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地球第一節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2)識地形狀的認知背景,感悟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與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關系。(3)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2.能力目標(1)通過理解地球的形狀,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2)通過理解地球的大小,培養學生通過數據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領悟到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求索、深化的過程,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領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進學生形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線索。(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等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2.教學難點能夠將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與地球形狀的推斷聯系起來,并能夠正確理解古人對地球形狀認識過程中某些方法的局限性和歷史的超越性。三、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學課件;地球儀;三球儀;正方體、球形塑料模型;小紙船;手電筒;不透光的桌布。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展示地球在太空中的衛星照片。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在太空中是一個蔚藍色的球體,這在我們今天看來是一個淺顯的事實,但古代的人們卻沒法通過衛星觀察地球的全貌,那么,古人對地球的形狀有著怎樣的認識呢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他們的認識又有著怎樣的變化 (二)互動授課1.地球的形狀學生閱讀教材2~3頁內容。展示古代中國和古代印度認識的地球示意圖。學生觀察并嘗試說出古人對地球的認識(古代中國--“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古印度--地球是一個隆起的圓盾,這個圓盾由三只站在龜背上的大象馱著,龜和象又被一條巨蛇環繞,蛇代表水)。(1)古代的人們主要通過什么途徑認識地球的形狀 備課隨筆學生分作兩組,兩組分別利用正方體、球形塑料模型、小紙船演示小船向海邊駛來學生:憑借局部觀察和主觀推測,甚至是臆想來猜測大地的形狀。的場景。描述各自觀察到的現象(正方體組--先看到小紙船船底,然后看到整個小紙船;球形組--先看到小紙船的最高處,逐漸看到整個小紙船)。(2)通過模擬小船駛向海邊的場景,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海平面是一個曲面。打開手電簡,利用手電簡光將黑板、粉筆盒、球形塑料模型等不同物體的影子投影到墻壁上,投影過程中用桌布遮擋真實物體,讓學生根據影子判斷物體的形狀。引導學生思考,當地球擋住了太陽光,地球的影子會是什么形狀 提供三球儀,學生分組動手演示月食現象。講解:月食發生時,太陽、地球、月球恰好在同一條直線上,地球擋住了太陽光,處在黑夜中的人們就不能看到完整的月相。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從月食時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圓的,而推測地球是球形的。播放 flash 動畫《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路線》,引導學生利用地球儀,小組內合作演示環球航行。提問:麥哲倫船隊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回到西班牙,用實踐證明大地是球形的,對此同學們有何感想 (學生發表各自感言,認識到科學探索的艱辛。)展示地球衛星照片。講解: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能夠通過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地球衛星照片,目睹到地球的全貌,如今,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宇航員得以進入太空,親眼看見太空中的地球,對地球形狀的認識一目了然。(3)簡要概括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學生:臆想階段(天圓地方)→推測階段(月食現象)→驗證階段(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衛星探測階段(地球衛星照片)。2.地球的大小播放 flash 動畫《地球的大小》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圖,并簡要解釋極半徑、赤道半徑、平均半徑的概念。引導學生找出極半徑、赤道半徑和平均半徑,觀察數據,思考并回答問題。(1)比較赤道半徑、極半徑,你對地球形狀有什么新的發現 學生: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2)你能解釋一下“坐地日行八萬里”嗎 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如此嗎 學生(教師補充):赤道周長約四萬千米(八萬里),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一日(24 小時),所以在赤道上能“坐地日行八萬里”。地球其他地方的周長小于赤道,所以不能“日行八萬里”。引導學生讀口訣,感受地球大小:探求地球形狀史,偉人獻身我輩記;地球是個圓球體,衛星照片是證據。六三七一是半徑,五點一億表面積;要知赤道有多長,坐地日行八萬里。五、布置作業與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