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必修教材【教材結構】必修三【教材結構】【教材分析】本框題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與法治》第一課第一框的內容,是本冊教材的起點,主要講述了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面對這種情況三種政治力量提出的建國方案,由于當時的基本國情和人民大眾的選擇,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成立了新中國。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核心素養】政治認同: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沒有中國共產黨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科學精神:通過對比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科學認識各種政治力量的作用,深刻體會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結論。公共參與:通過課前查閱資料和課堂學習增強學生對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升華對黨的認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教學重點】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主要矛盾、歷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2.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教學難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議題教學】議題1:近代中國社會的基本國情?為什么?議題2:當時中國最急需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議題3:中國人民要肩負起怎樣的歷史使命?【教學過程】導入:學生活動:觀看視頻《近代中國》引導學生思考: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為什么到了近代卻衰落了 學生回答:結合視頻內容和教材討論回答教師總結: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一、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原因:①國際背景(外因)17世紀中葉以后,西方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相繼完成工業革命,實現近代化機器大生產。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列強先后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控制了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②國內背景(內因)清政府對內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對外采取閉關鎖國政策。結果:政治腐敗,軍備廢弛,財政拮據,社會動蕩,危機四伏(2)地位:是認識和解決近代中國一切社會問題的基本依據。2.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1)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2)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階級矛盾)近代中國的歷史任務【議題教學】議題1: 三種政治力量分別提出了什么樣的建國方案?議題2:三種方案最終結果是什么?這說明什么?學生活動:觀看視頻《不屈不撓的抗爭》(一)和(二)學生回答:結合視頻內容和教材討論回答教師總結: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探究問題:中國人民該如何做出選擇?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的方案在歷史和人民的檢驗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議題教學議題1: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新中國成立的意義?議題2:中國人民長期探索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學生活動:觀看視頻《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學生回答:結合視頻內容和教材討論回答教師總結: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從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結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斗爭經驗的歷史總結,是中國人民在長期探索、艱苦奮斗的基礎上共同確認的歷史真理。結束:在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結束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