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單元 認識11-20各數(一)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動中,初步感知計數單位“一”和“十”,知道 10個一是1個十;初步認識數位,知道“個位”和“十位”;會正確讀、寫11~20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或兩個十)組成的;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能正確口算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2.使學生經歷數數和用數描述簡單生活現象的過程,體會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初步的估計意識,發展數感。3.使學生在認數活動中,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二)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本單元主要教學得數在10以內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教學內容及其前后聯系如下:這部分教學內容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認識“10個一是1個十”,通過數數掌握 11~20各數的順序及讀法;第二段,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學習寫數;第三段,應用11~20各數的組成,探索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此外,教材還安排了練習十。本單元第一次出現計數單位“一(個)”和“十”,第一次提出“10個一是1個十”,并初步接觸計數器上的個位、十位。這是學生數概念形成過程中的一次重要突破, 也是學生進一步認識100以內的數乃至更大的數的基礎。因此,讓學生掌握好這部分內容對后續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是11~20各數的讀法和寫法。因為掌握讀、寫方法的前提是正確理解數的含義、順序和組成,而掌握了讀、寫方法又能反過來促進對數的含義、順序和組成等知識的理解。教學的難點是寫11~20各數,這是由于11~20各數是由十和幾合起來的(其中20是兩個十),要用兩個數字才能表示一個數,而讀數中的“十”又只用數字“1”在十位上表示,學生容易發生錯誤。要使學生正確掌握11~20各數的讀法和寫法,必須先讓學生理解相關各數里有幾個十和幾個一。所以,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初步領會“個位”和“十位”的含義。教材在編排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數經驗。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學生已經接觸過一些比10大的數,而且不久前又認識了10以內的數。教材把學生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和認數經驗作為十分重要的課程資源,組織相應的認數活動。例如,在認識了“10個一是1個十”后,直接要求學生清楚地擺出12根小棒,啟發他們想到“擺1捆再添2 根”的方法;初步學會用小棒擺十幾之后,又鼓勵學生思考“19根添上1根是多少根”,從而通過自身努力突破數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2.注重操作活動在認數中的作用。一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大量的操作活動有利于學生把新知識自覺納人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因此,本單元教材特別注重操作活動,引領學生由具體到抽象,逐步認識11~20各數。教材按照“擺小棒數數、 讀數——用計數器表示數——寫數”的順序安排學生的認數活動,讓學生充分經歷數小棒和用計數器表示數的操作活動,突出把“十”作為一個計數單位,使學生從不同角度直觀地了解11~20各數都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或兩個十)組成的,從而形成良好的數感。3.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算法。在認識了11~20各數之后,引導學生應用數的組成知識,自主探索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算出得數,既為學生提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又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11~20各數的含義。4.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教材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數數、估計、操作、游戲等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幫助他們切實感知11~20各數。例如,抓一把小棒,數數有多少根;拿出數學書,先數出10張,看看有多厚,再數出20張,看看有多厚;先按順序在直線上填數,再說說“18接近10,還是接近20”;先在卡片上寫一個數,再引導同伴猜出這個數,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生對有關各數的感知,又提高了學生用數描述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把對學生數感的培養落到了實處。(三)評價建議對本單元知識技能學習情況的評價應圍繞以下幾個要點進行:知道10個一是1個十、2個十是20;知道個位、十位,能認、讀、寫11~20各數;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知道11~20各數的組成,能正確口算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評價時,主要應依據學生在各種學習活動中的表現,也要參考學生書面作業的情況。此外,還應適當關注學生能否合理使用20以內的數描述生活中常見的數量或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事情,能否嘗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認數及解決實際問題活動中的思考過程,對認數及相關數學活動是否感興趣,能否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是否具有與同伴合作的主動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