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6課《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教學設計設計思路本課設計以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魯迅先生的個人經歷為主線,分為“新教潤桃李”——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傳播啟民智”——新聞出版業的興起、“筆墨寫春秋”——文化藝術的成就三個板塊展開教學。學生通過魯迅先生的經歷,理解在客觀歷史背景下,人物的經歷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相互關系,培養了學生時空觀念和歷史唯物史觀。學生從史料中進行提煉、分析,得出結論,也落實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和文藝作品的成就,是本課的重點。學生通過活動一:“賣報大PK”,理解新聞出版業的興起對中國社會起到推動作用。在活動二:“穿越百年、以紙為戎”的開展中,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到客觀時代背景下,文藝作品與社會現實中的相互關系,突破了難點——理解歷史唯物史觀: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活動中“時間軸”的提供,學生的時空觀念得到再次落實。 最后,課堂設計活動三:薪盡火傳。學生通過活動開展,暢所欲言,進一步理解魯迅精神,將魯迅“家國情懷”與當下的時代,以及學生的身份相結合,更好地傳承魯迅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助力。教學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課是八年級上冊近代史內容的最后一課,從近代教育的起步、新聞出版業的發展,文學藝術的成就三個方面做總結歸納。近代以來,教育、新聞出版乃至文學藝術,越來越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這是中國近代史特殊歷史環境下的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近代步步推進,直至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重要推動力。因而本課需要運用八年級上冊所有近代史的內容,放在既定的時空觀內進行理解和分析。二、學生分析:學生已經學習完八年級上冊近代史的內容,對于中國近代歷史有了基本的認識。知道中國近代的社會性質以及奮斗目標;了解中國人民各階層為了實現國家獨立、民族振興所做的努力。對于本課內容出現的時代背景有基本的脈絡。在學法和能力上,具備對于歷史基本史料的判斷和分析能力。同時,受年齡階段、思維能力發展的限制,學生較難理解客觀歷史進程中,一切歷史客觀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唯物史觀。教學目標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近代文學藝術成就等基本史實。(素養目標:時空觀念、歷史解釋)2、利用劇照、圖片、繪畫資料,通過活動開展,激發學生的創新與想象。提高學生分析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文學藝術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素養目標: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學生認識到文字是革命斗爭的有力武器,大眾傳媒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新聞出版業的發展、文學藝術的成就教學難點:理解客觀歷史環境下,一切歷史客觀因素相互影響的唯物史觀; 體會文藝工作、大眾傳媒深刻影響人們生活和社會進程,及人物身上的家國情懷。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自制微課 自制視頻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小組合作、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一、風雨潤桃李 二、傳播啟民智 三、筆墨寫春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最近,老師看到了一個微信表情包——“魯迅說”,里面據說都是魯迅說過的名言,今天我想請大家來幫我來鑒定一下,這是真的還是假的? (自由猜測) 本課主要設計以“魯迅”這一歷史人物貫穿本課。導入吸引學生興趣。新教潤桃李(新式教育的發展) 師: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曾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老師找來了他早期接受教育的介紹。大家來看看,魯迅先生早期先后在哪些地方接受教育?師: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中國正擺脫傳統教育,新式教育逐漸發展起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歷程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分別有怎樣的成果?請同學們根據導學案上的提示,完成第一個表格。師:結合時代背景可以看出,中國新式教育的發展歷程,恰好是中國逐步認識自我,學習西方的需求體現。那么,新式教育的學習內容到底“新”在何處?讓我們通過兩則材料,思考一下。(見導學案課堂練習一)師:隨著新式教育的發展,科舉制的廢除,讀書人不再以“學而優則仕”為唯一出路。他們可以從事哪些職業?生:老師、畫家、作家、經濟學家,企業家,軍人、歷史學家……(幻燈片6)師:這里展示的幾位偉大人物都是在新式教育中重獲新生的典型代表。他們或改革、或辦實業、或做文章、或修鐵路,還有一個敢叫日月換新天,創立新中國。他們從各方各面為中國的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由此可見,社會發展推動教育革新,教育的革新將推動社會進步。這也體現了一個重要的歷史唯物史觀: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生:三味書屋(私塾)、南京水師學堂、江南陸師學堂(新式學堂)、赴日本留學(留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導學案上表格(1分鐘)展示答案:洋務運動時期(補充: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端)甲午戰后(補充:民族危機加重,民族意識覺醒的時候)京師大學堂(補充:北大的前身)廢除科舉制(補充:科舉制度在中國存在約1300年)生:新式教育不再局限于儒家四書五經,科目設置更加豐富,逐步開設自然科學課程。生:老師、畫家、作家、經濟學家,企業家,軍人、歷史學家……傳播啟民智(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傳播啟民智(新聞出版業的發展)過渡:從日本留學歸來的魯迅,也開始了職業生涯。大家看看他從事過哪些職業?師:開始作家這一職業也是魯迅一生極其重要的轉折點。1923年,魯迅自費出版小說集《吶喊》,這才開始名聲大噪。個人的經歷也是歷史大環境的體現。由魯迅的這段經歷我們可以看到,哪個新興產業的興起為當時的文藝創作發展提供了平臺?師: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先進文明進一步傳入,報紙、雜志報刊、著名出版社等逐步發展起來,為文藝創作者們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師:其中,1872年創辦的《申報》起到了先鋒作用。老師在課前制作了一個微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有關《申報》的內容。師:簡單了解之后,讓我們一起來為申報做一個推廣,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為申報設計一段廣告詞,并選出“代言人”進行展示。討論時間2分鐘。【活動一】:賣報大pk【活動規則】:1、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段《申報》賣報廣告詞,并推選一名“代言人”展示。2、設計內容要求符合社會背景,體現歷史時代感。3、彰顯小組特色,個人創新、表演等綜合能力。4、展示結束后,由同學們投票選出“賣報KING”,上臺領取獎杯和獎品。生:討論設計兩分鐘,并發言。評選賣報KING,上臺領獎。師:在剛才的討論、設計廣告詞的過程中,大家了解到申報的價格、內容等信息。那么,作為重要的傳播媒介,報紙在當時有何重要作用?生:新式報刊的出現,豐富了人民生活;活躍社會經濟;啟發民智,促進了民族意識覺醒;推動文化藝術的繁榮…… 生:教員、講師(老師)、教育部科長、教育部僉事(政府職員)、編委、作家生:報紙、出版社(新聞出版業)生:觀看自制微課《申報簡介》。生:討論設計兩分鐘,并發言。評選賣報KING,上臺領獎。 【設計意圖】:1、通過賣報活動,學生從特定的時空背景下了解當時人民的生活狀態和水平,設身處地的理解報紙在當時的重要作用,落實時空觀素養。2、調動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精神,合作討論中彼此學習和收獲。同時,也展現了個人綜合素質。學生有參與的積極性,以及自信。三、筆墨寫春秋(文學藝術的成就) 過渡:伴隨新式教育和新聞出版業的發展,20世紀初以后,魯迅的個人創作也進入到黃金時代。老師摘選了他的部分創作歷程,通過這段經歷分析,魯迅分別在怎樣的國內歷史背景下,創作了以上作品?師:辛亥革命帶來社會大變革,新文化運動推動新思想和新文學的傳播,北洋軍閥政府的黑暗統治激化了國內矛盾,激發了文藝創作的源泉。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文藝開辟的新道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了20世紀初以后文藝創作空前繁榮的景象。進步的文學藝術家們高奏時代主旋律,他們的作品有著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那么,當時誕生了哪些優秀作品?我們一起看到導學案,大家自主學習,完成連線。師:其中,曹禺先生的《雷雨》是一部話劇,這是從西方傳入的一種新的戲劇形式。創作者們從國外文化中攝取營養,創作出與普羅大眾同行,與救亡運動同行,與自由民主同行的作品。中外文化的交融,帶動了中國文化的創新,推動了文藝的繁榮。師:20世紀初,西方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照相和電影技術傳入中國,中國人自己也拍出了一些精彩紛呈的作品。體現了在社會物質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時,人們的精神文化日趨豐富。師:魯迅先生51歲時,正值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的鐵騎踐踏著中國土地,中國大地一片呻吟與哀嚎。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革命文藝蓬勃發展。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這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奮勇抗戰!聶耳、冼星海等人先后創作《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勉勵民心!同學們,今天讓我們再一次懷揣著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決心,來唱響這一首《黃河大合唱》。師:同學們的演唱氣勢磅礴,唱出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唱出了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團結抗戰的時代最強音。師:1936年,魯迅先生因病去世。文藝工作者們接過旗幟,薪火相傳。20世紀40年代,隨著中國共產黨工作的深入展開,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們深入工農群眾,碩果累累。其代表有丁玲、趙樹理、周立波,以及大型歌劇《白毛女》。過渡:近代百年,筆墨寫春秋。同學們,如果你是一個文藝工作者,你想回到哪個年代為國家進步、民族振興而創作?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大家已經基本掌握了時空觀念。在這里老師為大家提供了一根時間軸,請大家以時間軸為線索,小組討論并派代表展示。【活動二】:穿越百年,以紙為戎【活動規則】:1、在時間軸上任選一個時間點(可自由添加其他節點)。2、以文藝工作者的身份,為國家進步、民族振興而創作。3、展示你想創作的作品形式及要表達的主旨思想。師:大家的發言都很精彩,有的針砭時弊,抨擊封建主義、帝國主義侵略、官僚資本主義;有的傳播民主、自由、平等、科學思想;有的勉勵民心,傳播希望。這樣的作品,都將為中國擺脫困境,走向光明推波助力。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社會現實是文藝創作的源泉,而文藝作品又反之推動社會發展。也再一次體現我們說的歷史唯物史觀: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過渡: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書。在這個文藝創作的繁榮時期,我們湖湘大地也是碩果累累,老師制作了一個視頻,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過渡:就在湖南文藝、全國文藝如火如荼的時候,噩耗傳來,1936年,魯迅先生去世了。葬禮空前隆重。一代文豪逝去,他的筆墨卻仍在人們口中傳唱。今天,讓我們再來重溫一段他的作品。師:當我在同學們這個年紀的時候,讀《狂人日記》好似讀恐怖小說。書中一直在寫“吃人”。年歲增長,我開始思考,魯迅先生筆下的“吃人”,只是簡單的饑荒時期的“人吃人”嗎?“饑荒”吃人,“禮教牢籠”吃人,“封建愚昧”吃人,“麻木無情”更吃人……魯迅先生的可貴就在于,他看到了國民的麻木、自私、虛偽、狂妄……他以筆為戈,仗義執言;他憂國憂民,啟蒙救世。 生:新文化運動的推進;辛亥革命的爆發;北洋軍閥政府的黑暗統治;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生:自學,完成導學案連線,并展示。(1分鐘)生:集體演唱片段《黃河大合唱》。生:討論,展示發言。生:觀看自制視頻《近代湖南地方文藝事業的發展》。生:個人朗讀(選自本課教材“材料研讀”部分。) 【設計意圖】:1、學生依據時間軸進行思考,理解了時空觀的重要性,同時也通過時間軸對近代史內容進行了梳理。2、學生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創作,理解了文藝作品源于現實,且高于現實。學生希望通過作品傳遞思想,理解了文藝作品推動社會發展。從而理解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突破了唯物史觀這一難點。課堂小結 【活動三】:薪盡火傳魯迅已逝,魯迅所為之戰斗的那個屈辱沉淪、腐朽封建的舊中國也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今天的中國,國富民強,人們安居樂業。如今,我們再讀“魯迅”,又有什么新的意義呢?總結語:魯迅曾經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回歸理性,守住“民魂”。魯迅先生為民族靈魂而吶喊,堅守正義,絕無后退的精神,將繼續引領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課后延伸】為幫助同學們更好地了解魯迅,老師設計了“重讀魯迅,薪火傳承”研學路線,以供同學們參考。 【設計意圖】: 1、學生思考重讀魯迅的意義,首先就學會對魯迅精神下一個定義。從而形成個人對魯迅精神的理解。2、將魯迅精神與現實社會相聯結起來,促進學生關注社會、關心他人,培養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家國情懷。3、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達自我思想的能力。教學反思本課以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魯迅先生的個人經歷為主線,分為“風雨潤桃李”——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傳播啟民智”——新聞出版業的興起、“筆墨寫春秋”——文化藝術的成就三個板塊展開教學。學生通過魯迅先生的經歷,理解在客觀歷史背景下,人物的經歷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相互關系,培養了學生時空觀念和歷史唯物史觀。學生從史料中進行提煉、分析,得出結論,也落實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和文藝作品的成就,是本課的重點。學生通過活動一:“賣報大PK”,理解新聞出版業的興起對中國社會起到推動作用。在活動二:“穿越百年、以紙為戎”的開展中,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到客觀時代背景下,文藝作品與社會現實中的相互關系,突破了難點——理解歷史唯物史觀: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活動中“時間軸”的提供,學生的時空觀念得到再次落實。 課堂最后一個活動薪盡火傳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學生通過活動開展,暢所欲言,進一步理解魯迅精神,將魯迅“家國情懷”與當下的時代,以及學生的身份相結合,更好地傳承魯迅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助力。基于魯迅先生的個人經歷為主線設計,三個活動的開展,切合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導學案的設計和使用,提高了課堂效率。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課堂參與度很高,重難點順利突破,五大核心素養相繼得到落實。總體來說,課堂高效而有活力。本課教學完成后,也留下了很多遺憾。如:個別設問需要根據學情進行靈活調整;第三個活動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短,學生思維深度沒有充分發掘等等。而在本課教學后,我最大的深思是:如何實現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在第一個活動“賣報大PK”的開展過程中,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在設計廣告詞的過程中,雖然有很鮮活的思想體現,但是很容易脫離歷史,跳脫了活動開展的本意,課堂活動開展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因此,老師在設計活動的時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著手改善。一是活動準備階段。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既要明確設計意圖,二要全面考察學情。基于對學生認知水平的了解。教師可以在課前為學生準備一些資料,比如《申報》的代表性內容,這樣學生在設計廣告詞的過程中可以更有針對性,不會跳脫歷史事實。另外,教師要制定好詳細的活動規則,把學生的討論內容做一個規范。這樣活動的開展、進行都將指向課堂具體教學內容,真正完成重難點的突破。二是活動評價階段。賣報活動結束后,教師的評價環節很重要。教師通過評價幫助學生明確活動的目的,總結知識,突破重難點。這個活動的目的在于通過觀看微課、討論申報內容,設計廣告詞等環節的開展,了解《申報》的內容、定價等歷史信息,探討人們對報紙的需求點。最后,自然得出報紙作為重要傳播媒介在當時社會起到的重要作用,突破重難點。 課堂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在教學和反思的反復進行中,教師的教學能力才會不斷提升。這堂課的備課和上課環節,我收獲了很多。期待在三尺講臺這片沃土上,我能不斷深耕,收獲更多。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