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師 班級 教學日期課題名稱 7.3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 課型 復習課課程標準 辯證看待傳統文化,領會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意義,弘揚民族精神。教材分析 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材分析本框題是哲學與文化的第七課第三框,是整個課本內容的升華,高中學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形成的特殊時期,科學理論的正確引導是不可或缺的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感知覺水平不斷提升,但容易草率下結論,思維品質有待提升,想象力發展需兼顧現實,自我意識需融入社會;學生見證中國文化繁榮發展的相關事實,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和文化自信內容相對比較抽象,與學生生活有點距離,缺乏相關理論的深度和高度。教學目標 政治認同 理解國家弘揚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政策,感受中華民族精神在文化領域的作用,堅定文化自信。科學精神 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相關知識分析文創產品出圈。公共參與 合理借鑒,抵制抄襲。教學重點 1.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內容。 2.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作用、特點、做法。教學難點 1.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作用。 2.中華民族精神不斷豐富發展。 3.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教學策略 知識整合、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教學用具 黑板、粉筆、多媒體板書設計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備注一、梳理框架 帶領學生回顧知識點,梳理出知識邏輯,繪制思維導圖。 繪制思維導圖 學生自主思維,對本框知識有個整體認知。培養學生整體思維能力,養成善于思考習慣。二、逐個擊破 三、背誦識記 四、習題練習 對每個知識進行講解回顧,對學生有疑惑的知識再次講解,形成更加深入的認識。 設置背誦時長,進行課堂提問,過關知識。 設置有針對性的、新穎的練習題,指導學生練習。 學生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回憶知識,確保對該框知識全部理解弄懂。 1.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1)創造性轉化(繼承) 按照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標準)、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途徑)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目的) (2)創新性發展(創新) 按照當今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進步和發展(標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途徑),使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形式。(目的) 2.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內涵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租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新時代豐富和發展: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 (2)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地位: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 ②作用: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3)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重要性) ①是民族文化的結晶; ②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精神動力) ③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精神火炬) 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發展) (4)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重難點) ①關鍵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②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 ③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 ④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學生背誦,教師提問,生生相互提問 1.限時練習,核對答案 2.訂正錯題后分組討論,形成集體意見,派代表講解錯題 3.整理錯題集,形成錯題題庫。 深入理解本課的知識點,在理解的基礎上,梳理知識之間的關系,會對背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鞏固本框所學知識,做到知識升華,對民族精神的理解。 通過重難點、課時評價的習題練習,掌握重點、難點,理清易錯點,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