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課標要求】內容要求2.學業要求(1)對于給定的一組生物,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其進行分類。(2)識別和描述葉片的結構與功能,通過繪制或模型等形式呈現各個結構的特點。(3)運用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等方面的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相關現象。(4)從物質循環與能量變化的角度,闡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5)設計單一變量的實驗,探究關于植物生活的影響因素。3.教學策略建議:(1)充分利用本地的生物資源,組織學生識別生物的特征,嘗試開展分類活動。(2)通過列表等多種方式,對不同生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生活環境、繁殖方式等進行比較,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生物具有多樣性和統一性的認識。(3)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探究實驗等多種途徑,探究和認識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吸收和運輸等生理過程及其影響因素。(4)引導學生通過科學史等資料,了解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認識到科學的發展是眾多科學家經過長期探索、共同努力的結果。(5)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實例分析,引導學生關注植物生命活動的原理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6)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實踐,設計簡單的任務,指導學生運用植物生理過程的相關知識、跨學科知識等,嘗試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單元目標】1.通過觀察各種類群的代表植物,認識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及生活習性,列表比較各植物類群的異同點,說明四大類群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2.通過觀察實物、實驗等,說出葉片的結構和功能。(結構與功能觀).通過觀察紅墨水在植物中的運輸,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說出蒸騰作用的意義,并說出植物參與水循環的過程。開展探究性實驗,利用對照實驗原則,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過程。3.通過舉例分析、實驗探究、資料分析,說出水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闡明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過程,描述植物的呼吸作用過程。(物質與能量觀)運用列表法比較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與聯系,描述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的過程和意義,說出三大作用的原理,描述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環。4.結合實例,能夠說明植物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說出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環中的作用。(生態觀)5.通過收集整理有關資料,逐步認識光合作用等過程的本質和探究歷史,梳理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的思想,樹立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并運用所學知識,能解決實際生產生活問題。6.通過認真規范地實驗探究,做到愛護儀器,規范操作,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樹立創新意識。【情境入項】濰坊是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示范城市,你作為本市農科院科技助農項目負責人,需全面了解本市各地農業所種植物的類型,深度調研壽光等地種植并先進種植技術,總結提升農作物產量的方法和促進水果蔬菜生長發育的原理面向全市推廣。【任務分級】大任務 子任務 課時內容 課時全面了解本市各地農業所種植物的類型,深度調研壽光等地種植并先進種植技術,總結提升農作物產量的方法和促進水果蔬菜生長發育的原理面向全市推廣。 整體感知 1.通過觀察各種類群的代表植物,認識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及生活習性,列表比較各植物類群的異同點,說明四大類群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 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 種子植物 1課時深化探究 2.通過實驗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并說出影響植物蒸騰作用的因素,制作臨時切片,明確植物蒸騰作用的意義。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 植物的蒸騰現象。 蒸騰作用的意義。 1課時遷移應用 3.通過驗證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實驗,說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并且列舉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 4.通過觀察黃豆種子的呼吸現象說出呼吸作用的概念,舉例說明呼吸作用的原理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產物 2.光合作用的原料 3.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 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原理的應用 2課重構拓展 5.結合對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的學習,能說出綠色植物對整個生物圈的意義。 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綠色的“能量轉化器” 2.自動的“空氣凈化器” 3.天然的“蓄水池” 1課時【評價方式】單元整體學習正式開始之前,還有明確單元學習評價的方式和評價的標準。1.過程性評價標準:根據積☆制,任務推進自評,達標測評生評特別獎勵師評,積☆換算成分數,計入綜合素質評價。任務推進——根據具體評價任務3☆合格1☆不合格0☆。跟蹤測評 達標檢測——做對 1 題得 1 顆☆特別獎勵——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凡是主動回答問題、主動展示,且作答正確,有出色表現者,根據問題難易和展示效果,可獲得老師的特別獎勵 1—3☆。2.總結性評價:過單元過關檢測完成。按照實際所得分數排序,位次居前 1/4 的為 A 等級,位次居中間2/4 的為 B 等級,位次居后 1/4 的為 C 等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