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生物必修Ⅱ人教新課標練習+知識網絡(全套28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生物必修Ⅱ人教新課標練習+知識網絡(全套28份)

資源簡介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章末知識網絡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章末知識網絡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章末知識網絡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章末知識網絡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章末知識網絡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章末知識網絡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章末知識整合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1節(jié)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
1.在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中,必須對母本采取的措施是(  )
①開花前人工去雄 ②開花后人工去雄 ③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④去雄后自然受粉 ⑤去雄后人工授粉 ⑥授粉后套袋隔離 ⑦授粉后自然發(fā)育
A.①④⑦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⑤⑥
解析: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這叫去雄。然后,套上紙袋。待雌蕊成熟時,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頭上,再套上紙袋。
答案:C
2.孟德爾選用豌豆作為遺傳實驗材料的理由是(  )
①豌豆是閉花受粉植物
②豌豆在自然狀態(tài)下是純種
③用豌豆作實驗材料有直接經濟價值
④各品種間具有一些穩(wěn)定的、差異較大而又容易區(qū)分的性狀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用豌豆作為遺傳實驗材料是由于其自花傳粉、閉花受粉和具有易于區(qū)分的相對性狀,而與經濟價值無關。
答案:C
3.如圖能正確表示遺傳因子分離定律實質的一項是(  )
解析:遺傳因子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fā)生分離,分離后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配子中,獨立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答案:C
4.下列有關推理不正確的是 (  )
A.隱性性狀的個體是純合體
B.隱性個體的顯性親本必為雜合體
C.顯性個體的遺傳因子組成難以獨立確定
D.后代全為顯性,則雙親必為顯性純合體
解析:隱性性狀的個體若為雜合體,則肯定表現(xiàn)為顯性性狀;若親本為顯性,要使后代出現(xiàn)隱性個體,則顯性親本必為雜合體;顯性個體的遺傳因子組成可能有兩種情況,純合體的體細胞中有成對的遺傳因子如DD,雜合體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為Dd,所以難以獨立確定;后代全為顯性,只要雙親之一為顯性純合子即可,不需要雙親都為顯性純合體。
答案:D
5.(2014·深圳外國語學校高一檢測)以豌豆的一對相對性狀為研究對象,將純合顯性個體和隱性個體間行種植,隱性一行植株上所產生的子一代將表現(xiàn)為(  )
A.顯、隱性個體的比例是1∶1
B.顯、隱性個體的比例是3∶1
C.都是隱性個體
D.都是顯性個體
解析:自然條件下豌豆是嚴格的自花傳粉、閉花受粉植物,隱性植株上所產生的子一代仍表現(xiàn)為隱性。
答案:C
6.下圖為豌豆的一對相對性狀遺傳實驗過程圖解,請仔細讀圖后回答下列問題:
(1)該實驗的親本中,父本是______,母本是______。
(2)操作①叫______,操作②叫______;為了確保雜交實驗成功,①的操作過程中應注意,時間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過程中________________,操作后____________________。
(3)紅花(A)對白花(a)為顯性,則雜交種子播下去后,長出的豌豆植株開花為________色。
(4)若P皆為純合體,讓F1代進行自交所得F2代的性狀中,紅花與白花之比為____________,F(xiàn)2代的基因類型有______________,且比值為________。
答案:(1)矮莖 高莖 (2)去雄 授粉 要在花粉未成熟之前進行 要干凈、全部、徹底 要外套罩子(袋子)
(3)紅 (4)31 AA、Aa、aa 121
一、選擇題
1.孟德爾對分離現(xiàn)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說,下列不屬于該假說內容 ( )
A. 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
B.基因在體細胞染色體上成對存在
C.配子只含有每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
D.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解析:孟德爾對遺傳因子和變異的本質是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的,基因的概念是1909年丹麥生物學家約翰遜提出的。在孟德爾提出這一假說時,生物學界還沒有認識到配子形成和受精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答案:B
2.(2014·廣州華附高一檢測)下列有關孟德爾的豌豆七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正確運用統(tǒng)計方法,發(fā)現(xiàn)在每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F(xiàn)2的分離比具有相同的規(guī)律
B.解釋實驗現(xiàn)象時,提出的“假說”之一:F1產生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分離
C.假說能解釋F1自交產生3∶1分離比的原因,所以假說成立
D.根據假說,進行“演繹”:若F1產生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分離,則測交后代應出現(xiàn)兩種表現(xiàn)型,且比例為1∶1
解析:孟德爾驗證其假說成立,是通過測交實驗來驗證的,“假說”正是根據F1自交后代產生3∶1分離比的現(xiàn)象而提出的。
答案:C
3.某興趣小組模擬孟德爾雜交實驗,用純種高莖豌豆和純種矮莖豌豆雜交,得到的子一代(F1)都是高莖(實驗1)。用F1進行實驗2,發(fā)現(xiàn)子二代(F2)中,高莖約為矮莖的3倍。實驗2采用的方法是(  )
A.正交實驗 B.反交實驗
C.自交實驗 D.測交實驗
解析:設控制莖高的遺傳因子為D、d,純種高莖(DD)與純種矮莖(dd)雜交,得F1的遺傳因子組成為Dd;實驗2中由F1得到的F2中,高莖∶矮莖=3∶1,由此可推知,實驗2應為Dd×Dd,故應為自交實驗。
答案:C
4.下列各項實驗應采取的交配方法分別是(  )
①鑒別一只白兔是否為純合子 ②鑒別一對相對性狀的顯性和隱性 ③不斷提高小麥抗病品種的純度
A.雜交、測交、自交
B.測交、雜交、自交
C.雜交、自交、測交
D.自交、測交、雜交
解析:鑒別某生物是否為純合子常用測交方法,而對自花傳粉的植物體也可以用自交;鑒別一對相對性狀的顯隱性關系可用雜交,看雜交后代表現(xiàn)哪一種性狀;提高某品種的純度用自交。
答案:B
5.將豌豆某一性狀的顯性類型進行自花傳粉,對其后代的描述正確的是(  )
①后代可能沒有性狀分離,全為顯性類型 ②后代可能出現(xiàn)31的性狀分離比 ③后代可能出現(xiàn)11的性狀分離比 ④后代可能沒有性狀分離,全為隱性類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①如果該顯性類型個體的遺傳因子組成型為AA,AA自交后代不發(fā)生性狀分離,全為顯性類型;②如果該顯性個體的遺傳因子組成型為Aa,Aa自交后代會出現(xiàn)3︰1的性狀分離比;③1︰1的性狀分離比是Aa和aa測交的結果; ④隱性純合子后代沒有性狀分離,全為隱性類型。
答案:A
6.通過測交不能推測被測個體(  )
A.產生配子的數量 B.產生配子的比例
C.遺傳因子組成 D.是否為純合子
解析:測交實驗可用來檢測被測個體的遺傳因子組成,也可判斷親本是否為純合子。通過測交后代的表現(xiàn)型比例可確定被測個體產生的配子的種類及比例,但不能確定被測個體產生配子的數量。
答案:A
7.在豌豆雜交實驗中,高莖與矮莖雜交,F(xiàn)2中高莖和矮莖的比為787∶277,上述實驗結果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是(  )
A.顯性遺傳因子對隱性遺傳因子有顯性作用
B.F1自交,后代出現(xiàn)性狀分離
C.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D.F1產生配子時,顯性遺傳因子和隱性遺傳因子彼此分離
解析: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F(xiàn)2出現(xiàn)3∶1的性狀分離比,根本原因是F1產生配子時,顯性遺傳因子和隱性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又由于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后代才出現(xiàn)3∶1的性狀分離比。A項和C項都是出現(xiàn)分離比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B項是分離現(xiàn)象,不是原因。
答案:D
8.用高莖豌豆和矮莖豌豆作為親本進行雜交,從理論上分析,其后代表現(xiàn)型的比例可能是(  )
A.1∶0或1∶1 B.1∶0或3∶1
C.1∶1或1∶2∶1 D.3∶1或1∶2∶1
解析:高莖豌豆為顯性性狀,可以是純合子,也可以是雜合子。若顯性純合子高莖豌豆與矮莖豌豆作為親本進行雜交,從理論上分析,其后代表現(xiàn)型的比例是1∶0;若顯性雜合子高莖豌豆與矮莖豌豆作為親本進行雜交,從理論上分析,其后代表現(xiàn)型的比例是1∶1。
答案:A
9.在香水玫瑰的花色遺傳中,紅花、白花是一對相對性狀,受一對遺傳因子的控制(用R、r表示)。從下面的雜交實驗中可以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雜交組合
后代性狀

紅花A×白花B
全為紅花

紅花C×紅花D
紅花與白花之比約為3∶1
A.紅花為顯性性狀
B.紅花A的遺傳因子組成為Rr
C.紅花C與紅花D的遺傳因子組成不同
D.白花B的遺傳因子組成為Rr
解析:由組合二可知,紅花為顯性,白花為隱性,由于后代性狀分離比為3∶1,則紅花C、D的遺傳因子組成均為Rr;由于組合一中未發(fā)生性狀分離,所以白花B和紅花A的遺傳因子組成分別為rr和RR。
答案:A
10.有一種嚴重的椎骨病是由一隱性遺傳因子(a)引起的。現(xiàn)有一對表現(xiàn)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有病的兒子和一個正常的女兒,則該女兒攜帶致病遺傳因子的可能性是(  )
                
A.1/3 B.2/3 C.1/2 D.1/4
解析:根據題意可知,該正常夫婦的遺傳因子組成應為雜合子(Aa),所以他們的后代會出現(xiàn)AA(占1/4)、Aa(占2/4)、aa(占1/4)的可能,所以其正常女兒攜帶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是2/3。
答案:B
11.(雙選)果蠅的長翅對殘翅為顯性,且由常染色體上一對遺傳因子Aa控制,現(xiàn)有長翅果蠅和殘翅果蠅若干。若用它們來驗證遺傳因子的分離定律,下列條件必需的是(  )
A.親本果蠅必須是未交配過的純種
B.親本中的長翅、殘翅果蠅的性別相同
C.在子代果蠅羽化前必須除去親本
D.長翅果蠅作母本,殘翅果蠅作父本
解析:遺傳因子分離定律適用于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通過雜交實驗進行驗證,故親本應為具有一對相對性狀(長翅與殘翅)的純種,該實驗中果蠅必須是未交配過的純種。正交與反交對本實驗結果無影響。
答案:AC
12. (多選)將雜合子為Aa的豌豆連續(xù)自交,在后代中的純合子和雜合子按所占的比例得如圖所示曲線圖,據圖分析,正確的說法是 (  )
A. a曲線可代表自交n代后純合子所占的比例
B.b曲線可代表自交n代后顯性純合子所占的比例
C.隱性純合子的比例比b曲線所對應的比例要小
D.c曲線可代表后代中雜合子所占比例隨自交代數的變化
解析:Aa個體自交一代產生個體比為AA∶Aa∶aa=1∶2∶1,純合子的比例由0變成了50%,若再次自交還會提高純合子的比例,所以自交代數越多,純合子所占比例越高。其中AA與aa的比例是相同的,所以b曲線也可以表示隱性純合子的比例變化。
答案:ABD
二、非選擇題
13.豌豆是良好的遺傳實驗材料,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Ⅰ.豌豆的花色由一對遺傳因子控制,下表是豌豆的花色三個組合的遺傳實驗結果。請回答:
組合
親本表現(xiàn)性狀
子代表現(xiàn)性狀和植株數目
白花
紫花
1
紫花×白花
405
401
2
白花×白花
807
0
3
紫花×紫花
413
1 240
(1)由表中第________個組合實驗可知________花為顯性性狀。
(2)表中第________個組合實驗為測交實驗。
(3)第3個組合中,子代的所有個體中,純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
答案:Ⅰ.(1)3 紫 (2)1 (3)50%
Ⅱ.豌豆的高莖(D)對矮莖(d)為顯性,將A、B、C、D、E、F、G 7種豌豆進行雜交,實驗結果如下表。請分析說明:
 雜交后代實驗組合   
高莖
矮莖
總數
A×B
210
70
280
C×D
0
250
250
E×F
190
190
380
G×D
300
0
300
(1)豌豆C的遺傳因子組成是________,豌豆G的遺傳因子組成是________。
(2)上述實驗結果所獲得的高莖純合子植株占高莖植株數的________。
(3)所得總株數中,性狀能穩(wěn)定遺傳和不能穩(wěn)定遺傳的比例為________。
答案:(1)dd DD (2)1/10(或10%) (3)58/63
14.果蠅的黑體(v)與灰體(V)是一對相對性狀,某實驗小組對果蠅的這對相對性狀進行遺傳研究。如果用含有某種添加劑的食物喂養(yǎng)果蠅,所有的果蠅都是黑體,現(xiàn)有一只用含有該種添加劑的食物喂養(yǎng)的黑體雄果蠅,請設計一個實驗探究其遺傳因子組成。
(1)應選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果蠅與待測果蠅交配。
(2)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喂養(yǎng)子代果蠅。
(3)通過觀察子代果蠅性狀,推斷待測果蠅的遺傳因子組成:
①若子代__________,則待測果蠅的遺傳因子組成為VV;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據題意可知,用含某種添加劑的食物喂養(yǎng)的果蠅全為黑色,則待測黑體果蠅的遺傳因子組成可能為VV、Vv或vv,要確定其遺傳因子組成,應選用遺傳因子組成為vv的雌果蠅與其交配,且只能用不含添加劑的食物喂養(yǎng)得到的黑體果蠅(vv)。此外,為保證子代果蠅有較多數量,便于分析,可選用多只雌果蠅。(2)為防止食物中添加劑對子代果蠅體色產生影響,應用不含添加劑的食物來喂養(yǎng)子代果蠅。(3)根據雜交子代果蠅的體色,可推斷待測果蠅的遺傳因子組成:①若子代全為灰體,則待測果蠅的遺傳因子組成為VV;②若子代全為黑體,則待測果蠅的遺傳因子組成為vv;③若子代中既有灰體,也有黑體,則待測果蠅的遺傳因子組成為Vv。
答案:(1)多只用不含添加劑的食物喂養(yǎng)的黑體雌
(2)不含添加劑的食物
(3)①全為灰體
②若子代全為黑體,則待測果蠅的遺傳因子組成為vv
③若子代既有灰體,也有黑體,則待測果蠅的遺傳因子組成為Vv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2節(jié)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
1.下表是豌豆雜交實驗時F1自交產生F2的結果統(tǒng)計。對此說法不正確的是(  )
F2
黃色圓粒
綠色圓粒
黃色皺粒
綠色皺粒
數量
315
108
101
32
A.這個結果能夠說明黃色和圓粒是顯性性狀
B.這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C.F1的表現(xiàn)型和基因型不能確定
D.親本的表現(xiàn)型和基因型不能確定
解析:通過上述結果可以看出黃色和圓粒是顯性性狀,并且遵循自由組合定律;F2性狀的分離比為9∶3∶3∶1,所以F1的基因型為雙雜合子;而親本的基因型不能確定。
答案:C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發(fā)生于下圖中哪個過程(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故體現(xiàn)自由組合定律的過程為雌雄個體產生不同類型配子的過程,即題中過程①。
答案:A
3.遺傳因子組成為AabbDD的個體自交后,其后代表現(xiàn)型的比例接近于(  )
A.9∶3∶3∶1 B.3∶3∶1∶1
C.1∶2∶1 D.3∶1
解析:運用分離法:Aa×Aa后代3∶1,bb×bb后代1種,DD×DD后代1種,親本自交后表現(xiàn)型比例為(3∶1)×1×1=3∶1。
答案:D
4.基因型為AaBb和aaBb的兩個個體雜交,子一代中表現(xiàn)型不同于雙親的個體占子一代個體總數的比例是(  )
A.5/8    B.3/4    C.1/8    D.1/4
答案:D 
5.在兩對相對性狀(YYRR×yyrr)獨立遺傳實驗中,F(xiàn)2代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個體和重組型個體所占的比是(  )
A.4/16和6/16 B.9/16和2/16
C.1/8和3/8 D.1/4和5/8
答案:A
6.西紅柿為自花受粉的植物,已知果實顏色有黃色和紅色,果形有圓形和多棱形。控制這兩對性狀的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根據下表有關的雜交及數據統(tǒng)計,回答問題。
組別
親本組合
后代表現(xiàn)型及株數
表現(xiàn)型
紅色圓果
紅色多棱果
黃色圓果
黃色多
棱果

紅色多棱果×黃色圓果
531
557
502
510

紅色圓果×紅色多棱果
720
745
241
253

紅色圓果×黃色圓果
603
198
627
207
據表回答:
(1)上述兩對相對性狀中,顯性性狀為______________。
(2)以A和a分別表示果色的顯、隱性基因,B和b分別表示果形的顯、隱性基因。請寫出組別Ⅱ中兩個親本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
(3)現(xiàn)有紅色多棱果、黃色圓果和黃色多棱果三個純合品種,育種專家期望獲得紅色圓果的新品種,為此進行雜交。
①應選用哪兩個品種作為雜交親本較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兩親本雜交,產生的F1的基因型為________。
③上述F1自交得F2,在F2中,表現(xiàn)型為紅色圓果的植株出現(xiàn)的比例為________,其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紅色圓果占該表現(xiàn)型的比例為________。
解析:(1)通過第Ⅱ組雜交結果可知紅果的子代出現(xiàn)了黃果,所以紅色對黃色為顯性;通過第Ⅲ組圓果的子代中出現(xiàn)了多棱果,可知圓果對多棱果是顯性。(2)第Ⅱ組紅色親本所得到的后代的性狀分離比約為3∶1,所以該性狀的親本屬于雜合子自交Aa×Aa,而另一對相對性狀分離比約為1∶1,符合Bb×bb測交的分離比,所以兩個親本的基因型組合為AaBb×Aabb。(3)要想培育紅色圓果的純合子,則應選擇含有相應性狀的基因,所以選擇紅色多棱果和黃色圓果作親本最為合適;由于兩個親本均為純合子,所以雜交一代為雙雜合子;在F2中雙顯性個體的比例為9/16,其中的純合子為1/16,所以在雙顯性個體中純合子占1/9。
答案:(1)紅色、圓果 (2)AaBb×Aabb
(3)①紅色多棱果和黃色圓果 ②AaBb ③9/16 1/9
一、選擇題
1.基因型為AaBb的個體,不可能產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  )
A.AB B.ab C.Bb D.aB
解析:通過減數分裂產生的配子,染色體數目、基因量都要減半,所以配子中不會再有等位基因存在。
答案:C
2.在研究雜合黃色圓粒豌豆(YyRr)的遺傳中,若令其自交,后代基因型是Yyrr的概率是(  )
A.1/2    B.1/4    C.1/8    D.1/6
解析:YyRr自交,后代Yy的概率為1/2,rr為1/4。所以基因型Yyrr的概率是1/2×1/4=1/8。
答案:C
3.某植物的花色有藍花和白花兩種,由兩對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下表是兩組純合植株雜交實驗的統(tǒng)計結果,有關分析不正確的是(  )
親本組合
F1株數
F2株數
藍花
白花
藍花
白花
①藍花×白花
263
0
752
49
②藍花×白花
84
0
212
71
A.控制花色的這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B.第①組F2中純合藍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種
C.第②組藍花親本的基因型為aaBB或AAbb
D.白花植株與第②組F1藍花植株雜交,后代開藍花和白花植株的比例為3∶1
解析:根據F2株數中藍花∶白花=15∶1,可判斷控制花色的這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第①組F2中純合藍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種,分別是AABB、AAbb、aaBB;第②組藍花親本的基因型為aaBB或AAbb,白花親本的基因型為aabb,雜交后代為aaBb或Aabb,都是藍花。自交后代F2中,藍花∶白花=3∶1;白花植株與第②組F1藍花植株aaBb或Aabb雜交,后代開藍花和白花植株的比例為1∶1。
答案:D
4.如果已知子代遺傳因子組成及比例為1YYRR∶1YYrr∶1YyRR∶1Yyrr∶2YYRr∶2YyRr,并且也知道上述結果是按自由組合定律產生的,那么雙親的遺傳因子組成是(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解析:由子代中YY∶Yy=1∶1,可推知親代為YY×Yy;由子代中RR∶Rr∶rr=1∶2∶1,可推知親代為Rr×Rr,故雙親的遺傳因子組成為YYRr×YyRr。
答案:B
5.在孟德爾兩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用純種黃色圓粒豌豆(YYRR)和純種綠色皺粒豌豆(yyrr)作親本進行雜交,F(xiàn)1再進行自交,F(xiàn)2的純合子中與親本表現(xiàn)型相同的概率是(  )
A.1/2 B.1/4
C.3/16 D.1/16
解析:依題意,F(xiàn)1的基因型為YyRr,自交后代中純合子有4種,即YYRR、YYrr、yyRR和yyrr,比例為1∶1∶1∶1,其中與親本表現(xiàn)型相同的概率為1/2。
答案:A
6.苜蓿種子的子葉黃色與褐色為一對相對性狀,分別由基因Y、y控制;圓粒與腎粒為一對相對性狀,分別由基因R、r控制。某科研小組進行遺傳實驗時,黃色圓粒苜蓿與黃色腎粒苜蓿雜交,后代出現(xiàn)四種表現(xiàn)型,數量統(tǒng)計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表述不正確的是(  )
A.雜交后代中,圓粒與腎粒的比例為1∶1,黃色與褐色的比例為3∶1
B.親本中黃色圓粒和黃色腎粒的基因型分別是YyRr和Yyrr
C.若親本黃色圓粒和褐色腎粒雜交,后代可能出現(xiàn)四種表現(xiàn)型,比例為1∶1∶1∶1
D.黃色腎粒和褐色圓粒雜交,后代一定是黃色圓粒
解析:雜交后代中,圓粒與腎粒的比例為(96+32)∶(96+32)=1∶1,黃色與褐色的比例為(96+96)∶(32+32)=3∶1;Yy×Yy→黃色與褐色的比例為3∶1,Rr×rr→圓粒與腎粒的比例為1∶1;親本黃色圓粒的基因型為YyRr,與褐色腎粒(yyrr)雜交,后代可能出現(xiàn)黃色圓粒、黃色腎粒、褐色圓粒、褐色腎粒四種表現(xiàn)型,比例為1∶1∶1∶1;黃色腎粒(Y_rr)和褐色圓粒(yyR_)雜交,后代不一定全是黃色圓粒(Y_R_)。
答案:D
7.在豚鼠中,黑色(C)對白色(c)是顯性,毛皮粗糙(R)對毛皮光滑(r)是顯性。下列能驗證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最佳雜交組合是(  )
A.黑光×白光→18黑光∶16白光
B.黑光×白粗→25黑粗
C.黑粗×白粗→15黑粗∶7黑光∶16白粗∶3白光
D.黑粗×白光→10黑粗∶9黑光∶8白粗∶11白光
解析:驗證自由組合定律,就是驗證雜種F1產生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遺傳因子是否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是否自由組合,從而產生4種不同遺傳因子組成的配子,因此最佳方法為測交。D項符合測交的概念和結果:黑粗(相當于F1的雙顯)×白光(雙隱性純合子)→10黑粗∶9黑光∶8白粗∶11白光(四種表現(xiàn)型比例接近1∶1∶1∶1)。
答案:D
8.假定五對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則雜交組合AaBBCcDDEe×AaBbCCddEe產生的子代中,有一對等位基因雜合、四對等位基因純合的個體所占的比率是(  )
A.1/32 B.1/16 C.1/8 D.1/4
解析:把五對等位基因雜交后代分開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DD×dd→Dd,后代全為雜合子,因此Dd雜合、其他四對等位基因純合的個體所占比率是:1×1/2×1/2×1/2×1/2=1/16
答案:B
9.豌豆子葉的黃色(Y)對綠色(y)為顯性,圓粒種子(R)對
皺粒種子(r)為顯性。某人用黃色圓粒和綠色圓粒的豌豆進行雜交,發(fā)現(xiàn)F1出現(xiàn)4種類型,對性狀的統(tǒng)計結果如圖所示。如果用F1中的一株黃色圓粒豌豆與綠色皺粒豌豆雜交,得到的F2的性狀類型的種類和數量比例是(  )
A.黃色圓粒黃色皺粒綠色圓粒綠色皺粒=2121
B.黃色圓粒黃色皺粒綠色圓粒綠色皺粒=2211
C.黃色圓粒黃色皺粒綠色圓粒綠色皺粒=1111
D.黃色圓粒綠色圓粒=11或黃色圓粒黃色皺粒綠色圓粒綠色皺粒=1111
解析:據圖可知,F(xiàn)1中圓粒∶皺粒=3∶1,黃色∶綠色=1∶1。可推出親本為YyRr、yyRr。F1中黃色圓粒為YyR_和綠色皺粒雜交,得到F2的性狀的種類和數量的比例有兩種情況。
答案:D
10.水稻的高稈和矮稈是一對相對性伏,糯性和非糯性是一對相對性狀。有人讓一種高稈非糯性水稻與另一種矮稈非糯性水稻雜交,得到的后代如下圖(這兩對性狀按自由組合定律遺傳),則子代的矮稈非糯性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水稻占(  )
A.1/16 B.1/8 C.1/3 D.2/3
解析:分析圖解可知:高稈(D)∶矮稈(d)=1∶1,非糯性(T)∶糯性(t)=3∶1,可見,非糯性是顯性性狀,糯性是隱性性狀,根據子代基因型比值TT∶Tt∶tt=1∶2∶1,可得出結論。
答案:C
11.(雙選)科研人員為探究某種鯉魚體色的遺傳,做了如下實驗:用黑色鯉魚與紅色鯉魚雜交,F(xiàn)1全為黑鯉,F(xiàn)1自交結果如下表所示。根據實驗結果,下列推測錯誤的是(  )
雜交組
F2總數
F2性狀的分離情況
黑鯉
紅鯉
黑鯉∶紅鯉
1
1 699
1 592
107
14.88∶1
2
1 546
1 450
96
15.10∶1
A.鯉魚體色中的紅色是顯性性狀
B.鯉魚的體色由細胞核中的基因控制
C.鯉魚體色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D.F1與隱性親本雜交,后代中黑鯉與紅鯉的比例為11
解析:黑色鯉魚與紅色鯉魚雜交,F(xiàn)1全為黑鯉,說明黑色是顯性性狀;雜交組1的F2中黑鯉與紅鯉的比例為15︰1,說明鯉魚體色的遺傳受兩對等位基因的控制,屬于細胞核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F1與隱性親本雜交,后代中黑鯉與紅鯉的比例為3︰1。
答案:AD
12. (多選)用兩個圓形南瓜做雜交實驗,子一代均為扁盤狀南瓜。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現(xiàn)扁盤狀、圓形和長形三種南瓜,三者的比例為9∶6∶1,現(xiàn)對一扁盤狀南瓜做測交,則其子代中扁盤狀、圓形和長形三種南瓜的比例可能為(  )
A.1∶0∶0 B.1∶1∶0
C.1∶0∶1 D.1∶2∶1
解析:假設南瓜的瓜形由A、a和B、b兩對等位基因控制,由F2出現(xiàn)性狀分離且比例為9∶6∶1可推測F2中基因型與表現(xiàn)型的關系為:扁盤狀∶圓形∶長形=A_B_∶(A_bb+aaB_)∶aabb=9∶(3+3)∶1,扁盤狀南瓜可能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四種。故測交后子代基因型的比例及對應的表現(xiàn)型有:(1)基因型全為AaBb,表現(xiàn)型全為扁盤狀;(2)基因型為AaBb∶Aabb∶aaBb∶aabb=1∶1∶1∶1,表現(xiàn)型為扁盤狀∶圓形∶長形=1∶(1+1)∶1;(3)基因型為AaBb∶Aabb=1∶1,表現(xiàn)型為扁盤狀∶圓形=1∶1;(4)基因型為AaBb∶aaBb=1∶1,表現(xiàn)型為扁盤狀∶圓形=1∶1。
答案:ABD
二、非選擇題
13.茶樹葉片的顏色與基因型之間的對應關系如下表。
表現(xiàn)型
黃綠葉
濃綠葉
黃葉
淡綠葉
基因型
G_Y_(G和Y同時存在)
G_yy(G存在,Y不存在)
ggY_(G不存在,Y存在)
ggyy(G、Y均不存在)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已知決定茶樹葉片顏色的兩對等位基因獨立遺傳。黃綠葉茶樹的基因型有________種,其中基因型為__________的植株自交,F(xiàn)1將出現(xiàn)4種表現(xiàn)型。
(2)現(xiàn)以濃綠葉茶樹與黃葉茶樹為親本進行雜交,若親本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______,則F1只有2種表現(xiàn)型,比例為________。
(3)在黃綠葉茶樹與濃綠葉茶樹中,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__的植株自交均可產生淡綠葉的子代,理論上選擇基因型為________的植株自交獲得淡綠葉子代的比例更高。
(4)茶樹的葉片形狀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有圓形(RR)、橢圓(Rr)和長形(rr)三類。茶樹的葉形、葉色等性狀會影響茶葉的制作與品質。能否利用茶樹甲(圓形、濃綠葉)、乙(長形、黃葉)兩個雜合子為親本,培育出橢圓形、淡綠葉的茶樹?請用遺傳圖解說明。
答案:(1)4 GgYy (2)Ggyy與ggYY或GGyy與ggYy 1∶1 (3)GgYy、Ggyy Ggyy (4)能。(遺傳圖解如下所示)
P:   甲RRGgyy   ×   乙rrggYy
 (圓形、濃綠葉)   ↓   (長形、黃葉)
F1  Rrggyy  RrGgYy  RrggYy  RrGgyy
 橢圓形、 橢圓形、  橢圓形、  橢圓形、
 淡綠葉  黃綠葉   黃葉   濃綠葉
14.某植物子葉的黃色(Y)對綠色(y)為顯性,圓粒種子(R)對皺粒種子(r)為顯性。某人用黃色圓粒和綠色圓粒植株作親本進行雜交,發(fā)現(xiàn)后代出現(xiàn)4種類型,對性狀的統(tǒng)計結果如圖所示,請據圖回答問題。
(1)親本的基因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讓F1中一株黃色圓粒植株與綠色皺粒植株雜交,得到的F2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有兩種可能,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讓F1中黃色圓粒植株與綠色皺粒植株雜交,F(xiàn)2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讓F1中黃色圓粒植株自交,F(xiàn)2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去掉花瓣,讓F1中黃色圓粒植株自由傳粉,F(xiàn)2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據圖中雜交后代圓粒∶皺粒=3∶1、黃色∶綠色=1∶1,可推出親本的基因組成是YyRr、yyRr。(2)F1中黃色圓粒植株的基因組成為YyRR或YyRr,綠色皺粒植株的基因組成為yyrr。若YyRR和yyrr雜交,則F2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黃圓∶綠圓=1∶1,若YyRr和yyrr雜交,則F2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黃圓∶綠圓∶黃皺∶綠皺=1∶1∶1∶1。(3)F1中黃色圓粒植株的基因組成為1/3YyRR、2/3YyRr,與綠色皺粒(yyrr)植株雜交,則F2的表現(xiàn)型及其所占比例為黃色圓粒(占1/3×1/2+2/3×1/4=2/6)、綠色圓粒(占1/3×1/2+2/3×1/4=2/6)、黃色皺粒(占2/3×1/4=1/6)、綠色皺粒(占2/3×1/4=1/6)。(4)讓F1中黃色圓粒植株自交,F(xiàn)2的表現(xiàn)型及其所占比例為黃色圓粒(占1/3×3/4+2/3×3/4×3/4=15/24)、綠色圓粒(占1/3×1/4+2/3×1/4×3/4=5/24)、黃色皺粒(占2/3×3/4×1/4=3/24)、綠色皺粒(占2/3×1/4×1/4=1/24)。(5)去掉花瓣,讓F1中黃色圓粒植株自由傳粉,雜交組合有YyRR和YyRR(概率為1/3×1/3=1/9)、YyRr和YyRr(概率為2/3×2/3=4/9)、YyRR和YyRr(概率為2×1/3×2/3=4/9),F(xiàn)2的表現(xiàn)型及其所占比例為黃色圓粒(占1/9×3/4+4/9×3/4×3/4+4/9×3/4=24/36)、綠色圓粒(占1/9×1/4+4/9×1/4×3/4+4/9×1/4=8/36)、黃色皺粒(占4/9×3/4×1/4=3/36)、綠色皺粒 (占4/9×1/4×1/4=1/36)。
答案:(1)YyRr、yyRr
(2)黃圓∶綠圓=1∶1
黃圓∶綠圓∶黃皺∶綠皺=1∶1∶1∶1
(3)黃圓∶綠圓∶黃皺∶綠皺=2∶2∶1∶1
(4)黃圓∶綠圓∶黃皺∶綠皺=15∶5∶3∶1
(5)黃圓∶綠圓∶黃皺∶綠皺=24∶8∶3∶1
15.某種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由兩對等位基因(A與a、B與b)控制,葉片寬度由一對等位基因(C與c)控制,三對基因分別位于3對同源染色體上。已知花色有三種表現(xiàn)型,紫花(A_B_)、粉花(A_bb)和白花(aaB_或aabb)。下表為某校探究小組所做的雜交實驗結果。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組別
親本
組合
F1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
紫花
寬葉
粉花
寬葉
白花
寬葉
紫花
窄葉
粉花
窄葉
白花
窄葉

紫花寬葉×
紫花窄葉
9/32
3/32
4/32
9/32
3/32
4/32

紫花寬葉×
白花寬葉
9/16
3/16
0
3/16
1/16
0

粉花寬葉×
粉花窄葉
0
3/8
1/8
0
3/8
1/8
(1)寫出甲、乙兩個親本雜交組合的基因型。
甲: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
(2)若只考慮花色的遺傳,讓乙組F1中的紫花植株自花傳粉,其子代植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種,其中粉花植株占的比例為__________。
(3)某實驗田現(xiàn)有一白花植株,若欲通過一代雜交判斷其基因型,可利用種群中表現(xiàn)型為__________的純合個體與之雜交。請寫出預期結果及相應的結論:(假設雜交后代的數量足夠多)
①若雜交后代全開紫花,則該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_;
②若雜交后代中既有開紫花的又有開粉花的植株,則該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
③若雜交后代__________,則該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
解析:(1)根據表中數據和題干信息可知,甲組中F1中紫花∶粉花∶白花=9∶3∶4,即A、a與B、b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且兩紫花親本的基因型均為AaBb;由F1中寬葉∶窄葉=1∶1可推出親本中寬葉和窄葉的基因型為Cc和cc,則甲組紫花寬葉親本的基因型為AaBbCc,紫花窄葉親本的基因型是AaBbcc。同理可推知乙組中紫花寬葉親本的基因型為AABbCc,白花寬葉親本的基因型為aaBbCc;丙組中粉花寬葉親本的基因型為AabbCc,粉花窄葉親本的基因型為Aabbcc。(2)只考慮花色的遺傳,乙組產生的F1中的全部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AaBB∶AaBb=1∶2,AaBB的自交子代中無粉花植株,AaBb的自交子代中有粉花植株,占所有后代的比例為2/3×3/16=1/8。(3)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三種,欲通過一代雜交實驗判斷其基因型,只能選擇表現(xiàn)型為粉花的純合植株(AAbb)與之雜交,若雜交后代全開紫花,則該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BB;若雜交后代中既有開紫花的又有開粉花的植株,則該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Bb;若雜交后代全開粉花,則該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bb。
答案:(1)AaBbCc×AaBbcc AABbCc×aaBbCc (2)9 1/8 (3)粉花 ①aaBB ②aaBb ③全開粉花 aabb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1節(jié)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減數分裂
1.下列關于同源染色體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由一條染色體復制成的兩條染色體
B.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形狀大小一般相同的染色體
C.相同來源的染色體
D.在減數分裂過程中能聯(lián)會的染色體
答案:D
2.(2014·深外高一檢測)下列關于減數分裂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也有細胞周期
B.染色體復制兩次,細胞分裂一次
C.產生的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減半
D.精(卵)原細胞只可進行減數分裂
解析:減數分裂是指在原始生殖細胞(如動物的精原細胞或卵原細胞)發(fā)展為成熟的生殖細胞(如精子或卵細胞)的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一次,而細胞分裂兩次,使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的過程。精(卵)原細胞自身的增殖方式是有絲分裂。
答案:C
3.減數分裂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發(fā)生在(  )
A.第一次分裂結束
B.第二次分裂結束
C.著絲點分裂時
D.聯(lián)會時
答案:A
4.減數分裂過程中的四分體是指(  )
A.細胞中的四對染色體
B.細胞內有四個DNA分子
C.細胞內有四個染色單體
D.聯(lián)會的一對同源染色體有四條染色單體
答案:D
5.如圖是某二倍體生物的一個細胞正在進行細胞分裂的示意圖。圖中形態(tài)相似但顏色深淺不同的染色體互為同源染色體。下列有關圖中細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正在進行有絲分裂
B.正在進行減數分裂
C.有可能為大腸桿菌的細胞
D.分裂后的子細胞中將含有2條染色體
解析:由圖可知,此細胞正處于分裂后期,且每一極都存在2對同源染色體,因此,該細胞正在進行有絲分裂,分裂后的細胞中含有4條染色體。大腸桿菌是原核生物,不存在染色體。
答案:A
6.下面的圖1、圖2分別為植物和動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圖3為某生物體內細胞分裂示意圖。據圖回答:
(1)若圖1為洋蔥根尖分生區(qū)細胞,則圖中不應有的結構有________(填標號),藍藻與圖1細胞在結構上最主要的差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2細胞是由B細胞或記憶細胞增殖分化而成。該細胞產生的抗體蛋白在合成和分泌過程中,依次經過的生物膜為________(填標號)。
(3)若圖2細胞發(fā)生癌變,則該細胞易擴散轉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圖3細胞中屬于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時期的細胞是________,具有同源染色體的有________,具有染色單體的有________(填字母),D細胞的名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⑧  藍藻無核膜包被的細胞核
(2) ③⑦①(要按順序答)
(3)細胞膜上的糖蛋白減少
(4)EB ABCE BCE 極體或次級精母細胞
一、選擇題
1.初級卵母細胞和次級卵母細胞在分裂時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  )
A.同源染色體分離
B.著絲點分裂
C.細胞質不均等分裂
D.染色體復制
解析:卵細胞形成過程中,染色體復制發(fā)生在分裂間期,同源染色體分離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著絲點分裂發(fā)生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和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都會出現(xiàn)細胞質的不均等分裂。
答案:C
2.關于同一個體中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第一次分裂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兩者前期染色體數目相同,染色體行為和DNA分子數目不同
B.兩者中期染色體數目不同,染色體行為和DNA分子數目相同
C.兩者后期染色體數目和染色體行為不同,DNA分子數目相同
D.兩者末期染色體數目和染色體行為相同,DNA分子數目不同
解析:同一個體有絲分裂前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體數目都經過了間期的復制,但染色單體并未分離,因此染色體數目相同、DNA分子數目相同,但染色體行為并不相同,因為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有聯(lián)會現(xiàn)象,而有絲分裂前期無此現(xiàn)象;對于中期,二者染色體數目相同、DNA數目相同,而染色體行為并不相同,因為減數第一次分裂中期是各對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而有絲分裂中期則是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對于后期,有絲分裂著絲點分裂、染色體數目加倍,而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體數目不變,因此二者染色體數目不同、DNA數目相同。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而有絲分裂不存在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因此二者后期染色體行為不同;對于末期,有絲分裂形成的子細胞染色體數目、DNA數目不變,而減數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細胞染色體數目減半。
答案:C
3.圖中的Ⅰ、Ⅱ、Ⅲ、Ⅳ為某動物(體細胞染色體數=2n)睪丸中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染色體數、染色單體數和DNA分子數的比例,對此圖描述正確的是(  )
A.Ⅰ可表示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B.Ⅱ可表示減數分裂第二次分裂前期
C.Ⅲ可表示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D.Ⅳ可表示有絲分裂后期
解析: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1∶2∶2,A錯誤;Ⅱ可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和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或有絲分裂前期、中期,B正確;Ⅲ中染色單體為零,可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絲分裂后期,C錯誤;有絲分裂后期,染色體數與DNA分子數相等,D錯誤。
答案:B
4.下圖為某高等動物的一組細胞分裂示意圖,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乙細胞處于減數分裂過程中
B.三個細胞中均含有兩對同源染色體
C.丙細胞分裂后一定形成2個精細胞
D.甲、乙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
解析:分析三個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可知,該動物體細胞中含有4條染色體,又因乙細胞內有同源染色體,且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乙細胞處于有絲分裂中期;由于丙細胞中移向每一極的只有兩條染色體,且細胞質均等分裂,所以丙細胞可能是次級精母細胞或(第一)極體,而(第一)極體產生的子細胞為(第二)極體;甲、乙細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體。
答案:D
5.P和Q是同一生物的不同細胞,經測定發(fā)現(xiàn)P細胞中的核DNA含量是Q細胞中的一半。下列對兩細胞所處時期的解釋正確的是(  )
選項
P細胞
Q細胞
A
有絲分裂后期
有絲分裂前期
B
正常的體細胞
減數分裂后產生的生殖細胞
C
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
正常的體細胞
D
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
有絲分裂后期
解析:有絲分裂前期和后期細胞中的核DNA含量相等;正常體細胞的核DNA含量是生殖細胞的兩倍;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細胞的核DNA含量是正常體細胞的兩倍;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細胞的核DNA含量是有絲分裂后期細胞的一半。
答案:D
6.(雙選)人類精原細胞中有46條染色體,則精子發(fā)生過程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細胞中染色單體數最多可達92條
B.姐妹染色單體攜帶的遺傳信息一定是相同的
C.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發(fā)生在同源染色體分離之前
D.一個精原細胞產生兩個相同精子的概率最大為1/223
解析:在沒有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時BD才是正確的。
答案:BD
7.(多選)下列關于DNA分子數和染色體數目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有絲分裂間期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因DNA復制而加倍
B.有絲分裂后期細胞中DNA分子數目因染色體著絲點分裂而加倍
C.減數第一次分裂后,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因同源染色體分離而減半
D.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細胞中染色體數目與DNA分子數目始終不變
解析:有絲分裂的間期細胞中進行DNA分子的復制,但無著絲點的分裂,染色體數目不加倍;有絲分裂后期染色體因著絲點分裂而加倍,但無DNA的復制,DNA分子數目不變;減數第一次分裂后,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因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減半;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而使染色體數目加倍,但DNA分子數目不變。
答案:ABD
二、非選擇題
8.下列示意圖分別表示某二倍體雌性動物(2n=4)體內細胞正常分裂過程中不同時期細胞內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含量的關系,以及細胞分裂圖像。請分析并回答:
圖1
圖2
(1)圖1中a、b、c柱表示染色體的是__________,圖2中表示二倍體生物體細胞分裂時期的是圖__________。
(2)圖1中Ⅲ的數量關系對應于圖2中的__________,圖2中丙所示的細胞是______________細胞。
(3)圖1中的數量關系由Ⅰ變化為Ⅱ的過程,細胞核內發(fā)生的分子水平的變化是__________;由Ⅱ變化為Ⅲ,相當于圖2中的__________過程。
(4)符合圖1中Ⅳ所示數量關系的某細胞名稱是__________。圖1中哪些時期所對應的細胞內不存在同源染色體?__________(填編號)。
解析:(1)圖1是減數分裂,b從無到有再到無,表示染色單體;a發(fā)生減半,且在Ⅱ、Ⅲ中與c存在1∶2的關系,表示染色體;c加倍(復制),再兩次減半,表示DNA。圖2中甲是有絲分裂中期,乙是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丙是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2)圖1中Ⅲ染色體已減半,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某時期,對應圖2中的乙。圖2中丙細胞細胞質不均等分裂是初級卵母細胞。(3)圖1中的數量關系由Ⅰ變化為Ⅱ的過程是間期DNA的復制。由Ⅱ變化為Ⅲ是減數第一次分裂,相當于圖2中的丙→乙過程。(4)圖1中Ⅳ所示數量關系是體細胞的一半,可表示卵細胞或(第二)極體。圖1中不存在同源染色體的細胞應是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或減數分裂結束后的細胞,是Ⅲ和Ⅳ。
答案:(1)a 甲 (2)乙 初級卵母細胞 (3)DNA復制 丙→乙 (4)卵細胞或(第二)極體 Ⅲ和Ⅳ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二、受精作用
1. (2014·中山紀念中學高一檢測)減數分裂產生的配子內,染色體組成具有多樣性,主要取決于(  )
A.同源染色體的復制
B.同源染色體的聯(lián)會和分離
C.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
D.染色體著絲點的分裂
解析:減數分裂過程中,聯(lián)會后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和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都會增加配子中染色體組成的多樣性。
答案:C
2.某同學學完“減數分裂”一節(jié)后,寫下了下面四句話,請你幫他判斷一下哪句話是正確的(  )
A.我細胞內的染色體中來自爸爸的比來自媽媽的多
B.我和弟弟的父母是相同的,所以我們細胞內的染色體也是完全一樣的
C.我細胞內的每一對同源染色體都是父母共同提供的
D.我弟弟細胞內的每一對同源染色體大小都是相同的
解析:人是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的,受精卵的細胞核是由精子和卵細胞的細胞核融合而成的,來自爸爸和媽媽的染色體一樣多;雖然這位同學和弟弟的父母相同,但由于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存在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的現(xiàn)象,所以父母提供給他們兩個的遺傳物質實際上是不一定相同的;同源染色體是指能夠在減數分裂過程中聯(lián)會的染色體,它們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弟弟的一對性染色體是異型的。
答案:C
3.人類的生育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多胞胎現(xiàn)象,若要形成異卵四胞胎,在雙親體內至少有多少個卵原細胞和精原細胞同時參與減數分裂(  )
A.4個,1個 B.4個,2個
C.4個,4個 D.1個,4個
答案:A 
4.青蛙的精子和卵細胞的受精過程可分為以下步驟,其中體現(xiàn)受精實質的是(  )
A.精子和卵細胞接觸   B.卵細胞形成受精膜
C.精子頭部進入卵細胞 D.精核與卵細胞核融合
答案:D
5.下列有關細胞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前期,兩個中心粒開始復制形成兩組中心粒
B.精子形成過程中,若某一對同源染色體未分開,則形成的精子都不正常
C.受精卵中遺傳物質一半來自于父方,一半來自于母方
D.有絲分裂形成的子細胞都會立即進入下一個細胞周期
答案:B
6.如圖表示高等生物的生活史示意圖,據圖回答:
(1)過程A表示__________,它發(fā)生在哺乳動物的________________中。
(2)過程B表示__________,其實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該圖表示被子植物的生活史,那么個體發(fā)育的起點是從__________開始的,主要進行__________分裂。
(4)假設成體Ⅰ的染色體數目為20條,那么圖中Ⅲ和Ⅳ的染色體數目依次為__________。
解析:生物體發(fā)育成熟后通過減數分裂產生有性生殖細胞,有性生殖細胞再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是高等生物個體發(fā)育的起點,再經過有絲分裂和細胞分化形成完整的生物個體。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維持了生物體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恒定。
答案:(1)減數分裂 睪丸或卵巢  (2)受精作用
精子的細胞核與卵細胞的細胞核相融合 (3)受精卵 有絲 (4)10條、20條
一、選擇題
1.精子和卵細胞經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在受精卵中(  )
A.細胞核的遺傳物質完全來自卵細胞
B.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幾乎完全來自卵細胞
C.細胞核和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都平均來自精子和卵細胞
D.細胞中的營養(yǎng)由精子和卵細胞各提供一半
答案:B 
2.下列有關受精作用的敘述中,錯誤的一項是(  )
A.受精卵中全部遺傳物質,來自父母雙方的各占一半
B.受精時,精子和卵細胞雙方的細胞核相互融合
C.受精卵中染色體數與本物種體細胞染色體數相同
D.受精卵中染色體,來自父母雙方的各占一半
答案:A
3.下面是對高等動物通過減數分裂形成的♀、配子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其中正確的是(  )
A.每個卵細胞繼承了初級卵母細胞1/4的細胞質
B.同源染色體進入卵細胞的機會并不相等,因為一次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C.整個精子進入卵細胞,完成受精作用
D.進入卵細胞并與之融合的精子攜帶的細胞質很少
解析:由于卵細胞的形成過程中初級卵母細胞和次級卵母細胞的不均等分裂,形成的卵細胞中含有多于1/4的細胞質;由于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同源染色體進入卵細胞的概率是相同的;受精作用的實質是細胞核中遺傳物質的融合,而不是整個精子與卵細胞的融合。精細胞到精子的過程中發(fā)生了變形,精子中幾乎不含細胞質。
答案:D
4.如圖表示某動物的精原細胞,該細胞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發(fā)生了交叉互換。則由該細胞形成的精子類型可能是(  )
解析:經交叉互換的精原細胞會形成4種類型的精細胞,選項A、C中分別只有1、0條染色體發(fā)生了交叉互換,不符合交叉互換的現(xiàn)象;選項D中只含有兩種類型的配子。
答案:B
5.如圖所示,以下敘述中錯誤的是(  )
A.受精過程就是指 Ⅰ+Ⅱ 的過程
B. Ⅲ 所示過程不可能有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是通過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基礎上進行的
C.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另一半來自卵細胞
D.減數分裂和受精卵作用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十分重要
解析:Ⅰ表示減數分裂,Ⅱ表示受精作用,Ⅲ表示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新個體。
答案:A
6.(雙選)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他在體外受精技術領域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下列針對受精作用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精子與卵細胞的識別依靠細胞膜上脂質的功能
B.精子與卵細胞的融合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流動性
C.同一個生物體在不同時刻產生的精子或卵細胞,染色體數一般不同
D.精子與卵細胞的融合體現(xiàn)了遺傳的穩(wěn)定性
解析:精子和卵細胞的識別依靠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精子與卵細胞的融合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流動性;同一個生物體在不同時刻產生的精子或卵細胞,染色體數一般相同;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維持了每種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恒定。
答案:BD
7.(雙選)真核生物進行有性生殖時,通過減數分裂和隨機受精使后代(  )
A.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恢復到體細胞中的數目
B.繼承雙親全部的遺傳性狀
C.從雙親各獲得一半的DNA
D.產生不同于雙親的基因組合
答案:AD
二、非選擇題
8.下圖表示某基因型為AaBb的高等動物睪丸內細胞分裂圖像和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請據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圖像D→F屬于______________分裂,D→A屬于__________分裂。
(2)圖A~F中有染色單體但無同源染色體的是____________。
(3)圖D細胞在分裂產生配子時A與a的分離和a與a的分開分別發(fā)生在坐標圖G中的____________。(選擇正確選項)
A.0~1段 B.1~2段
C.2~3段 D.3~4段
解析:(1)細胞E中染色體數目為4條,細胞F的每一極都有4條染色體,說明圖像D→F屬于有絲分裂;細胞A中移向每一極的染色體數目只有細胞C中的一半,說明D→A屬于減數分裂。(2)細胞A內無同源染色體,也沒有姐妹染色單體;細胞B內無同源染色體但有姐妹染色單體;細胞C、D、E內有同源染色體,也有姐妹染色單體;細胞F內有同源染色體,但無姐妹染色單體。(3)A與a為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故同源染色體的分離會導致等位基因的分離,而同源染色體分離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坐標G中的1~2段;a與a為位于姐妹染色單體上的相同基因,隨著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而分離,而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發(fā)生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即坐標G中的3~4段。
答案:(1)有絲 減數 (2)B (3)B、D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2節(jié) 基因在染色體上
1.下列關于基因和染色體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基因全部在染色體上
B.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C.一條染色體上有一個基因
D.染色體就是由基因組成的
答案:B
2.下列關于等位基因與同源染色體的關系敘述,正確的是(  )
A.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
B.等位基因存在于生物體的所有細胞中
C.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染色體的相同位置上
D.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上
答案:D 
3.果蠅體細胞中的染色體組成可表示為(  )
A.3+X或3+Y     B.6+X或6+Y
C.6+XX或6+YY D.6+XX或6+XY
答案:D 
4.下列各項中,能證明基因與染色體具有平行關系的實驗是(  )
A.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
B.孟德爾的豌豆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C.孟德爾的豌豆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D.細胞的全能性實驗
答案:A
5.已知果蠅的體細胞中有4對同源染色體,根據薩頓的假說,下列關于果蠅減數分裂產生配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果蠅的精子中含有成對的基因
B.果蠅的體細胞中只含有一個基因
C.果蠅的每對同源染色體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時來自于父方,也可以同時來自于母方
D.在體細胞中,基因是成對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對基因中的一個
解析:根據薩頓的假說,基因和染色體的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系,在體細胞中基因成對存在,在染色體中也是成對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對基因中的一個,同樣只有成對染色體中的一條,體細胞中成對的基因一個來自于父方,一個來自于母方。
答案:D
6.據圖回答問題。
(1)此圖為______________果蠅的染色體圖解。圖中有________對同源染色體。與性別決定有關的染色體是圖中的________________。
(2)此圖表示的果蠅原始生殖細胞經過減數分裂能產生__________種染色體組合的配子。
(3)寫出此果蠅的基因型:__________。
(4)果蠅的一個體細胞性染色體上的W基因在________期形成兩個W基因。
解析:(1)此果蠅細胞內有兩條異型染色體,所以為雄果蠅圖解。細胞中共有4對同源染色體,與性別決定有關的是X、Y染色體。(2)它有4組同源染色體,所以能產生16種染色體組合的配子。(3)AaXWY是此果蠅的基因型。(4)果蠅一個體細胞的性染色體上的W基因,在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經染色體復制,形成兩個W基因。
答案:(1)雄 4 X、Y染色體 (2)16 (3)AaXWY
(4)減數第一次分裂間
一、選擇題
1.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細胞中的基因都在染色體上
B.細胞中每條染色體都只有一個DNA分子
C.在體細胞中,基因和染色體一般成對存在
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時都是自由組合的
答案:C
2.(2014·廣州大學附中高一檢測)A和a為控制果蠅體色的一對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體上。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發(fā)生該等位基因分離的細胞是(  )
A.初級精母細胞 B.精原細胞
C.初級卵母細胞 D.卵原細胞
解析: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開。X染色體與Y染色體可視為同源染色體,但有非同源區(qū)段,一部分位于X染色體上的基因在Y染色體上不存在。因此僅存在于X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要發(fā)生分離,則該細胞中應含有兩條X染色體。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分離而分開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故該細胞應為初級卵母細胞。
答案:C
3.在探索遺傳本質的過程中,科學家發(fā)現(xiàn)與使用的研究方法配對正確的是(  )
①1866 年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提出遺傳規(guī)律 ②1910 年摩爾根進行果蠅雜交實驗,證明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③1903年薩頓研究蝗蟲的減數分裂,提出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
A.①假說—演繹法 ②假說—演繹法 ③類比推理
B.①假說—演繹法 ②類比推理 ③類比推理
C.①假說—演繹法 ②類比推理 ③假說—演繹法
D.①類比推理 ②假說—演繹法 ③類比推理
答案:A
4.紅眼雌果蠅與白眼雄果蠅交配,子一代雌雄果蠅均為紅眼,這些果蠅交配產生的子二代中,紅眼雄果蠅占1/4,白眼雄果蠅占1/4,紅眼雌果蠅占1/2。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紅眼對白眼是顯性
B.子二代紅眼雌果蠅有兩種基因型
C.眼色的遺傳遵循分離定律
D.眼色和性別的遺傳遵循分離定律
解析:由于F1全為紅眼,說明紅眼對白眼為顯性;子二代中雌性個體基因型為XWXW與XWXw兩種基因型;子二代中紅眼∶白眼=3∶1,符合基因的分離定律;眼色和性別不屬于同一性狀,而分離定律是指在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等位基因間發(fā)生的。
答案:D
5.R(紅色)和r(白色)是位于某種蛾類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雄性有紅色和白色兩種,雌性只有白色一種。下列雜交組合中,可以從其子代表現(xiàn)型判斷其性別的是(  )
A.♀Rr×♂rr B.♀rr×♂RR
C.♀rr×♂rr D.♀Rr×♂Rr
解析:由題干可知,無論雌蛾為何種基因型,其只有白色一種表現(xiàn)型,故當親本之一的基因型為RR時,子代基因型為RR或Rr,這兩種基因型的個體,紅色的個體一定為雄性,白色的個體一定為雌性,這樣便可以根據子代個體的顏色判斷出性別。
答案:B
6.(雙選)基因型為AaXBY的小鼠僅因為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未正常分離,而產生一個不含性染色體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號染色體上。下列關于染色體未分離時期的分析,正確的是(  )
A.2號染色體一定在減數第二次分裂時未分離
B.2號染色體可能在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未分離
C.性染色體可能在減數第二次分裂時未分離
D.性染色體一定在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未分離
解析:AA型配子中沒有a基因,說明是減數第一次分裂時A與a已經分開,一定是由于減數第二次分裂時2號染色體未分離;AA型配子中不含性染色體,有兩種可能:一是在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性染色體未分離,由產生的不含性染色體的次級性母細胞分裂而成;二是減數第二次分裂時性染色體未分離,產生不含性染色體的性細胞。
答案:AC
7. (雙選)下列敘述中,能說明“核基因和染色體行為存在著平行關系”的是(  )
A.非等位基因隨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而組合
B.體細胞中成對的基因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同源染色體不同。
C.二倍體生物形成配子時基因和染色體數目均減半
D.Aa雜合子發(fā)生染色體缺失后,不可能會表現(xiàn)出a基因的性狀
解析:薩頓假說中,體細胞中成對的基因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同源染色體也是如此。Aa雜合子發(fā)生染色體缺失后,若缺失的是A基因,a基因控制的性狀就能夠表現(xiàn)出來。
答案:AC
二、非選擇題
8.野生型果蠅(純合體)的眼形是圓眼,某遺傳學家在研究中偶然發(fā)現(xiàn)一只棒眼雄果蠅,他想探究果蠅眼形的遺傳方式,設計了下圖(左)實驗。雄果蠅染色體的模式圖及性染色體放大圖如下(右)。分析回答:
(1)由F1可知,果蠅眼形的________是顯性性狀。
(2)若F2中圓眼棒眼≈31,且雌、雄果蠅個體中均有圓眼、棒眼,則控制圓眼、棒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染色體上。
(3)若F2中圓眼棒眼≈31,但僅在雄果蠅中有棒眼,則控制圓眼、棒眼的基因有可能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可能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從野生型、F1、F2中選擇合適的個體,設計方案,對上述(3)中的問題作出判斷。實驗步驟:
①用F2中棒眼雄果蠅與F1中雌果蠅交配,得到________________;
②用_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____交配,觀察子代中有沒有________個體出現(xiàn)。
預期結果與結論:
①只有雄果蠅中出現(xiàn)棒眼個體,則圓、棒眼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代中沒有棒眼果蠅出現(xiàn),則圓、棒眼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圓眼 (2)常 (3)(順序可顛倒)X染色體的Ⅱ區(qū)段
X和Y染色體的Ⅰ區(qū)段 (4)①棒眼雌果蠅 ②棒眼雌果蠅 野生型雄果蠅 棒眼 結果與結論:①X染色體的特有區(qū)段Ⅱ
②X、Y染色體的同源區(qū)段Ⅰ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3節(jié) 伴性遺傳
1.伴性遺傳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生物的性別決定發(fā)生在(  )
A.幼體出生時
B.胚胎發(fā)育時
C.合子形成時
D.胚后發(fā)育過程中
答案:C
2.(2014·深圳外國語學校高一檢測)下列關于人類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性染色體上的基因都與性別決定有關
B.性染色體上的基因都伴隨性染色體遺傳
C.生殖細胞中只表達性染色體上的基因
D.初級精母細胞和次級精母細胞中都含Y染色體
解析:性染色體上的基因并非都與性別有關;減數分裂產生生殖細胞時,一對性染色體分別進入不同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所以性染色體上的基因都伴隨性染色體遺傳;生殖細胞中既有常染色體又有性染色體,常染色體上的基因如與呼吸酶等相關的基因也會表達;初級精母細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體,但由于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產生的次級精母細胞不一定含有Y染色體。
答案:B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 ②屬于XY型性別決定類型的生物,雄性體細胞中有雜合子的基因型XY,雌性體細胞中有純合子的基因型XX ③人類色盲基因b在X染色體上,Y染色體上既沒有色盲基因b,也沒有它的等位基因B ④女孩是色盲基因攜帶者,則該色盲基因是由父方遺傳來的 ⑤男人色盲基因不傳兒子,只傳女兒,但女兒不顯色盲,卻會生下患色盲的外孫,代與代之間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不連續(xù)現(xiàn)象 ⑥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解析:①中生物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②中雄性體細胞中有異型的性染色體XY,雌性體細胞中有同型的性染色體XX;④中女孩的色盲基因既可由父方遺傳來,又可由母方遺傳來。
答案:D
4.屬于伴X隱性遺傳,某男孩為血友病患者(XhY),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均正常。血友病基因在該家族中的傳遞途徑是(  )
A.外祖父→母親→男孩
B.外祖母→母親→男孩
C.祖母→父親→男孩
D.祖父→父親→男孩
答案:B
5.某人的伯父和姑母的兒子患色盲,但其祖父、祖母均正常,此人與其姑母的女兒結婚,后代患色盲的概率是(此人的母親和姑父均不攜帶色盲基因)(  )
A.1/2 B.1/4
C.1/8 D.1/16
答案:C
6. 調查某種遺傳病得到如下系譜圖,經分析得知,兩對獨立遺傳且表現(xiàn)完全顯性的基因(分別用字母Aa、Bb表示)與該病有關,且都可以單獨致病。在調查對象中沒有發(fā)現(xiàn)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的個體。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種遺傳病的遺傳方式__________(是/不是)伴X隱性遺傳,因為第Ⅰ代第__________個體均不患病。進一步分析推測該病的遺傳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假設Ⅰ1和Ⅰ4婚配、Ⅰ2和Ⅰ3婚配,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均為0,Ⅱ2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____。在這種情況下,如果Ⅱ2與Ⅱ5婚配,其后代攜帶致病基因的概率為__________。
解析:(1)女患者Ⅱ3的父親Ⅰ1正常,女患者Ⅱ6的父親Ⅰ3正常,可以判斷該病不是伴X隱性遺傳。此病符合“無中生有”,為隱性遺傳病,進一步分析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2)由Ⅰ1和Ⅰ4婚配、Ⅰ2和Ⅰ3婚配,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均為0,可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相同,都是AaBB或都是AABb,Ⅰ3和Ⅰ4基因型相同,都是AABb或都是AaBB,Ⅰ1、Ⅰ2的基因型和Ⅰ3、Ⅰ4基因型不同。如果Ⅰ1和Ⅰ2的基因型是AaBB,則Ⅱ2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如果Ⅰ1和Ⅰ2的基因型是AABb,則Ⅱ2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如果Ⅰ3和Ⅰ4的基因型是AaBB,則Ⅱ5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如果Ⅰ3和Ⅰ4的基因型是AABb,則Ⅱ5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如果Ⅰ1和Ⅰ2的基因型是AABb,Ⅰ3和Ⅰ4的基因型是AaBB,Ⅱ2的基因型是1/3AABB、2/3AABb,Ⅱ5的基因型是1/3AABB、2/3AaBB。后代攜帶致病基因的概率:1/3×2/3×1/2+2/3×1/3×1/2+2/3×2/3×3/4=5/9。
答案:(1)不是 1、3 常染色體隱性 (2)AABB或AaBB(AABB或AABb) 5/9
一、選擇題
1.人類的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
A.患者通常為女性
B.兒子的患病基因一定是由母親傳遞的
C父母正常,女兒可以是患者
D.雙親若表現(xiàn)正常,則后代都正常
答案:B
2. (2014·汕頭潮陽中學高一檢測)家系圖中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Y染色體遺傳、X染色體顯性遺傳、X染色體隱性遺傳的依次是(  )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解析:雙親正常,生了一個有病女兒的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即①;Y染色體遺傳的特點是有病男性后代中男性均有病,即④;如果父親有病女兒必有病或兒子有病母親必有病,則為X染色體顯性遺傳,即②;在伴性遺傳中,如果母親有病兒子都有病或女兒有病父親必有病,為X染色體隱性遺傳,即③。
答案:C
3.人類遺傳病中,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由X染色體上的顯性基因控制的。甲家庭丈夫患抗維生素D佝僂病,妻子表現(xiàn)正常;乙家庭中,夫妻都表現(xiàn)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紅綠色盲。從優(yōu)生角度考慮,甲、乙家庭應分別選擇生育(  )
A.男孩、男孩 B.女孩、女孩
C.男孩、女孩 D.女孩、男孩
解析:已知甲家庭丈夫患抗維生素D佝僂病,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斷其基因型為XAY,妻子表現(xiàn)正常,其基因型為XaXa,因為女性的X染色體可以傳遞給兒子,妻子沒有致病基因,所以這對夫妻只要生育男孩就可以避免該遺傳病在后代中出現(xiàn);乙家庭中,夫妻都表現(xiàn)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紅綠色盲,因為紅綠色盲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此可以判斷妻子有可能是色盲基因的攜帶者,生男孩有可能患病,所以這對夫妻最好生女孩。
答案:C
4.雞的性別決定方式屬于ZW型,現(xiàn)有一只純種雌性蘆花雞與一只純種雄性非蘆花雞交配多次,F(xiàn)1中雄的均為蘆花雞,雌的均為非蘆花雞。讓F1中的雌雄雞自由交配產生F2。據此推測錯誤的是(  )
A.控制蘆花和非蘆花性狀的基因在Z染色體上
B.雄雞中蘆花雞的比例比雌雞中的相應比例相等
C.F2中雄雞有一種表現(xiàn)型,雌雞有兩種表現(xiàn)型
D.將F2中的蘆花雞雌雄交配,產生的F3中蘆花雞占3/4
解析:依題干信息可判斷:控制該性狀的基因位于Z染色體上,且蘆花是顯性性狀。讓F1中的雌雄雞自由交配,F(xiàn)2中雄雞和雌雞表現(xiàn)型均有兩種。
答案:C
5.如圖是一種伴性遺傳病的家系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該病是顯性遺傳病,Ⅱ4是雜合體
B.Ⅲ7與正常男性結婚,子女都不患病
C.Ⅲ8與正常女性結婚,兒子都不患病
D.該病在男性人群中的發(fā)病率高于女性人群
解析:由Ⅱ4和Ⅱ5生出的女孩Ⅲ7,可知該病為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該病的特點之一是女性發(fā)病率多于男性。
答案:D
6.(雙選)如圖是人類某一家族遺傳病甲和遺傳病乙的遺傳系譜圖(設遺傳病甲與A和a這一對等位基因有關,遺傳病乙與另一對等位基因B和b有關,且甲、乙兩種遺傳病至少有一種是伴性遺傳病)。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乙病為伴性遺傳病
B.7號和10號的致病基因都來自1號
C.5號的基因型一定是AaXBXb
D.3號與4號再生一個兩病皆患男孩的可能性為3/8
解析:由3和4號婚配生出7、8號都不患甲病知,甲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乙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7號的致病基因來自3號,不可能來自1號,10號的致病基因來自5號,間接來自1號,故B錯誤;3號基因型為AaXBXb,4號基因型為AaXBY,按兩個分離定律解題,Aa×Aa→1/4aa,XBXb×XBY→1/4XbY,故D錯誤。
答案:BD
7.(多選)已知果蠅紅眼對白眼完全顯性,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剛毛對截毛完全顯性,控制該性狀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和Y染色體的同源區(qū)段上(即X,Y染色體上都有)。兩種突變型都是隱性性狀。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若純種野生型雌果蠅與突變型雄果蠅雜交,則F1中會出現(xiàn)截毛
B.若純種野生型雌果蠅與突變型雄果蠅雜交,則F1中會出現(xiàn)白眼
C.若純種野生型雄果蠅與突變型雌果蠅雜交,則F1中不會出現(xiàn)截毛
D.若純種野生型雄果蠅與突變型雌果蠅雜交,則F1中不會出現(xiàn)白眼
解析:若控制紅眼與白眼這對相對性狀用基因A與a來表示,控制剛毛與截毛這對相對性狀用基因B與b來表示,則純種野生型雌果蠅與突變型雄果蠅雜交,可用XABXAB與XabYb來表示,則后代的基因型為XABXab與XABYb,所以后代中均為紅眼剛毛個體;純種野生雄果蠅與突變型雌果蠅雜交,可用XABYB與XabXab表示,則后代的基因型為XABXab與XabYB,后代果蠅有紅眼剛毛雌果蠅和白眼剛毛雄果蠅。
答案:ABD
二、非選擇題
8.(2014·廣州執(zhí)信高一檢測)如圖所示為某家族中白化病遺傳系譜,請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以A、a表示有關的基因):
(1)該致病基因是________性的。
(2)5號、9號的基因型分別是________和________。
(3)8號的基因型是________(比例為__________)或________(比例為________);10號的基因型是______(比例為________)或________(比例為________)。
(4)若8號與10號婚配,則后代中出現(xiàn)白化病的幾率是________。
解析: (1)因為7號、9號患病,但其父母均表現(xiàn)正常,則可判斷此病為隱性遺傳病。(2)7號和9號的基因型為aa,則3號、4號、5號、6號的基因型均為Aa。(3)8號和10號表現(xiàn)型為正常,所以計算幾率時,就不應把aa再考慮進去,而應按1AA∶2Aa,即AA為1/3、Aa為2/3考慮。(4)8號和10號基因型究竟是AA還是Aa,并沒有確定。所以計算生出有病孩子的幾率就應把他們是雜合子的幾率2/3考慮進去,即1/4×2/3×2/3=1/9。
答案:(1)隱 (2)Aa aa  (3)AA 1/3 Aa 2/3 AA 1/3 Aa 2/3 (4)1/9
9.現(xiàn)有翅型為裂翅的果蠅新品系,裂翅(A)對非裂翅(a)為顯性。雜交實驗如圖所示。
請回答:
(1)上述親本中,裂翅果蠅為__________(純合子/雜合子)。
(2)某同學依據上述實驗結果,認為該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請你就上述實驗,以遺傳圖解的方式說明該等位基因也可能位于X染色體上。
(3)現(xiàn)欲利用上述果蠅進行一次雜交實驗,以確定該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體還是X染色體。請寫出一組雜交組合的表現(xiàn)型: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親代雜交后子代的裂翅與非裂翅之比為1∶1,因此親代裂翅果蠅為雜合子。(2)如果該等位基因在X染色體上,親代基因型為XAXa、XaY,則子代雌性中有裂翅、非裂翅,雄性中也有裂翅、非裂翅,這與題意相符合。(3)當親代表現(xiàn)型雌性為非裂翅,雄性為裂翅,子代雌性表現(xiàn)為裂翅,雄性表現(xiàn)型為非裂翅時,控制該性狀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若子代的雌性與雄性都有裂翅和非裂翅時,位于常染色體上,因此該組合的表現(xiàn)型可以為雌性非裂翅,雄性裂翅。若讓兩個顯性親本雜交,后代隱性在雌、雄個體中均出現(xiàn),說明該等位基因在常染色體上,若只出現(xiàn)在雄性個體中,說明該基因在X染色體上。
答案:(1)雜合子
(2)
(3)非裂翅 裂翅(或裂翅 裂翅)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1節(jié)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2014·韶關北江中學高一檢測)下列關于遺傳物質的說法,錯誤的是(  )
①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 ②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 ③細胞質的遺傳物質是RNA ④細胞核的遺傳物質是DNA ⑤HIV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解析: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不管是在細胞質中還是在細胞核中遺傳物質都是DNA,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也都是DNA;HIV的遺傳物質是RNA。
答案:A
2.在生命科學發(fā)展過程中,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是(  )
①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 ②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 ③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④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題考查對經典實驗的識記。①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證明了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②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③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中,格里菲思證明了轉化因子的存在,艾弗里等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④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答案:C
3.下圖是“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部分研究過程。能充分說明“DNA是遺傳物質,而蛋白質等其他物質不是遺傳物質”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細菌的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B.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RNA不是遺傳物質
C.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D.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是核酸,包括DNA和RNA
答案:C
5.在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中,赫爾希和蔡斯分別用32P和35S標記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在下圖中標記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
C—CONH④H⑤C④HCOOH
A.①④ B.②④
C.①⑤ D.③⑤
解析:DNA含P,在磷酸基團中;蛋白質含S,在R基中。
答案:A
6.肺炎球菌有許多類型,有莢膜的有毒性,能引起人或動物患肺炎或敗血病;無莢膜的無毒性,不能引起人或動物患病。如圖所示為1944年美國學者艾弗里和他的同事所做的細菌轉化實驗。請回答:
(1)實驗A,老鼠患敗血病死亡。以后各實驗中,老鼠的情況分別為: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
(2)不致病的肺炎球菌接受了__________________,使它的遺傳特性發(fā)生了改變。
(3)肺炎球菌的毒性由莢膜物質引起,莢膜物質是一種毒蛋白,這說明蛋白質的合成由__________控制。
(4)這個實驗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因為肺炎球菌無莢膜的無毒性,有莢膜的有毒性,所以單獨處理,前者生存,后者死亡。煮沸有毒性的細菌,蛋白質變性,毒性消失,而DNA結構穩(wěn)定性強,加熱沒有變性,所以與無毒菌混合在體內發(fā)生DNA整合而控制有毒蛋白的合成,導致小鼠死亡。
答案:(1)能生存 能生存 死亡 能生存 (2)致病肺炎球菌的DNA  (3)DNA (4)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一、選擇題
1.用32P標記S型肺炎雙球菌的DNA,35S標記其蛋白質,將其加熱殺死后與未標記的R型活細菌混合并注入小鼠體內。一段時間后,從死亡的小鼠體內提取得到活的S型和R型細菌。下列有關元素分布的分析,最可能的情況是(  )
A.部分S型細菌含有32P,不含有35S
B.部分R型細菌含有32P和 35S
C.所有S型細菌都含有32P,不含有35S
D.所有R型細菌都含有35S,不含有32P
答案:A
2.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雙球菌進行實驗,結果如下表。從表中可知(  )
實驗
組號
接種
菌型
加入S型菌物質
培養(yǎng)皿
長菌情況

R
蛋白質
R型

R
莢膜多糖
R型

R
DNA
R型、S型

R
DNA(經DNA酶處理)
R型
A.①不能證明S型細菌的蛋白質不是轉化因子
B.②說明S型細菌的莢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說明S型細菌的DNA是轉化因子
D.①~④說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解析:①②組:R型細菌+S型細菌的蛋白質/莢膜多糖,只長出R型細菌,說明蛋白質和莢膜多糖不是轉化因子。③組:R型細菌+S型細菌的DNA,結果既有R型細菌又有S型細菌,說明DNA可以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④組:用DNA酶將DNA水解,結果只長出R型細菌,說明DNA的水解產物不能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從反面說明了只有DNA才能使R型細菌發(fā)生轉化。
答案:C
3.用正常噬菌體(31P、32S)去感染大腸桿菌(含32P、35S),得到的子代噬菌體所含的放射性元素是(  )
A.31P、32P、32S B.31P、32P、35S
C.31P、32S、35S D.32P、32S、35S
解析:合成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的原料及合成場所均來自細菌,噬菌體注入細菌體內的只是其DNA,而32P、35S分別標記大腸桿菌的DNA和蛋白質,那么,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中含35S,DNA中含31P和32P。
答案:B
4.(2013·肇慶實驗中學高一檢測)下列四種生物依次可表示噬菌體、肺炎雙球菌、植物和動物的是(  )
項目




細胞壁




線粒體




堿基T、U
含T
含T和U
含T和U
含T和U
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 




A.甲、丁 、丙、乙 B .甲、乙、丙、丁
C.乙、丁 、丙、甲 D.甲、丙、丁、乙
答案:A
5.下列有關“DNA是生物的主要遺傳物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
B.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C.動物、植物、真菌的遺傳物質是DNA,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
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其他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
解析: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是因為大部分生物是以DNA為遺傳物質的,只有少數病毒以RNA為遺傳物質;動物、植物、真菌均屬于真核生物,除此之外原核生物中也是以DNA為遺傳物質;除細胞生物外,部分病毒也是以DNA為遺傳物質。
答案:B
6.(雙選)下列有關生物體遺傳物質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豌豆的遺傳物質是DNA
B.酵母菌的遺傳物質主要分布在染色體上
C.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含有硫元素
D.HIV的遺傳物質水解產生4種脫氧核苷酸
解析:豌豆,酵母菌的遺體物質都是DNA,主要分布在染色體上;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不含硫元素;HIV的遺體物質是RNA,水解產生四種核糖核苷酸。
答案:CD
7. (雙選)20世紀30年代之前,人們認為蛋白質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但通過實驗充分證明了DNA才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下列關于發(fā)現(xiàn)遺傳物質DNA的實驗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發(fā)現(xiàn)DNA是遺傳物質的經典實驗有:煙草花葉病毒的轉化實驗、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煙草花葉病毒感染煙草的實驗
B.要證明什么是遺傳物質,必須設法將蛋白質與DNA分開,單獨、直接觀察它們的作用
C.艾弗里通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等不是遺傳物質
D.格里菲思通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得出DNA是遺傳物質的結論
解析:格里菲思的體內轉化實驗證明S型細菌含有轉化因子,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噬菌體侵染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上述各實驗的思路均是設法將蛋白質與DNA分開,單獨、直接觀察它們的作用;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等不是遺傳物質;格里菲思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S型細菌中含有轉化因子。
答案:AD
二、非選擇題
8.下面圖甲為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一部分圖解。請據圖回答:
(1)該實驗是____________________所做的肺炎雙球菌轉化的實驗圖解。
(2)該實驗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其目的是證明__________的化學成分。
(3)在對R型細菌進行培養(yǎng)之前,必須首先進行的工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據上面圖解的實例,可以作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假設。
(5)為驗證上面的假設,他們設計了下面的實驗(如圖乙所示),該實驗中加DNA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們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過上述兩步實驗,仍然不能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此他們設計了另一實驗(如圖丙所示),他們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實驗能夠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艾弗里在格里菲思實驗的基礎上,設法將S型細菌的DNA、蛋白質、多糖等物質分離開,分別單獨觀察各種物質的作用,從而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答案:(1)艾弗里及其同事 (2)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轉化
轉化因子 (3)分離并提純S型細菌的DNA、蛋白質、多糖等物質 (4)DNA是遺傳物質 (5)分解從S型細菌中提取的DNA 培養(yǎng)基中只長R型細菌 (6)蛋白質、多糖等不是遺傳物質 培養(yǎng)基中只長R型細菌 蛋白質、多糖不是遺傳物質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2節(jié) DNA分子的結構
1.(2014·深圳外國語學校高一檢測)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科學家是(  )
A.施萊登、施旺
B.沃森、克里克
C.孟德爾、摩爾根
D.列文·虎克、羅伯特·虎克
解析: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構者是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
答案:B
2.DNA 分子的堿基種類是固定不變的,但各種堿基的數目卻因生物種類而異。下列比例關系中,因生物種類而不同的是(  )
A. B.
C. D.和
解析:雙鏈DNA分子中A=T、G=C,則=1;雙鏈DNA分子中A=T、G=C,對于不同的DNA分子的比值不同,說明DNA分子具有特異性;雙鏈DNA分子中A=T、G=C,=1;雙鏈DNA分子中A=T,C=G則=1,=1。
答案:B
3.關于DNA和RNA的敘述,正確的是(  )
A.DNA有氫鍵和高能磷酸鍵
B.一種病毒同時含有DNA和RNA
C.原核細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D.葉綠體、線粒體和核糖體都含有DNA
解析:DNA通常為雙鏈,兩條鏈間以氫鍵連接,不含高能磷酸鍵;病毒是非細胞生物,只含有DNA或者RNA;細胞生物同時含有DNA和RNA;線粒體、葉綠體為半自主性細胞器,具有DNA和RNA,核糖體中只含rRNA,無DNA。
答案:C
4.在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時,各“部件”之間需要連接。圖中錯誤的是(  )
解析:脫氧核苷酸是構成DNA的基本單位,如選項A所示。DNA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排列在內側,具體連接如選項C、D。選項B中的連接方式是磷酸和磷酸連接,因此是錯誤的。
答案:B
5.DNA分子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是由于DNA (  )
A.堿基對的排列順序不同
B.相對分子量很大
C.主鏈的磷酸與脫氧核糖的排列順序是不變的
D.具有獨特的雙螺旋結構
答案:A
6.已知雙鏈DNA分子中的一條單鏈中=m,求:
(1)在另一互補鏈中上述比例為__________,據此可得推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整個DNA分子中上述比例為__________,據此可得推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一單鏈中,=n,求:
(3)在另一互補鏈中上述比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整個DNA分子中上述比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據(3)和(4)可得推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在兩條互補鏈中這種堿基比例互為倒數關系
(2)1 在整個DNA分子中,嘌呤堿之和等于嘧啶堿之和 (3)n (4)n 在整個DNA分子中,與分子內任一條鏈上的該比例相同
一、選擇題
1.為了形象而概括地反映DNA分子結構的共同特征,生物小組最好采取的方法是(  )
A.建立概念模型
B.電子顯微鏡觀察
C.建立數學模型
D.建立物理模型
答案:D
2.(2014·佛山一中高一檢測)關于下圖DNA分子片段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①所指的堿基代表鳥嘌呤
B.②所指的堿基是DNA分子中特有的
C.③代表堿基互補配對形成的氫鍵
D.DNA分子片段中A-T堿基對含量越高,DNA分子結構越穩(wěn)定
解析:圖中①所指堿基為鳥嘌呤(G);②所指堿基為胸腺嘧啶(T),T是DNA特有的;③代表氫鍵;DNA分子中A-T堿基對有2個氫鍵,G-C堿基對有3個氫鍵,若G-C堿基對含量越高,則DNA分子結構越穩(wěn)定。
答案:D
3.細胞內某一DNA片段中有30%的堿基為A,則該片段中(  )
A.G的含量為30%
B.U的含量為30%
C.嘌呤含量為50%
D.嘧啶含量為40%
解析:根據DNA雙螺旋結構中A=T、C=G可知,嘌呤之和等于嘧啶之和,故C正確。其他堿基的含量分別為:T=A=30%、C=G=[1-(30%+30%)]/2=20%。U參與構成RNA,DNA中沒有。
答案:C
4.分析某生物的雙鏈DNA,發(fā)現(xiàn)腺嘌呤與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堿基的64%,其中一條鏈上的腺嘌呤占該鏈全部堿基的30%,則另一條鏈中腺嘌呤占整個DNA分子堿基的比例是(  )
A.17% B.32% C.34% D.50%
解析:由于A+T=64%,所以A、T占整個DNA分子的比例A=T=32%;而其中一條鏈上的A占該鏈全部堿基的30%,占整個DNA分子的15%,所以另一條鏈上的A占整個DNA分子的比例為32%-15%=17%。
答案:A
5.在下列四種化合物的化學組成中,大圓圈中所對應的含義最接近的是(  )
解析:①、④表示腺嘌呤核苷酸;②表示腺嘌呤;③表示腺嘌呤脫氧核苷酸。
答案:B
6.(雙選)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的結構模型,兩位科學家于196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關于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特點,敘述錯誤的是(  )
A.DNA分子由兩條反向平行的鏈組成
B.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
C.堿基對構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D.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肽鍵連接成堿基對
解析:磷酸,脫氧核糖交替排列,構成DNA的基本骨架;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
答案: CD
7. (多選)在一個雙鏈DNA分子中,堿基總數為m,腺嘌呤堿基數為n,則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
A.脫氧核苷酸數=磷酸數=堿基總數=m
B.堿基之間的氫鍵數為
C.一條鏈中A+T的數量為n
D.G的數量為m-n
解析:DNA分子的組成單位是脫氧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脫氧核糖與1分子含氮堿基組成;DNA分子中的堿基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進行配對,其中G與C之間形成3個氫鍵,A與T之間形成2個氫鍵,所以該DNA分子中氫鍵數為:2n+×3=;該DNA分子中,A=T=n,A+T=2n,所以一條鏈中A+T=n。該DNA分子中G的數量為=-n
答案:ABC
二、非選擇題
8.不同生物或生物體不同器官(細胞)的DNA分子有關堿基比率如下表:
生物或細胞
酵母菌
小麥







精子


1.08
1.21
1.52
1.43
1.43
1.43
1.30
1.29
1.30
(1)表中可見,不同種生物的DNA分子的堿基比率顯著不同,這一事實表明,DNA分子結構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的腎和肺的DNA堿基比率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精子與腎或肺的DNA堿基比率稍有差異,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所列生物的DNA分子中,或的比值差異顯著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較表中不同生物DNA的堿基比例,________中DNA分子熱穩(wěn)定性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特異性
(2)它們是由同一受精卵有絲分裂產生的體細胞構成的 精子是減數分裂的產物,雖然XY染色體是一對同源染色體,但X、Y染色體上的DNA分子有差異
(3)不顯著,比值相等,且均為1 雙鏈DNA分子中,A=T,G=C
(4)酵母菌 酵母菌DNA分子中,G-C堿基對含量比例最高,熱穩(wěn)定性最大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3節(jié) DNA的復制
                   
1.(2014·廣東新興一中高一檢測)DNA分子復制時需要解旋,下列哪一組堿基對被解開(  )
A.鳥嘌呤和腺嘌呤
B.胸腺嘧啶和胞嘧啶
C.腺嘌呤和胸腺嘧啶
D.腺嘌呤和胞嘧啶
解析: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A與T配對,G與C配對,在DNA分子復制時,解旋酶解開配對堿基間的氫鍵。
答案:C
2.下列關于DNA復制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DNA的復制過程是邊解旋邊復制
B.在葉肉細胞中DNA的復制發(fā)生在細胞核、葉綠體和線粒體中
C.DNA復制過程中,要消耗ATP并且需要酶的催化
D.DNA復制需要的原料是脫氧核糖核酸
解析:DNA復制需要的原料是脫氧核苷酸,脫氧核糖核酸指的是DNA。
答案:D
3.某些藥物可以抑制腫瘤細胞DNA的復制,以達到控制癌癥的目的。這些藥物作用于細胞周期(  )
A.間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答案:A
4.某雙鏈DNA分子共有含氮堿基1 400個,其中一條鏈上=25。問該DNA分子連續(xù)復制兩次共需游離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  )
A.300個 B.400個 C.600個 D.800個
解析:由已知可得單鏈上A+T=200,則另一鏈上A+T=200,整個雙鏈DNA共有400/2=200(個)T,復制2次后,形成4個DNA,除了一個是原來的模版DNA,新合成的DNA是3個,所以一共需要游離的T脫氧核苷酸為200×3=600(個)。
答案:C
5.細菌在15N培養(yǎng)基中繁殖數代后,使細菌DNA的含氮堿基皆含有15N,然后再移入14N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抽取其子代的DNA經高速離心分離,下圖①~⑤為可能的結果,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第一次分裂的子代DNA應為⑤
B.第二次分裂的子代DNA應為①
C.第三次分裂的子代DNA應為③
D.親代的DNA應為⑤
解析:由題意可知,第一次分裂的子代DNA一條鏈為14N,另一條鏈為15N,第二次分裂的子代DNA中有2個DNA一鏈為14N,另一條鏈為15N,其余2個DNA 2條鏈都為14N;第三次分裂的子代DNA中有2個DNA,一條鏈為14N,另一條鏈為15N,其余6個DNA分子2條鏈都為14N;親代DNA 2條鏈都為15N。
答案:A
6.康貝格曾以噬菌體為引子,用四種脫氧核苷酸為原料,加入適量ATP和DNA聚合酶,在試管中把游離的脫氧核苷酸合成了噬菌體DNA,這種半人工合成的DNA也能夠在寄主(細菌)體內繁殖。請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該實驗說明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試管中加入ATP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加入DNA聚合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DNA是在細菌細胞內合成,則其主要場所是____________;若在真菌細胞內合成,其場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高等植物葉肉細胞內合成,其場所又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實驗說明了DNA能進行自我復制,且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模板、原料、酶和能量等。細胞內DNA存在的場所與DNA復制的場所是一致的,細菌主要是在擬核內,真菌是在細胞核與線粒體內,高等植物葉肉細胞是在細胞核、線粒體與葉綠體內。
答案:(1)在一定條件下,DNA具有自我復制的功能 (2)為DNA復制提供能量 促進DNA新鏈的合成 (3)擬核 細胞核、線粒體 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
一、選擇題
1.一個由15N標記的DNA分子,放在沒有標記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復制5次后,標記的DNA分子占DNA分子總數的(  )
A.1/10 B.1/5
C.1/16 D.1/32
解析:復制5次后共有25=32(個)DNA分子,標記的DNA分子為2個,所以標記的DNA分子占DNA分子總數的1/16。
答案:C
2.假設一個雙鏈均被32P標記的噬菌體DNA由5 000個堿基對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堿基的20%。用這個噬菌體侵染只含31P的大腸桿菌,共釋放出100個子代噬菌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該過程至少需要3×105個鳥嘌呤脫氧核苷酸
B.噬菌體增殖需要細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C.含32P與只含31P的子代噬菌體的比例為1∶49
D.該DNA發(fā)生突變,其控制的性狀即發(fā)生改變
解析:根據半保留復制的原則,一個32P標記的噬菌體DNA,在只含31P的大腸桿菌內繁殖,產生的100個子代噬菌體DNA中,只有兩個含32P,故選C。
答案:C
3.(2014·濰坊高一檢測)下列有關計算中,錯誤的是(  )
A.用32P標記的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3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體占總數為1/4
B.某DNA片段有300個堿基對,其中1條鏈上A+T比例為35%,則第3次復制該DNA片段時,需要780個胞嘧啶脫氧核苷酸
C.細胞內全部DNA被32P標記后在不含32P的環(huán)境中進行連續(xù)有絲分裂,第2次分裂產生的每個子細胞染色體均有一半有標記
D.DNA雙鏈被32P標記后,復制n次,子代DNA中有標記的占2/2n。
解析:復制3次,含32P的噬菌體占2/8=1/4。該片段中C=195,第3次復制需C=195×23-1=780。細胞內全部DNA被32P標記后,在不含32P的環(huán)境中進行連續(xù)有絲分裂,第2次分裂時,細胞復制后的每條染色體中都有1條姐妹染色單體被32P標記,在有絲分裂后期,著絲點分開后,有一半DNA帶有標記,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后向兩極運動是隨機的,所以進入某1個子細胞的DNA不一定有一半帶有標記。DNA雙鏈被32P標記后,不管復制多少次,都只有2個DNA帶有標記,所以復制n次,子代DNA中有標記的占2/2n。
答案:C
4.用15N標記細菌的DNA分子,再將它們放入含14N的培養(yǎng)基中連續(xù)繁殖4代,a、b、c為3種DNA分子:a只含15N,b同時含14N和15N,c只含14N,如下圖,這3種DNA分子的比例正確的是(  )
解析:假設親代DNA分子為n個,則繁殖4代后,DNA分子總數為16n,其中,只含15N的DNA分子為0個,同時含14N和15N的DNA分子有2n個,只含14N的DNA分子有14n個,它們呈現(xiàn)的比例為D圖所示。
答案:D
5.雙脫氧核苷酸常用于DNA測序,其結構與脫氧核苷酸相似,能參與DNA的合成,且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DNA合成時,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若連接上的是雙脫氧核苷酸,子鏈延伸終止;若連接上的是脫氧核苷酸,子鏈延伸繼續(xù)。在人工合成體系中,有適量的序列為GTACATACATG的單鏈模板、胸腺嘧啶雙脫氧核苷酸和4種脫氧核苷酸。則以該單鏈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長度的子鏈最多有(  )
A.2種 B.3種 C.4種 D.5種
解析:由題干可知,胸腺嘧啶雙脫氧核苷酸可以與DNA序列中的堿基A發(fā)生互補配對,在人工合成的DNA序列中有4個堿基A,可以在4處與胸腺嘧啶雙脫氧核苷酸發(fā)生堿基互補配對產生4個不同長度的子鏈;若在這4處都沒有發(fā)生堿基互補配對,則產生第5種子鏈,因此以該單鏈為模板最多能合成5種不同長度的子鏈。
答案:D
6.(雙選)某生物細胞有1對同源染色體,將1個用15N同位素標記了DNA分子的體細胞加入含14N脫氧核苷酸的培養(yǎng)液中,并在適宜條件下進行同步培養(yǎng),當細胞經過連續(xù)2次有絲分裂后,產生含15N同位素標記DNA分子的細胞個數不可能為(  )
A.0 B.3 C.4 D.1
解析:此類題型用圖解法最好:
第一次有絲分裂
第二次有絲分裂圖解與第一次相似,共產生4個子細胞,至少有2個子細胞含15N同位表標記DNA分子。
答案:AD
7.(雙選)下圖表示DNA復制的過程,結合圖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DNA復制過程中首先需要解旋酶破壞DNA雙鏈之間的氫鍵,使兩條鏈解開
B.DNA分子的復制具有雙向復制的特點,生成的兩條子鏈的方向也相反
C.從圖示可知,DNA分子具有多起點復制的特點,縮短了復制所需的時間
D.DNA分子的復制需要DNA連接酶將單個脫氧核苷酸連接成DNA片段
解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將兩條螺旋的雙鏈解開;DNA分子的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子鏈與對應母鏈形成新的DNA分子;圖中看不出有多個起點;將單個的脫氧核苷連成DNA分子的主要的酶是DNA聚合酶。
答案:AB
二、非選擇題
8.將親代DNA用15N標記,放在含有14N的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如圖是DNA復制圖解,請據圖回答問題:
(1)圖中長方形A表示__________,圖中的箭頭B表示__________,圖中體現(xiàn)了DNA復制的特點是__________。
(2)DNA復制完一次后,2個子代DNA分子共有__________個游離的磷酸基團,分析得知,新合成的DNA分子中,A=T,G=C。這個事實說明DNA的合成遵循__________。新合成的DNA分子中,帶有15N標記的鏈約占總鏈數的50%,這個事實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5N標記的DNA分子復制4次后,含14N的DNA分子占DNA分子總數的__________,若該DNA分子共有300個堿基對,其中胞嘧啶為260個,則第4次復制時,消耗的腺嘌呤脫氧核苷酸為__________個。
解析:(1)A催化游離的脫氧核苷酸形成互補鏈,是DNA聚合酶,箭頭B代表的是復制的方向,從圖中能夠看出DNA邊解旋邊復制的特點。(2)每個DNA分子的兩條鏈中,每一條鏈都有一個游離的磷酸基團,所以復制后形成的2個DNA分子共有4個游離的磷酸基團;在DNA分子復制的過程中遵循堿基互補配對的原則;新DNA分子中新鏈和舊鏈各一半,表現(xiàn)了DNA分子的半保留復制的特點。(3)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復制的特點,所以含有15N的DNA分子只有2個,經4次復制后共產生了16個DNA分子,而每個DNA分子中都含14N;300個堿基對的DNA分子,含有胞嘧啶260個,則含有腺嘌呤為40個,則第4次復制過程中,會增加8個新DNA分子,所以需要游離的腺嘌呤320個。
答案:(1)DNA聚合酶 DNA復制方向 邊解旋邊復制  (2)4 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DNA復制方式為半保留復制  (3)100% 320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4節(jié)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1.對一個基因的正確描述是(  )
①基因是DNA分子上特定的片段 ②基因的分子結構首先由摩爾根發(fā)現(xiàn) ③它決定著某一遺傳性狀或功能 ④它的化學結構不會發(fā)生變化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答案:B
2.最新研究表明,人類24條染色體上含有3萬~4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這一事實說明(  )
A.基因是DNA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段
B.基因是染色體
C.1條染色體上有許多個基因
D.基因只存在于染色體上
解析:24條染色體上含有3萬~4萬個基因,說明1條染色體上含有許多個基因;線粒體內基因就不在染色體上。
答案:C
3.下列關于遺傳信息的說法,不確切的是(  )
A.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代表遺傳信息
B.遺傳信息的傳遞主要是通過染色體上的基因傳遞的
C.生物體內的遺傳信息主要存在DNA分子上
D.遺傳信息也就是遺傳性狀
答案:D
4.由120個堿基組成的DNA片段,可因堿基對組成和序列的不同而攜帶不同的遺傳信息,其種類數量最多可達(  )
A.4120 B.1204
C.460 D.604
解析:根據數學的排列組合原理,采用分步計數的方法。因為一共有120個堿基,形成雙鏈的DNA分子,長度為60個堿基對。因為DNA中120個堿基一共是60個堿基對,而堿基對中的堿基互相決定,所以每一對堿基只有四種情況,共60對堿基,所有可能的結果數就是460。
答案:C
5.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個DNA分子大小一般是相同的,那么在這兩個DNA分子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  )
A.堿基的排列順序相同
B.堿基的排列順序不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與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無關
解析:同源染色體上相同位置的基因為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
答案:C
6.如圖表示一個DNA分子上的三個片段A、B、C,請完成下列問題:
(1)片段A和C之所以能稱為基因,是因為它們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片段A和片段C的不同之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片段A和片段B的不同之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般情況下,在一個DNA分子中類似于B的片段的長度要________類似于A的片段的長度。
(5)在人類染色體DNA不表達的片段中有一部分是串連重復的序列,它們在個體之間具有顯著的差異性,這種短序列應該位于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題中所說的短序列可應用于(  )
A.生產基因工程藥物 B.偵查罪犯
C.遺傳病的產前診斷 D.基因治療
答案:(1)一段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能控制一定的生物性狀 (2)其內部的遺傳信息即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或數目不同 (3)片段B中的堿基序列不攜帶遺傳信息,不具有遺傳效應 (4)大于
(5)基因間區(qū)B (6)B
一、選擇題
1. 組成DNA分子的堿基只有四種,四種堿基的配對方式只有兩種,但DNA分子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其主要原因是(  )
A.DNA是高分子化合物
B.脫氧核苷酸結構不同
C.磷酸的排列方式不同
D.堿基對排列順序不同,堿基數目很多
答案:D
2.下列關于基因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基因就是一段DNA分子
B.基因一定位于染色體上
C.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D.不同基因上帶有的遺傳信息相同
解析:并非DNA上任意一個片段就是基因,必須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才是基因。
答案:C
3.下列有關基因的敘述,哪項不正確(  )
A.基因全部存在于染色體上
B.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C.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D.一條染色體上含有多個基因
答案:A
4.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已知某DNA分子中G堿基的比例為25%,那么,由此DNA復制出來的某個基因中,堿基C的比例是(  )
A.25% B.10%
C.無法確定 D.40%
解析:某染色體上的DNA分子中堿基G的比例為25%,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該DNA分子中堿基C的比例也為25%,而基因只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因此不能確定該DNA上某基因中堿基C的比例。
答案:C
5.下圖為DNA測序儀顯示的某真核生物DNA片段一條鏈的堿基排列順序圖片。其中圖1的堿基排列順序已經解讀,其順序是:GGTTATGCGT,那么圖2顯示的堿基排列順序應該是(  )
A.GCTTGCGTAT
B.GATGCGTTCG
C.TAGTCTGGCT
D.GCTGAGTTAG
答案:B
6.(雙選)某雙鏈DNA分子含有200個堿基,其中一條鏈上ATGC=1234,則有關該DNA分子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含有2個游離的磷酸基
B.連續(xù)復制二次,其中第二次復制需要游離的腺嘌呤脫氧核苷酸90個
C.4種含氮堿基ATGC=3377
D.堿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種
解析:該DNA分子含有2個游離的磷酸基;由以上分析可知,該DNA分子含有腺嘌呤30個,連續(xù)復制兩次,需要游離的腺嘌呤脫氧核苷酸(22-1)×30=90(個),其中第二次復制需要游離的腺嘌呤脫氧核苷酸為(22-1)×30=60(個);由以上分析可知,該DNA分子中A=T=30個,C=G=70個,則四種含氮堿基A︰T︰G︰C=3︰3︰7︰7;該雙鏈DNA分子含有100對堿基,比例已經確定,其堿基排列方式小于4100。
答案:BD
7.(多選)下列關于DNA、染色體、基因的關系,其中正確的是(  )
A.每條染色體上不一定只有一個DNA分子
B.每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基因
C.三者的基本結構單位都是脫氧核苷酸
D.基因在同源染色體上成對存在
解析:每條染色體上沒復制前含有一個DNA分子,復制后就有了兩條染色單體,每一條染色單體上含有1個DNA分子;每一個DNA分子上含有多個基因;染色體的組成物質主要有兩種,蛋白質和DNA,它們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和脫氧核苷酸;同源染色體上的相同位置上含有的是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是成對存在的。
答案:ABD
二、非選擇題
8.閱讀下列材料,完成有關問題:
日本9.0級地震引發(fā)海嘯,導致近2萬人遇難,事后的尸體辨認只能借助于DNA雜交技術。該方法是從尸體和死者家屬提供的死者生前的生活用品中分別提取DNA,在一定溫度下,水浴共熱,使DNA氫鍵斷裂,雙鏈打開。若兩份DNA樣本來自同一個體,在溫度降低時,兩份樣本中的DNA單鏈通過氫鍵連接在一起;若不是來自同一個體,則兩份樣本中的DNA單鏈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互補。DNA雜交技術就是通過這一過程對面目全非的尸體進行辨認的。
(1)人體的DNA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的染色體上,人的所有體細胞具有相同的染色體組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已知DNA的一條單鏈的堿基組成為ATCCGAT,則與它互補的另一條單鏈的堿基組成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保證實驗的準確性,需用較多的DNA樣品,這可通過PCR技術使DNA分子大量復制,若一個DNA分子中,腺嘌呤含量為15%,復制所有的原料均為3H標記的脫氧核苷酸,經四次復制后,不含3H的DNA單鏈占全部DNA單鏈的______,子代DNA分子中胞嘧啶的比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NA雜交技術同樣可用于兩物種親緣關系的判斷,若兩個物種的DNA樣本經處理后形成的雜合DNA區(qū)段越少,則兩物種的親緣關系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的所有體細胞均由一個受精卵經有絲分裂產生
(2)TAGGCTA 1/16 35% (3)遠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1節(jié) 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1.下圖所示轉錄過程,此圖中涉及的堿基和核苷酸的種類分別是(  )
A.6和2 B.8和2 C.5和6 D.5和8
答案:D 
2.已知一個含有兩條肽鏈的蛋白質分子具有198個肽鍵,翻譯成這個蛋白質分子的mRNA中有A和G共200個,則轉錄成該mRNA的DNA分子中,至少應有C和T(  )
A.200個 B.400個 C.600個 D.800個
答案:C
3.(2014·珠海高一檢測)下面是細胞核中某真核細胞基因進行轉錄過程的部分示意圖,其中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圖中有5種堿基,8種核苷酸
B.該過程需要DNA聚合酶催化
C.若圖中轉錄的基因含300個堿基對,則其指導合成的蛋白質至少含100個氨基酸
D.圖中②③的化學本質相同
解析:圖中是轉錄的過程,所以③所在的鏈是mRNA,通過圖中DNA模板鏈可以看出圖中共有5種堿基和8種核苷酸;轉錄過程中參與促進RNA合成的酶為RNA聚合酶;圖中②③的化學本質是不同的,②所在的是DNA的非模板鏈,而③所在的是mRNA鏈,②是脫氧核糖而③是核糖;圖中轉錄的基因含有300對堿基,則在轉錄時一定會含有終止密碼子,而終止密碼子不對應氨基酸,所以其指導合成的蛋白質中不可能達到100個氨基酸。
答案:A
4.某生物基因表達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與該圖相符的是(  )
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雙螺旋解開
B.DNA-RNA雜交區(qū)域中A應與T配對
C.mRNA翻譯只能得到一條肽鏈
D.該過程發(fā)生在真核細胞中
解析:圖示過程為DNA的轉錄和翻譯過程,通過圖示可知: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DNA雙螺旋解開,同時開始mRNA的延伸;DNA-RNA雜交區(qū)域中,DNA鏈上的堿基A與RNA鏈上的堿基U配對;由圖可知,多個核糖體結合在該mRNA上,該mRNA翻譯能得到多條相同的肽鏈;根據圖示,轉錄和翻譯同時進行,該過程發(fā)生在原核細胞中。
答案:A
5.下列關于圖示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圖中所示正在進行的過程是轉錄
B.從化學成分上看,圖中的2和5相同
C.若已知a鏈上形成e鏈的功能段中堿基比例為A∶T∶G∶C=1∶2∶3∶4,則e鏈的堿基比例是U∶A∶C∶G=1∶2∶3∶4
D.通過該過程,遺傳信息由a傳遞到了e上,再由e傳遞到蛋白質上
解析:圖中過程是轉錄,a鏈是DNA分子的一條鏈,e鏈是轉錄形成的RNA鏈,2和5分別是堿基U、T,所以化學成分不一樣。a鏈與e鏈上的堿基互補配對,a鏈堿基比例為A∶T∶G∶C=1∶2∶3∶4,則e鏈的堿基比例是U∶A∶C∶G=1∶2∶3∶4。
答案:B
6. 下圖表示細胞內遺傳信息表達的過程,根據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回答:
(1)轉錄在____________中進行,合成的mRNA通過__________出來進入細胞質中與__________結合。
(2)圖中以④為模板合成⑤物質的過程稱為______,進行的主要場所是[ ]__________,所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_。
(3)若該多肽合成到圖中UCU決定的氨基酸后就終止合成,則導致合成結束的終止密碼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個tRNA一端的三個堿基為CGA,它運載的氨基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精氨酸(密碼CGA) B.丙氨酸(密碼GCU)
C.酪氨酸(密碼UAU) D.谷氨酸(密碼GAG)
解析:圖中所示為遺傳信息的表達過程,具有轉錄和翻譯兩個步驟,其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別是DNA、tRNA、氨基酸、mRNA、多肽鏈、核糖體。(1)轉錄在細胞核中進行,需要核糖核苷酸合成mRNA,mRNA通過核孔進入細胞質中與核糖體結合。(2)圖中以④為模板合成⑤物質的過程稱為翻譯,進行的主要場所是⑥核糖體,所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3)在mRNA上UCU堿基后的密碼子是UAA。(4)密碼子存在于mRNA分子,與tRNA上的反密碼子堿基間互補配對。(5)DNA中堿基對的數目和mRNA中堿基的個數相等,mRNA上堿基的個數與密碼子的個數比是3∶1;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共有20種。
答案:(1)細胞核 核孔 核糖體 (2)翻譯 [⑥]核糖體 氨基酸 (3)UAA (4)B
一、選擇題
1.以下是某種分泌蛋白的合成過程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此過程有水生成,主要發(fā)生在細胞核中
B.①上面所有的堿基都可以和③上相應的堿基配對
C.①上通常可以相繼結合多個②
D.④形成后即進入高爾基體加工,然后分泌出細胞
解析:圖示為翻譯過程,發(fā)生在細胞質中,mRNA上的終止密碼子沒有反密碼子對應。多肽鏈第一加工場所是內質網,然后進入高爾基體內再加工。一個mRNA上可以結合多個核糖體,能明顯提高翻譯速率。
答案:C
2.下面關于轉運RNA與氨基酸之間相互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每種氨基酸都有它特定的一種轉運RNA
B.一種轉運RNA可攜帶幾種結構相似的氨基酸
C.每種氨基酸都有幾種轉運RNA攜帶
D.一種氨基酸可由一種或幾種特定的轉運RNA攜帶
答案:D
3.下列為兩種不同的mRNA分子和兩種以它們?yōu)槟0搴铣傻牡鞍踪|
在蛋白質分子P和Q中可能存在氨基酸的種數依次為(起始密碼-AUG;終止密碼UAA,UAG,UGA)(  )
A.1,3 B.2,3
C.2,8 D.8,8
解析:編碼蛋白質P的mRNA只由兩種密碼子AGA和GAG交替排列而成,因此P應由兩種氨基酸組成。編碼蛋白質Q的mRNA,從起始密碼AUG開始,必有AAU、GAA、UGA(終止密碼),故蛋白質Q含三種不同的氨基酸。
答案:B
4.一個tRNA一端的三個堿基為CGA,它運載的氨基酸是(  )
A.精氨酸(密碼CGA)
B.丙氨酸(密碼GCU)
C.酪氨酸(密碼UAU)
D.谷氨酸(密碼GAG)
答案:B
5. (2014·廣州華附高一檢測)如圖為細胞中合成蛋白質的示意圖,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該圖說明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質
B.該過程的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
C.②③④⑤的最終結構各不相同
D.合成①的場所在細胞核,⑥的合成與核仁有關
解析:圖中過程是翻譯,模板是①mRNA,以氨基酸為原料合成蛋白質;一種mRNA可以和多個核糖體結合,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質;一種mRNA只能合成一種蛋白質,因此②③④⑤的最終結構是相同的。⑥為核糖體,其合成與核仁有關。
答案:C
6.(雙選)下圖所示細胞內蛋白質合成過程中,敘述正確的是(  )
A.轉錄后的mRNA由核孔進入細胞質后只能一次被翻譯
B.C、D代表由細胞內有關結構合成的物質,其中D類物質可以是抗體
C.在A和E結構上合成的蛋白質功能相同
D.在A結構上發(fā)生的過程是翻譯,合成了肽
解析:一個mRNA分子上結合多個核糖體,同時合成多條肽鏈,A錯誤;分泌蛋白(如抗體)可以胞吐的形式排到細胞膜外,B正確;在游離的核糖體上合成的是胞內蛋白,在內質網的核糖體上合成分泌蛋白,C錯誤;核糖體是蛋白質合成的場所,此過程叫翻譯。D正確。
答案:BD
7. (多選)如圖表示真核細胞內合成某種分泌蛋白過程中由DNA到蛋白質的信息流動過程,①②③④表示相關過程。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
A.圖中①過程一定發(fā)生在有絲分裂間期
B.催化過程②的酶是解旋酶
C.過程③中核糖體在mRNA上的移動方向是a→b
D.多肽鏈從核糖體上脫落后便具有生物活性
解析:過程①發(fā)生于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過程②轉錄需RNA聚合酶。過程③中核糖體在mRNA上的移動可由形成的肽鏈長短判定方向是a→b。多肽合成后要經過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
答案:ABD
二、非選擇題
8.圖1、圖2表示人體細胞中蛋白質合成的相關過程(圖2中甘、丙等表示甘氨酸、丙氨酸等),據圖回答:
(1)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圖1、圖2分別表示______和________過程。
(2)圖1中②和③在組成上的區(qū)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②發(fā)生改變,生物的性狀__________改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圖2中c表示________,色氨酸的密碼子是________,若圖中多肽a是由60個氨基酸脫水縮合而成,則①中至少含有________個堿基對。
答案:(1)轉錄 翻譯 (2)②含有脫氧核糖,③含有核糖 不一定 密碼子具有簡并性 (3)tRNA UGG 180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2節(jié)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1.中心法則包括下列遺傳信息的轉變過程,其中揭示生物遺傳的實質是(  )
A.從DNA→DNA的復制過程
B.從DNA→RNA的轉錄過程
C.從RNA→蛋白質的翻譯過程
D.從RNA→DNA的逆轉錄過程
答案:A
2.在大豆細胞內,遺傳信息在生物大分子間轉移通常不發(fā)生在(  )
A.從DNA→DNA的復制過程
B.從DNA→RNA的轉錄過程
C.從RNA→蛋白質的翻譯過程
D.從RNA →RNA及RNA→DNA的過程
答案:D
3.(2014·廣東實驗中學高一檢測)1983年科學家證實,引起艾滋病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種逆轉錄病毒。下列正確表示HIV感染人體過程的“遺傳信息流”示意圖是(  )
解析:HIV是以RNA為遺傳物質的病毒,能控制宿主細胞合成逆轉錄酶,以RNA為模板進行逆轉錄得到DNA,該DNA又和人體細胞核內的DNA整合在一起,整合后的DNA分子在人體細胞內又可以復制,還可以轉錄出RNA,以RNA為模板翻譯成病毒的蛋白質。該DNA轉錄而來的RNA可作為HIV的遺傳物質。該病毒無法控制宿主細胞合成RNA復制酶,故HIV的RNA不能復制。
答案:D
4.DNA分子的解旋(  )
A.只發(fā)生在轉錄過程中
B.只發(fā)生在翻譯過程中
C.發(fā)生在復制和翻譯過程中
D.發(fā)生在復制和轉錄過程中
答案:D
5.植物的根尖分生區(qū)能進行DNA的復制及蛋白質的合成從而進行細胞的增殖。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植物分生區(qū)細胞DNA的復制發(fā)生在有絲分裂間期及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
B.蛋白質的合成只發(fā)生在細胞分裂期
C.根尖的成熟區(qū)遺傳信息只能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
D.植物細胞遺傳信息也能從RNA到DNA
解析:根尖分生區(qū)細胞只進行有絲分裂,DNA的復制只發(fā)生在有絲分裂間期,整個細胞分裂過程中都有蛋白質的合成;根尖成熟區(qū)不能分裂,但有蛋白質的合成,遺傳信息只能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從RNA傳向DNA是含有逆轉錄酶的RNA病毒的遺傳信息傳遞。
答案:C
6.(2014·汕頭潮陽中學高一檢測)如圖為一組模擬實驗,假設實驗能正常進行且五支試管中都有產物生成,回答下列問題。
(1)A、D試管中的產物是__________,但A試管模擬的是__________過程,D試管模擬的是__________過程。
(2)B、C試管中的產物是__________,但B試管模擬的是__________,C試管模擬的是__________。
(3)假如B試管中加入的DNA含有306個堿基,那么產物最多含有__________個堿基,有__________個密碼子。
(4)E過程稱____________,在細胞中進行的場所是____________,圖中的原料為____________,工具是__________,產物是__________。
解析:(1)A試管中加入DNA為模板,脫氧核苷酸為原料,合成DNA,是模擬的DNA復制的過程;D試管中加入RNA為模板,脫氧核苷酸為原料,合成DNA,模擬的是逆轉錄過程。(2)B試管中加入DNA為模板,核糖核苷酸為原料,合成RNA,模擬轉錄過程;C試管中加入RNA為模板,核糖核苷酸為原料,合成RNA的過程,模擬的是RNA的復制。(3)假如B試管中加入的DNA含有306個堿基,產物是RNA為單鏈,含有153個堿基,相連的三個堿基為一個密碼子,共有51個密碼子。(4)E過程稱為翻譯,在細胞中的核糖體上進行,以氨基酸為原料,以tRNA為工具,合成多肽(蛋白質)。
答案:(1)DNA DNA復制 逆轉錄 (2)RNA 轉錄 RNA復制  (3)153 51 (4)翻譯 核糖體 氨基酸 轉運RNA 多肽(蛋白質)
                     
一、選擇題
1.在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中,不可能發(fā)生的是(  )
A.DNA轉錄和翻譯都進行堿基互補配對
B.真核細胞中mRNA穿過核孔在細胞質中進行翻譯
C.復制和轉錄都直接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
D.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依次參與轉錄和翻譯
答案:C 
2.如下圖所示的過程,正常情況下在動植物細胞中都不可能發(fā)生的是(  )
A.①② B.③④⑥ C.⑤⑥ D.②④
答案:B
3.白化癥病人出現(xiàn)白化癥狀的根本原因(  )
A.病人體內缺乏黑色素
B.病人體內無酪氨酸
C.控制合成酪氨酸酶的基因不正常
D.長期見不到陽光所致
答案:C
4. (2014·東莞光明中學高一檢測)根據以下材料:①藏報春甲(aa)在20 ℃時開白花;②藏報春乙(AA)在20 ℃時開紅花;③藏報春丙(AA)在30 ℃時開白花。在分析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相互關系時,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由材料①②可知生物的性狀表現(xiàn)是由基因型決定的
B.由材料①③可知生物的性狀表現(xiàn)是由基因型和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
C.由材料②③可知環(huán)境影響基因型的表達
D.由材料①②③可知生物的性狀表現(xiàn)是由基因型和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解析:①和②、②和③實驗中,都只有一個量在發(fā)生改變,可以得出結論。而①和③溫度和基因型都發(fā)生改變,所以不能判斷性狀表現(xiàn)是由溫度還是基因型決定的,還是由它們共同決定的。
答案:B
5.由n個堿基組成的基因,控制合成由1條多肽鏈組成的蛋白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為a,則該蛋白質的分子量最大為(  )
A.6/n·a
B.n/3·a-18×
C.n·a-18(n-1)
D.n·a/6-18×
解析:先求該多肽鏈組成的蛋白質氨基數最多為n/6,再求失去的水分數,失去的水分子數=氨基酸數-肽鏈數=n/6-1。故該蛋白質的分子量最大為:n/6·a-18×(n/6-1)。
答案:D
6.(雙選)對下列圖表的分析,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抗菌藥物
抗菌機理
青霉素
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
環(huán)丙沙星
抑制細菌DNA解旋酶的活性(可促進DNA螺旋化)
紅霉素
能與核糖體結合
利福平
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
A.環(huán)丙沙星和紅霉素分別抑制細菌的①和③過程
B.青霉素和利福平都能抑制①過程
C.結核桿菌不會發(fā)生④和⑤過程
D.①~⑤過程可發(fā)生在人體健康細胞中
解析:①表示DNA復制,②表示轉錄,③表示翻譯,④為RNA復制,⑤為逆轉錄。青霉素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不是抑制DNA復制,利福平抑制②過程,B錯誤。人體健康細胞中不會出現(xiàn)RNA復制和逆轉錄,D錯誤。
答案:AC
7.(雙選)香豌豆能利用體內的前體物質經過一系列代謝活動逐步合成中間產物和紫色素,此過程是由B、b和D、d兩對等位基因控制(如下圖所示),兩對基因不在同一對染色體上。其中具有紫色素的植株開紫花,只具有藍色中間產物的開藍花,兩者都沒有的則開白花。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香豌豆基因型為B_D_時,才可能開紫花
B.基因型為bbDd的香豌豆植株不能合成中間物質,所以開白花
C.基因型為BbDd的香豌豆自花傳粉,后代表現(xiàn)型比例為961
D.基因型Bbdd與bbDd雜交,后代表現(xiàn)型的比例為1111
答案:CD
二、非選擇題
8.某種細菌體內某氨基酸(X)的生物合成途徑如圖:
底物中間產物1中間產物2X
這種細菌的野生型能在基本培養(yǎng)基(滿足野生型細菌生長的簡單培養(yǎng)基)上生長,而由該種細菌野生型得到的兩種突變型(甲、乙)都不能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若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添加中間產物2,則甲、乙都能生長;若添加中間產物1,則乙能生長而甲不能生長。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添加少量的X,甲能積累中間產物1,而乙不能積累。請回答:
(1)根據上述資料可推斷:甲中酶__________的功能喪失;乙中酶____________的功能喪失,甲和乙中酶__________的功能都正常。如果想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添加少量的X來生產中間產物1,則應選用________(選填“野生型”“甲”“乙”)。
(2)將甲、乙混合接種于基本培養(yǎng)基上能長出少量菌落,再將這些菌落單個挑出分別接種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都不能生長。上述情況中乙首先形成菌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發(fā)酵過程中,菌體中X含量過高時,其合成速率下降。若要保持其合成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改變菌體細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使X排出菌體外。
解析:(1)根據題意,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添加中間產物2,則甲、乙都能生長,說明甲和乙中酶c功能都正常;若添加中間產物1,則乙能生長而甲不能生長,說明甲中酶b功能喪失,乙中酶b功能正常;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添加少量的X,乙不能積累中間產物1,說明乙中酶a功能喪失。因為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添加少量的X,甲能積累中間產物1,乙不能積累中間產物1,則應選用甲。 (2)因為甲能積累中間產物1,而乙只要添加中間產物1就能生長,所以將甲、乙混合接種于基本培養(yǎng)基上時,甲產生的中間產物1供給乙利用,使乙能夠合成X,從而保證乙自身生長形成菌落。 (3)在發(fā)酵過程中,菌體中代謝產物(X)的濃度過高會使細胞內某些酶的活性降低,從而降低細胞的合成速率,此時如果能夠改變菌體細胞膜的通透性,使代謝產物(X)排出菌體外,則X的合成速率就會提高。
答案:(1)b a c 甲  (2)甲產生的中間產物1供給乙,使乙能夠合成X,保證自身生長形成菌落(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通透性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1. (2014·陽江高一檢測)下列變化屬于基因突變的是(  )
A.玉米籽粒播于肥沃土壤,植株穗大粒飽;播于貧瘠土壤,植株穗小粒癟
B.黃色飽滿粒與白色凹陷粒玉米雜交,F(xiàn)2中出現(xiàn)黃色凹陷粒與白色飽滿粒
C.在野外的棕色獼猴中出現(xiàn)了白色獼猴
D.小麥經減數分裂產生花粉
解析:選項A是由環(huán)境條件改變引起的不可遺傳的變異;選項B屬于基因重組;選項D是減數分裂;選項C是基因突變。
答案:C
2.某種自花受粉植物連續(xù)幾代開紅花,一次開出一朵白花,該花的自交后代全部開白花,產生這種白花的原因是(  )
A.基因重組 B.基因突變
C.基因分離 D.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
答案:B 
3.若一對牧羊犬所生育的小犬中,性狀差異較多,這些變異主要來自(  )
A.基因突變 B.基因重組
C.環(huán)境影響 D.染色體變異
答案:B
4.基因A,它可以突變?yōu)閍1,也可以突變?yōu)閍2,a3……一系列等位基因,如圖不能說明的是(  )
A.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
B.等位基因的出現(xiàn)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C.正常基因的出現(xiàn)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D.這些基因的轉化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解析:圖中表示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基因突變的結果是產生新的基因(或等位基因),此等位基因對生物體有可能是有害的,也有可能是有利的;這些基因的轉化既不符合分離定律,也不符合自由組合定律。
答案:D
5.下列各項中可以導致基因重組現(xiàn)象發(fā)生的是(  )
A.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
B.等位基因彼此分離
C.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
D.姐妹染色單體分離
解析:基因重組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進行了自由組合;二是四分體時期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均不導致基因重組。
答案:C
6. 由于基因突變,導致蛋白質中的一個賴氨酸發(fā)生了改變。根據以下圖、表回答問題:
第一個字母
第二個字母
第三個字母
U
C
A
G
A
異亮氨酸
異亮氨酸
異亮氨酸
甲硫氨酸
蘇氨酸
蘇氨酸
蘇氨酸
蘇氨酸
天冬酰胺
天冬酰胺
賴氨酸
賴氨酸
絲氨酸
絲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U
C
A
G
(1)圖中Ⅰ過程發(fā)生的場所是__________。
(2)除賴氨酸以外,圖解中X是密碼子表中哪一種氨基酸的可能性最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若圖中X是甲硫氨酸,且②鏈與⑤鏈這兩條模板鏈只有一個堿基不同,那么⑤鏈不同于②鏈上的那個堿基是__________。
(4)從表中可看出密碼子具有__________的特點,它對生物體生存和發(fā)展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過程Ⅰ表示的是翻譯的過程,它發(fā)生在核糖體上。
(2)從賴氨酸所在的位置向上或向左、右與之在同一直線上的有甲硫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精氨酸、天冬酰胺,它們與賴氨酸所對應的密碼子均有一個堿基之差,而絲氨酸對應的密碼子與之有兩個堿基之差。
(3)甲硫氨酸對應的密碼子是AUG,而與之有一個堿基之差的賴氨酸對應的密碼子是AAG,所以⑤鏈上與mRNA中U相對應的堿基是A。
(4)通過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蘇氨酸等對應著多種密碼子,說明密碼子具有簡并性,所以當基因突變時,其對應的氨基酸不一定改變,有利于保證生物遺傳性狀的穩(wěn)定性。
答案:(1)核糖體 (2)絲氨酸 要同時突變兩個堿基對 (3)A (4)簡并性 保證生物遺傳性狀的穩(wěn)定性
一、選擇題
1.下列關于基因突變特點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①對某種生物而言,在自然狀態(tài)下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 ②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③所有的基因突變對生物體都是有害的 ④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 ⑤基因突變只發(fā)生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解析:基因突變具有普遍性、隨機性、低頻性、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的特點,所以不會只發(fā)生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
答案:C
2.有性生殖生物的后代性狀差異,主要來自于基因重組,下列過程中哪些可以發(fā)生基因重組(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
答案:A
3.(2014·湛江高一檢測)如圖所示
為一對同源染色體及其等位基因的圖解,對此理解錯誤的是(  )
A.該對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fā)生了交叉互換
B.基因A與a的分離僅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
C.基因B與b的分離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
D.基因A與a的分離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和減數第二次分裂
解析:由圖可知,該變異類型為基因重組。基因A與a的分離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和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
答案:B
4.減數分裂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產生成熟生殖細胞時進行的染色體數目減半的細胞分裂。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基因重組過程不產生新的基因
B.減數分裂過程中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C.減數分裂過程中隨同源染色體分離的只能是等位基因
D.X、Y染色體同源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遺傳與性別無關
答案:A
5. (2014·清遠高一檢測)如圖為馬的生活史,有關此圖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①有絲分裂發(fā)生在Ⅰ→Ⅱ、Ⅳ→Ⅰ ②基因重組發(fā)生在Ⅲ→Ⅳ之間 ③基因突變可發(fā)生在Ⅰ→Ⅱ、Ⅱ→Ⅲ、Ⅳ→Ⅰ ④Ⅳ為新個體發(fā)育的起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解析:有絲分裂發(fā)生在Ⅰ→Ⅱ、Ⅳ→Ⅰ中,前者是有絲分裂產生精原細胞,后者是受精卵經有絲分裂發(fā)育形成個體的過程;基因重組發(fā)生在Ⅱ→Ⅲ的減數分裂過程中;基因突變均可發(fā)生在有絲分裂中和減數分裂中,即Ⅰ→Ⅱ、Ⅱ→Ⅲ、Ⅳ→Ⅰ;Ⅳ為受精卵,是新個體發(fā)育的起點。
答案:B
6.(雙選)如圖表示細胞分裂過程,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甲圖中細胞只發(fā)生了減數分裂,該過程一定發(fā)生基因突變
B.乙圖中若其中一條染色體上有一個基因a,則另一極對應的染色體上可以是A或a
C.上述三圖所示的過程中,只會發(fā)生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D.丙圖中若發(fā)生了同源染色體的交叉互換,該變異屬于基因重組
答案:BD
7.(雙選)下表是水稻抗稻瘟病的突變品系和敏感品系的部分DNA堿基和氨基酸所在位置。請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抗性品系
CGT
丙氨酸
GGT
脯氨酸
TTA
天冬酰胺
敏感品系
CGT
丙氨酸
AGT
絲氨酸
TTA
天冬酰胺
氨基酸
所在位置
227
228
230
A.基因中的堿基對改變,必將引起相應蛋白質中氨基酸的變化
B.抗性產生的根本原因是DNA模板鏈上決定第228位氨基酸的相關堿基發(fā)生了替換
C.對生物而言,堿基對替換多數是有害的,而增添和缺失比替換的危害有可能更大
D.該突變品系不可能再突變?yōu)槊舾衅废?br/>解析:基因中的堿基對改變,必將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但并不一定會引起蛋白質的改變;抗性產生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中堿基對發(fā)生替換,即A對應T被G對應C替換;基因突變大多是有害的,而增添和缺失有可能對堿基排列順序的改變更大;由于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所以突變品系有可能再突變?yōu)槊舾衅废怠?br/>答案:BC
二、非選擇題
8.(2014·河源高一檢測)下面左圖表示人類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病因,右圖是一個家族中該病的遺傳系譜圖(Hba代表致病基因,HbA代表正常的等位基因),請據圖回答(已知谷氨酸的密碼子是GAA、GAG)
(1)圖中①過程發(fā)生的時間是__________________,②過程表示________________。
(2)α鏈堿基組成為________________,β鏈堿基組成為__________。
(3)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染色體上,屬于_____________性遺傳病。
(4)Ⅱ8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6和Ⅱ7再生一個患病男孩的概率為__________________,要保證Ⅱ9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從理論上說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須為_____________。
(5)若圖中正常基因片段中CTT突變?yōu)镃TC,由此控制的生物性狀是否可能發(fā)生改變?_____________。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圖中①過程表示的是復制,發(fā)生在細胞分裂的間期,圖中②過程表示轉錄。(2)α鏈中與GTA發(fā)生堿基互補配對的堿基是CAT,轉錄后形成的堿基序列為GUA。 (3)由圖中Ⅰ3和Ⅰ4正常,Ⅱ9患病推知,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遺傳方式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4)通過圖中判斷出Ⅰ3、Ⅰ4的基因型均為HbAHba,所以他們的后代Ⅱ8的基因型為HbAHbA或HbAHba,由于Ⅱ6和Ⅱ7的基因型均為HbAHba,所以生出HbaHba的概率為1/4,生出男孩的概率為1/2,所以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為1/8。后代呈現(xiàn)顯性性狀的同時又不發(fā)生性狀分離的條件是其中一個親代為顯性純合子。(5)由于兩種堿基序列經轉錄后形成的密碼子對應同一種氨基酸,所以生物性狀不可能改變。
答案:(1)細胞分裂間期 轉錄 (2)CAT GUA
(3)常  隱 (4)HbAHbA或HbAHba 1/8 HbAHbA (5)不可能 改變后的密碼子對應的還是谷氨酸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2節(jié) 染色體變異
1. (2014·梅州高一檢測)某動物的初級卵母細胞中,由一個著絲點相連的兩條染色單體所攜帶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其原因不可能是(  )
A.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B.發(fā)生基因突變
C.染色體結構變異 D.發(fā)生了基因重組
解析:一個著絲點相連的兩條染色單體是由一條染色體復制而來,不考慮變異的前提下,基因是一樣的。如果發(fā)生了基因突變、基因重組(交叉互換)或染色體結構變異(如部分基因缺失),基因就不完全相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不影響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基因類型。
答案:A
2.下列關于染色體組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沒有同源染色體的存在
B.因生物種類不同染色體的形狀數量不同
C.攜帶有該生物體的全部遺傳信息
D.所有生物生殖細胞中的全部染色體
答案:D
3.對下列細胞圖中有關染色體變化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圖甲細胞中有3個染色體組,可能是體細胞,也可能是生殖細胞
B.圖甲所示的細胞如果是體細胞,該細胞可以進行有絲分裂
C.圖乙所示的細胞如果是二倍體生物的體細胞,則該生物含有兩個染色體組
D.圖乙中含有4個DNA分子、4個著絲點、4個中心粒
解析:圖甲所示的細胞如果是體細胞,該細胞是三倍體生物的體細胞,可以進行有絲分裂產生子細胞。圖乙中含有4個DNA分子、2個著絲點、4個中心粒。
答案:D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體細胞只有一個染色體組的個體才是單倍體
B.體細胞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一定是二倍體
C.八倍體小黑麥花粉離體培養(yǎng)成的個體是四倍體
D.六倍體小麥的花粉離體培養(yǎng)成的個體不育,這是因為它是單倍體
解析:判斷二倍體、多倍體與單倍體的方法,通常是看來源,二倍體、多倍體是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單倍體是由配子發(fā)育而來。
答案:D
5.用馬鈴薯的花藥離體培養(yǎng)出的單倍體植株,可以正常地進行減數分裂,用顯微鏡可以觀察到染色體兩兩配對,形成12個四分體。由此可推知產生該花藥的馬鈴薯是(  )
A.二倍體  B.三倍體  C.四倍體  D.六倍體
解析:據題意分析,染色體能兩兩配對,說明細胞中含有兩組染色體。據此可推知產生花藥的馬鈴薯的體細胞中含有四組染色體即四倍體。
答案:C
6.用濃度為2%的秋水仙素,處理植物分生組織5~6小時,能夠誘導細胞內染色體加倍。那么,用一定時間的低溫(如4 ℃)處理水培的洋蔥根尖時,是否也能誘導細胞內染色體加倍呢?請對這個問題進行實驗探究。
(1)針對以上問題,你作出的假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提出此假設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低溫處理植物材料時,通常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產生低溫效應,根據這個提示將你設計的實驗組合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來。
(3)按照你的設計思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為鑒別低溫是否誘導細胞內染色體加倍的依據。為此你要進行的具體操作是:
第一步:剪取根尖2~3 mm。
第二步: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驟制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一定時間的低溫處理水培的洋蔥根尖能夠誘導細胞內染色體加倍 低溫能夠影響酶的活性(或低溫能夠抑制紡錘絲形成或著絲點分裂),使細胞不能正常進行有絲分裂
(2)
   培養(yǎng)時間
培養(yǎng)溫度
5 h
10 h
15 h
20 h
常溫
4 ℃
0 ℃
注:設計的表格要達到以下兩個要求:
①至少做兩個溫度的對照(常溫和低溫);
②間隔相等的培養(yǎng)時間進行取樣。
(3)在顯微鏡下觀察和比較經過不同處理后根尖細胞內染色體的數目(或染色體計數) 解離 漂洗 染色 制片 細胞有絲分裂臨時裝片
一、選擇題
1.玉米糯性與非糯性、甜粒與非甜粒為兩對相對性狀。一般情況下用純合非糯非甜粒與糯性甜粒兩種親本進行雜交時,F(xiàn)1表現(xiàn)為非糯非甜粒,F(xiàn)2有4種表現(xiàn)型,其數量比為9∶3∶3∶1。若重復該雜交實驗時,偶然發(fā)現(xiàn)一個雜交組合,其F1仍表現(xiàn)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產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兩種表現(xiàn)型。對這一雜交結果的解釋,理論上最合理的是(  )
A.發(fā)生了染色體易位
B.染色體組數目整倍增加
C. 基因中堿基對發(fā)生了替換
D.基因中堿基對發(fā)生了增減
解析:由題意知,控制玉米糯性與非糯性,甜粒與非甜粒這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故F2出現(xiàn)9∶3∶3∶1的比值。偶然的雜交組合,只表現(xiàn)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兩種表現(xiàn)型,是因為發(fā)生了染色體易位,A正確;染色體組數目整倍增加是多倍體,果實、種子大,與題意不符,B錯誤。由于沒有出現(xiàn)新的性狀,不可能是基因突變,C、D錯誤。
答案:A
2.如圖中的甲、乙為染色體配對時出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丙、丁是染色體交叉互換的現(xiàn)象,①至④是對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或結果的解釋,其中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①圖甲的一條染色體可能有片段缺失 ②圖乙的一條染色體可能有片段倒位 ③圖丙會導致染色體片段重復 ④圖丁會導致基因重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圖甲為染色體片段的缺失;圖乙為染色體片段的倒位;圖丙為非同源染色體的交叉互換,不會導致染色體片段的重復;圖丁為同源染色體的交叉互換,導致基因重組。
答案:D
3.下圖表示AaBb的水稻單倍體育種過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圖示花粉育成的二倍體水稻的基因型為aaBB
B.單倍體育種比雜交育種時間短
C.AaBb水稻經單倍體育種可育出兩種二倍體水稻
D.未經秋水仙素處理的試管苗長成的植株高度不育
解析:單倍體育種包括花藥(花粉)離體培養(yǎng)的方法來獲得單倍體植株和人工誘導使染色體數目加倍。與正常植株相比,單倍體植株長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利用單倍體植株培育新品種都能明顯縮短育種年限。AaBb水稻產生AB、Ab、aB、ab四種配子,可育出四種二倍體水稻,C錯誤。
答案:C
4.如圖所示細胞為三倍體的是(  )
答案:B
5.下圖Ⅰ是果蠅體細胞示意圖,圖Ⅱ、Ⅲ是果蠅細胞中部分染色體在細胞分裂中的行為,請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Ⅰ果蠅細胞中的Ⅱ、Ⅲ、 Ⅳ中的一條染色體和X、Y組成一個染色體組
B.若圖Ⅰ果蠅一個精原細胞產生的一個精細胞基因組成為bcXDXD,則其余的三個精子的基因型為BCYd、BCYd、bcXDXD
C.圖Ⅱ所示的果蠅細胞中A—a基因屬于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上
D.圖Ⅲ中姐妹染色單體上出現(xiàn)基因A和a是由于基因突變或交叉互換的結果
解析:染色體組是指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X、Y是同源染色體,A錯誤;一個精原細胞通過減數分裂,通常形成兩兩相同的四個精細胞,現(xiàn)一個精細胞為bcXDXD,則由同一次級精母細胞形成的精細胞應為bc,由另一個次級精母細胞形成的兩個精細胞都為BCYd,B錯誤;圖Ⅱ果蠅細胞中A-a基因不屬于等位基因,因為此兩條染色體由姐妹染色單體分裂而來,不是同源染色體,C錯誤;姐妹染色單體上正常情況下,基因相同,若發(fā)生基因突變或交叉互換,會出現(xiàn)不同,D正確。
答案:D
6.(雙選)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的比較中,敘述正確的是(  )
A.基因突變是在分子水平上的變異,染色體結構變異是在細胞水平上的變異
B.基因突變只能通過基因檢測,染色體結構變異可通過光學顯微鏡比較染色體進行檢測
C.基因突變不會導致基因數目改變,染色體結構變異也不會導致基因數目改變
D.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結構變異最終都會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
解析:基因突變不會導致基因數目改變,染色體結構變異會導致基因數目改變。基因突變是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由于密碼子的簡并性,生物的性狀不一定改變。
答案:AB
7. (多選)如圖表示無子西瓜的培育過程:
根據圖解,結合生物學知識,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秋水仙素處理二倍體西瓜幼苗的莖尖,主要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
B.四倍體植株所結的西瓜,果皮細胞內含有4個染色體組
C.無子西瓜不結種子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同源染色體
D.培育無子西瓜通常需要年年制種,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可以快速進行無性繁殖
解析:經秋水仙素處理的是莖尖,體細胞進行的是有絲分裂;由于果皮是來自母本的體細胞,所以應該和四倍體母本相同,含有4個染色體組;三倍體中含有同源染色體,但聯(lián)會時紊亂而不能產生正常的配子,所以是高度不育的;植物組織培養(yǎng)屬于無性生殖,能夠保留親本的性狀而且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個體。
答案:ABD
二、非選擇題
8.遺傳學家以果蠅為材料進行了下列相關科學研究:
(1)果蠅的剛毛基因(B)對截剛毛基因(b)為完全顯性。若這對等位基因存在于X、Y染色體的同源區(qū)段Ⅱ上(如圖),則在自然果蠅種群中,雄果蠅基因型有________種,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對果蠅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和基因進行研究時,繪制出如圖所示圖像,果蠅的一個染色體組含有的染色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果蠅基因組計劃測定的染色體組成是________________。
(3)若果蠅的一個原始生殖細胞產生了一個基因型為DX的配子,則同時產生的另外三個子細胞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
(4)基因突變可以產生新的________、同時有環(huán)境因素選擇作用,能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現(xiàn)有一只由于單基因突變,從而表現(xiàn)突變性狀的雌蠅(簡稱為突變型),讓這只雌蠅與1只野生型的雄蠅進行交配(Y染色體上無相關基因),F(xiàn)1中野生型與突變型之比為21,且雌雄個體之比也為21。請用遺傳圖解對這個現(xiàn)象進行解釋并作說明(相關基因用R、r表示,要求寫出親代的基因型、表現(xiàn)型以及子代所有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
答案:(1)4 XBYB、XBYb、XbYB 、XbYb
(2)Ⅱ、Ⅲ、Ⅳ、X或Ⅱ、Ⅲ、Ⅳ、Y Ⅱ、Ⅲ、Ⅳ、X、Y
(3)DX、dY、dY
(4)基因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3節(jié) 人類遺傳病
1.人類的多指是種遺傳病,它具有世代連續(xù)性,且子女患病,其雙親中至少有一人是患者,則該遺傳病很可能是(  )
A.單基因隱性遺傳病
B.單基因顯性遺傳病
C.多基因遺傳病
D.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解析:由題意,子女患病,雙親中至少有一人是患者,可推知:多指是單基因顯性遺傳病。
答案:B
2.關于人類遺傳病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人類遺傳病是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B.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
C.貓叫綜合征是由于染色體數目變異引起的
D.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最好選取群體中發(fā)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
解析:生物體的性狀是由基因決定的,同時又受環(huán)境的影響;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貓叫綜合征是由于人的第5號染色體的部分缺失形成的,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引起的遺傳病。
答案:C
3.(2014·云浮高一檢測)囊性纖維病(囊腫性纖維化)的遺傳方式如圖。下列疾病的類型最接近囊性纖維病的是(  )
A.白化病 B.流行性感冒
C.21三體綜合征 D.紅綠色盲
解析:由圖示可得囊性纖維病的遺傳方式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白化病的遺傳方式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流行性感冒是傳染病;21三體綜合征屬于染色體異常遺傳病;紅綠色盲屬于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答案:A
4.人類染色體變異可引起很多疾病,下列患者屬于染色體部分缺失造成的是(  )
A.先天性愚型 B.苯丙酮尿癥
C.貓叫綜合征 D.先天性聾啞
答案:C
5.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在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時,以“研究××病的遺傳方式”為此課題。下列調查的遺傳病與選擇的方法最合理的是(  )
A.多指癥,在學校內隨機抽樣調查
B.苯丙酮尿癥,在市中心隨機抽樣調查
C.血友病,在患者家系中調查
D.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調查
答案:C
6.克氏綜合征是人類的一種遺傳病,現(xiàn)有一對表現(xiàn)型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患克氏綜合征的男孩,該男孩的染色體組成為44+XXY。請回答:
(1)克氏綜合征屬于__________遺傳病。
(2)若這個患克氏綜合征的男孩同時患有色盲,寫出該家庭部分成員的基因型(色盲等位基因以B和b表示):母親__________,兒子__________。
(3)導致上述色盲男孩患克氏綜合征的原因是他的______________(填“父親”或“母親”)的生殖細胞在進行__________分裂形成配子時,發(fā)生了染色體不分離。
(4)假設上述夫婦的染色體不分離只是發(fā)生在體細胞中:①他們的孩子中是否會出現(xiàn)克氏綜合征患者?__________。②他們的孩子中患色盲的概率是______。
解析:(1)克氏綜合征患者的染色體組成為44+XXY,多了一條X染色體,所以屬于染色體異常遺傳病。(2)由于父母表現(xiàn)正常,兒子患有色盲,所以致病基因來自于母方,母親的基因型為XBXb,兒子的基因型為XbXbY。(3)色盲男孩中的兩個色盲基因都是來自母親,而且是由于母親的生殖細胞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兩條X染色體著絲點分開后,移向了細胞的同一極引起。(4)由于體細胞遺傳物質不能遺傳給后代,所以體細胞的染色體不可能遺傳給后代。上述夫婦女方是色盲基因攜帶者,男方是正常的,所以后代中患者基因型為XbY,占后代的1/4。
答案:(1)染色體異常 (2)XBXb XbXbY (3)母親 減數第二次 (4)不會 1/4
一、選擇題
1.下列關于人類遺傳病的監(jiān)測和預防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患白化病的婦女與正常男性生育的后代適宜選擇生女孩
B.產前診斷能有效地檢測胎兒是否患有遺傳病或先天性疾病
C.羊水檢查是產前診斷的唯一手段
D.遺傳咨詢的第一步就是分析確定遺傳病的傳遞方式
解析:白化病是一種常染色體上的隱性單基因遺傳病,患病概率不存在性別的差異,所以選擇性別不會排除后代患病;產前診斷是在出生前對胚胎或胎兒發(fā)育狀況或是否患有疾病等進行檢測診斷,羊水檢查、B超檢查、孕婦血細胞檢查等都是產前診斷的手段;遺傳咨詢的第一步是了解家庭病史,對是否患某種遺傳病作出診斷。
答案:B
2.下圖為某遺傳病的系譜圖,基因用B、b表示。Ⅱ1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
A.bb   B.XbY   C.XBY   D.Bb
答案:C
3.(2014·韶關北江中學高一檢測)隨著“炎黃一號”計劃的完成,華大基因研究院正在組織實施“炎黃99”計劃。其基本內容就是,為我國的99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測繪完整的基因圖譜。該計劃的意義不包括(  )
A.探索中華民族的基因結構特點
B.探索某些遺傳病的發(fā)病原因
C.探索DNA合成的規(guī)律
D.為被測試者將來可能需要的基因治療提供依據
解析:基因組計劃的主要目的是測定人類基因組全部DNA序列,解讀其中包含的遺傳信息。可認識到基因的組成、結構和功能及其相互關系。對于疾病的診斷和預防有重要意義。
答案:C
4.經人類染色體組型分析發(fā)現(xiàn),有2%~4%的精神病患者的性染色體組成為XYY,如圖所示,有人稱多出的Y染色體為“犯罪染色體”。下列關于XYY綜合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患者為男性,可能是由母方減數第一次分裂異常所致
B.患者為女性,可能是由母方減數第二次分裂異常所致
C.患者為男性,可能是由父方減數第二次分裂異常所致
D.患者為女性,可能是由父方減數第二次分裂異常所致
解析:該患者的染色體組成為XYY,故多了一條Y染色體。Y染色體只能來自父方,而且是由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著絲點分開后,染色體移向了細胞的同一極。
答案:C
5.某遺傳病的遺傳涉及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對等位基因。已知Ⅰ1基因型為AaBB,且Ⅱ2與Ⅱ3婚配的子代不會患病。根據以下系譜圖,正確的推斷是(  )
A.Ⅰ3的基因型一定為AABb
B.Ⅱ2的基因型一定為aaBB
C.Ⅲ1的基因型可能為AaBb或AABb
D.Ⅲ2與基因型為AaBb的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為3/16
解析:根據Ⅰ1的基因型為AaBB,Ⅱ2為患者,可推斷出Ⅱ2的基因型為aaB_,再根據Ⅲ中無患者,可推知Ⅱ3的基因型為AAbb,由Ⅱ3的基因型反推可知Ⅰ3的基因型可能為AABb或AaBb,故A錯誤;根據之前推斷的Ⅱ2的基因型為aaB_,Ⅲ中無患者,可推知Ⅱ2的基因型一定為aaBB,故B正確;根據Ⅱ2和Ⅱ3的基因型可知,Ⅲ的基因型一定為AaBb,故C錯誤;Ⅲ2的基因型為AaBb,與基因型為AaBb的女性婚配,后代患病的基因型為A_bb或aaB_或aabb,所以患病概率為3/4×1/4+1/4×3/4+1/4×1/4=7/16,故D錯誤。
答案:B
6.(雙選)某生物興趣小組對某種皮膚病遺傳的情況進行了調查,以下說法正確的(  )
A.要選擇單個基因控制的皮膚病進行調查
B.在調查該皮膚病的發(fā)病率時,選取的樣本越多,誤差越小
C.在調查該皮膚病的遺傳方式時應選擇多個患者家系進行
D.在調查該皮膚病的發(fā)病率時應選取患者家庭進行調查
答案:BC
7. (多選)某校生物研究性學習小組為了探究高度近視(600度以上)在人群中的發(fā)病率,采用的方法不科學的是 (  )
A.在人群中調查并計算該病在一個家族中的發(fā)病率
B.在每個家族中隨機抽樣調查一人,研究該病的家族傾向
C.僅在患者家族中調查并計算該病在人群中的發(fā)病率
D.調查多個家族研究該病的家族傾向,在人群中隨機抽樣調查并計算該病的發(fā)病率
解析:調查不同情況下的發(fā)病率,應該選擇相應的人群,如人群中調查并計算該病在人群中的發(fā)病率;在研究該病的家族傾向時,應該多調查幾個家族,并在每個家族中多調查幾代人。
答案:ABC
二、非選擇題
8.(2013·太原高一檢測)已知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由X染色體上的顯性基因(A)控制的;血友病是由X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b)控制的。現(xiàn)有兩對剛剛結婚的青年夫妻,甲夫婦的男方是抗維生素D佝僂病患者,女方正常,乙夫婦都正常,但女方的弟弟是血友病患者(其父母正常),請根據題意回答問題。
(1)根據這兩對夫婦及其家庭成員各自的遺傳病情,寫出相應的基因型:
甲夫婦:男:__________;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夫婦:男:__________;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醫(yī)生建議這兩對夫婦在生育之前,應進行遺傳咨詢。
①假如你是醫(yī)生,你認為這兩對夫婦的后代患相應遺傳病的風險率是:
甲夫婦:后代患抗維生素D佝僂病的風險率為___________________%。
乙夫婦:后代患血友病的風險率為_________________%。
②優(yōu)生學上認為,有些情況下可通過選擇后代的性別來降低遺傳病的發(fā)病概率。請你就生男生女為這對夫婦提出合理化建議。
建議:甲夫婦最好生一個_____________孩,乙夫婦最好生一個__________孩。
(3)產前診斷是在胎兒出生前,醫(yī)生用專門的檢測手段,對遺傳病進行監(jiān)測和預防,包括孕婦血細胞檢查、基因診斷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夫婦中男方患有抗維生素D佝僂病,含有致病基因,基因型為XAY,女方正常不含有致病基因,基因型為XaXa;乙夫婦中男女雙方都正常,所以男方基因型為XBY,女方的弟弟含有致病基因,所以女方也有可能含有致病基因,基因型為XBXB或XBXb。(2)甲夫婦中男方一定會將致病基因傳遞給女兒,而一定不會傳給兒子,所以后代患病率為50%,乙夫婦中女方攜帶致病基因的概率為1/2,攜帶致病基因的情況下與男方生出患病孩子XbY的概率為1/4,所以后代患病的概率為1/8。通過上面敘述,所以建議甲夫婦生男孩,乙夫婦生女孩。(3)產前診斷的手段有羊水檢查和孕婦血細胞檢查,屬于細胞水平,基因診斷屬于分子水平上的手段,B超檢查屬于個體水平上的檢查。
答案:(1)XAY XaXa XBY XBXB或XBXb
(2)①50 12.5 ②男 女
(3)羊水檢查 B超檢查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1節(jié) 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
1.屬于分子水平上的育種工作的是(  )
A.輻射育種       B.雜交育種
C.單倍體育種 D.多倍體育種
答案:A
2.下列實例所依據的原理分別是(  )
①我國著名育種專家袁隆平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超級水稻品種 ②二倍體植株的花藥離體培養(yǎng),并用秋水仙素處理,使之成為純合子 ③乘宇宙飛船上過太空的辣椒種子結出的果實較平常的大一倍以上
A.基因重組、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
B.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C.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基因重組
D.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基因突變
答案:D
3.(2014·佛山高一檢測)雜交育種是植物育種的常規(guī)方法,其選育新品種的一般方法是(  )
A.根據雜種優(yōu)勢原理,從子一代中即可選出
B.從子三代中選出,因為子三代才出現(xiàn)純合子
C.既可從子二代中選出,也可從子三代中選出
D.只能從子四代中選出能穩(wěn)定遺傳的新品種
解析:根據所需,若新品種為隱性純合子,則在F2中即可找到,若新品種為顯性個體,在F2中即可出現(xiàn)該性狀的個體,但不一定為純合子,經隔離選育后在F3中才能確定是否為純合子。
答案:C
4.用自然狀態(tài)下缺乏某種抗病性的豌豆育種,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
A.誘變育種 B.單倍體育種
C.基因工程育種 D.雜交育種
解析:由題意可知,豌豆本身沒有抗病基因,ACD都可以產生新的基因型,B不可以。
答案:B
5.下列育種方式中培育原理相同的一組是(  )
①太空椒 ②無子西瓜 ③矮稈抗病雜交水稻 ④青霉素高產菌株 ⑤八倍體小黑麥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①④
解析:①④的育種原理都是基因突變,②⑤的育種原理是染色體變異,③的育種原理是基因重組。
答案:D
6.利用遺傳變異的原理培育作物新品種,在現(xiàn)代農業(yè)生產上得到廣泛應用。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1)水稻的大穗(A)對小穗(a)為顯性。基因型為Aa的水稻自交,子一代中,基因型為__________的個體表現(xiàn)出小穗,應淘汰;基因型為__________的個體表現(xiàn)出大穗,需進一步自交和選育。
(2)水稻的晚熟(B)對早熟(b)為顯性,請回答利用現(xiàn)有純合水稻品種,通過雜交育種方法培育純合大穗早熟水稻新品種的問題。
培育純合大穗早熟水稻新品種,選擇的親本基因型分別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兩親本雜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當具有一對相對性狀時,應該用自交的方法提高顯性純合子的比例。(2)要想培育出純合的具有早熟和大穗兩個優(yōu)良性狀的個體則用雜交育種的方法,兩個親本為純合的AABB和aabb。雜交可使優(yōu)良性狀集中到同一個體上。F1的種子即是F2,其性狀表現(xiàn)為大穗晚熟、大穗早熟、小穗晚熟、小穗早熟的比例為9∶3∶3∶1。
答案:(1)aa AA或Aa
(2)AABB aabb 將基因A和b集中到同一個體上
一、選擇題
1.有關育種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多倍體育種過程都要使用秋水仙素
B.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可定向培育優(yōu)良品種
C.用于大田生產的優(yōu)良品種都是純合子
D 雜交育種與單倍體育種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組
答案:B
2.兩個親本的基因型分別為AAbb和aaBB,這兩對基因按自由組合定律遺傳,要培育出基因型為aabb的新品種,最簡捷的方法是(  )
A.單倍體育種 B.雜交育種
C.人工誘變育種 D.細胞工程育種
答案:B 
3.雙子葉植物大麻(2N=20)為雌雄異株,性別決定為XY型,若將其花藥離體培養(yǎng),再將幼苗用秋水仙素處理,所得植株的染色體組成應是(  )
A.18+XX或18+YY B.18+YY
C.9+X或9+Y D.18+XY
答案:A 
4.下列幾種育種方法,能改變原有基因的分子結構的是(  )
A.雜交育種 B.誘變育種
C.單倍體育種 D.多倍體育種
答案:B
5.(2014·江門高一檢測)不同的育種方式具有各自的優(yōu)點。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雜交育種能產生新基因和新基因型的個體
B.多倍體植株與二倍體植株相比果實小,但營養(yǎng)豐富
C.單倍體育種與雜交育種相比能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D.人工誘變育種可以有針對性地提高有利變異的頻率
解析:雜交育種不能產生新基因;多倍體植株與二倍體植株相比果實大且營養(yǎng)豐富;單倍體育種能夠明顯縮短育種年限;人工誘變育種只會提高突變率,但不會定向產生有利變異。
答案:C
6.(2014·潮州高一檢測)下列關于植物育種的敘述,其中不正確的一組是(  )
①誘變育種很可能較快選育出新的優(yōu)良品種 ②誘變育種可定向地誘變出所需要的優(yōu)良品種 ③穗小粒少的小麥種到西藏后會長成穗大粒多的小麥 ④二倍體植物花藥離體培養(yǎng)獲得的植株高度不育 ⑤利用雜種優(yōu)勢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②③
解析:誘變育種會提高突變率,加快育種的速度,但誘變育種是不定向的;穗小粒少的小麥種到西藏后,會長成穗大粒多的小麥,這種育種方法是行不通的;二倍體植物花藥離體培養(yǎng)獲得的單倍體是高度不育的;玉米就是利用雜種優(yōu)勢育種的典型實例。
答案:D
7.下列關于育種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迄今為止,雜交育種仍然是培育新品種的有效手段
B.誘變育種具有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狀、快速、定向等優(yōu)點
C.單倍體育種是作為其他育種方式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來發(fā)揮作用的
D.多倍體植物細胞通常比二倍體植物細胞大,有機物的含量高
解析:雜交育種是常規(guī)的育種方法,目前仍是培育新品種的有效手段,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誘變育種具有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狀的優(yōu)點,但不是定向的;單倍體育種的特點是快速得到純合子,可以作為其他育種方式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多倍體植株通常莖稈粗壯,有機物的含量高。
答案:B
8.下列與變異有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三倍體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是因為秋水仙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
B.子代的性狀分離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C.用二倍體植物的花藥離體培養(yǎng),能得到葉片和果實較小的單倍體植物
D.誘變育種和雜交育種均可形成新的基因型
解析:三倍體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是因為減數分裂聯(lián)會時發(fā)生紊亂,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子代的性狀分離是基因分離的結果;二倍體植物的花藥離體培養(yǎng)形成的單倍體植物高度不育,不能得到果實;誘變育種能產生新的基因,從而產生新的基因型,雜交育種中經過基因重組也能形成新的基因型,但不能形成新的基因。
答案:D
9.培育矮稈抗銹病小麥新品種的方法如下:純種的高稈(D)抗銹病(T)×純種的矮稈(d)易染銹病(t)F1雄配子幼苗選出符合要求的品種。下列有關該育種方法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過程①②③是雜交
B.過程④常使用秋水仙素處理
C.過程②為有絲分裂
D.過程③必須經過受精作用
解析:在該育種過程中,①為雜交;②為減數分裂產生配子的過程; ③為花藥離體培養(yǎng)獲得單倍體幼苗的過程;④常用秋水仙素處理,使染色體數目加倍而恢復成正常純合個體。
答案:B
10.如圖表示培育高品質小麥的幾種方法。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圖中涉及的育種方法有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和誘變育種
B.a過程能提高突變頻率,從而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C.a、c過程都需要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
D.要獲得yyRR,b過程需要進行不斷自交來提高純合率
解析:圖中a、b、c所示的育種方法分別是單倍體育種、雜交育種、多倍體育種;a過程和c過程均是通過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從而使染色體數目加倍,a過程處理的是單倍體幼苗;自交過程能夠提高純合子的比例。
答案:D
11.(雙選)用純種的高稈(DD)抗銹病(TT)小麥與矮稈(dd)易染銹病(tt)小麥培育矮稈抗銹病小麥新品種的方法如下,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F1幼苗
A.此育種方法不能獲得具有新性狀的植株
B.符合生產要求的品種基因型為dT
C.通過過程④處理后,得到的植物是可育的,而且能穩(wěn)定遺傳
D.如果F1自交,那么F2矮稈抗銹病的植株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占1/16
解析:單倍體育種原理是染色體變異,不能產生新基因,出現(xiàn)新性狀,A正確。符合生產要求的矮稈抗銹病純種,基因型為ddTT,B錯誤。單倍體經人工誘導成正常二倍體純合子后,能穩(wěn)定遺傳,C正確。在F2矮稈抗銹病(1/3ddTT 2/3ddTt)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占1/3,D錯誤。
答案:AC
12. (雙選)如圖表示某種農作物品種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幾種方法,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
A.經過Ⅲ培育形成④常用的方法是花藥離體培養(yǎng)
B.過程Ⅵ常用一定濃度的秋水仙素處理④的種子或幼苗
C.由品種①直接形成⑤的過程必須經過基因突變
D.由品種①和②培育能穩(wěn)定遺傳的品種⑥的最快途徑是Ⅰ→Ⅴ
解析:圖中由③到④的過程是花藥離體培養(yǎng);由④到⑥的過程是用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幼苗;由①到⑤的過程中b基因是新產生的,所以為基因突變的過程;由①②到⑥的過程最快的途徑是Ⅰ→Ⅲ→Ⅵ。
答案:BD
二、非選擇題
13.有兩個純種小麥品種,甲品種是高稈抗銹病(DDTT),乙品種是矮稈不抗銹病(ddtt)。現(xiàn)將這兩個品種進行下列3組實驗,假如3組實驗都有矮稈抗銹病出現(xiàn),分析以下問題:
①甲品種×乙品種→F1F2性狀穩(wěn)定遺傳的新品種 ②甲品種×乙品種→F1幼苗若干植株新品種 ③甲品種種子返地種植―→多種變異植株新品種
(1)第①組F2中所得矮稈抗銹病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不能作為性狀穩(wěn)定遺傳的新品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組的若干植株中矮稈抗銹病植株所占比例為__________,此育種方法稱為______________,其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組育種方法所依據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一般來說,在多種變異植株中符合要求的新品種比例較__________(選填“高”或“低”)。育種時所需處理的種子應當是萌發(fā)的(而非休眠的)種子,試闡述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圖中的①②③三種育種方法分別是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誘變育種。(1)第①組中通過雜交得到的后代F1自交后,得到的F2中ddT_占3/16,包含有ddTT和ddTt兩種基因型;其中ddTt自交后代會發(fā)生性狀分離。(2)第②組中的若干植株中有四種類型的純合子,各占1/4,經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植株后得到純合子,縮短了育種的年限。(3)第③組的育種方法為誘變育種,所應用的原理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發(fā)生在DNA的復制過程中,所以分裂旺盛的細胞更容易發(fā)生基因突變。
答案:(1)ddTT、ddTt 后代會發(fā)生性狀分離
(2)1/4 單倍體育種 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3)基因突變 低 萌發(fā)的種子中細胞分裂旺盛更容易誘發(fā)基因突變
14.“太空甜椒”果實大、果皮厚、色澤鮮艷、營養(yǎng)豐富。假設甜椒的果皮顏色綠色(A)對紅色是顯性,果皮厚(B)對果皮薄是顯性。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獲得“太空甜椒”的原理是利用各種宇宙射線誘導________,果實小的供試普通甜椒經處理后,所獲得的果實大的個體占供試材料總數的比例________(高或低)。
(2)現(xiàn)將基因型為AaBb個體的花粉傳給基因型為aaBb的個體,則其子代植株所結果實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甜椒的果實大小是一對相對性狀,將選育的大果實“太空甜椒”在不同地區(qū)栽培時,發(fā)現(xiàn)有的地方長出的甜椒都是小果實的,這說明生物的性狀是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
(3)現(xiàn)有純種小果實普通甜椒和未知基因型的大果實“太空甜椒”(果實大小受基因C、c控制),請設計一實驗,以鑒定大果實“太空甜椒”的基因型。
實驗步驟:
①選取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區(qū)進行實驗。
②將________________與未知基因型的大果實“太空甜椒”進行雜交,獲取種子(F1),種植F1;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預測實驗結果并得出相應結論:
①若F1所結果實全部是大果實,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F1所結果實有的是大果實,有的是小果實,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F1所結果實全部是小果實,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基因突變 低
(2)綠色皮厚綠色皮薄紅色皮厚紅色皮薄=3131 基因型與環(huán)境共同作用
(3)實驗步驟:①不影響大果實“太空甜”性狀表現(xiàn)
②純種小果實普通甜椒 ③觀察其所結果實的大小
預測實驗結果并得出相應結論:①大果實對小果實是顯性,所測基因型為CC ②大果實對小果實是顯性,所測基因型為Cc ③小果實對大果實是顯性,所測基因型為cc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2節(jié) 基因工程及其應用
1.不屬于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過程的是(  )
A.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質粒露出黏性末端
B.用同種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露出黏性末端
C.將切下的目的基因的片段插入到質粒切口處
D.將重組DNA導入受體細胞中進行擴增
答案:D
2.(2014·揭陽高一檢測)如圖為DNA分子的某一片段,其中①②③分別表示某種酶的作用部位,則相應的酶依次為(  )
A.DNA連接酶、限制酶、解旋酶
B.限制酶、解旋酶、DNA連接酶
C.限制酶、DNA連接酶、解旋酶
D.解旋酶、限制酶、DNA連接酶
解析:①處是堿基對之間的氫鍵,對此處起作用的酶是解旋酶;②處是磷酸和脫氧核糖之間的鍵,該處表示打開此處的鍵,故對此處起作用的酶是限制酶;③處也表示磷酸和脫氧核糖之間的鍵,該處表示將兩者連接起來,故對此處起作用的酶是DNA連接酶。
答案:D
3.下列有關基因工程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基因的“剪刀”是限制性核酸內切酶
B.基因的“針線”是DNA連接酶
C.基因的運載體有質粒、噬菌體和動植物病毒等
D.基因工程不能改變生物的遺傳性狀
答案:D
4.下列有關基因工程中運載體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在基因工程的操作中,作為運載體的質粒都是天然質粒
B.所有的質粒都可以作為基因工程中的運載體
C.質粒是一種獨立于細菌染色體外的鏈狀DNA分子
D.作為運載體的質粒DNA分子上應有對重組DNA分子進行鑒定和選擇的標記基因
解析:作為運載體的質粒是經過加工的天然質粒,必須具有標記基因,以便用于目的基因的檢測和選擇;細菌中沒有染色體,質粒是一種環(huán)狀DNA分子。
答案:D
5.1993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培育成的抗棉鈴蟲的轉基因抗蟲棉,其抗蟲基因來源于(  )
A.普通棉的突變基因
B.棉鈴蟲變異形成的致死基因
C.寄生在棉鈴蟲體內的抗蟲基因
D.蘇云金芽孢桿菌中的抗蟲基因
答案:D
6.中國青年科學家成功地把人的抗病毒干擾素基因“嫁接”到煙草的DNA分子上,使煙草獲得了抗病毒的能力。試分析回答:
(1)抗病毒煙草的培育應用了__________技術。
(2)在培育過程中,所用的基因的“剪刀”是_________,基因的“針線”是____________,基因的“運輸工具”是____________。
(3)煙草具有抗病毒能力,說明煙草體內產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
(4)煙草DNA分子被“嫁接”上或“切割”掉某個基因,但并不影響該基因的表達,從基因功能角度考慮,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把人的抗病毒干擾素基因“嫁接”到另一種生物煙草的DNA分子上,該過程為基因工程技術;(2)基因的“剪刀”是限制酶,基因的“針線”是DNA連接酶,基因的“運輸工具”是運載體;(3)煙草具有抗病毒能力說明抗病毒干擾素基因表達產生了抗病毒的干擾素;(4)基因是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嫁接”上或“切割”掉某個基因并不會影響該基因的表達。
答案:(1)基因工程  (2)限制酶 DNA連接酶 運載體  (3)抗病毒干擾素  (4)基因是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
                    
一、選擇題
1.將抗蟲棉的基因導入到受體細胞后,發(fā)生了如下過程:
此過程中用到的條件包括(  )
①DNA解旋酶 ②DNA聚合酶 ③DNA連接酶 ④限制酶 ⑤RNA聚合酶 ⑥4種核苷酸 ⑦5種核苷酸 ⑧8種核苷酸
A.②⑤⑥  B.①⑤⑥  C.①⑤⑦  D.④⑤⑥
答案:B 
2.下列關于基因工程應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基因治療就是把缺陷基因誘變成正常基因
B.基因診斷的基本原理是DNA分子雜交
C.一種基因探針能檢測水體中的各種病毒
D.原核基因不能用來進行真核生物的遺傳改良
答案:B
3.中國新聞網報道,阿根廷科學家近日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頭攜帶有兩個人類基因的牛,因此有望生產出和人類母乳極其類似的奶制品。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①該技術將導致定向變異 ②DNA連接酶將目的基因與運載體黏性末端的堿基對連接起來 ③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序列可為合成目的基因提供資料 ④受精卵是理想的受體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轉基因導致的變異都屬于定向變異。DNA連接酶連接起來的是目的基因和運載體黏性末端的磷酸和脫氧核糖之間的磷酸二酯鍵,而不是堿基對之間的氫鍵。由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序列可逆推出相應mRNA可能的堿基序列,進而為人工合成目的基因提供資料。動物的受精卵具有全能性,是理想的受體。
答案:D
4.下列有關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內切酶的描述,錯誤的是(  )
A.一種限制性內切酶只能識別一種特定的脫氧核苷酸序列
B.限制性內切酶的活性受溫度的影響
C.限制性內切酶能識別和切割RNA
D.限制性內切酶可從原核生物中提取
答案:C
5.關于下圖DNA分子片段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限制性內切酶可作用于①處,解旋酶作用于③處
B.②處的堿基缺失導致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C.把此DNA放在含15N原料的培養(yǎng)液中復制2代,子代DNA中含15N的DNA占3/4
D.該DNA的特異性表現(xiàn)在堿基種類和的比例上
答案:A
6.(雙選)用基因工程技術可使大腸桿菌合成人的蛋白質。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常用相同的限制性核酸內切酶處理目的基因和質粒
B.DNA連接酶和RNA聚合酶是構建重組質粒必需的工具酶
C.可用含抗生素的培養(yǎng)基檢測大腸桿菌中是否導入了重組質粒
D.導入大腸桿菌的目的基因一定能成功表達
解析:目的是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便于目的基因和質粒的連接;限制酶和DNA連接酶是構建重組質粒時所必須的工具酶;用含抗生素的培養(yǎng)基檢測大腸桿菌中是否導入了質粒或重組質粒,是利用了質粒上有標記基因(即抗生素抗性基因);即使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也不一定能復制、轉錄、翻譯(表達),所以基因工程的最后步驟才是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
答案:BD
7. (雙選)科學家通過基因工程的方法,能使大腸桿菌產生人的胰島素。以下敘述中正確的是 (  )
A.大腸桿菌常不能表達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島素
B.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后一定能表達
C.DNA連接酶和限制酶都是構建重組質粒所必需的工具酶
D.不同的限制酶處理目的基因和質粒產生的黏性末端一定不能互補配對
解析:由于細菌中不含有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等細胞器,所以合成的蛋白質是沒有生物活性的;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后不一定表達,所以要進行目的基因的檢測和鑒定;DNA連接酶和限制酶在將目的基因和運載體結合時起重要作用;不同的限制酶識別的序列不完全相同,但切出的黏性末端有可能是互補配對的。
答案:AC
二、非選擇題
8.在培育轉基因植物的研究中,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常作為標記基因,只有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細胞才能在卡那霉素培養(yǎng)基上生長。下圖為獲得抗蟲棉的技術流程。請據圖回答:
(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四個步驟:提取目的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使運載體與該抗蟲基因連接,A過程中首先應使用__________進行切割。假如運載體被切割后,得到的分子末端序列為AATTCG,則能與該運載體連接的抗蟲基因分子的末端是(  )
A.GCTTAA B.TAATCC
C.CTTTAG D.AAATCT
(3)切割完成后,采用__________將運載體與該抗蟲基因連接,連接后得到的DNA分子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選)如果轉基因植物的花粉中含有毒蛋白,將引起的安全性問題包括(  )
A.生物安全 B.環(huán)境安全
C.食品安全 D.倫理道德問題
(5)來自蘇云金桿菌的抗蟲基因能在植物體內成功表達,說明蘇云金桿菌和植物等生物共用____________。
解析:(1)基因工程的四個步驟中,第二、四步分別是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2)切割目的基因時用限制酶,切割運載體時用同一種限制酶,切出的黏性末端必須是能夠完成堿基互補配對并且能連接在一起的。(3)目的基因和運載體結合時,用DNA連接酶催化該過程,形成的分子稱為重組DNA分子。(4)由于目的基因是導入植物中,所以不可能發(fā)生與人直接相關的倫理道德問題。(5)同一種基因在不同生物體內合成了相同的蛋白質,說明這些生物的密碼子與氨基酸的對應關系是相同的。
答案:(1)目的基因和運載體結合 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
(2)限制酶 A  (3)DNA連接酶 重組DNA分子
(4)ABC (5)一套遺傳密碼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1節(jié)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
1.下列敘述,不符合拉馬克進化學說的是(  )
A.拉馬克認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
B.生物的適應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C.器官廢而不用,就會造成形態(tài)上的退化
D.用進廢退獲得的性狀不可以遺傳給后代
答案:D 
2.每種生物都有很強的繁殖能力,但總是少量個體得以生存。達爾文對這一事實的解釋是(  )
A.過度繁殖       B.生存斗爭
C.適者生存 D.遺傳和變異
答案:B
3.在下列幾種簡式中,能較確切地說明達爾文進化論的是(  )
A.遺傳變異→生存斗爭→適者生存
B.環(huán)境變化→定向變異→去劣留優(yōu)
C.生存斗爭→用進廢退→適者生存
D.環(huán)境變化→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適者生存
解析:達爾文進化論中,強調了遺傳變異是不定向的,但沒能解釋遺傳的本質;生存斗爭是自然選擇的動力,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答案:A
4.(2014·佛山高一檢測)關于達爾文學說和拉馬克學說的區(qū)別正確的說法是(  )
A.達爾文學說認為環(huán)境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定向的變異
B.拉馬克學說認為不定向的變異是由動物的意愿決定的
C.達爾文學說認為變異后就能適應環(huán)境
D.拉馬克學說認為生物通過變異適應環(huán)境
解析:達爾文學說認為環(huán)境起選擇作用,變異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變異的個體才能適應環(huán)境,并得到保留。拉馬克認為生物的變異是定向的,生物體為了適應環(huán)境而產生相應的變異。前者的觀點是正確的,后者的觀點是錯誤的。
答案:D
5.雄鹿往往用鹿角作為爭奪配偶的武器,按照達爾文的觀點,現(xiàn)在的雄鹿鹿角發(fā)達的原因是(  )
A.代代經常使用的結果
B.繁殖后代的需要
C.變異朝著有利方向發(fā)展的結果
D.自然選擇的結果
答案:D
6. 細菌對各種抗生素的藥敏程度實驗方法如圖:將含有一定濃度不同抗生素的濾紙片放置在已接種被檢菌的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圍擴散,如果抑制生長,則在濾紙片周圍出現(xiàn)抑菌圈(圖中里面的圖),結果如下圖所示。
(1)衡量本實驗結果的指標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圖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__培養(yǎng)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對細菌進行處理,并測定細菌數量變化,如下圖所示:
①向培養(yǎng)基中加抗生素的時刻為__________點。
②細菌種群的進化是定向的,而變異是__________,細菌的抗藥性產生于環(huán)境變化之__________(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對細菌變異的作用不是“誘導”而是__________。
③盡管有抗藥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療由細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細菌種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衡量實驗的指標即對實驗結果的表述。本實驗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細菌的生長來表述實驗結果。(2)通過抑菌圈的大小來確定殺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殺菌力越強。(3)①抗生素會使細菌中不具抗性的個體大量死亡而數量下降,所以b點是使用抗生素的起點。②變異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選擇下進化是定向的,細菌的抗藥性在環(huán)境變化之前就已經產生了,自然選擇是性狀的選擇者,而不是誘導者。 ③在細菌種群中,含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畢竟只占少數。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2)B (3)①b ②不定向的 前 選擇  ③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占極少數
一、選擇題
1. 下列說法符合拉馬克進化觀點的是(  )
①食蟻獸的舌頭變得細長,是由于食蟻獸長期舔食螞蟻的結果
②比目魚的雙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由于長期臥伏于海底的緣故
③長頸鹿經常努力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的葉子,因此頸和前肢都變得很長
④鼴鼠由于長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縮、退化
⑤病菌抗藥性的不斷增強是由于抗生素對病菌的抗藥性變異定向選擇并逐漸積累的結果
A.①②③ B.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2.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正確理論是(  )
①環(huán)境改變使生物產生適應性的變異
②能夠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③變異是不定向的
④變異是定向的
⑤變異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積累可以產生出生物的新類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答案:B
3.1937年,某人把原產丹麥和德國的白三葉草移到瑞典栽培,這里的氣候比較寒冷。最初白三葉草莖、葉的單位面積產量很低,但經過若干年后,產量顯著提高。人們對這一事實做出以下幾點解釋,其中不符合達爾文學說的是(  )
A.不耐寒的個體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個體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葉草在生長過程中逐漸適應了新的環(huán)境
D.這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
解析:白三葉草本身存在抗寒個體的變異,環(huán)境(氣候比較寒冷)使抗寒個體得以生存并繁衍,從而使耐寒性狀在后代中積累和加強。不耐寒的個體在與無機環(huán)境的斗爭中被自然淘汰。故A、B、D是正確的。而C的解釋完全是拉馬克“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理論的再現(xiàn),與達爾文學說不符。
答案:C
4.下列對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具有挑戰(zhàn)性的事實是(  )
A.常刮大風的海島上生活著大批無翅昆蟲
B.長期使用殺蟲劑,不但沒有消滅害蟲,害蟲的抗藥性反而越來越強
C.化石研究表明,云南澄江地區(qū)寒武紀地層中大量新物種的產生大約只用了200萬年,這在幾十億年生物進化史上只能說是“一瞬間”
D.研究發(fā)現(xiàn),人與其他哺乳動物之間相同的基因非常多,不同的基因只是少數
解析:達爾文強調物種形成都是漸變的結果,不能很好地解釋物種大爆發(fā)等現(xiàn)象。
答案:C
5.科學家對某一種蟹的體色深淺進行了研究,結果如圖所示。不同體色的蟹的數量不同,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差別呢?下列解釋中最合理的是(  )
A.中間體色與環(huán)境顏色相適應,不易被天敵捕食
B.深體色和淺體色的個體繁殖能力弱
C.深體色和淺體色的個體食物來源太少
D.中間體色是新形成的一種適應性更強的性狀
解析:蟹的體色有多種表現(xiàn)型是生物變異的結果,優(yōu)勢性狀的出現(xiàn)不是新形成的適應性更強的性狀。中間體色的個體數目明顯占優(yōu)勢是因為與環(huán)境相適應(容易獲得食物,不易被天敵捕食等),某種性狀的生物個體數目少不是某一固定因素造成的。
答案:A
6.(雙選)在北極的一個山脈中,原始的狼已經在體格和生活習性上進化成不同的亞種,其中一種狼的體重較輕,四肢發(fā)達而靈活,以獵鹿為主;另一種狼的體重較重,足短而力強,常常攻擊羊群。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狼的性狀分歧與自然選擇無關,只是變異的結果
B.上述現(xiàn)象說明自然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爭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間進行著相互選擇
D.自然選擇使生物學第一次擺脫了神學的束縛,走上了科學的軌道
解析: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生物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答案:AB
7. (雙選)最近幾年由于患者濫用抗生素,導致病菌對抗生素的抗性不斷增強,下列能科學地解釋病菌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原因的是 (  )
A.使用抗生素的劑量不斷加大,誘導病菌向抗藥能力增強方向變異
B.抗生素對病菌進行自然選擇,導致生存下來的病菌個體都是抗藥能力強的
C.大劑量的使用抗生素,把抗藥性差的個體都淘汰掉了
D.長期使用抗生素,使得病菌種群的抗藥個體越來越多,不抗藥的個體越來越少
解析:病菌中原含有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經抗生素作用后,抗藥性強的個體得到了保留,并不斷繁殖,抗藥性強的個體越來越多,而不具有抗藥性的個體越來越少。
答案:BD
二、非選擇題
8.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解釋狼的兇狠、善跑、狡猾、貪婪的進化過程。
(1)狼的種群中存在著不同的個體,如跑得慢一些、跑得快一些、狡猾機靈些、行動呆板遲鈍些,說明這些變異是__________的。
(2)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食物變得稀少,兇狠、善跑、貪婪的個體容易得到食物,能夠生存和繁殖,這樣,環(huán)境和食物對狼起了__________作用,而這種作用是____________的。
(3)狼的兇狠、善跑、狡猾、貪婪的進化,是通過狼與種內、種間以及環(huán)境條件的__________來實現(xiàn)的,因而它能適應環(huán)境,這就是__________。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自然選擇學說的理解和應用。狼兇狠、善跑、狡猾、貪婪,但也存在一些跑得慢的、行動呆板遲鈍的,這些個體會被淘汰,說明了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但通過定向的自然選擇,即生物與環(huán)境的生存斗爭,適應環(huán)境的個體保留下來并大量繁殖。
答案:(1)不定向 (2)選擇 定向 (3)生存斗爭
適者生存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第2節(jié)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與生物進化
1.現(xiàn)代進化論(達爾文主義)主要是在哪個層次上研究進化機理的(  )
A.分子 B.細胞 C.個體 D.種群
答案:D
2.據調查得知,某小學的學生中基因型及比例為XBXBXBXbXbXbXBYXbY=44%5%1%43%7%,則Xb的基因頻率為(  )
A.13.2% B.5% C.14% D.9.3%
解析:根據公式:
==9.3%。
答案:D
3.種群是生活在一定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種群中的個體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遞給后代。下列敘述中正確的一組是(  )
①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導致生物進化  ②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 ③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只與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有關 ④種群通過個體的進化而進化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解析:種群中基因頻率發(fā)生了變化,一定發(fā)生了生物的進化;自然選擇會使種群發(fā)生定向改變,而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不只來自于自然選擇,還有可能是基因突變等原因;種群才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答案:B
4.某工廠男女職工各100人,調查顯示,女性色盲2人、攜帶者9人;男性患者8人。這個群體中色盲基因的頻率為(  )
A.9.5% B.7.25% C.7% D.10.5%
解析:根據公式:=×100%=7%
答案:C
5.如圖所示,最早生活在這個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的群體由于屏障(水)的阻礙,已經分離為兩個獨立的群體。如果群體A經歷了長期生活環(huán)境的劇烈變化,而群體B的環(huán)境沒有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則群體A的進化速度將可能是(  )
A.比群體B快 B.比群體B慢
C.與群體B相同 D.停止進化
解析:環(huán)境變化越劇烈,生物的進化速度越快。
答案:A
6.已知蝸牛殼上有條紋與無條紋的性狀是由一對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員調查了某地區(qū)的1 000只蝸牛,對存活的個體數和被鳥捕食后剩下的蝸牛空殼數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如下表所示。請分析回答:
有條紋(顯性)
無條紋(隱性)
合計
存活個體數
178
211
389
空殼數
332
279
611
合計
510
490
1 000
(1)在這1 000只蝸牛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______;如果Aa的基因型頻率為42%,則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______________。
(2)根據表中數據推斷,殼上__________(選填“有條紋”或“無條紋”)的蝸牛更易被鳥捕食。經多個世代后,該種群中a基因的基因頻率將會______________選填(“增大”或“減小”),這種基因頻率的改變是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現(xiàn)的。
解析:(1)無條紋的個體的基因型為aa,其基因型頻率為490/1 000×100%=49%;如果Aa的基因型頻率為42%,則a的基因頻率為=純合子+1/2雜合子=49%+1/2×42%=70%。(2)根據空殼數所占的比例發(fā)現(xiàn)有條紋的更容易被鳥類捕食,所以該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會增大,基因頻率的變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答案:(1)49% 70% (2)有條紋 增大 自然選擇
一、選擇題
1.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單倍體育種能定向改造生物
B.病毒進化的原材料可來自染色體變異
C.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
D.新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是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
解析:定向改造生物的是基因工程育種;病毒無染色體;新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是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和隔離。
答案:C
2.在一個種群中隨機抽出一定數量的個體,其中,基因型為BB的個體占18%,基因型為Bb的個體占70%,bb的個體占12%,那么基因B和b的頻率分別是(  )
A.18% 82% B.36% 64%
C.53% 47% D.76% 24%
答案:C
3.某學校男女生比例為11,紅綠色盲患者占0.7%(患者中男女=21),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表現(xiàn)型正常)占5%,那么該校學生中 Xb的頻率是(  )
A.3.96%  B.3.2%  C.2.97%  D.0.7%
解析:設該校共有學生2 000人,則男生1 000人,女生1 000人。由題干可知:紅綠色盲患者占2 000×0.7%=14人,其中色盲男生14×2/3≈9人,女生14×1/3≈5人;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2 000×5%=100人(全為女生),根據公式:
=×100%=3.96%
答案:A
4.(2014·茂名高一檢測)某植物種群中,r基因純合的個體不能存活。已知該種群的基因型分別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它們的基因型頻率依次為30%、20%、20%、10%、10%、10%。計算Y和y的基因頻率依次為(  )
A.55%和45% B.45%和55%
C.27.5%和22.5% D.22.5%和27.5%
解析:由于基因頻率是該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數的比例,而與非等位基因無關,YY占40%,Yy占30%,yy占30%,所以Y的基因頻率為40%+30%×1/2=55%,y的基因頻率為45%。
答案:A
5.果蠅長翅與殘翅是一對相對性狀,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現(xiàn)有純種殘翅果蠅和純種長翅果蠅雜交,F(xiàn)1全為長翅。F1自由交配產生F2。將F2中的長翅果蠅取出,讓其自由交配,后代中長翅果蠅與殘翅果蠅的比例為(  )
A.11 B.21 C.31 D.81
解析:由題干“F1全為長翅”可知,長翅對殘翅為顯性,設控制長翅的基因為A,殘翅基因為a。
畫遺傳圖解:
取出F2中的長翅果蠅,則AA占1/3,Aa占2/3,在自由交配的情況下,只有2/3Aa×2/3Aa才產生殘翅(aa),占2/3×2/3×1/4=1/9。故長翅占8/9,兩者比例為8∶1。
答案:D
6.(雙選)下列關于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與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基因型頻率的改變說明物種在不斷進化
B. 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體中色盲的基因頻率大于女性群體
C. 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體中純合子基因型頻率越來越大
D. 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之和為1
解析:生物進化的標志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而非基因型頻率改變。基因型的頻率是按群體進行的,男性中Xb的基因頻率=女性中Xb的基因頻率。
答案:CD
7. (多選)如圖表示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變化后某個種群中A和a基因頻率的變化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Q點表示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A控制的性狀更加適應環(huán)境
B.P點時兩曲線相交,此時A和a的基因頻率均為50%
C.該種群中雜合子的比例會越來越高,逐漸取代純合子
D.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fā)生定向改變
解析:某個基因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說明該基因控制的性狀對環(huán)境有較強的適應性。A和a的基因頻率之和為1,P點時兩曲線相交,表示兩者的頻率相等,所以此時A和a的基因頻率均為50%。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fā)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雖然A的基因頻率逐漸增大,但AA、Aa中并非Aa的生存能力更強,因此不一定會出現(xiàn)“該種群中雜合子的比例會越來越高,逐漸取代純合子”的現(xiàn)象。
答案:ABD
二、非選擇題
8.寄生在某種鳥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會造成鳥的羽毛失去光澤和尾羽殘缺不全,影響雄鳥的求偶繁殖。
(1)若該種群中對羽虱具有抵抗力的個體AA和Aa分別占20%和40%,則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________。
(2)甲圖是該種群一段時間以后相關基因頻率的變化趨勢,由圖可知__________(填數字)代表A基因頻率的變化,__________(填數字)代表a基因頻率的變化。
(3)研究者認為雄鳥能否吸引雌鳥到它的領土筑巢,與雄鳥尾羽長短有關,為了驗證這個觀點,做了如下實驗,結果如乙圖所示。
①將若干只尾羽長度相似且生長狀況一致的雄鳥均分成A、B、C三組,B組雄鳥的尾羽不做任何處理,作為對照。將__________組雄鳥的尾羽剪短,把剪下來的尾羽用黏合劑粘在另一組雄鳥的尾羽上。給三組雄鳥帶上標志后放歸野外進行觀察。
②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的基因頻率=aa的基因型頻率+1/2Aa的基因型頻率=(1-20%-40%)+1/2×40%=60%。(2)對羽虱有抵抗能力的A的基因頻率會不斷上升,所以用曲線1表示,a的基因頻率下降則用曲線2表示。(3)由于三組鳥的尾羽起始長度是相同的,若將A組的尾羽剪下并用黏合劑粘在另一組雄鳥的尾羽上,給三組雄鳥帶上標志后放歸野外進行觀察,則長尾羽的雄鳥更能吸引雌鳥到它的領土筑巢。
答案:(1)60% (2)1 2  (3)①A  ②長尾羽的雄鳥更能吸引雌鳥到它的領土筑巢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二、隔離與物種的形成
1.馬和驢雜交的后代騾子不育的原因是(  )
A.馬與驢的染色體不能共存
B.馬與驢的遺傳物質有本質上的不同
C.染色體不完整
D.減數分裂時染色體聯(lián)會紊亂
答案:D
2.(2014·汕尾高一檢測)下列符合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是(  )
A.物種的形成可以不經過隔離
B.生物進化過程的實質在于有利變異的保存
C.基因突變產生的有利變異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D.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
解析:物種的形成可以不經過地理隔離,但必須要有生殖隔離;生物進化過程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生物進化的方向由自然選擇決定。
答案:D
3.據東方網消息,日本東京大學醫(yī)學院人類遺傳學教授對比人體6號染色體的基因組的研究表明,日本人祖先可能源自朝鮮半島。下面對此研究的分析正確的是(  )
A.這項研究表明,日本人和朝鮮人是兩個不同的人種
B.這項研究表明,日本人種群發(fā)生了進化,而朝鮮人則沒有
C.日本人和朝鮮人不是兩個物種,因此他們的基因庫是相同的
D.這兩個種群有地理隔離,但沒有生殖隔離
                  
答案:D
4.有關種群和物種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同一種群的個體間可以相互交配并產生后代,同一物種的個體間也能相互交配并產生后代
B.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物種是繁殖的基本單位
C.種群的基因頻率總是在不斷變化發(fā)展,物種的基因頻率往往保持不變
D.種群基因庫的基因和物種基因庫的基因是一樣的
答案:A
5.關于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生殖隔離不一定是地理隔離的必然結果
B.地理隔離的兩個種群,如果人為地放在一起,一定不能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
C.生殖隔離產生的關鍵原因是種群基因庫的差異
D.不同的物種之間一定具有生殖隔離
解析:不經過地理隔離也可能產生生殖隔離;存在地理隔離的兩個種群,如果環(huán)境條件相差不大,也可能不會導致生殖隔離;地理隔離的兩個種群仍然屬于同一個物種,若人為地放在一起,由于不存在生殖隔離仍能產生可育后代。
答案:B
6.達爾文發(fā)現(xiàn)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島的不同島嶼上生活著15種龜類(簡稱島龜),它們形態(tài)各異,食性和棲息場所也各不相同,但它們都保留著南美大陸西海岸陸地龜類的痕跡(簡稱大陸龜),研究發(fā)現(xiàn)這15種島龜就是由大陸龜進化而來的。甲圖是描述島龜演化的模型,請分析回答:
(1)大陸龜剛開始分布到甲、乙兩島時,島嶼之間遼闊的海洋相當于__________隔離;每個島上的環(huán)境都不同,所以__________的方向也不同,導致進化方向產生差異。
(2)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__________。經過長期進化,分布在不同海島上的島龜的基因庫發(fā)生很大的差異,最終建立________________隔離,標志著兩個新物種島龜1和島龜2的形成。
(3)島龜腳趾的連趾(ww)和分趾(WW、Ww)是一對相對性狀,若人為將島龜1遷入乙島,追蹤調查50年間W和w的基因頻率變化如乙圖,則乙島上的島龜1是否發(fā)生了進化__________(選填“是”或“否”),說明上述性狀中__________更適應乙島的環(huán)境。
解析:(1)當同一物種分開形成兩個種群時,兩者之間存在的是地理隔離;由于每個島上的環(huán)境不同所以自然選擇的方向也不同,從而導致進化的方向也不同。(2)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為種群,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最終達到了生殖隔離,標志著兩個新物種的形成。(3)通過乙圖中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分析,島龜發(fā)生了進化;種群基因頻率變大的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狀是適應環(huán)境的。
答案:(1)地理 自然選擇 (2)種群 生殖  (3)是 連趾
一、選擇題
1.科學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體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號和第9號染色體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組酵母菌能存活,未見明顯異常,關于該重組酵母菌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還可能發(fā)生變異
B.表現(xiàn)型仍受環(huán)境的影響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遺傳多樣性
D.改變了酵母菌的進化方向
答案:D 
2. 有關生物進化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物種是繁殖的基本單位
B.種群的基因庫一定隨著個體的死亡而逐漸變小,直至消失
C.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是生物進化的本質
D.達爾文進化理論不能正確解釋“寒武紀大爆發(fā)”等現(xiàn)象
答案:D 
3.根據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進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適應能力越強
B.捕食者的存在對被捕食者是有害無益的
C.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的定向改變
D.不同種群間基因庫的差異是產生生殖隔離的根本原因
答案:D
4. 下列有關物種形成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自然選擇可以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因而可能導致新種的形成
B.突變和基因重組可以使種群產生定向變異,因而可能導致新種的形成
C.經過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能導致物種形成
D.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最后出現(xiàn)生殖隔離,而導致物種的形成
答案:B
5.(2014·汕尾高一檢測)下列有關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突變和重組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
B.只有種群基因庫產生差別從而導致生殖隔離的出現(xiàn),才標志生物在進化
C.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就能產生生殖隔離
D.新物種產生量小于現(xiàn)有物種滅絕量是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解析: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生物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不一定產生生殖隔離;如果物種滅絕的數量多,而新物種產生的數量少,就會使生物多樣性下降。
答案:D
6.(雙選)下列有關遺傳和進化問題的敘述,正確的有(  )
A.遺傳和變異是進化的基礎,通過遺傳使控制性狀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延續(xù)和傳遞
B.根據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推知,基因重組是生物進化的主要原因
C.地理隔離可阻止種群間的基因交流,種群基因庫間的差異導致種群間產生生殖隔離
D.自然選擇、基因重組、突變,都會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
答案:AC
7.(雙選)下列有關遺傳和進化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某種群中若A的基因頻率在一段時間后由0.4增加到0.6,a的基因頻率由0.6下降到0.4,因為無新基因產生,可認為該種群沒進化
B.水稻(2n=24)一個染色體組有12條染色體,水稻的基因組有13條染色體
C.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其實質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基因突變產生等位基因,基因重組形成多種基因型,使種群出現(xiàn)大量的變異
答案:CD
二、非選擇題
8. 登革熱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時將病毒傳染給人,可引起病人發(fā)熱、出血甚至休克。科學家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傳播。
(1)將S基因轉入蚊子體內,使蚊子的唾液腺細胞大量表達S蛋白,該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熱病毒的復制。為了獲得轉基因蚊子,需要將攜帶S基因的載體導入蚊子的________________細胞。
如果轉基因成功,在轉基因蚊子體內可檢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科學家獲得一種顯性突變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純合的雄蚊(AABB)與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xiàn)1群體中A基因頻率是________________,F(xiàn)2群體中A基因頻率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將S基因分別插入到A、B基因的緊鄰位置(如圖),將該純合的轉基因雄蚊釋放到野生群體中,群體中蚊子體內病毒的平均數目會逐代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受精卵  S基因 由S基因轉錄的mRNA S蛋白
(2)50% 60%  (3)下降  群體中S基因頻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達的蛋白質可以抑制蚊子體內病毒的繁殖
生物·必修 2(人教版)
三、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1.昆蟲的保護色越來越逼真,它們天敵的視覺也越來越發(fā)達,結果使雙方都沒有取得明顯的優(yōu)勢。這說明(  )
A.自然選擇不起作用
B.雙方在斗爭中不分勝負
C.雙方相互選擇共同進化
D.雙方都在為生存而進化
答案:C
2.(2014·云浮高一檢測)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包括生物與生物和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影響
B.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C.細菌在接觸青霉素后會產生抗藥性的突變個體,青霉素的選擇作用使其生存
D.絲蘭蛾細長的吸管式口器與絲蘭的細長花矩是它們長期共同進化形成的相互適應特征
解析:生物的共同進化包括生物與生物和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影響;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變異是不定向的,細菌在接觸青霉素之前就存在青霉素的抗性基因,青霉素對細菌進行了選擇;絲蘭蛾細長的吸管式口器與絲蘭的細長花矩是相互選擇的結果。
答案:C
3.下列關于共同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具有細長的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蟲為細長花矩的蘭花傳粉
B.獵豹吃掉斑馬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宏觀上起到促進該種群發(fā)展的作用
C.最早出現(xiàn)的生物是厭氧的單細胞生物,它們生活在海洋中
D.共同進化在不同種生物之間有密切關系,與無機環(huán)境的變化無關
答案:D
4.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基因的多樣性 B.蛋白質的多樣性
C.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 D.自然選擇的多樣性
答案:A
5.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為 (  )
A.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B.自然選擇
C.共同進化 D.地理隔離
答案:C
6.現(xiàn)有G、H、Q、W、X五個有親緣關系的物種,它們的進化歷程及親緣關系如圖所示:
(1)圖中五個物種中,基因庫相似程度最高的兩個物種最可能是________。
(2)由共同祖先進化形成上述五個不同物種的外部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3)H、W兩種物種都生活在海洋中,體形都為紡錘形的事實能夠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W物種在它所生存的環(huán)境中將會進化嗎?____________,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基因庫相似程度越高的生物應是親緣關系越近的物種。(2)物種的形成需要經過隔離,一個物種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生存時,必然受到環(huán)境的自然選擇。(3)這是一種趨同進化現(xiàn)象,是相同環(huán)境定向選擇的結果。(4)生物是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在不斷進化的。
答案:(1)X、Q (2)自然選擇 隔離 (3)自然選擇是定向的(環(huán)境對生物的選擇是定向的) (4)會 生物在繁衍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可遺傳的變異,W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也會發(fā)生不斷的變化
一、選擇題
1.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  )
A.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
B.自然界中種群的基因頻率一定會發(fā)生變化
C.生殖隔離一定是地理隔離的結果
D.種群中產生的變異是定向的
答案:B
2.某地區(qū)共同生活著具有捕食關系的甲、乙兩種動物,兩者的個體數長期保持穩(wěn)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乙物種的滅絕必然導致甲物種的滅絕,反之亦然
B.在長期進化中,甲、乙兩物種必然互為選擇因素
C.甲物種基因的突變必然導致乙物種基因的突變,反之亦然
D.甲、乙個體數的長期穩(wěn)定說明兩個種群的基因頻率沒有改變
答案:B 
3.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生物的進化可導致物種多樣性的形成
B.人類對生物的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無影響
C.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變異多樣性
D.最早登陸的生物是適應陸地生活的原始的兩棲類
答案:A
4.下列關于生物多樣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個體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三個層次的內容
B.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共同進化的結果
C.物種的滅絕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D.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新物種形成的過程
解析: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三個層次;物種的滅絕說明該生物不適應環(huán)境,被新物種代替;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進化的結果。
答案:B
5.若由P一定能推理得出Q,則下列選項符合這種關系的有(  )
A.P表示遵循基因分離定律,Q表示遵循基因自由組合定律
B.P表示生物發(fā)生了進化,Q表示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C.P表示某生物發(fā)生了基因突變,Q表示該生物性狀改變
D.P表示細胞質遺傳,Q表示沒有性狀分離
答案:B
6.(雙選)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描述錯誤的是(  )
A.基因突變的方向和環(huán)境之間沒有明確的因果關系
B.自然選擇的對象是生物的基因型,不決定新基因的產生
C.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隔離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
D.共同進化指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進化,不包括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答案:BD
7. (雙選)關于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也認同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B.生物的共同進化都是通過無機環(huán)境對生物的不斷選擇來完成的
C.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意味著生物進化,但不一定就形成新物種
D.捕食者的存在往往有利于增加物種的多樣性
解析:達爾文的學說認為生物進化的單位是個體而不是種群;生物共同進化包含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選擇;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意味著生物的進化,而生殖隔離的形成標志著新物種的形成;捕食者的存在促進了生物的相互選擇和共同進化。
答案:CD
二、非選擇題
8.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xiàn)了原始生命,當時地球表面沒有游離的氧,但存在大量的有機物。在距今31億年時,地球上出現(xiàn)了微生物A,由于這種生物的出現(xiàn),使地球上的大量有機物被消耗掉。到距今25億年時,生物B的出現(xiàn)使大氣中的含氧量逐漸增多,以后經過漫長的年代,形成了生物C、D、E等,經測定,它們的細胞內都含有一種叫做細胞色素C的物質(與有氧呼吸有關)。
(1)原始生命的新陳代謝類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種A和物種B在代謝方式上的根本區(qū)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種D的異化作用類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種A和B可能是__________生物,物種C可能是__________生物。(“原核”或“真核”)
答案:(1)異養(yǎng)厭氧型 (2)能否利用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3)需氧型 (4)原核 真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平市| 新津县| 景洪市| 叶城县| 深圳市| 贵州省| 惠州市| 华坪县| 离岛区| 涿州市| 越西县| 通河县| 漠河县| 改则县| 郸城县| 盖州市| 色达县| 襄垣县| 安阳县| 玛纳斯县| 大埔县| 西藏| 太仓市| 宁德市| 庄浪县| 科技| 大名县| 静海县| 临汾市| 西城区| 锡林郭勒盟| 柘荣县| 新闻| 连山| 威远县| 阿鲁科尔沁旗| 兴义市| 石泉县| 深泽县| 鹤岗市| 虎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