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百家爭鳴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學會利用唯物史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解釋這一現象。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材料研讀,理解和認知各學派的觀點;通過表格歸納,整合知識結構,比較不同學派觀點的差異及其階級立場。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素養落實:引用《論語》、《孟子》等書中的語錄,培養學生運用可信的史料去重現真實歷史(史料實證);利用《諸子百家》圖及相關背景資料,引導學生重構百家爭鳴特定的時空框架(時空觀念),并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去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這一現象(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 通過聯系生活,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學習諸子先賢們以天下為己任,關心國家發展和人類命運的崇高抱負和理想(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孔子和儒家學說是本課的重點。教學時,應把握好孔子其人及其儒家學說和教育思想,了解其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對后世的影響。百家爭鳴是本課的另一重點。要根據教材內容,把握什么是百家爭鳴,分析其歷史背景,了解主要流派及其主張,認識百家爭鳴對后世的影響。百家爭鳴的背景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春秋時期,隨著社會變化的逐步加劇,王室衰微、政治動蕩,以分封制為代表的舊制度的瓦解,以老子和孔子為代表的士人開始關心和關注社會發展的方向,并提出一系列的解決辦法。戰國時期,士人規模進一步擴大,代表各階層的學派越來越多,提出的主張也越來越多,各學派之間相互抨擊,競相發表見解,又互相借鑒和吸收,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師:百家爭鳴時期,正是在我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生逢其時,在時代使命的召喚下,諸子百家應運而生。人逢其世,在人們訴求的期盼中,諸子百家積極入世。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時代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生:第8課師: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規定,周天子用九鼎,諸侯只可用七鼎,但是考古發現春秋鄭莊公作為諸侯卻享用?生:九鼎師:所以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面臨的是怎樣的時代?生:舊的制度逐步瓦解,新的制度尚未建立,禮崩樂壞,社會動蕩。師: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魯國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尊為?生:圣人、至圣師:孔子還是什么學派的創始人?生:儒家師:中年時期孔子開始周游列國,宣揚他的思想,那大家知道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嗎?翻開《論語》原書,會發現孔子很多弟子都在問一個問題,那就是?生:“仁”師:這也是整部書里出現頻率極高的一個字:20章有16章出現,共109處。孔子認為,每個人都要做到仁,那什么是仁呢?“仁”并不是一個單一維度的要求,從個人修身層面來說,仁就是要?生:克己復禮、恭、寬、信、敏、惠。師:從個人與他人層面的層面來說,仁就是要?生:“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師:不但要愛自己的親人,也要愛?生:天下所有的人。師: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可強加于人,即?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師:自己要立足,也讓別人立足;自己要通達,也讓別人通達。也就是?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師:所以孔子將“仁”作為?生: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師:那社會、國家層面的仁如何實現呢?在治國方略上,仁就是要?生:以德治國師: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認為“苛政猛于虎”,所以反對?生:苛政,要實行德政師:他認為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剛才我們曾提到孔子周游列國,那情況如何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師:孔子被司馬桓魁追殺、被嘲笑“累累若喪家之犬”說明什么?生:孔子思想不被當時列國接受師:但就像晨門隱者對孔子的評價一樣“知其不可而為之”,始終積極入世,為改造社會而努力。孔子在政治上是失意的,但是在教育上卻功績斐然。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后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所以有句話叫做“性相近?生:習相遠也”師: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但是在這之前,“學在官府”也就是說只有什么人才能夠接受教育?生:學校專為奴隸主貴族子弟而設,平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師:但孔子認為?生:“有教無類”師:因此他?生:創辦私學,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師:有什么用?生: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師: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生:《論語》。師:所以《論語》是不是他自己寫的?生:不是師:孔子的學生個性很不相同,所以孔子會針對他們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這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教育方法?生:因材施教。師: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孔子的教育理念呢?生:溫故知新等師:孔子一生抱著追求真理和培育真才的愿望,在自由講學的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的教育經驗,對于發展我們的教育事業,有著非常?生:重大的現實意義。師:而且孔子還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對傳承中國先秦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作出了?生:巨大貢獻。師:他所創立的儒家學派后來分成多個流派,他的學說被發揚光大,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被譽為中國的哲學家,也讓世界認識了中國的哲學。師:在孔子同時稍早,還有一位與孔子思想主張不同的人,他就是老子。他生活在什么年代?生:春秋后期,楚國人師:創立了什么學派?生:道家學派師: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為本源”他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所以人們應該?生:順應自然師:那在政治層面統治者應該要?生:無為而治”師:統治者無為那么民心就自然會歸化,統治者好靜民心自然歸正,不要沒事找事瞎折騰,老百姓自然會富足,統治者沒有欲望民風自然古樸。當然無為是不是什么都不做?生: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民眾自我能動性。師:就是不要干擾老百姓的正常生活。老子還很擅長思辨觀念,他認為世界事物都有其對立面, 有長就有?生:短師:有前就有生:后師:等等,并且在一定的條件下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生:相互轉化的師:這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老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他的學說和思想觀點都集中在哪本著作中?生:《老子》,又稱《道德經》師:伴隨著春秋時代的刀光劍影,歷史的車輪駛進了戰國。在這里諸侯之間的爭奪更殘酷、社會變革更激烈、爭鳴的聲音更尖銳,那么這個時代的諸子們,又做出了怎樣的時代回應呢?我們看到第三個子目?生:百家爭鳴師:戰國時期,舊制度進一步瓦解,新制度逐步確立。比如有哪些舊的制度瓦解了?生:分封制、井田制師:所以百家爭鳴出現的第一個背景就是?生:(1)經濟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2)政治上:動蕩變革的春秋戰國時期創造了一個相對寬松的學術環境。(3)思想文化上:私學興起,文化下移。(4)階層關系上:士階層的崛起。師:戰國時代的“士”是當時知識分子的統稱,面對動蕩的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競相禮賢下士、延攬?生:人才。師:所以戰亂的春秋戰國時期給了士一個?生:一展抱負的機會師:士階層開始崛起,并受到統治者的重用。由于他們代表不同階級和不同階層,對于當時社會大變革中的許多問題,當然就有?生:各自的態度和主張師:所以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稱為?生:“諸子百家”。師:影響較大的學派有?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師: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生:墨子師:他主張?生:“兼愛”“非攻”“節儉”“尚賢”師:這其實源于其自身的階層,他代表的是戰國初期的平民階層,特別是小手工藝者的利益。反對不義之戰,向往?生:和平。師:其兼愛是對仁愛地繼承的發展,仁愛是有等級的愛,兼愛是無差別的愛。師:儒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生:孟子師:孟子繼承發揚了孔子的仁義學說,在儒家當中被尊為?生:亞圣師:僅次于孔子。主張實行?生:“仁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師:荀子開拓了儒學發展的新局面,使儒家學說逐漸與現實統治相結合。他主張實行?生:“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師:道家的代表人物是?生:莊子師:莊子繼承了老子思想并有所發揮,增加了浪漫成分,他強調?生: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該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師:法家的代表人物是?生:韓非子師:他是荀子的學生。所以他的理論基礎來源荀子的“性惡論”,兼容儒墨道諸家觀點,將法術勢三者結合,成為戰國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對空談仁義,認為要用法律來制定一個社會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強調?生: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師:那我們可以發現在這個時期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觀點都是?生:不同的師: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史稱?生;“百家爭鳴”。師:“百家”中的“百”真的是有一百家嗎?生:不是,是泛指,數量多。師:各學派都有自己的觀點,且都堅持己見,與其他派展開爭論。這就是?生:“爭鳴”師:雖然有爭論,但他們提出各種主張的目的都是為了?生:救國濟世師:所以各派既有爭鳴又有共鳴,共同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基礎。起到了什么作用?生: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師:百家爭鳴因時代訴求(天下思治)而起,亦因時代訴求(走向統一)而尾聲。諸子心系天下,新說迭出,切磋爭鳴,在世界文明史上都蔚為奇觀,為后代留下了極其寶貴而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