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章第一節 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教學設計單元背景分析 -學情分析對于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學生在八年級上冊地理“中國的疆域與人口”“中國的地形”等的學習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為這節課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但對于認識區域的方法,學生還沒有系統地認識,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地圖,引導學生把東北地區的鄰國、鄰省、主要河流、山脈等地理事物的分布落實到地圖上,幫助學生進一步形成空間概念,提升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初步了解了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通過前面鐵路干線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東北地區主要的鐵路及鐵路樞紐,有助于本節課進一步學習東北地區的人口、城市和產業。但對于東北地區的人口分布及主要產業,學生比較陌生,教學中,要充分運用示意圖和地圖,從形象思維入手,逐步推進。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地圖,引導學生把人口與城市、農產品生產基地、重工業基地等的分布落實到地圖上,幫助學生進一步形成空間概念,提升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課標分析本節教材所對應的課標內容是“運用地圖簡要評價某區域的地理位置”、“在地形圖上識別某區域的主要地形類型,并描述區域的地形特征”、“運用地圖和氣候統計圖表歸納某區域的氣侯特征”和“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地理位置一般分為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一個區域的絕對位置是指它的經緯度位置,可以利用經緯網來確定。區域的緯度位置決定了這個區域接受太陽輻射的多少,而太陽輻射量的大小,又影響該區域氣候的基本模式,從而影響其農業生產和人們的基本生存模式。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重要的是認識某一區域內有無特殊緯線穿越過境,例如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等。相對位置是指一個區域相對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例如某個區域的海陸位置,就是它相對于某個大陸或某個大洋的位置。一個區域相對位置的重要,是因為在緯度位置一定的前提下,區域特征受其周圍地理事物,包括其他區域的影響。區域相對位置的重要性,還表現在地理事物空間關系的教學中。確定區域相對位置的重要一環是確定參照物,并描述該區域與參照物的關系。這個過程實際就是在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間關系,而對空間關系的認識已經觸及對地理規律的認識。這種空間關系的教學在初中不可能很深入,但是通過區域的相對位置來初步認識地理事物的空間聯系,這種教學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關于地理位置的學習,應注意兩個方面:第一,充分運用地圖認識一個區域的位置。使用地圖,是學習區域位置的基本方法,地圖能表現空間位置的完整性,使區域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這一點,使地圖大大優于學生的觀察以及文字的闡述。在義務教育階段,一個區域的經緯度位置的教學一般做模糊處理,因為精確描述一個區域的經緯度位置比較困難,必要性也不大。第二,多從相對位置的角度認識一個區域位置的重要性。在球面上定出位置并非易事,例如給學生一個乒乓球,在乒乓球上畫一個黑點,要求學生說出那個黑點的位置,就會發現,這是個很困難的事。所謂確定位置總是要和其他什么東西來對照,即要有參照物。描述區域地理位置必須和一些可觀察到的地面特征結合起來,例如,山脈、海岸、河流、城鎮等。地理教學中一直用“五海三洲之地”來概括西亞的地理位置,通過西亞與周圍地理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揭示了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教材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地理學習的基礎。區域內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有不同的類型。在地域上,按空間延續方向可分為水平分布、垂直分布,按分布形狀可分為面狀分布(如農業)、線狀分布(如鐵路、河流)、點狀分布(如工業)、島狀分布(如城市)。在成因上,按自然原因或人為原因可分為自然分布(如地形、氣候)、人為分布(如人口、城市、產業)。關于地理事物分布的學習,應注意三個方面:第一,把地理分布知識落實在地圖上。講授地理空間分布知識,形成空間分布概念的最佳途徑就是使用地圖。地圖既是地理分布知識的來源,又是鞏固這些知識的工具。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地圖的使用,幫助學生掌握地理分布知識。第二,抓住分布規律。地理分布知識屬于地理事實范疇,要學好這類知識,必須有意找出其中規律性的東西,以綱帶目。第三,創設問題情境。就分布講分布,往往枯燥無味。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些情境,形成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無意記憶,會產生較好的效果。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有機整體。其中,每一要素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自然環境的總體特征相統一。例如,土壤是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個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一面“鏡子”。教學目標1.結合地圖,準確說出東北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并分析評價其地理位置的獨特特點。2.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分析、歸納東北地區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3.通過案例分析,舉例說明自然條件對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難點【重點】東北地區的氣候特點及形成原因。【難點】東北地區的氣候特點及形成原因。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 掌握方法——定位置學習任務二 合作探究——總結東北地區地形和氣候特征學習任務三 遷移應用——說明自然條件對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學習活動1:位置與范圍一、掌握方法——定位置學習活動 2:自然地理特征二、小組合作——揭秘農夫山泉水源地2.地形篇:探究任務1:讀圖說出圖字母代表地理事物名稱。觀察東北地區地形區的類型和分布,從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地形分布格局等方面歸納東北地區的地形特征。3.氣候篇:探究任務 2:閱讀課本 P26頁,結合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東北地區 1月份氣溫分布特點,并分析原因。(2)東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特點,并分析其原因。(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 A地區降水多的原因?(4)歸納總結東北地區的氣候特征。4.植被篇:探究任務 3:結合課本和下圖,完成下列問題。(1)從山麓到山頂植被如何變化 影響因素是什么 (2)A、B兩側,哪一側是東南側 簡要分析原因。(3)結合材料,說出東北地區森林資源豐富的原因?課堂小結深度思考: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氣候、河流特征需要從哪幾個方面歸納?【課堂達標】讀圖,完成 1~2題。1.圖中①山脈是( )A.阿爾泰山 B.小興安嶺C.大興安嶺 D.長白山2.有關④處地形區的景觀描述正確的是( )A.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B.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C.沃野千里,山環水繞 D.小橋流水,魚米之鄉3.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北極村、長春、沈陽雪期長短變化有什么規律 為什么 (2)找出延吉、長春和北極村的積雪厚度,分別比較延吉和長春、北極村和長春的積雪厚度差異,并說明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課后實踐】跨學科主題設計1.為什么冬奧會的運動員主要來自東北?2.東北地區適宜開展滑雪、滑冰的有利條件?3.思考,修建滑雪場一般需要具備哪些條件?4.東北地區自然條件這么優越,為什么沒有成為第 24屆北京冬季奧運會賽場?《東北地區》公開課教學反思一、教學目標設計說明對于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的設計,遵循了分階遞進的理念,從基礎能力訓練到深化能力應用,再聯系身邊地理進行實踐應用再到強調學習能力的內化和遷移,注重能力的進階培養。首先培養學生能說出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特征,以此可見的自然現象,引導學生簡要分析冷濕環境產生的原因及對生產生活影響,觸發學生對現象本質的思考,就此指導學生聯系身邊的生活實際,對相關地理知識產生關聯,達致“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課標理念,最后教導學生掌握學習區域的初步方法,讓學習能力得以內化,以期能夠在新情境中遷移運用,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能力,能力知識學以致用的目標。二、教學整體效果反思因本課堂面對的授課學生是新鮮面孔,故在教學設計時有了多方面的準備,主要是從課堂問題的設計上進行了多層設計,在難易度和拓展面等做出多層次的準備,在教學過程的推進上也有了多方案準備,以便實情所需,為現場選擇最佳的方案進行授課。經過一節課的授課過程,基本上順利完成預定教學目標,取得了較佳的課堂效應和課后評價。三、教學存在的不足1.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貫徹落實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對“人地協調觀”這一核心素養的引導和強調上存在明顯的短板,課堂中提及了濕地環境并利用視頻介紹了本地區的重要濕地,但未有就此教育素材進一步的挖掘展開,未能說明濕地保護的重要性與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聯系。課堂中教師淺析了東北地區濕地的保有形式以及本地聯安鎮濕地環境的現狀,在教學過程僅停留于對濕地現象的展現和淺析,未能就濕地保護的重要性,濕地的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從“人地協調觀”的層面進行進一步的講解。改進之處應把握濕地的重要性及受破壞可能引發的后果等方面進行預期性的分析,突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強調人地協調觀的重大意義。以此反思,地理教學中應善于發現教育契機,發現教育中對核心素養的承載點,并對這些契機和所在點有較全方面分析與預期性拓展,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著力點,才能更有效地拓展課堂教學張力。2..教學過程的細節性缺失(1)對學生的答題指導不到位。個別答題學生的回答出現錯誤時,除了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語言外,欠缺針對性的分析和指導,未能就學生答題錯誤情況進行指導性的點評;(2)小組討論的實效性不強。課堂分小組進行討論,學生有根據小組進行一定的討論和答題,但老師未能較深入地走進小組進行指導,學生未有較深層意義的討論,未能體現小組合作的成果。(3)板書的設計有明顯的不足,板書比較簡單。四、本節課尚有部分亮點1.學習目標的設置合理本節課利用梯度思維設計學習目標(見本文課程分析),體現了出學習能力的進階訓練,從基礎能力到理論能力,再進階為能力的內化和遷移,為本節課的教學設置了明析的方向,可以引導學生往更高階地理學習能力發展。2.突出了地理學習方法的傳授本節課中教師始終把握“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注重教導學生掌握地理文字、地理圖表的學習方法和應用技巧,通過示范讀圖、學生上臺指圖等環節指導學生進行讀圖、用圖訓練,真正提升學生對地理地圖和地理文字的解讀能力,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進行學科能力的內化,也方能以期達到能力遷移的目標。3.以驅動性問題貫穿課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置若干驅動性的問題連結各知識點,并根據課堂的學生學習反饋情況實際適當調整問題的難易程度,達到活躍課堂學習氣氛,抓住學生興趣點等關鍵要素,較有效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4.能較好地把控課堂節奏利用多媒體課件、視頻素材等融入課堂教學,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抓住學生注意力。特別是能把握注意力變化的規律,在課堂不同時段播放視頻素材,開展小組競爭答題等技巧,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保證了課堂時間的高效利用。5.充分利用到了課本、地圖冊等教材工具通過學生齊讀課文內容,利用教材的實例,學生根據地圖冊進行讀圖分析等環節,突出了課本教材的根本作用,將知識點的學習落實在基礎教材上,體現了“立足教材、打造高效課堂”的思維。此外,精心設計的課件作為一種教學工具對教學進行有效補充,有利于拓展知識面,課堂效果佳。地理學科的課堂教學過程,注重與學生進行良性的互動,以學生的興趣點、熱點話題和學生輿論關鍵詞等作為素材調動課堂學習氛圍,組織有序的教學流程,對學生注意力變化規律的有效把握,張馳有度的課堂節奏,都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基礎,這樣的地理課堂更具吸引力,也將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