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教學設計一、教學分析1. 本課的單元地位分析《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位于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和社會變革”這一單元之中。《動蕩的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和《百家爭鳴》對應的是本單元的“社會變革”。《動蕩的春秋時期》從政治、經濟兩個主要方面詮釋春秋時期社會的變化,“大動蕩”為春秋時期的主要時代特征。《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則主要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面,詮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大變革”貫穿了戰國時期,成為其主要的時代特征。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經濟上的劇烈變化折射到思想文化領域上,《百家爭鳴》這一課即從思想文化的角度,為我們呈現出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大解放。本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與《動蕩的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用3課時共同為我們展現出春秋戰國這個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社會轉型期的相關內容。教學目標知道戰國時期社會變化的表現。2、掌握推動各國變法的因素、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影響。3、通過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了解,感悟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培養民族認同感。教學重點與難點1. 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2. 難點:理解春秋戰國之際社會變化與戰國諸侯變法運動之間的關系。四、教學過程環節 教學設計新課導入 教師活動:通過復習以前學習的王朝,使學生了解戰國時期所處的歷史時段,通過社會變化導入新課,從戰國社會變化的表現、推動社會變化的因素、社會變化的影響三個方面講述。過渡語:我們今天學習的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就是要與春秋時期相比較,了解這三個方面,有哪些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又帶來什么影響?既然是這樣,我們就需要先回顧春秋時期的社會是什么樣子?提到春秋時期,你首先想到了什么?學生:諸侯爭霸設計意圖:從學生學習過的知識導入新課,有利于學生接受。并從整體上把握本課的脈絡。新課講授 環節一1、戰國七雄的形成教師活動:引導學生了解經過長時期的諸侯爭霸,戰國時期諸侯國數量已經減少和維系周王朝統治的分封制已經崩潰,出現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歷史事件,形成了七個強大的國家,即戰國七雄。學生活動:識記戰國七雄的的空間位置。兼并戰爭教師活動:根據戰國時期棄用“尊王攘夷”的稱號來引導學生認識到戰國時期戰爭更加慘烈,為了取勝,采取各種手段。教師:課下讓同學們查閱戰國時期三個著名的戰役,同學們都查閱了么?學生:都查閱過了。教師活動:講述戰國時期三個著名的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并將長平之戰與城濮之戰做對比,得出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教師:大家要知道戰國時期發生的戰役很多。不只是這三個,限于時間我們不能一一去了解,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跟老師一起想象一下,當時的戰國時期是一個什么樣的局勢? 教師:周邊的國家虎視眈眈,隨時想消滅你,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潛在的敵人,“朝秦暮楚”這個成語就是從這來的,今天和秦好,明天就可能和楚好了。那是一個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的時代。所以只有自己變得強大起來才不會被吃掉。要強大應該是當時每個國家的夢想。大家想想強大的國家通常有哪些共同點?首先得什么強?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得出強大國家的共同表現是:軍強、國富、民安。各國為了變得強大,紛紛變法,從而得出第一個關系鏈: 戰國七雄,兼并戰爭慘烈 變法引導學生得出這是推動變法的政治因素。環節二教師:除了政治因素,推動變法的還有隱性的深層次原因,剛才我們回憶春秋時期,除了諸侯爭霸,王室衰微,春秋時期在經濟方面有什么新的發展?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春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使擴大耕地成為了可能。大量私田出現,新興地主階級出現,他們要求獲取政治權力,所以希望國君變革舊制度。從而得到第二個關系鏈:鐵器牛耕的進一步推廣,私田大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增強 變法這是推動變法的經濟因素。環節三過渡:教師:除了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大家想想看,還有沒有別的因素推動變法?學生:..............教師:一場成功的改革,離不開勵精圖治的君主,也離不開杰出的改革家,這個我們可以歸納為人的因素。對不對?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但是秦國的變法最有成效,離不開兩個杰出的人物。教師活動:簡介秦孝公和商鞅,分析秦孝公迫切變法的原因。商鞅變法的目標也是要達到軍強、國富、民安的目標。(1)商鞅變法教師:所以說商鞅當時在秦國變法也應該是追求的這些目標,那么商鞅是通過什么舉措去達成?同學們打開課本35頁,認真閱讀表格:商鞅變法的內容,仔細想想,自己分析一下,哪條舉措最有可能達成軍強的目標?哪些措施最有可能達成國富?哪些措施最有助于實現民安?看誰找的又快又準。學生活動:分別找到哪條措施可能達成軍強、哪些措施有可能達成國富,哪些措施有可能達成民安。教師活動:講解商鞅變法的各項措施。設計意圖:從大處落腳掃描變法全面,小處聚焦關注重點措施,由此形成對商鞅變法比較全面、有層次的認識,突破本課重點。教師活動:使學生了解到商鞅變法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所以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商鞅被誣陷謀反,車裂而死,但秦國并沒有廢除商鞅變法,使秦國達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為后來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都江堰過渡:剛才分析商鞅變法的措施的時候,我們發現經濟方面,秦國很重視農業生產,這一思想,應該是一直延續的,我們判斷思想延續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它留給后世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教師活動:教師出示都江堰實物圖,簡要介紹都江堰的地理特征、修建目的、修建者等等,然后出示平面圖,歸納都江堰的構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根據材料提問學生:都江堰修建的影響。設計意圖:通過豐富的教學資源,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小結 教師:社會變化首先表現在哪個方面?七雄并立,兼并戰爭慘烈,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紛紛變法圖強。我們說在各國變法最成功的就是商鞅變法,關于推動變法的因素我們分析了三個方面。政治因素、經濟因素,還有人的因素。在這些因素的推動之下,各國紛紛變法。各國變法追求的是軍強、國富、民安。商鞅變法初步達到了這些目標,這是變法的直接成效。最后我們還介紹了秦國留下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我們說都江堰的修建,與商鞅變法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那就是共同推動了秦國走向富強,而戰國時期的這些社會變化,尤其秦國的這些舉措,起到的深遠影響是什么呢?那就是加速了戰國時代結束,大一統的局面即將到來。五板書設計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變化表現:推動因素深遠影響: 加速統一 都江堰六、教學反思推動推動軍強政治因素商鞅變法經濟因素國富人的因素民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