誰,共同構成了世界的本原。這一觀點是完全錯誤的:肯定精神不依賴于物質而獨立存在,這本身就是唯心主義的觀點;雖然它承認物質是獨立的本原,但在說明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時,又不得不設想一個凌駕于二者之上的上帝,同樣陷人唯心主義。這表明,二元論必然導致哲學上的唯心主義。(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①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三種基本形態教師講解:第一、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第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第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相關鏈接: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試圖從某些具體的物質形態出發來說明世界的統一性,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氣、火、土等。這就把物質混同于物質的具體形態了,帶有明顯的樸素和直觀色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自然科學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質結構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從而使唯物主義克服了原先的樸素性和直觀性,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的物質觀。不過,它把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直接混同于物質概念,把原子的屬性等同于物質的屬性,把世界萬物的運動歸結為受力學支配的機械運動,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認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質結構。教師點撥:該內容闡述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主要觀點及其缺陷,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介紹了與古代科學相適應的是樸素唯物主義,與近代牛頓力學相適應的是機械唯物主義,與現代科學相適應的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如何區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1.看局限性。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例如,《尚書·洪范》記載了這樣的觀點: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茍子認為,“天地之變,陰陽之化”,“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管子·水地篇》認為,“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王夫之認為,“氣者,理之依也”;等等。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混淆哲學的物質概念和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缺少辯證法思想,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其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的。例如,狄德羅認為自然界由異質元素構成;培根認為世界萬物的基礎是基本元素;等等。2.看時間和地域。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存在于古代,如西方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在中國一般存在于奴隸社會末期和封建社會。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一般存在于西方近代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后。★(歸納)唯物主義及其形態1.根本觀點: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2.基本形態:比較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主要區別 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 認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 不僅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而且承認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認為人類社會在本質上也是物質的基本評價 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把物質混同于物質的具體形態,帶有明顯的樸素和直觀色彩 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的物質觀,但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 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②唯心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兩種基本形態教師講解:第一、主觀唯心主義;第二、客觀唯心主義。相關鏈接: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 理解為世界的本原,認為客觀事物乃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唯心主義的產生和長期存在并非偶然。如果把認識的某一片段片面地、夸大地發展,就會導致唯心主義。列寧指出,唯心主義不是沒有根基的,而是一朵“無實花”,是生長在活生生的、結果實的、真實的“人類認識這棵活樹上的一朵無實花”。唯心主義雖然華而不實,但它的長期存在及其與唯物主義哲學的長期斗爭,在客觀上推動了哲學的歷史發展。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義哲學也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著或多或少的借鑒意義。教師點撥:該內容闡述了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的主要觀點及其社會根源,唯心主義從根本上顛倒了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本質上是錯誤的。但是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它對人類認識的發展又有著或多或少的借鑒意義。★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感覺、心靈、意志、目的、經驗等夸大為第一性的東西,認為物質乃至整個客觀世界都不過是主觀精神的派生物,或者說是主觀精神的外在表現。客觀唯心主義則把某種“客觀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絕對精神等,說成是先于并獨立于物質世界的存在,把物質世界說成是這種“客觀精神”的產物、表現或附屬品。★(歸納)唯心主義及其形態1.根本觀點: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2.基本形態:比較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主要區別 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 理解為世界的本原,認為客 觀事物乃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基本評價 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夸大了客觀精神的作用;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3)哲學史上的對立和派別①在哲學史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之間的對立和斗爭長期存在。②從派別上講,哲學史上的對立和斗爭歸根到底,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教師講解:相對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來說,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具有從屬意義。辯證法或形而上學的思想總是附屬于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要么同唯物主義相結合,要么同唯心主義相結合,沒有游離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的辯證法或形而上學的獨立派別。★唯心主義哲學能夠產生并長期存在的原因1.從認識論來看,在社會中進行活動的人是有意識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自覺或不自覺的意圖和預期目的,一旦夸大了人的“意志”、“目的”、“激情”,把人的精神活動視為社會存在的本原和創造歷史的動力,就必然會導致唯心主義。2.從社會根源來看,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必然會過分夸大統治階級意志的作用,顛倒精神與物質的關系,這是唯心主義哲學長期存在的重要根源。★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比較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區別 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問題 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樣”以及用什么樣的思維方法來把握世界的問題聯系 辯證法或形而上學的思想總是附屬于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要正確揭示世界的本原,不僅要堅持唯物主義的觀點,還要堅持辯證法的觀點,只有這樣,才可能成為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哲學史上“兩個對子”的關系★哲學基本問題(三)課堂小結本框題學習了“哲學的基本問題”,了解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本體論( 即思維與存在誰是本原) 和認識論( 即思維與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兩個方面的內容。也知道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僅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基本問題,也是貫穿全部哲學并統帥和制約其他一切問題的基本問題,也認識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界定了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和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知識結構(四)板書設計第二框 哲學的基本問題1.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2)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3)哲學基本問題的表達方式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3)哲學史上的對立和派別【高考鏈接】1.(引自:2022山東泰安二模)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寫到“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馬克思提到的這種唯物主義學說( )①屬于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容易滑向唯心主義②否定實踐活動是形成人與環境對立統一關系的物質基礎③肯定了環境對人的觀念起著決定作用,堅持物質第一性④堅持認為人是文化環境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環境的享受者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答案C。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屬于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容易陷入唯心主義,①錯誤。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本的觀點,“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并沒有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②符合題意。材料中的這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肯定了環境對人的觀念起著決定作用,堅持物質第一性,③符合題意。材料中的這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環境和教育創造了人,不認為人是文化環境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環境的享受者,④排除。2.明代哲學家王守仁說:“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該觀點( )①夸大了意識的作用,屬于主觀唯心主義觀點②強調物質是運動的載體,屬于唯物主義觀點③肯定了“知”和“行”是統一而不可分離的④把“理”看作世界的本原,屬于客觀唯心主義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解析:答案A。材料中的觀點強調“心”是世界的本原,把人的主觀精神夸大為唯一的實在,屬于主觀唯心主義,①正確②④錯誤。“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肯定了“知”和“行”是統一而不可分離的,③正確。3.“莊周夢蝶”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提出的一個哲學命題,它描述了“物我不分”的美妙意境:到底是我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我?同時向世人拋出了“我們憑感官感知到的現實世界是否真的存在”的哲學議題。莊子的觀點( )①已經涉及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②對思維能否確認識存在作了否定的回答③回答了思維和存在者是本原的問題④是對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的肯定回答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答案A。莊子是不可知論的代表。不可知論認為思維不能正確認識存在,對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作了否定的回答,涉及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的第二方面的內容,①②符合題意。對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問題的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③不符合題意。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④不符合題意。4.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楓橋干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并根據形勢變化不賦予其新的內涵,成為全國政法綜治戰線的一面旗幟。這一材料所體現的哲學道理與下列觀點中構成哲學上的“對子”的是( )①豬有四條腿,故有四條腿的都是豬②把一切變化歸結為“純粹數量增長”③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④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解析:答案C。本題考查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材料揭示的是辯證法思想,與此形成對子的是形而上學思想,①②是形而上學思想的體現,符合題意。③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不符合題意。④是辯證法思想,不符合題意。5.從哲學角度看,下面漫畫中兩人的爭辯( )①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個方面內容的回答②體現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立場的對立③是圍繞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展開的④表明有什么樣的方法論就有什么樣的世界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答案A。左邊的人認為農作物是否澆水應由領導的意志決定,體現了思維決定存在,屬于唯心主義;右邊的人則認為農作物是否澆水應由農作物和天氣狀況等決定,體現了存在決定思維,屬于唯物主義。①②正確。漫畫中兩人的爭辯反映的是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而不是反映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③不符合題意。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④錯誤。6.(引自:2021北京)從孔子到王陽明,從蘇格拉底到黑格爾,眾多哲學家就像是璀璨星河中的一顆顆星辰??v觀哲學發展史,也許哲學家們解答哲學問題的具體內容已經“過時”,但是他們解答問題的特有方式卻具有永恒價值。這說明( )A.哲學作為先進的社會意識,其發達程度取決于社會存在的高度發展B.認識是無限發展的,哲學追求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需要不斷完善自身C.哲學家是真理的發現者,真理都是主體與客體、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D.哲學具有時代性,而哲學思維以其特有的反思精神與批判精神不斷激發思想解析:答案D。不是所有哲學都是先進的社會意識,只有真正的哲學才是先進的社會意識,A錯誤。題干強調的是哲學的社會功能和價值,B側重于認識的發展,不合題意哲學家既可能是真理的發現者,也可能是謬誤的制造者;題干強調的是哲學的社會功能和價值,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側重于真理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排除C。哲學是對時代的反思與批判,具有時代性,為此,哲學思維具有永恒價值D符合題意。7.《盜夢空間》中的男主人公可以進入別人的夢境并植入自己的思想,他認為這些思想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一一人們依靠思維,可以建造城市,可以穿越時空,甚至可以進行犯罪活動?!侗I夢空間》這部影片( )①關注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這一哲學基本問題②正確拐示了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③認為思維能夠正確認識存在,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體現④從個側面表明哲學與生活關系密切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解析:答案A。材料中的觀點看到了思想的作用,雖然是錯誤的,但是關注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這一哲學基本問題,從一個側面表明哲學與生活關系密切,①④正確。材料中的戲點夸大了思想的作用,犯了唯心主義錯誤,②③錯誤。8.小李在撰寫哲學小論文時,引用了下面一段學術資料。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并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于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于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從這個時候起,人們就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你認為小李所要論證的問題最有可能是( )A.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B.哲學的基本問題C.哲學與時代精神 D.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解析:答案B?!八麄兊乃季S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種獨特的、寓于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從這個時候起,人們就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與外部世界的關系”,該觀點闡述的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也就是哲學的基本問題,B 正確。A、C、D均與題意不符,排除。9.隨著對新冠病毒的認識越來越深人,人們越來越發現自己知道的其實很少,還有更多謎需要破解。材料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①思維是本原,思維決定存在 ②思維不能正確認識存在③存在是本原,存在決定思維 ④恩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答案D。材料表明存在是本原,存在決定思維,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③④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存在決定思維,思維反映存在,是一種唯物主義觀點,而“思維是本原,思維決定存在”是一種唯心主義觀點,是錯誤的,①排除。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思維可以正確認識存在,②說法錯誤,排除。10.2021年11月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該法對個人信息處理規則,特別是對應用程序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大數據殺熟”等作出了針對性規定,為個人信息處理活動劃出紅線。這蘊含的哲學道理有( )①思維如實反映存在 ②思維滯后于存在而發展③存在決定思維 ④思維可以正確反映存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答案D。材料體現了存在決定思維,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維可以正確反映存在,故③④正確。思維既可能如實反映存在,也可能歪曲反映存在,①不選。思維也可以先于存在,②不選。1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選自《傳習錄》)這一觀點在哲學的基本問題上( )①認為思維與存在不具有同一性②站在了唯心主義陣營③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在根本上是正確的④將意念(意識)視為世界的本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答案D。材料中的觀點在哲學的基本問題上將意念(意識)視為世界的本原,站在了唯心主義陣營,②④符合題意材料強調世界的本原問題,沒有體現思維與存在不具有同一性,①排除。材料中的觀點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在根本上是錯誤的,③錯誤。12.王夫之提出了“氣者,理之依也”的命題,朱熹則認為“未有此氣,已有此理”。他們的觀點( )①都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②都正確揭示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③都觸及了哲學的基本問題④都在思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解析:答案D?!皻庹撸碇酪病睂儆诠糯鷺闼匚ㄎ镏髁x觀占“未有此氣,已有此理”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二者都觸及了哲學的基本問題,都在思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故③④入選,①不選?!拔从写藲?,已有此理”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觀點,未正確揭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故②不選。13.(引自:2021天津)宋代著名哲學家張載認為,宇宙是由氣構成的,是和諧共生的整體,其中的一切都與自己有直接的關系,他人與萬物都是自己的同胞手足?;趯κ澜绲倪@種理解,他主張人應該尊敬高年長者,撫育孤幼弱小,對宇宙大家庭及其成員盡自己的義務。張載的觀點( )①屬于辯證唯物主義思想②體現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③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④體現了世界觀影響做人做事的方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答案D。題中張載的觀點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同時又有樸素的辯證法,這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自發結合,但不等于是辯證唯物主義。故①不符合題意。材料觀點中的“宇宙是由氣構成的”,可以看出該觀點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②符合題意。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承認世界的物質性,在根本觀點上是正確的,但也有不科學性或局限性。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故③不符合題意題中指出“基于對世界的這種理解,他主張人應該尊敬高年長者,撫育孤幼弱小”,體現了張載在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下,提出處理社會問題的主張和辦法,體現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故④符合題意。【課后作業】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繼《小別離》和《小歡喜》之后,又一部講述中國教育問題和現狀的電視劇火了,那就是《小舍得》。這些教育題材影視劇,無不引起社會各界的共鳴與熱議,掀起一波接一波的親子教育反思潮。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而且“別人家的孩子”還天生自帶多才多藝與超級刻苦的屬性,鋼琴體育、語數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就問你敢不敢與他比。但無數事實證明,很多家長試圖把別人家孩子的成功歷程復制到自己子女身上,大多以失敗告終,相反,只有作出符合自己子女實際的正確選擇,才能實現鳳凰涅槃。運用“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知識,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材料中子女教育問題的認識。參考答案:(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2)從思維與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上看,凡是試圖把別人家孩子的成功歷程復制到自己子女身上的做法,都沒有做到存在決定思維,相反,只有作出符合自己子女實際的正確選擇,才是做到了存在決定思維。(3)從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上看,家長們只有作出符合自己子女實際的正確選擇,才能實現鳳凰涅槃,說明思維能夠正確認識存在。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氣一元論”,簡稱氣論,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理論,早在西周已經產生,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論來認識世界?!皻庖辉摗钡恼軐W思想認為,其一,氣是物質,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元素);其二,氣的運動是物質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由氣的運動變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西晉時期哲學家楊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氣也。水土之氣,升而為天。”材料二:陸九淵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程顥、程頤兄弟認為,“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萬事皆出于理”“天理是萬物的本原”。材料三: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認為,物質和精神是兩種絕對不同的實體,精神的本性是思維,物質的本性是廣延,廣延不能思維,思維不具有廣延。物質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獨立,兩者都是世界的本原。(1)結合材料一,運用哲學的相關知識,簡要分析我國古代“氣一元論”思想的進步意義。(2)材料二所反映的觀點分別是什么?屬于什么哲學派別?對該哲學派別加以簡要評析。(3)材料三屬于什么觀點?其錯誤的實質是什么?參考答案:(1)我國古代“氣一元論”思想認為氣是物質,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這一觀點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同時該觀點認為氣的運動物質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由氣的運動變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2)陸九淵的觀點屬于主觀唯心主義觀點;程顥、程顧的觀點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二者都屬于唯心主義哲派別。唯心主義哲學顛倒了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脫離了人的社會實踐,不能正確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因而在總體上是錯誤的;但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義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的基礎之上產生的哲學思想,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著或多或少的借鑒意義。(3)材料三屬于二元論觀點。笛卡兒認為世界有意識和物質兩個本原,其錯誤實質在于否認世界的統一性,把物質和精神絕對對立起來,最后仍然導致唯心主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