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學案(含答案)高中政治人教統編版必修四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學案(含答案)高中政治人教統編版必修四

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探索認識的奧秘
單元概述
本單元我們主要復習的核心問題有: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進而明確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掌握實踐、認識、真理,提高利用唯物主義認識論正確認識現實問題的自覺性和能力,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課標要求
1.2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闡述認識運動的辯證發展過程。
單元目標
1.研讀文本,構建以“探索認識的奧秘”為核心的思維導圖,總結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增強理論自信。
2.結合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情境及高考題,探究如何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樹立正確的真理觀。
3.對本單元內容進行重構,總結體現類題目解題方法,結合高考題寫出備考的3條措施。
學習導航
單元議題:認識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學習進程 學習任務設計 學習活動實施 學習領導力提升
整體建構 (2課時) 構建以“探索認識的奧秘”為核心的思維導圖
以“探索認識的奧秘”為核心,構建本單元思維導圖。小組交流展示,并補充完善思維導圖。 活動1:研讀教材,構建導圖。 學生自主構建以“探索認識的奧秘”為核心的思維導圖,并分享交流。
探究遷移 (3課時) 從認識論角度透視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借助具體情境,探究如何堅持實踐第一觀點。 體驗高考題,對知識進行再運用,總結規律方法,為高考應考做準備。 活動2:探索認識奧秘。 1.運用認識論知識對時政材料詳細分析,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提高自主探究及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3.鍛煉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應用能力。 4.提升對知識的再運用能力,形成高階思維。
拓展過關 (2課時)
完成單元過關自主檢測題,糾錯反思總結提升。 方案A:時評寫作 方案B:單元評測 1.小組長組織成員單元核心概念自我達標。 2.個人自我拓展,體現選擇性。
【學習目標】
1.構建以“探索認識的奧秘”為核心的思維導圖,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第一的觀點。
2.交流展示思維導圖,列出知識清單,人人達標,歸納并總結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學習過程】
活動1:研讀教材,構建導圖
要求:
①思考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寫出關鍵詞,并根據這些關鍵詞的內在邏輯構建思維導圖。
②小組交流展示,并補充完善思維導圖:
(
構建以
“探索認識的奧秘”
為核心的思維導圖

)
【學習目標】
1.結合新時代取得的成就,探究如何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樹立正確的真理觀。
2.借助271BAY及高考題,自主歸納說明類、措施類題型題路及規律方法,轉變思維方式,實現自我突破。
【學習過程】
活動2:探索認識奧秘
【情境探究】
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從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國共產黨追逐夢想、砥礪前行,在苦難中鑄就輝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無不暗示著:每個時代最深的刻痕,總是奮斗者篤行的足跡。
從上海石庫門出發,走過贛水閩山的蜿蜒小道,跨過萬里長征的雪山草地,邁過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渡過浩浩蕩蕩的長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在付出巨大犧牲后,終于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忍饑挨餓、缺吃少穿,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畫上了句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櫛風沐雨,在攻堅克難中創造出了震憾世界的中國奇跡。今日之中國正以自信自立自強的巍然姿態屹立于世界東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遺愿正在祖國大地上生動呈現,中華民族偉大復頭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現在眼前。
2021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之年,民族復興事業將揭開新篇章……
“每個時代最深的刻痕,總是奮斗者篤行的足跡?!苯Y合材料,運用實踐及其特點的知識加以闡明。(8分)
2.(2019·浙江高考真題)為了滿足我國農業遙感監測中作物監測時效性要求高,監測內容多,數據要求高等需求,中國科學家做了大量研究,于2018年6月2日成功發射高分6號衛星。這顆衛星實現了空間分辨率與時間分辨率的優化組合,具有大范圍、重訪周期短、定量化探測等優勢,提升了我國天地一體化的對地觀測能力,可以為農業農村管理提供精準保障,是我國第一顆真正意義上的農業遙感衛星
結合材料,運用哲學相關知識,分析我國提升農業遙感監測水平是如何體現“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的。(6分)
3.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地說來,不論在變革自然或變革社會的實踐中,人們原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毫無改變地實現出來的事,是很少的。這是因為從事變革現實的人們,常常受著許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著科學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而且也受著客觀過程的發展及其表現程度的限制(客觀過程的方面及本質尚未充分暴露)。在這種情形之下,由于實踐中發現前所未料的情況,因而部分地改變思想、理論、計劃、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變的事也是有的。即是說,原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實際,部分錯了或全部錯了的事,都是有的。許多時候須反復失敗過多次才能糾正錯誤的認識,才能到達于和客觀過程的規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夠變主觀的東西為客觀的東西,即在實踐中得到預想的結果。但是不管怎樣,到了這種時候,人們對于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某一客觀過程的認識運動,算是完成了。
——摘自《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93-294頁
運用所學哲學知識,談談你對以上論述的理解。(7分)
4.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一百年前,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用真理的力量“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履之將傾”。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奮斗中,經歷千辛萬苦,克服千難萬險,終于找到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現代化建設道路,這就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辟出來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史積淀的基礎上、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開辟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百年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創新相統一,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著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結合材料,運用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的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是怎樣追求和發展真理的。(6分)
5.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 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50 周年紀念日。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從戈壁大漠飛向九天。“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打破超級大國對航天尖端技術的壟斷,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用自制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進一步夯實了國家安全發展基石。
航天發展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時代標志,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從“東方紅一號”到“東方紅五號”,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中國航天奮發圖強、砥礪奮進,不斷刷新高度,助力國家發展。航天科技成果大力轉化,“互聯網+衛星應用”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速,航天技術與產品服務助力脫貧攻堅,孕育了智慧城市、太空育種、太空制藥等新業態,產業經濟規模由百億量級躍升至千億量級。太空奏響的悠揚的《東方紅》成為激勵一代人最振奮的音符,極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中國航天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牢記初心使命,不畏艱險挫折,繼續追天攬月征程,共享和平美好太空。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探索認識的奧秘”的角度,分析材料中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8分)
【體驗高考】
1.(2018·全國卷Ⅱ·T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我國雜交水稻研發團隊長期不懈奮斗,持續創造,不斷挖掘水稻高產的潛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糧食生產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幾十年來,研發團隊奔走在試驗田和實驗室,解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一系列關鍵性難題。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育種;1989年,兩系法雜交水稻育種獲得成功;1997年,開啟了第三代超級雜交水稻育種研究,兼顧了三系法和兩系法育種的優點;2017年,創造了畝產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單產的最高記錄。
為助力國家水稻產業升級,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稻米的需求,團隊進一步確立了培育“量質齊升”稻種的攻關目標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適宜鹽堿地種植的“海水稻”試驗品種已經適應了5‰鹽度的海水灌溉。
作為水稻育種專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將全部精力傾注在雜交水稻事業上,他主持舉辦國際雜交水稻技術培訓班50多期,培訓來自亞、非、拉美3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學員,并多次到國外指導雜交水稻研究與生產。
我國雜交水稻研發推廣為什么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運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加以說明。
2.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抗擊新冠肺炎情過程中,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專家對醫療救治工作不斷進行分析、研判、總結,先后制修訂和發布7版新冠肺診療方案,為保衛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版方案較簡單,主要包括病原學點、病特點、病例定義、鑒別診斷、病例發現與報告治療等方面內容。第3版方案細化了中醫治療方案等內容。第7版方案増加病理改變內容,増補和調整臨床斷標準、治療方法和出院標準等,并納入無癥狀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等新發現,形成了包括13個方面內容的比較完整的診療。
中醫藥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彰顯了獨特的價值和魅力。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發揮中醫藥治未病、辨證施治、多點干預的獨特優勢,全程參與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蓋診過程的中醫診療規范和技術方案,在全國推廣使用,有效降低了發病率、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復期康復。中醫藥還走出國門助力全球抗疫,中方專家線上線下與日韓國、意大利、柬埔寨等國專家分享救治經驗,將新冠中醫藥診方案譯成英文并發布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與世界各國共享。
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工對新肺炎認識的發展,運用識論原理加以說明(12分)
3.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返回器攜帶月壤返回地球,標志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戰略畫上圓滿的句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從月球采樣回來的國家。時隔44年,人類再次獲得月球樣品。
嫦娥五號是我國復雜程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它成功實現了首次月而采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返回等多方面技術的突破和創新。嫦娥五號的采樣點選擇了月球緯度43度的風暴洋東北的玄武巖區域。全新的采樣區域,全新的樣品研究,對月球表面的風化作用、火山作用和區域地質背景、區域地質演化方面能作出很多科研貢獻。對本次月球樣品的后續科學研究,必將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
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的相關知識,說明科技創新對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作用。
【學習目標】
1.完善以 “探索認識的奧秘”為核心的思維導圖,核心理論人人達標。
2.全力以赴,限時完成訓練任務,運用認識論原理分析時政熱點情境。
3.對本單元內容進行重構,總結出哲學認識論題目解題方法,結合高考題寫出備考的3條措施。
【學習過程】
方案A:時評寫作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有其自身的歷史演進:
1987年的“沿海發展戰略”使經濟運行由國內循環擴大到國際循環;
1988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而首提“立足國內需求”;
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我國國際大循環的里程碑;
2006年由于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給我國經濟帶來了一些問題,我國國際大循環的思路轉向國內外循環相協調;
2020年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提出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的知識,請以“新發展格局的歷史必然性”為主題撰寫發言提綱。
(要求:觀點鮮明;知識運用準確、貼近;論述合乎邏輯,條理清晰;字數200以內。)(12分)
200
方案B:單元評測(一)
1.依托我國自主研制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恒星級黑洞,并提供了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該發現有望推動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這表明
①追求真理是永無止境的過程 ②認識都是真理和謬誤的統一
③實踐能為認識發展提供動力 ④人類認識的發展具有曲折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9年11月28日,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吳彤研究團隊依托我國自主研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恒星級黑洞,顛覆了人們對恒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對黑洞認知的顛覆表明
①真理在實踐中不斷超越和發展 ②科學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新的科學理論
③現代科技和探測手段推動了認識的發展 ④先進的實驗器材是開展科研實踐的基礎和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我國科研人員耿美玉團隊通過22年研究,對阿爾茨海默癥的發病機理得出全新認識,并據此研制出原創新藥,填補了該治療領域17年無新藥上市的空白。這說明
①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②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超越和推翻已有認識的過程 ③對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需要經歷一個漫長過程 ④認識是一個不斷克服謬誤并接近真理的過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青藏高原是我國最主要的三大湖泊區之一,受條件限制,關于青藏高原湖泊水深和水質的資料一直是空白。2020年3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考分隊對該地區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并鉆取多支湖泊巖芯,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由此可見
①實踐活動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的動力 ②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
③真理總是在推翻自我中不斷超越自身 ④對同一個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我國一直重視養老問題,根據不同階段的發展形勢,不斷修改和完善相關決策。從出臺推進養老服務業綱領性文件,到讓老齡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愈加完備,再到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中國式”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我國應對老齡化的腳步積極而穩健。從這一進程中可以看出
①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發展過程來說的 ②要堅持實踐與理論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③人類認識發展過程受到不同立場的限制 ④實踐產生的新問題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從此“小康”被用來詮釋中國現代化坐標上一個重要階段。從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過程體現了
A.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 B.認識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
C.真理通過不斷戰勝謬誤得到發展 D.認識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和發展
7.2020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產生時說:“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 上述論斷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①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 ②理論只能反映當前經濟事實人
③理論總是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 ④來源于現實的理論就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3·江蘇高考真題)正如當初無人能預測1450 年的印刷術、1750 年的蒸汽機、1950 年的晶體管會帶來何等影響,而今我們仍然無法預測3D 打印將在未來漫長的時間里如何改變世界。這說明
A.新陳代謝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
B.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C.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
D.通過實踐可以把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9.(2012·福建高考真題)在牛頓經典力學問世后的200多年時間里,許多科學家認為,整個宇宙都要服從這一“永恒定律”。20世紀初,愛因斯坦發現牛頓的運動定律只有在宏觀低速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牛頓力學的“永恒定律”神話被告打破。這啟示我們
A.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B.人們對同一確定對象會有多個真理性認識
C.對同一事物的判斷因人的主觀性而產生差異
D.真理適用于任何已知和確定的歷史條件和范圍
10.(2011·安徽高考真題)在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寶庫中,有許多言簡意賅的成語,凝結著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對成語的哲學寓意理解正確的有
①刻舟求劍——實踐是認識事物的基礎 ②畫龍點睛——重視解決主要矛盾
③見仁見智——真理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④胸有成竹——意識具有能動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1年2月10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按計劃實施近火捕獲制動,精準進入環火軌道,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成功實現“繞、著、巡”目標的第一步。3月4日,3幅由“天問一號”拍攝的高清火星影像圖發布,這顆承載人類最多想象的紅色星球的神秘面紗正慢慢被揭開。材料表明
①火星探測器延伸了人類認識器官,促進了對火星的認識
②對火星的認識取決于人們對火星運行規律的正確認識
③火星探測的最終目的是主體形成對客體的真理性認識
④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火星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在球類比賽中,基于高速攝像頭的鷹眼的使用可以避免裁判主觀判斷引起的爭議,但由于成本較高,在小級別賽事和日常訓練中難以推廣。研究人員開發了木基摩擦電傳感器,嵌入乒乓球桌面構建出智能乒乓球臺,幫助運動員和教練展開運動分析,促進科學訓練。這說明
①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②人類認識具有無限性和上升性 
③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④認識的內容和對象都是客觀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腦電波是大腦在思維活動時,大量神經元同步發生的突觸后電位經總和形成的生物電。科學研究發現,如果能夠通過一個設備精準捕捉并破譯腦電波,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控制指令,就可以實現“意念控制”。近年來,人類對此研究取得了一些實際成果,如應用于假肢控制的醫學康復領域。由此可見
①事物的自在聯系是人類實踐的產物 ?、谌藗兺ㄟ^實踐將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 
③實踐能夠推動認識不斷地向前發展  ④科學研究成果源于人類的好奇和興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升空后成功進入預定軌道,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順利將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首次載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與航空航天科研團隊經過一系列科學試驗驗證、突破關鍵技術是分不開的。材料表明
①人類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②實踐是具有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的活動
③關鍵技術的突破源于科研人員的夢想精神 ④經過實踐檢驗的認識能夠促進事物的發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歷史學界一向認為,古代巴蜀地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與中原文明沒有關聯,而三星堆遺址考古證明,它應是一個存在于中國夏商時期前后甚至更早并與中原文化有著一定聯系的文化中心,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求索未有窮期,3 000年前古蜀文明的悠悠回響,仍然是值得我們期待的“大地之歌”。這表明
①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谌藗儗v史的認識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 
③認識的真理性隨著主客體的變化而變化 ④對謬誤的修正是認識發展的前提和動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單元評測(二)
1.(2021·山東高考真題)歷經9個多月的長途跋涉,經歷了驚心動魄的關鍵9分鐘,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同一號”成功著陸火星表面,其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將在火星上開展地表成分、物質類型分布、地質結構以及火星氣象環境等探測工作,火星探測不僅僅是太空技術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學領域的突破,更是人類活動空間的拓展和延伸。材料表明
①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基本問題②宇宙探索活動將不斷地刷新世界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③認識每前進一步都是對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④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1·山東高考真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璞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是中國繪畫美學的綱領性命題,“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萬物一體的世界,亦即中國美學說的“自然”,“心源”是說“心”為照亮美的光之源,沒有美的心靈,就不能照亮世界萬物的本真之美,中國繪畫美學綱領性命題中蘊含的哲學智慧是
A.認識要以客觀事物為對象
B.物質和意識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C.認識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D.意識是自然界自身發展中產生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3.(2021·浙江高考真題)8848.86米!2020年12月,珠穆朗瑪峰最新“身高”正式公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及雪深探測雷達、重力儀等一大批國產現代設備紛紛亮相,為精準獲得珠峰高度提供了有力保障。這表明
①認識受實踐水平限制 ②認識工具進步促進認識發展
③認識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④認識產生于實踐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1·河北高考真題)2021年4月29日11時23分,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為后續任務展開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船、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三個艙段構成。根據任務安排,空間站計劃于2022年完成在軌建造,具備長期開展近地空間有人參與科學實驗、技術實驗和綜合開發利用太空資源能力,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由此可見
A.實踐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 B.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
C.認識工具決定人的認識水平 D.科學實驗是一種探索世界規律的思維活動
5.(2021·湖南高考真題)某校學生深入到一家工廠進行勞動體驗。勞動結束后,甲同學說:“工人叔叔們教會了我們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乙同學說:“工廠的勞動讓我體會到生產工藝的魅力,今后要努力學好本領,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從同學們的感言中,我們認識到
①實踐活動獲得的知識總是高于書本知識 ②在勞動實踐中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③勞動是深化和拓展書本知識的重要途徑 ④勞動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1·廣東高考真題)下圖漫畫《我該怎 么走?!》(作者:陳景凱)給我們的哲學啟迪是
①事物的復雜性決定了真理具有不確定性
②人們在否定以往認識的過程中接近真理
③要善于把握事物聯系的多樣性和條件性
④個別、具體的認識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1·全國高考真題)王安石在推敲“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詩句過程中,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字許,始定為“綠”,這從一個側面表明
①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認識主體的知識和素質影響認識結果
③認識是一個包含曲折性的前進上升過程 ④對同一個確定對象不能產生不同的認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1年4月29日11時23分,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9月17日三名航天員駐留太空三個月后成功返回地球。中國空間站是中國獨立自主建造運營的載人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三個艙段構成。根據任務安排,空間站計劃于2022年完成在軌建造,具備長期開展近地空間有人參與科學實驗、技術試驗和綜合開發利用太空資源能力,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我國的太空探索體現了
①科學實驗是重要的實踐活動?、趯嵺`具有反復性?、郯盐帐挛锏谋举|聯系有利于推動實踐發展?、苌罨瘜μ盏恼J識是太空探索實踐取得成功的關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閱讀漫畫,從哲學角度看,之所以要有容錯的氛圍,主要是因為
①謬誤中也包含著真理 
②做任何事情,錯誤總是不可避免的 
③敢于實踐才能不斷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④認識是在真理與謬誤的對立統一推動下向前發展的 有容錯的氛圍,才有試錯的勇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立項以來,神舟飛船通過一次次驗證與發射,不斷積累經驗和技術,經過守正創新,神舟十二號集齊了全任務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的全部技能點,對我國未來宇宙探索具有里程碑式意義。這表明
①正確認識是在實踐的多次反復中完成的 ②搞好工作規劃就能達到預期目標
③科技進步以實踐創新為基礎和先導 ④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實現質的飛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承上啟下、意義重大。這艘往返天地的“生命之舟”成功發射,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的航天紀錄,刷新了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新高度,開始驗證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由此可見
①探索太空的科學實驗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
②人類追求太空領域的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
③太空領域的科技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④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可以檢驗空間應用問題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這是我國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從空間交會對接等技術短期停留到中期駐留等關鍵技術,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向前邁進。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說明
①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 ②事物的發展是漸進性與飛躍性的統一
③科技的發展是新舊事物交織融合的過程 ④科技能否運用于實踐是衡量創新成功的唯一標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從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到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從嫦娥登月到“天問一號”著陸火星,再到神舟十二號成功發射使我國進入自己的空間站,中國進入了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這表明
①人類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②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和發展
③認識的無限性決定了真理探索的過程性 ④真理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019·全國卷Ⅱ·T23)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當今時代,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青年要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煉過硬本領,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這一論述蘊含的認識論道理是
①源于直接經驗的認識是真理性認識
②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具有直接現實性
③時代和實踐為認識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需要
④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統一需要不斷提升主體素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19·全國卷Ⅲ·T23)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問題的困擾。一位“草根發明家”轉變思路,經過反復試驗,研制成無水清洗的廢舊塑料自動化生產線,臟兮兮的廢舊塑料進入生產線,變成了“新鮮、干凈”的塑料顆粒。這表明
①實踐的需要推動人的創新能力不斷發展
②批判性思維能夠促進認識發展和實踐創新
③觀念創新決定著創新思維活動的內容和性質
④能否應用于實踐是衡量創新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認識論——探索認識的奧秘 知識提綱
1.認識
(1)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2)分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P48-49進行區分)
(3)特點(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P55-56)
①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認識主體的限制和認識客體的限制)。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②認識具有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③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在實踐的反復檢驗中不斷超越自身并沒有被推翻,不斷向前發展。
2.實踐
(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2)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直接現實性。
3.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②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③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
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④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4.真理
(1)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2)特點:
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要求堅持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探究遷移參考答案
【情境探究】
①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能夠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實踐活動
具有客觀物質性、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②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砥礪奮進、攻堅克難,使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革命先烈的美好憧憬和遺愿正在生動呈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展現在眼前。
2.①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從而推動認識發展;
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
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類的認識能力。
3.認識具有反復性。(1分)人們的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科學條件、技術條件等具體的實踐水平的制約;(2分)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2分)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客觀事物的正確性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分)
4.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中國共產黨從中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找到了中國革命發展的道路和指引這條道路的正確理論;隨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深入發展,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或“堅持與時俱進”),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
5.①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從而推動認識不斷深化;
②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世界的最終目的是改造世界。為夯實國家安全發展基石,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從戈壁大漠飛向九天;航天科技成果大力轉化,在眾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③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這也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太空探索永無止境,中國航天奮發圖強、砥礪奮進,不斷刷新高度,助力國家發展。
【體驗高考】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的動力,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發展。立足社會需要選擇課題,開拓創新,在實踐、認識的循環往復中不斷發展、完善育種技術,優質雜交水稻新品種的培育不斷取得突破。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應用推廣優質雜交水稻,為我國和世界糧食生產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 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復雜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識到實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②真理是具體的、歷史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無限過程。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的認識以診療實踐為基礎,是一個從不深刻到比較深刻、從不全面到比較全面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是一個指導診療實踐又不斷接受診療實踐檢驗的過程。
3.①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和社會歷史性。實踐受實踐對象、手段、水平以及客觀規律的制約。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返回器攜帶月壤返回地球,標志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戰略畫上圓滿的句號。科技創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從月球采樣回來的國家。
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科技創新要正確對待錯誤或失敗并總結經驗。
③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對本次月球樣品的后續科學研究,必將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演化歷程。
時評寫作
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和目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中形成的,是應對當前經濟問題的必然選擇。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要隨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變化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或要達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雙循環發展格局是應對當前國內外嚴峻形勢的必然選擇。③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或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要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雙循環發展格局的確立,是中國經濟戰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必然選擇。
單元評測(一)參考答案
BBAAC DBCAC CBBAA
1.B 依托我國自主研制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恒星級黑洞,該發現有望推動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這表明實踐能為認識發展提供動力,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同時說明認識是個發展的過程,追求真理永無止境,①③符合題意。認識有真理也有謬誤,但不是真理和謬誤的統一,②錯誤。材料強調認識的發展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不體現認識發展的曲折性,④與題意不符。
2.B 該研究團隊依托我國自主研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恒星級黑洞,顛覆了人們對恒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這表明真理在實踐中不斷超越和發展,現代科技和探測手段推動了認識的發展,①③正確??茖W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②錯誤。先進的實驗器材有助于開展科研實踐,但不是開展科研實踐的基礎和前提,④排除。
3.A 耿美玉團隊通過研究,對阿爾茨海默癥的發病機理得出全新認識,并據此研制出原創新藥,填補了該治療領域17年無新藥上市的空白。這說明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①正確。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超越已有認識的過程,但真理性的認識是不能被推翻的,①錯誤。我國科研人員耿美玉團隊通過22年研究,對阿爾茨海默癥的發病機理得出全新認識,這表明對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需要經歷一個漫長過程,③正確。④否認了人能夠認識和發現真理。
4.A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考分隊首次獲得了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并鉆取多支湖泊巖芯,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表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的動力,①正確。受條件限制,關于青藏高原湖泊水深和水質的資料一直是空白,近日有了新的發現,表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②正確。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而不是被推翻,③錯誤。材料強調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而未體現對同一對象產生不同認識,④排除。
5.C 我國根據不同階段的發展形勢,不斷修改和完善相關決策,這說明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發展過程來說的,實踐產生的新問題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究,①④正確。 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②錯誤。人類認識發展過程是客觀的,③夸大了認識的作用,③排除。
6. D。A: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指導實踐,A說法錯誤。B:真理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B說法錯誤。C:真理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而不是通過不斷戰勝謬誤得到發展,C說法錯誤。D:從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表明黨對“小康社會”的認識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踐的發展在不斷深化和發展,D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
8. C。A題意沒有遷到事物的新陳代謝,故不符合題意,排除;B本身表述正確,但題意沒有涉及到實踐對認識真理性的檢驗問題,故不符合題意,排除;C與題意相符合,當選;D強調的是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而題意強調的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故與題意不符合,排除。故選C。
9. A。A:材料中:愛因斯坦發現牛頓的運動定律只有在宏觀低速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牛頓力學的“永恒定律”神話被告打破。這說明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A正確,應選。BD: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只有一個,BD本身說法不對。C“對同一事物的判斷因人的主觀性而產生差異”與題意不符,C不符合題意。
10. C。本小題考查的是主要矛盾。②④:畫龍點睛體現了要重視解決主要矛盾,胸有成竹體現意識具有能動作用,②④說法正確。①:刻舟求劍體現的是靜止的觀點,而不是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①錯誤。③:見仁見智體現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不是真理是相對的有條件的,③錯誤。故本題選C。
11.C 解析 從人類對火星的想象到發射火星探測器獲取影像發布圖,慢慢揭開其神秘面紗,說明火星探測器延伸了人類認識器官,促進了對火星的認識,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火星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①④符合題意;②③說法錯誤。
12.B 解析 題干信息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①③符合題意;本題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沒有涉及人類認識具有無限性和上升性,②不符合題意;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認識的內容和對象都是客觀的,④說法正確但沒有體現,排除。
13.B 解析 事物的自在聯系是事物自身固有的,與人類實踐沒有關系,①錯誤;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科學研究成果離不開社會實踐,④錯誤;②③符合題意。
14.A。解析:①: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升空后成功進入預定軌道,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順利將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首次載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這次的成功不是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終點,人類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①正確。②:材料中強調成功進入預定軌道,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順利將3名航天員送人太空等,說明實踐是具有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的活動,②正確。③:技術的突破源于實踐,不是精神,③錯誤;④:只有經過實踐檢驗是正確的認識才能夠促進事物的發展,④錯誤。故本題選A。
15.A 解析 通過考古實踐,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表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①正確;人們對古蜀文化的認識不斷深入,這表明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②正確;真理具有客觀性,③錯誤,排除;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前提和動力,④錯誤,排除。
單元評測(二)參考答案
BCABD DCBDB BAADA
1. B①:中國火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表面,其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將在火星上開展地標成分等探測活動,這表明人們首先要處理好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承認存在決定思維,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基本問題,①符合題意。②:世界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可以認識世界本質,利用發展規律,但不能刷新改變世界本質和規律,②說法錯誤。③:題干中火星探測不僅僅是太空技術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學領域的突破,表明認識向前發展,每前進一步都是對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的接近,③符合題意。④:真理即正確的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錯誤的認識不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④說法錯誤。
2. C。AC:題干中的命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的是認識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不僅僅是說認識以客觀事物為對象,更有人主觀意識的作用,A排除,C符合題意。B: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物質,但物質不依賴意識,B說法錯誤。D:材料強調的重點是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相互作用,本選項強調的是意識的起源,且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D說法不嚴謹且與主旨不符。
3. A。①②:材料強調,借助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及雪深探測雷達、重力儀等一大批國產現代設備,才能精準獲得珠峰高度。這表明認識受實踐水平限制,認識工具進步促進認識發展,①②正確。③:材料體現的是認識世界,不涉及改造世界,③排除。④:該選項強調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可見,該選項材料沒體現,④排除。
4. B。B: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為后續任務展開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三個艙段構成。根據任務安排,空間站計劃于2022年完成在軌建造,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由此可見,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故B符合題意。A:材料中強調的是我國空間站建造的發展,無涉及建造過程經歷的曲折歷程,故A不符合題意。C: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延伸了人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但不能決定人的認識水平,實踐決定認識。故C錯誤。D:科學實驗是一種探索世界規律的實踐活動,而非思維活動,故D錯誤。
5. D。①②:實踐活動獲得的知識也有錯誤的,不一定高于書本知識;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不一定都要通過實踐。這兩個選項的說法都太絕對,①②排除。③:“工人叔叔們教會了我們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這說明勞動是深化和拓展書本知識的重要途徑,③正確。④:“工廠的勞動讓我體會到生產工藝的魅力,今后要努力學好本領,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這說明勞動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④正確。
6. D。①: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①錯誤。②:人們在實踐基礎辯證否定以往認識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真理,②錯誤。③④:聯系具有多樣性和條件性,個別具體的認識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怎么走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實際需要來決定,不能盲目效仿別人,③④符合題意。
7. C。①:真理是標志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詩句中的用字均能反映客觀實際,不存在謬誤,只是涉及什么樣的字能表達江南春景的美。因此,材料不涉及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①不符合題意。②: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對于詩句中用字的反復推敲是為了更加詩意的描述江南的春景,這離不開他的文學素養。這顯然說明了認識主體的知識和素質影響認識的結果。②正確。③:這句詩用字的推敲,經歷了一個反復修改的過程,最終“綠”字將江南春景表露無遺,引人入勝,這說明認識是一個包含曲折的前進上升過程。③正確。④: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產生不同的認識。④錯誤。
8.B。我國的太空探索體現了太空實驗是一種實踐活動,①正確;我國的太空探索體現了把握事物的本質聯系有利于推動實踐發展,③符合題意;認識具有反復性,②排除;④說法錯誤。
9.D。真理和謬誤有著嚴格的界限,兩者不能相互包含,①錯誤;②說法過于絕對,不犯錯誤是完全有可能的;③④符合題意。
10.B。①④: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立項以來,神舟飛船通過一次次驗證與發射,不斷積累經驗,經過守正創新,神舟十二號集齊了全任務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的全部技能點,對我國未來宇宙探索具有里程碑式意義。這表明正確認識是在實踐的多次反復中完成的,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實現質的飛躍,①④正確。②:說法太絕對,是錯誤的,②排除。③: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基礎研究是科技進步的先導,③錯誤。
12. A。①②:“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從空間交會對接等技術短期停留到中期駐留等關鍵技術,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向前邁進”,這說明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事物的發展是漸進性與飛躍性的統一,①②符合題意。③:科技的發展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過程,“新舊事物交織融合”的說法錯誤,排除③。④:能否推動實踐的發展才是衡量創新成功的唯一標準,④說法錯誤。
13. A。①②:從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到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從嫦娥登月到“天問一號”著陸火星,再到神舟十二號成功發射使我國進入自己的空間站,這表明人類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和發展,故①②入選。③:真理探索的過程性并不是由認識的無限性決定的,故③不選。④:材料未體現真理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故④不選。故本題選A。
14. D。習近平告誡青年要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煉過硬本領,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這表明時代和實踐為認識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需求,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統一需要不斷提升主體素質,③④正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①中的“源于直接經驗的認識”說法錯誤,且直接經驗不一定是真理性認識,排除;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認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②說法錯誤,排除。
15. A。本題考查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以及創新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問題的困擾,這推動了“草根發明家”的創新,表明實踐的需要推動人的創新能力不斷發展,①正確切題。“草根發明家”轉變思路是其創新成功的重要原因,表明批判性思維能夠促進認識發展和實踐創新,②正確切題。③夸大了認識的作用,觀念創新不能決定創新思維活動的內容和性質,實踐決定創新思維活動的內容和性質;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衡量創新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是正確指導實踐,而不是能否應用于實踐,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野县| 石渠县| 信丰县| 凯里市| 射阳县| 台前县| 邵阳县| 宕昌县| 察哈| 怀来县| 徐水县| 从化市| 新绛县| 册亨县| 饶阳县| 蚌埠市| 日喀则市| 通渭县| 法库县| 淮南市| 宝鸡市| 区。| 津南区| 镇沅| 伊通| 紫金县| 湖南省| 大冶市| 三明市| 肇州县| 祁门县| 正镶白旗| 新巴尔虎右旗| 林州市| 秦皇岛市| 诸暨市| 闸北区| 丽水市| 衢州市| 海淀区| 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