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3課時)第一框題 價值與價值觀一:課前檢查反饋和問題指導(7分鐘)——參見PPT參見PPT和練習冊對應題目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歷史的主體)原理P67-682: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為什么;基本內容;怎么辦 )P69二:教授新課知識點一:價值與價值觀環節1:精講留白 提升思維(Presentation)——8分鐘(1)價值的含義P71(2)人的價值內涵及評價標準P71-72(3)人的價值內涵原理及方法論(參見原理小紙)環節2:獨立學習 內化知識(Assimilation)+環節3:有效討論 外化表達(Discussion)——5分(1)閱讀材料,完成問題。扎根邊疆教育一線40余年,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全身心投入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和兒童福利事業,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是華坪兒童之家130多個孤兒的“媽媽”。她把所有財產和愛給了學生,她和同事們一起幫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大學,用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張桂梅老師的先進事跡經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發熱烈反響,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最美鄉村教師”等稱號;獲得“2020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時代楷模”等榮譽,近日,張老師的先進事跡更是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結合材料理解“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選擇題1、哲學上講的價值是( )A、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B、陽光、空氣等滿足人的需要C、人們關于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根本觀點和評價標準D、事物對人的積極意義2.西紅柿生長在野外,沒有與人發生關系時,并不具有價值,后來人們逐漸發現了它能觀賞和食用,它才具有價值。這說明①價值是主體需要與事物屬性之間的特定關系②只要客觀事物的屬性存在,就有其價值③主體需要與客觀事物的屬性是構成價值的兩個不可缺少的方面④價值是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環節4:教師答疑 總結建模(Dialogue)對學生困惑點再點撥——1分鐘知識點二: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環節1:精講留白 提升思維(Presentation)——8分鐘(1)價值觀含義P73(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論P73—75環節2:獨立學習 內化知識(Assimilation)+環節3:有效討論 外化表達(Discussion)——3分鐘(1)當堂記憶——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論(2)選擇題3:一枚烏欖核,對許多人來說,無非就是吃完欖果就吐的無用之物。但在欖雕藝人眼中,卻可能是無上珍寶,精雕細刻之下,可變成一件精致的藝術品。欖雕深受人們的喜愛,烏欖核的身價也隨之飄升,往往一核難求。可見( )①人們對欖雕藝術價值的認可實現了烏欖核的增值②烏欖核的價值取決于烏欖核自身屬性和人的需要③烏欖核的屬性根據人的需要可以發生變化④烏欖核價值的創造必須以不改變其屬性為前提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2023全國甲卷)在講究效率、與時間賽跑的時代,“治愈”“解壓”“詩和遠方”等網絡熱詞在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面對成長中的挑戰與困難不“躺平”、不消沉、不抱怨,而是主動營造“治愈瞬間”、仔細體味“幸福時刻”,讓人生充滿溫暖與亮色,成為青年人進行心理調適、積蓄昂揚斗志的新手段。這說明:①價值觀正確與否取決于人們的價值評價②價值觀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隨其發展而變化③價值觀往往因人而異,都應當得到包容與認同④價值觀對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選擇有著重要影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知識點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環節1:精講留白 提升思維(Presentation)——5分鐘(1)內涵(基本內容)P75:(2)為什么弘揚P75(3)怎么辦P75環節2:獨立學習 內化知識(Assimilation)+環節3:有效討論 外化表達(Discussion)——3分鐘選擇題+主觀題5、社會意識與價值觀的關系是( )A、社會意識屬于價值觀B、價值觀屬于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C、社會意識和價值觀沒有直接聯系D、價值觀和社會意識都對社會存在具有推動和促進作用6:2021年11月3日,中央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將2020年度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給為國家作出卓越貢獻的顧誦芬院士,獎金800萬元。從哲學上看,上述材料反映的哲理是:( )A.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有促進作用B.人的價值主要是物質貢獻C.價值觀不同,人生道路和人生選擇也就不同D.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7、傳統的發展觀堅持“唯GDP論”,把經濟總量的增長作為唯一追求,結果導致環境污染,經濟和社會問題突出;“科學的發展觀”,追求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促進了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這說明 ( )A.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就不同B.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C.價值觀不同,人生道路和人生選擇也就不同D.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2017海南高考,25】時代楷模李保國教授把科技扶貧視為自己的理想,為山區發展奉獻畢生心血和智慧,為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卓越貢獻。李保國把農民急需的技術作為自己的科研方向,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山上,讓技術長在泥土里。他扎根太行致力于綠山和富民。針對山區土薄水少等特點,他推出了控制爆破松土蓄水等工程技術,“聚集土壤,聚集徑流”,是太行山區土厚了、水多了、山綠了。他找準科技脫貧的路徑,創新推廣蘋果先進栽培等36項農業實用技術,使科技成為脫貧致富的“利器”。他舉辦培訓班培訓人員9萬余人(次),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永久牌”土專家。35年來,李保國起早貪黑,埋頭苦干,每年在山區“務農”200多天,幫助農民增收28.5億元,帶領10萬多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太行山的父老鄉親富起來了,我的事業才算成功。”李保國的言行讓大山懷念,令人們動容,他被當地老百姓譽為“太行新愚公”。(1)運用人的價值的知識說明,為什么李保國被當地老百姓譽為“太行新愚公”。(10分)環節4:教師答疑 總結建模(Dialogue)——1分鐘本框題知識框架總結三:課堂留白——2分鐘針對本節內容進行整理、總結模式:PADD+ 學科:政治 課型:新授課 設計人:高二政治組第二框題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一:課前檢查反饋和問題指導(7分鐘)——參見PPT參見PPT和練習冊對應題目1、人的價值的內涵和衡量標準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二:教授新課知識點一: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含義、關系、產生環節1:精講留白 提升思維(Presentation)——8分鐘(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含義P76(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關系P76(3)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產生P76環節2:獨立學習 內化知識(Assimilation)+環節3:有效討論 外化表達(Discussion)---5分鐘當堂記憶選擇題鞏固PPT1:古人云: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這表明在社會實踐中,人們( )①會對事物的價值作出判斷 ②對事物價值判斷的標準是一致的③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進行價值選擇④進行價值判斷時要理性分析其主要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在高鐵時代,我國仍不惜虧損運營81對“慢火車”,2016年送約3000萬人次。運營近半個世紀的5633、5634 次列車仍然運行在大涼山,送大山里的孩子去上學,為當地鄉親出行提供便利。這種做法反映的價值觀道理有①價值觀的差異導致人們的利益的差異②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③正確的價值選擇以正確的價值判斷為前提④價值判斷的正確性依賴于價值選擇的合理性A.①2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知識點二: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點及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環節1:精講留白 提升思維(Presentation)——6分鐘(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點P77(2)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P77環節2:獨立學習 內化知識(Assimilation)+環節3:有效討論 外化表達(Discussion)---5分鐘(1)閱讀與思考P76◆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從二0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形象地講,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就是要不斷解決“挨打”、“挨餓”、‘挨罵”這三大問題。經過幾代人不懈奮斗,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挨罵'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同樣是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作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為什么我們黨在不同歷史階段為自己確立的目標和完成的歷史任務不同?(2)選擇題的鞏固PPT1:“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說的是( )A.價值判斷不因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不同B.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C.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強烈的主體差異性D.各種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都是在實踐中產生的2.“許多偉大的真理開始的時候都被認為是褻瀆行為。”蕭伯納的觀點是想說明 ( )A.真理都是具體的B.真理是有條件的C.價值判斷具有社會歷史性D.價值判斷必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3.姓名是中華名文化的命脈傳承和社會人文的重要標志。每個時代的名字都有著不同的人生記憶和故事,國慶、援朝、躍進、建國、超英、振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這些極具特色的名字曾令人自豪。如今,“諾”“芷”等代表美德的名字,受到年輕父母的青睞。名字已不單純是一種代號,還承載著長輩的愛與愿望。可見 ( )①不同時代的名字寓于長輩對孩子同樣的愛之中②社會的發展變化推動人們的思想觀念同步發展③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和條件變化而不同④取名的主觀傾向是社會現實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近年來,我國高校科研出現了以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數量、被引次數、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最重要評價依據的異化現象。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指出,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這是基于 ( )A.作出正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B.價值判斷是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的C.價值選擇的不同導致人們價值觀的差異性 D.價值判斷的正確性依賴于價值選擇的合理性5.近年來,我國加強法治建設,在法治規劃制定過程中充分征求公眾的意見和建議,努力實現法治反映民聲、維護民意。這說明我國 ( )①通過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②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③立法工作致力于滿足所有人的利益需求④立法工作堅持了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主觀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同仇敵愾、共克時艱,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和阻擊戰,取得了積極成效,涌現出了大量讓人淚目的人和事。一個個白衣天使、科技人員、解放軍戰士、黨員干部迎難而上,他們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逆行的背影成了抗疫前線最美的風景。這一群群和平年代的戰士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職業操守,沖鋒陷陣、義無反顧,鑄就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偉大抗疫精神。結合材料,運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知識,分析為什么說逆行的背影成了抗疫前線最美的風景。4:教師答疑 總結建模(Dialogue)---4分鐘總結: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知識及原理三:課堂留白針對本節內容進行整理、總結模式:PADD 學科:政治 課型:新授課 設計人:高二政治組第三框題 價值的創造與實現一:課前檢查反饋和問題指導(7分鐘)——參見PPT參見PPT和練習冊對應題目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關系、產生2:標準(如何做出正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3: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特征P77-78二:教授新課知識點一:1、如何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環節1:精講留白 提升思維(Presentation)——8分鐘(1)勞動的重要性——《生活與哲學》角度(2)理解在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P81-82(3)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P82-84環節2:獨立學習 內化知識(Assimilation)+環節3:有效討論 外化表達(Discussion)---5分鐘閱讀材料,分析問題2020年新冠病毒讓我們再一次認識了鐘南山,這座大家可以依靠的“山”。2003年抗擊非典的時候,鐘南山說“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這里來”,2020年抗擊新冠病毒的時候,他又說“大家沒事不要去武漢,自己卻義無反顧赴武漢防疫最前線”;在病毒面前,他刻苦鉆研,通過親自接觸病人,研究病毒等,尋找治療新冠病毒的有效藥物;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在學業上刻苦學習,研究病毒,不斷提高自己的醫療專業知識和水平;他心系群眾,在他眼里治病救人就是他的理想、追尋和信仰,在新冠病毒面前,他把全國的人民群眾保護的很好。思考:鐘南山是如何創造和實現價值的?(2)誤區集錦1.充分利用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2.社會提供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決定性因素3.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決定性因素4.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實現人生價值5.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3)選擇題鞏固PPT1.漢代的匡衡少年時沒錢買蠟燭,就鑿壁偷光,勤奮苦讀。有一戶人家有很多書,匡衡在這戶人家當雇工卻不要報酬,只是請求主人把所有的書都讓自己讀一遍。主人深受感動,就把書借給他。后來,匡衡成了大學問家。這表明①社會和他人提供的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②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決定性因素③人生價值能否實現取決于能否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④人生價值總是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的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清掃街巷、修剪花木等社區勞動,果蔬種植、木工制作、機床操作等學農學工實踐,“醫生”“博物館講解員”等職業體驗……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課程,讓同學們在不一樣的學習中收獲成長。開展勞動教育,旨在引導學生( )①了解社會,提高實踐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②提高勞動技能,促進勞動力市場充分競爭 ③樹立職業平等觀,推動社會分工的細化 ④樹立正確價值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軟世代”是近年來出現的青年群體,意指在發達的消費社會,一些年輕人缺乏進取心和意志力,甚至寧愿宅在家里打游戲、啃老,也不愿意出去工作,整個人的身心都綿軟無力。如果讓你去勸導他們,下列道理比較合適的是( )①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②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是不可能實現的 ③走出自我的小天地,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 ④實現人生價值必須利用社會提供的物質條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2·山東高考)透過下圖可以看出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熔鑄在各族兒女的價值實現中②扎根邊疆意識是正確國家觀在守邊人頭腦中的客觀反映③不同時期的人在面對同一事物時表現出不同的價值選擇④“家是玉麥,國是中國”體現了當前社會人生價值的評判標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2·廣東高考)高一某班以“勞動教育”為主題開展調研活動,發現當地存在一些將勞動教育窄化為“讓孩子干農活”“動動手、流流汗”的誤讀,甚至出現“有勞動,無教育”的現象。同學們為此發出倡議:勞動教育,既要“流汗”更要“走心”。這一倡議提醒我們①要鑄就勞動最光榮的思想觀念 ②要重視勞動教育對人身心發展的意義③勞動的終極價值是在改造世界中認識世界④物質生產勞動是獲得正確認識的唯一途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1·天津高考)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數百萬扶貧干部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干在一起,將最美的年華獻給了脫貧事業,涌現出許多感人事跡。35年堅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國,扎根脫貧一線、鞠躬盡瘁的黃詩燕等同志,就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這體現了①價值判斷是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的②要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③實現人生價值需要腳踏實地、頑強拼搏④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她堅守滇西深貧山區教育事業數十載,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幫助1804名山村女孩兒考上大學,創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跡”。她身患腫瘤、肺纖維化、小腦萎縮等20余種疾病,卻用生命兌現“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她堅持12年家訪路,行程11萬公里,把一個個瀕臨輟學的大山里的女孩拉回課堂。她把自己的全部工資和社會捐款投入到教育事業,讓“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成為廣大學生的自覺追求…她的每一天都在訴說著“膝下無兒女,桃李遍天下”的奉獻精神,印刻著“教育改變女孩命運”的執著信念。她就是63歲的張桂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獲得者。2020年12月,中宣部又授予她“時代楷模”的榮譽稱號。從“實現人生價值”的角度,說明時代楷模張桂梅的先進事跡對青年人的價值引領。環節4:教師答疑 總結建模(Dialogue)——8分鐘人生價值觀知識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