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基本信息課題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 年級 初二模塊 中國歷史 教科書版本 人教版學習主題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1.目標設計通過對關于義和團的史料解讀,了解義和團的興起原因、斗爭方式、局限性,對義和團有一定的“了解之同情”。結合史料和梳理因果線索,了解清政府剿撫政策的意圖。通過文字和圖片史料,感受義和團戰士和清軍愛國官兵英勇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史實;了解八國聯軍的累累暴行和兇惡本質,揭露帝國主義的殘暴性,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知道《辛丑條約》,分析其影響,結合時間線索,理解中國社會性質的逐步變化。2.學習內容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的第七課,義和團運動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反帝愛國運動,在經歷數次戰爭和兩次自強變法失敗后,義和團運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自19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出現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義和團英勇地抗擊了八國聯軍,但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絞殺下失敗。八國聯軍侵華使人民遭受戰爭的苦難和不可磨滅的屈辱,《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淪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的簽訂,三塊內容之間關系緊密,義和團運動是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的直接原因,《辛丑條約》的簽訂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惡果。二、教學重點: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辛丑條約》的簽訂。教學難點:《辛丑條約》的影響。3.學情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了一年的歷史學習,學生掌握了一些基礎的學習技巧,能夠分析簡單的材料,但認知水平有限,需要教師耐心引導。學生通過預習可大致了解本課內容,但對義和團因何興敗、清政府在這段歷史中的作為、《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等細節缺乏了解,上課時需采用史料還原歷史情境,用圖文材料豐富歷史細節。4.教與學的過程設計【導入新課】教師講述:通過前幾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清朝的兩次自救均以失敗告終,帝國主義的魔爪不斷滲透中華大地。19世紀末,民間有號稱法力無邊、刀槍不入的神秘組織不斷壯大,該組織將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他們是何方神圣?這一次,他們能挽救中國嗎?設計意圖:聯系前面所學知識,幫助學生架構時空框架,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 【講授新課】一、庚子年間生奇變——義和團運動【積憤已久的拳民】教師講述:這一神秘組織名叫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的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這些組織在19世紀末逐漸由反清的秘密結社或單純的習武團體,轉變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反帝斗爭組織。義和團的性質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轉變?1.產生原因教師展示以下材料,帶領學生逐一解讀,引導學生了解義和團為什么會轉變成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反帝斗爭組織。 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鞜o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ㄋ?,都學全,要平鬼子不費難。拆鐵道,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大法國,心膽寒,英美德俄盡消然。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只因鬼子鬧中原》揭帖[學生活動]材料展示的是義和團宣傳自己主張的揭帖,通過閱讀這幅揭帖,同學們能否發現一些有效的信息:揭帖反映了義和團運動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義和團有著怎樣的斗爭方式?斗爭目的是什么?[教師補充]“只因鬼子鬧中原,全是教堂止住天。”充斥著強烈的反洋教情緒,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不斷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據清政府統計,截止到八國聯軍侵華以前,來到中國的外國傳教士多達3200人以上,入教的中國人超過80萬人,大大小小的教堂遍布中國的城鄉和村鎮,這些外國傳教士和教民在中國為非作歹,魚肉鄉里,引起了中國民眾的極大憤慨。再加上“天無雨,地焦旱”,出現了自然災害,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義和團運動興起。[教師小結]原因:(1)列強侵略加劇 (2)傳教活動猖獗。斗爭方式: 拆鐵道,拔線桿,毀壞火輪船。斗爭目的:“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 [過渡]在義和團興起的過程中,他們還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什么是“扶清滅洋”?如何評價這一口號?2.口號:扶清滅洋[學生活動]學生根據材料和旗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的目的是“扶清滅洋”,“扶清”在客觀上減少了義和團傳播的阻力,易于民眾結束,但也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意志,但從斗爭方式上可以看出其盲目排外;相信降神附體、刀槍不入反映出義和團帶有迷信色彩。設計意圖:通過對史料的引導解讀,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提升學生的史料解讀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過渡]這樣一個激進且不斷受到群眾響應的組織,威脅著在華洋人的性命,也威脅到清政府的統治,清政府最初對義和團的政策是有剿有撫,以剿為主。但為什么后來清政府會選擇以“招撫”代替了原來的“剿滅”?清政府在打什么算盤?【借刀殺人的清廷】[教師活動]教師借助材料,帶領學生簡單梳理線索[學生活動]學生通過梳理線索和解讀材料,了解清政府的意圖。設計意圖:通過史料解讀和梳理線索,學生能生成較為形象的對義和團、清政府、帝國列強之間關系的認識,并勾連起一二子目,為后面的內容做鋪墊。[過渡]1900年夏,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受到清政府的招安,義和團進入京津地區,他們沿途燒教堂、毀鐵道、拆線桿,甚至進軍當時的天津租界。面對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外國侵略者采取了什么措施?二、聯軍侵華摧京師——抗擊八國聯軍原因【步步緊逼的聯軍】教師展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 1900年,美俄法德四國公使照會清政府“限兩月以內,悉將義和團匪一律剿除……若于兩月以內不能鎮撫,則各國聯合以兵力伐之?!? ——《八國聯軍志》[教師活動]講述西方列強出兵的直接原因是鎮壓義和團運動,根本原因是維護和擴大列強在華權益,進一步瓜分中國,引導學生結合地圖,用時間軸歸納聯軍侵華的史實。過程[學生活動]根據課本知識和地圖,用時間軸概括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設計意圖:提升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培養時空觀念素養?!居廾辽谱兊那逋ⅰ縖教師活動]教師講述史實:1900年6月19日,慈禧太后接到大沽炮臺失陷的消息,誤信關于列強要歸政給光緒皇帝的謊報,決定宣戰。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正式發布宣戰詔書,并鼓勵義和團和清軍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這一愚昧行為成為了列強擴大侵略的借口。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列強擴大侵略的表現。(7月9日,直隸提督聶士成堅決抵抗,浴血奮戰,身中數彈而不下火線,最終英勇犧牲,7月中旬,天津失陷,8月,北京失陷,慈禧西逃。)教師展示材料,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成為了“炮灰”,隨后在中外反動勢力的絞殺下失敗。她(慈禧)在西逃途中殺氣騰騰地宣布:“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刬除不可。”后來又一再聲稱:“此事變實由拳匪藉端肇釁,以致激成巨禍?!?——《中國近代歷史資料叢刊 義和團》,第4冊,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學生活動]跟隨老師的引導,了解清政府的作為和義和團運動的結局。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展示和史實講述,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清政府的愚昧善變,清政府的剿撫政策是以后黨集團的利益為出發點的。[學生活動]我們如何看待義和團運動?從清政府對義和團、對列強態度的變化中,能看到其本質是什么?評價義和團運動義和團的高潮不過三個月,雖然遭到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而失敗,但其歷史作用不容抹殺。它是一次波瀾壯闊的反帝愛國運動,打擊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也使得列強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之生機。而反觀以慈禧為代表的封建統治者,他們先是利用群眾的反帝狂熱,把他們作為反帝前線的炮灰,眼看著血肉之軀不能抵擋,他們又反過來瘋狂鎮壓義和團運動,這種腐朽專制的本質暴露無疑?!舅烈饴託⒌穆撥姟縖教師活動]教師展示文字和圖片史料,讓學生感受當時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的累累暴行,認識到侵略者的兇惡本質。聯軍占領北京之后,曾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其后更繼以私人搶劫……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藝撥娊y帥瓦德西給德皇的報告英國人記載:“北京成了真正的墳場,到處都是死人,無人掩埋他們,任憑野狗啃食?!? ——《黎明前的中國》[學生活動]學生通過文字和圖片史料,對八國聯軍燒殺淫掠的暴行產生感性認識。設計意圖:利用“惡”的歷史價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過渡]為了收拾殘局,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任命李鴻章為全權議和大臣與八國聯軍談判。經過談判,1901年,清廷被迫與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4.《辛丑條約》的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歸納《辛丑條約》的內容,并逐條分析其對中國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的影響。[學生活動]分析條約內容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感悟到弱國無外交的屈辱歷史。設計意圖:用表格的形式歸納條約內容及影響,利于學生記憶,在師生互動中突破本課重點?!救稳藬[布的清廷】[教師活動]教師展示材料,讓學生理解清政府已然成為洋人的朝廷,還想依靠清政府來挽救危在旦夕的中國是不現實的、不可能的。[學生活動]學生加深對清政府的認知。設計意圖: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加深學生對歷史的感性認識。【教學小結】[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梳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線索。[學生活動]根據時間順序梳理出基本線索。設計意圖:通過線索梳理,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素養。5、板書設計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一、義和團運動 1.興起2.口號:扶清滅洋3.評價二、八國聯軍侵華1.原因:擴大在華利益2.結果:簽訂《辛丑條約》3.影響: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6.實踐反思(生成性成果與具體問題及改進措施)本課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在授課過程中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依照考綱,活用教材。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工具、啟發式講授法、自主學習、史料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以探究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通過引導分析義和團運動提出的“扶清滅洋”口號,培養學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為二地分析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逐條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分析方法,同時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但本課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時間分配不合理,學生參與度不高等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