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運動的規律教學目標:1、全面理解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堅持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反對唯心主義運動觀。2、正確理解意識的本質及能動作用。3、準確理解規律的科學內涵和規律與物質運動的關系,提升按客觀規律辦事的自覺意識和能力。4、充分理解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學會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論。核心素養:政治認同: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科學精神:理解規律的客觀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理性評價社會現象。公共參與:能夠增強自覺貫徹和執行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自覺性。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理解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與要求。教學難點:了解主觀能動性的表現,理解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教學過程】新課導入閱讀與思考P20思考:談談你對《周易》中這句話的理解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物質和運動是什么關系運動含義:哲學上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拓展】哲學上講的運動是對世界上一切運動形式共同特征的概括和總結,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運動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A、物質是運動的物質a、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永恒的、絕對的、無條件的)b、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B、運動是物質的運動a、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B、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唯心主義))物質與運動的關系 關系 理解 強調 誤區物質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 側重強調物質離不開運動 離開運動談物質會導致形而上學運動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承擔者或者叫載體。脫離物質載體的運動是不存在的 側重強調運動離不開物質 離開物質談運動會導致唯心主義思考:人根據什么發現這些內容的?小結:物質運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其客觀規律規律①含義: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固有的:不是主觀賦予或是上帝創造本質的:不是表面的、現象的、外在的必然的:是確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穩定的:具有重復性,不是多變易逝的②特點:規律具有客觀性: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具有客觀性: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沒有規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2、方法論: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易混易錯點】發明規律、消滅規律、創造規律、改變規律 ×發現規律、尊重規律、認識規律、利用規律 √規律是客觀的 ≠ 人不能認識和利用規律人認識和利用規律 ≠ 規律可以消滅或創造【小組探究】觀看視頻思考:(1)什么是主觀能動性?(2)主觀能動性的作用有哪些?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a、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人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時候,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動之前,還要確定目標、行動方式和行動步驟等。意識活動的特點 b、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并不限于客觀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c、意識活動具有能動創造性不僅可以認識外部現象,而且能把握內部的本質和規律。區別于動物的本能活動,動物的活動是無目的本能的活動,也不同于動物的適應性活動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決定 指導 把 變成物質 意識 實踐 觀念中的東西 現實的東西意識不僅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而且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注意:①意識不能直接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而是通過指導人們實踐才能引起物質形態的變化。②正確的意識能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事物的發展。思考:比較上面兩則材料,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人們應如何實現自己的目的?3、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意識的能動性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達到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思考:結合上述材料,說一說做事要達到預期目的,首先要具備什么條件。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含義: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為什么: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必須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普遍的、客觀的,要求我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 相關鏈接“實事求是”一詞,源于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書中稱贊西漢景帝之子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唐朝顏師古釋“實事求是”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毛澤東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閱讀理解】思考: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人民應當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2、具體要求:①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② 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認識世界),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改造世界)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④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課堂練習】1、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要引導規范和約束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行為,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有度有序利用資源,優化資源開發利用結構,深入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和地質環境保護,提高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和水平。這是基于( )①形成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是我們正確對待自然的前提②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會隨人的意識而改變③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質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做出正確的選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恩格斯說:“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下列對哲學中物質的認識正確的是( )①物質撇開了事物的具體形態,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②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夠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③物質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④物質是指自然界、人類社會中各種物質具體形態的集合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3、達爾文于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至今深刻影響著人們對生命起源和進化歷程的認識,盡管人們對其進化假說一直存在爭議,但他的基本觀點還是閃爍著真理的光彩,不斷被科學的發展所證實。例如( )①生物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不是神的意志的產物②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說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根本原因③人類的起源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說④勞動在從古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4、近年來,隨著氣候的變暖,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春小麥生長期縮短,產品和品質都有所下降,而冬小麥則更加適宜種植了。氣候變化還適宜棉花、葡萄等喜溫作物的生長,而對馬鈴薯等喜冷作物卻不利。這就使農民不得不對原來的種植結構進行調整。該地區種植結構的調整 ( )①從根本上說是由農民的主觀愿望決定的②從根本上說是由當地政府的政策決定的③是建立在變化了的實際基礎上的④是按客觀規律辦事的體現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蘊含的哲理是( )A. 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B. 世界萬物是永恒發展的C. 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D. 運動是離不開物質的6、“少年安能長少年,海波尚變為桑田。”唐代詩人李賀的這一詩句體現了( )A.運動是永恒的、絕對的和有條件的B.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C.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D.運動是靜止的特殊狀態參考答案D、B、A、D、A、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