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20課《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一) 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內容分析:本專題屬于世界現代史內容。學習要點有兩個:一是了解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變化,分別是蘇聯歷次改革失敗而致解體、東歐劇變和中國探索發展、成功改革;二是了解社會主義國家在二戰后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變化是本專題的第一個教學重點,重點說明蘇聯的三次改革和東歐改革。斯大林開創的蘇聯模式在其逝世后日益僵化,片面發展重工業而忽視農業、輕工業的問題愈發凸顯,后斯大林時代的三位主要領導人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都嘗試從不同角度進行改革以突破蘇聯模式,盡管偏重點不同,但從根本上來看,都只是對蘇聯模式的修修補補,未能對其進行根本突破,最終致蘇聯解體。與蘇聯類似,東歐國家也已經意識到了蘇聯模式的問題,嘗試進行各種改革,但大多在蘇聯的干涉下趨于夭折,而東歐劇變主要是在戈爾巴喬夫改革放棄共產黨執政地位的錯誤指引下引發的連鎖反應。社會主義國家在二戰后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是本專題的第二個教學重點,重點在比對蘇聯、東歐與中國三者在探索和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得失,從而引申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確性和優越性。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是社會主義探索的一次彎路,但這并不代表社會主義的失敗,我們一定要站在蘇聯和東歐的經驗教訓上,使我們國家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堅定、越走越寬敞,在這一點上要使學生確立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并使學生明確要在此基礎上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做貢獻。(二) 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鑒于學生在初中已學習過斯大林模式、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爾巴喬夫改革,對東歐劇變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有一定的認知,所以高中階段重點不再敘述一般史實,在授課過程中應拓寬學生的思維深度,對蘇聯、東歐和中國進行比較,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與認同,培育家國情懷,推動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貫徹落實。核心素養目標1. 通過圖表、文獻史料,了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歷程,理解社會主義陣營的變化。2. 通過分析蘇聯及東歐改革失敗的原因,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經驗,認識到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3. 通過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背離社會主義方向與中國堅定領導、成功改革并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對比,審視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發展與穩定三者的關系,強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涵養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認識二戰后社會主義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二)教學難點蘇聯解體的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多媒體視頻(二)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史料探究、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兩張圖片的變化引入新課 辯圖思考:蘇聯為何會在頃刻間坍塌解體? 問題導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帶著興趣進入本課的學習一、山重水復疑無路:改革與失誤 1. 用兩則材料使學生了解戰后蘇聯的成就以及問題,進而導出蘇聯三位領導人的改革。 材料一 1949年12月21日斯大林七十壽辰盛況空前,社會主義各國首腦紛紛前來道賀,資本主義國家也為之震撼。 思考1:蘇聯憑何領導社會主義陣營,并震撼西方世界? “我不知道蘇聯的宴會為什么要搞這么長?吃也沒什么好吃的,看也沒什么好看的,鼓了一晚上掌,手都鼓痛了。” ——毛澤東參加斯大林七十壽辰慶典后 思考2:蘇聯面臨怎樣的困境? 2. 總結蘇聯三次改革的側重點、成效及局限。 參考: ①二戰后蘇聯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相繼爆炸了原子彈、氫彈,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②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國家經濟結構失調,人民生活水平難以得到顯著提升。 3. 出示一則關于“蘇聯笑談”的史料,提問學生如何理解。 4. 通過講述蘇聯解體對東歐各國產生的影響,從而引出東歐劇變。 5. 從材料引導學生分析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原因。用恩格斯的話“歷史是合力的結果”作為輔證,總結原因,強調根本原因是蘇聯模式的弊端。 6. 過渡:有人說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代表社會主義的失敗,你是如何認為的呢?出示鄧小平同志的語錄,讓學生回答。 7. 我們中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5主義國家,可以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1.回憶并思考:蘇聯憑何領導社會主義陣營,并震撼西方世界?蘇聯面臨怎樣的困境? 2.根據教材內容完成蘇聯三次改革的表格填空。 3.閱讀材料,合作討論,加深對蘇聯三次改革的認識的認知。 4.根據課本自主學習東歐劇變的相關內容。 5.解讀材料,得出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原因有哪些。6.結合所學及材料談談自己的看法。 7.學生思考啟示。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材料、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素養。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探索與發展 1、閱讀課文文本過渡到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提問學生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何重大意義。 2.提問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該如何為社會主義建設、為民族復興添磚加瓦。 1.帶問題閱讀課文文本,歸納出答案。2. 有感情朗讀習總書記的語錄。 充分利用閱讀的方式策略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我國取得的各項顯著成就,強化學生對中國特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擁護,涵養家國情懷課堂小結 作為新生事物的社會主義制度不可能只有一種模式、一條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世界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正確性。最后希望各位同學握緊接力棒,走好奮斗路教學反思 本課以宋代詩人陸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為主題,其中“山重水復疑無路”對應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的改革與失誤,講述蘇聯三次改革未果而終致解體、東歐劇變,“柳暗花明又一村”對應中國成功改革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且崛起為一個為世界貢獻中國力量、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負責任大國。在框架和內容上進行大膽取舍,對于新課的講授是一個重大突破和挑戰,但對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是否會造成障礙,這一點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與補充。另外,學生是否在課前已充分預習,預習效果如何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板書設計第20課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一、 山重水復疑無路:改革與失誤二、 柳暗花明又一村:探索與發展中外歷史綱要下 第 20 課《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評測練習1.1986 年蘇聯流傳著一則笑談,它將蘇聯比作一列因鐵軌已到盡頭、無法繼續前進的火車。每個領導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處理這場危機:斯大林下令把司機和列車員槍決;赫魯曉夫則為他們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簾拉上并命令左右搖動列車,造成列車正在運行的假象;戈爾巴喬夫則拉開窗簾,把身子探出窗外大聲喊道:“前面沒有鐵軌了,前面沒有鐵軌了!”最后戈爾巴喬夫決定把火車拆了,到有鐵軌的地方再拼裝起來。結合三次改革,小組討論談談對上述內容的理解。解析:首先,蘇聯模式一直是阻礙蘇聯進一步發展的桎梏;其次,蘇聯主要領導人嘗試從政治、經濟等領域進行調整,但究其根本都只是對蘇聯模式的小修小補,未能從根本上突破蘇聯模式;最后,當政權移交至戈爾巴喬夫手中時,蘇聯已是積重難返,加之戈爾巴喬夫放棄蘇共執政黨地位、背離社會主義方向,直接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2.西方的蘇聯問題專家曾經提出了各種有關蘇聯垮臺的解釋,但占上風的解釋只有兩種。一種解釋是,蘇聯垮臺是經濟體制缺乏生機造成的;另一種解釋強調民眾對該體制自下而上的反對。一些蘇聯官員抱怨說,外來壓力動搖了蘇聯。舊政權的其他擁護者提到了蘇聯內部高層的背叛。——大衛·科茲、弗雷德·威爾《來自上層的革命——蘇聯體制的終結》蘇聯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成了決定蘇聯命運的一個特殊的政治因素,在改革浪潮中興起的民族主義和民族分離主義摧垮了聯盟大廈。蘇聯的解體,與歷史上沒有很好解決民族問題直接有關。——左鳳榮《分崩離析:民族問題的總爆發與蘇聯解體》東歐國家需在改革和蘇聯容忍度內小心行走。一旦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根本制度時,東歐國家的改革無不以夭折告終。——王一諾《不同文化體的對視:中東歐與俄羅斯關系及其與中國的鏡像研究》根據下列材料分析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原因解析:蘇聯模式的弊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失敗的改革,西方社會的“和平演變”戰略,蘇聯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等,這多種力的結果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當然,蘇聯模式的弊端及其僵化始終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