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單元測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單元測試卷

資源簡介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單元測試卷
一、單選題
1.林則徐被譽為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體現在(  )
A.在廣州支持禁煙,1839年6月領導主持了虎門銷煙。
B.在擔任欽差大臣期間,招募水勇,積極籌備海防,使得英軍在廣州無隙可乘。
C.設立譯館,翻譯一些西方書籍,組織編譯《四洲志》,向西方學習。
D.“茍利國家生死以,豈癮禍福避趨之”,在國家危難時敢于擔當的精神
【答案】C
【知識點】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開眼看世界”指的是了解西方學習西方的,了解西方學習西方必須要翻譯西方書籍,編譯介紹西方地理歷史的書籍開始。
ABD三項都不符合開眼看世界這一含義,不符合題意;
C項設立譯館,翻譯一些西方書籍,組織編譯《四洲志》,向西方學習是林則徐被譽為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主要體現,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相關知識。要求掌握新思想的萌發的基礎史實。
2.洋務運動開始和結束對應的歷史事件是(  )
A.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和辛亥革命
C.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
D.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
【答案】C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的相關知識。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持續了近35年。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破產。故對應的歷史事件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正確答案為C。
【點評】理解洋務運動的背景和破產的標志。
3.梁啟超說:“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機器上感覺不足…第二期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你知道中國近代與第一期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什么嗎(  )
A.戊戌變法 B.辛亥革命 C.洋務運動 D.新文化運動
【答案】C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由題干“第一期,先從機器上感覺不足”,可知這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掌握洋務運動的背景、時間、領導人、過程、結果及影響.
4.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指出:“這場戰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對于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下列對“界碑”的理解最恰當的是(  )
A.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徹底結束
B.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C.中國獨立自主地位的完全喪失
D.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開始
【答案】B
【知識點】鴉片戰爭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鴉片戰爭的識記和認識。1840—1842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戰敗,1842年中國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鴉片戰爭后,中國從封建社會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以說鴉片戰爭是是一塊界碑,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故選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鴉片戰爭的識記和認識。
5.晚清北京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西太后,真不賴,腿兒長,跑得快,長安一住把國賣,賠錢數不清,割地好大塊”這歌謠反映當時(  )
①清政府腐敗無能及帝國主義瘋狂侵略的社會現實
②八國聯軍侵華攻陷北京后西太后逃亡的歷史事實
③中國抗擊八國聯軍侵華失敗慈禧太后沒有責任
④八國聯軍侵華后《辛丑條約》簽訂的嚴重影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八國聯軍侵華的相關知識。慈禧太后作為歷史反面人物,在抗擊外來侵略中表現出來軟弱無能,是中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淵起著重要的作用。第③選項的判斷是錯誤的。其余選項符合史實,其余選項都符合史實,故正確答案為B
【點評】知道慈禧太后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6.歷史學習中,常常要對歷史要素的關聯進行分析,下列史實沒有關聯的是(  )
A.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B.第二次鴉片戰爭——俄國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C.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火燒圓明園
【答案】D
【知識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要素關聯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A項正確,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B項正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趁火打劫,割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C項正確,甲午戰爭后,1895年簽訂了《馬關條約》,D項錯誤,火燒圓明園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事件,本題選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察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歷史學習中,許多歷史事件都有因有果,歷史要素之間相互聯系著,在學習中,同學們要善于把握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歸納,探究歷史之間的聯系和線索。
7.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中國損失了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袁騰飛形象得解讀了這一歷史現象:“中國的版圖原來像一張秋海棠葉,被北邊的熊咔咔一啃,就變成了瘦雞一只。”北邊的熊指的是(  )
A.美國 B.俄國 C.英國 D.法國
【答案】B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本題的關鍵在于中國損失了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究竟是哪個國家造成的,袁騰飛的話中有一個重要提示:北邊的熊,說明這個國家位于中國以北。抓住這個重要信息,很快就能得出正確答案是B俄國。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重要史實:俄國侵占我國大量領土,使我國疆域版圖發生重大變化。
8.下圖反映的史實發生在(  )
A.鴉片戰爭期間 B.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
C.甲午中日戰爭期間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
【答案】D
【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解析】【分析】從圖中“美、英、俄、意、日、德、法”等看出,這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的史實。A項鴉片戰爭期間列強沒有進入北京,不符合題意;
B項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沒有進入紫禁城,不符合題意;
C項甲午中日戰爭期間列強沒有進入北京,不符合題意;
D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列強闖入北京城,并闖入紫禁城大肆搶劫,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史實及學生的讀圖能力。
9.與下圖有關的戰爭是(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
【答案】B
【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占北京,闖進圓明園,將圓明園洗劫一空并火燒圓明園,《焚掠后的圓明園殘跡圖》就是歷史的見證。選項中B符合題意,故選B。
【點評】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知識。
10.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其目的是(  )
A.使中國人了解世界的形勢,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B.在軍事上引進先進技術,增強抵抗侵略的實力
C.啟迪人們去認識世界,探索救國強國之路
D.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視,開始引進西方政治制度
【答案】C
【知識點】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鴉片戰爭后先進中國人了解世界的行為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其目的是啟迪人們去認識世界,探索救國強國之路。故選擇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鴉片戰爭后先進中國人了解世界的行為的理解。
11.據1895年《紐約時報》報道,恭親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發動戰爭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從戰爭中獲得什么。他說:“難道日本人能侵占我們所有的省份嗎?他們這樣做蒼天會答應嗎?其他民族、其他國家會坐視不管嗎?”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原因是(  )
A.清軍戰斗力不強 B.清政府內部不團結
C.日本軍事力量非常強大 D.清政府對形勢認識不清
【答案】D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甲午中日戰爭考點的理解。材料中恭親王說的活表明了清政府閉關鎖國,對世界形勢的發展根本不了解,對于日本明治維新后的強大和擴張實力與野心毫無所知。顯示出了清政府的愚昧、落后。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
【點評】要求學生理解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
12.(2017·杭州模擬)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由此判斷鄭觀應是(  )
A.洋務派的代表 B.維新派的代表
C.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 D.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
【答案】B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維新派主張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材料“速立憲法,改良政治”可知,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出了改革政治的思想主張,即向國人介紹西方的政治制度,這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主張。故選擇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的識記。
13.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但沒有把下列哪項列為“夷”之“長技”來實踐(  )
A.機器生產 B.議會制度 C.軍事技術 D.科技教育
【答案】B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洋務運動相關知識。洋務運動是在器物上學習西方,其中機器生產、軍事技術、科技教育都有涉及,議會制度為政治制度方面的,沒有涉及到,所以答案為B。
【點評】知道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內容。
14.閱讀以下對某一著述的評論:評論一“百年喜讀樽前兆,萬里驚看海外文”;評論二“其書羅列甚遠之國,指掌形勢可謂奇書”;評論三“欲制夷患,必籌夷情,尤為有用之書”。據上述評論推斷此書應該是(  )
A.《海國圖志》 B.《四洲志》
C.《天演論》 D.《使西紀程》
【答案】A
【知識點】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海國圖志》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些評價針對的是魏源的《海國圖志》,因為這本書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故選擇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海國圖志》的了解。
15.中國近代有一部系統地介紹了南洋、歐美各國歷史、地理的書籍, “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而作。”此書是(  )
A.《中外紀聞》 B.《天演論》
C.《四洲志》 D.《海國圖志》
【答案】D
【知識點】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海國圖志》一書的內容和魏源的思想觀點。《海國圖志》是我國近代第一步比較詳盡的介紹西方的著作,全方位地描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各種情況,并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中等。
16.“他在唾罵聲中出使,又在唾罵聲中回國”,“他不融于時代的主流,他也不肯隨俗浮沉”,面對個人命運的坎坷,他依然自信“流傳百代千秋后,定識人間有此人”。他就是近代中國第一位駐外使臣(  )
A.魏源 B.郭嵩燾 C.林則徐 D.容閎
【答案】B
【知識點】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
【解析】【分析】郭嵩燾清代第一位駐英法公使,郭嵩燾不僅敢于考究西方政體,而且敢于肯定其優長之處。
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郭嵩燾是近代中國第一位駐外使臣,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近代中國仁人志士探索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相關知識。知道郭嵩燾的事跡。
17.19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當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成為世界歷史發展主流的時候,處于內外交困的清政府,僅僅從“器物”層面進行了一場“師夷長技”的“自強”運動。下列關于這一“自強”運動的表述錯誤的是(  )
A.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B.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后期以“求富”為口號
C.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D.主觀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是中國富強起來
【答案】D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洋務運動的影響,洋務運動打出“自強的口號”,其主觀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而不是發展資本主義。故選D。
【點評】知道洋務運動的影響。
18.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系列紀錄片《幼童》,講述了清政府派出的以詹天佑為代表的第一批留學生的求學生涯。他們出洋留學是在(  )
A.鴉片戰爭期問 B.洋務運動期間
C.戊戌變法時期 D.辛亥革命期間
【答案】B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洋務運動的時期,為了適應洋務運動的需要,清政府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詹天佑等就是第一批被派遣的留學生。故選擇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洋務運動的了解。
19.為了喚醒國人了解世界,挽救危亡,魏源于1842年寫成《海國圖志》,你認為下列不是魏源思想主張的是(  )
A.總結鴉片戰爭戰敗的教訓,提出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觀點。
B.認為世界民族要平等相處,反對用“夷狄”來稱呼西方文明發達國家。
C.認為中國不是世界的中心,中國已經落后于歐洲。
D.主張學習西方,開辦工廠,制造輪船和槍炮。
【答案】A
【知識點】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嚴復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作為救亡圖存的理論依據。魏源是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認為世界民族要平等相處,反對用“夷狄”來稱呼西方文明發達國家。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總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A項總結鴉片戰爭戰敗的教訓,提出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觀點不是魏源的思想主張,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是魏源的思想主張,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魏源的思想主張。準確識記是魏源的思想主張。
20.清末創辦于上海的《申報》,后來成為全國第一大報,其原因不包括(  )
A.為方便大眾閱讀,編寫了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增刊
B.及時報道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時事,刊發評論
C.刊登廣告,便利民眾生活
D.大量編輯出版當時使用的教科書和字典
【答案】D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旨在考察學生對中國第一張報紙《申報》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1872年英國商人創辦的,以贏利為主要目的的中國第一份商業報紙。因創辦地在上海,上海別稱“申”,故報紙名為《申報》,《申報》一是發表政論文章。報紙的言論要“有系乎國計民生”。二是改革新聞報道。重視新聞的真實性,其次是注重反映社會實際生活。三是重視發表副刊性文字。四是經營副業,出版白話新聞報。1876年3月30日《申報》創辦我國第一份使用白話文和標點符號的通俗報紙《民報》,因此A,B,C三項符合題意,D項在《申報》中沒有體現,本題選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申報》是舊中國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一份報紙。《申報》時評緊扣時事,尖銳潑辣,風格多樣,近代文化生活的變遷是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學生一般根據課本知識就能直接得出答案。
二、材料分析題
21.梁啟超曾說“欲知中國近史者,不得不曰李鴻章”。一百多年來,國人對李鴻章毀譽不一。有的贊其為“開啟近代化的改革者”,有的則貶之為“賣國賊”。
李鴻章大事簡表(部分)
序號 年份 主要大事
① 1863年 設立上海廣方言館,培養外語人才
② 1865年 創辦軍工企業——江南制造總局
③ 1872年 創辦民用企業——上海輪船招商局
④ 1875年 著手組建北洋海軍,加強海防
⑤ 1895年 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⑥ 1901年 代表清政府與英、美等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
根據上表回答問題:
(1)史論需要證據支撐,側重不同的史實,有時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表中支撐李鴻章為“開啟近代化的改革者”的證據有     (填序號);貶其為“賣國賊”的依據有     (填序號)。
(2)作為改革者,他的變革行為對當時社會發展有何推動作用?被貶為“賣國賊”,其外交行為的結果給中國帶來怎樣的消極影響?
(3)據此,你認為評價歷史人物應持何種觀點?
【答案】(1)①②③④;⑤⑥
(2)推動作用:作為洋務派的代表,他主張向西方學習,創辦了一系列軍事和民用企業,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培養了一手比對西方事務認識較為深刻的人才,對日后改革大有幫助。
消極影響:李鴻章所代表的的洋務運動沒能挽救清王朝,他本人也不得不代表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大大加重了中國的民族災難。
(3)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李鴻章在中國近代化中作用及對其正確評價。李鴻章作為中國近代化歷程中的主要人物,其積極作用體現在他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大力開辦近代軍用、民用企業,積極培養洋務人才,創辦近代海軍。但李鴻章的洋務運動沒能挽救清王朝,他本人也不得不代表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大大加重了中國的民族災難。所以對待歷史人物需要一分為二的看待。
【點評】掌握李鴻章在中國近代化中作用及對其正確評價。
22.觀察《時局圖》,回答問題。
(1)該圖反映了19世紀末中國面臨著怎樣的時局?
(2)讀圖并查閱相關資料,完成下表。
代表國家 勢力范圍 租借地(割占地)
德國 山東 膠州灣
俄國(熊)        
法國(蛙)        
英國(虎)        
日本(太陽)        
美國(鷹)    
(3)圖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內涵是什么?
【答案】(1)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2)長城以北和新疆;旅順、大連;廣東、廣西和云南;廣州灣;長江流域;“新界”、威海;福建;割占臺灣和澎湖列島;門戶開放政策,利益均沾
(3)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與虛弱。19世紀末的中國被視為可以任人宰割的獵物。暴露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時局圖》反映了19世紀末中國面臨著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2)本題考查的是列強瓜分中國勢力范圍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俄國的勢力范圍是長城以北和新疆,租借地是旅順、大連;法國的勢力范圍是廣東、廣西和云南,租借地是廣州灣;英國的勢力范圍是長江流域,租借地是“新界”、威海;日本的勢力范圍是福建,割占臺灣和澎湖列島;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
(3)本題考查的是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圖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內涵是: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與虛弱;19世紀末的中國被視為可以任人宰割的獵物;暴露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恭親王奕 等請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第一要務。……不過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國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捻(太平軍),可以勤遠略(外國勢力)。
——曾國藩《復陳購買洋船炮折》
材料二:堪得灤洲所屬開平西南十八里之唐山,山難舊煤穴甚多。……從此中國兵船、輪船及機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遠購于外洋,一旦有時,庶不為敵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富強之基,此為嚆矢(開端)。
——李鴻章《直境開辦礦務折》
材料三:上海輪船招商局創立后三年內,外輪損失了一千三百萬兩(白銀)湖北官辦織布局開辦后,江南海關進口洋布減少了十五萬匹。
——《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1983年
回答下列問題:
(1)奕 、曾國藩、李鴻章屬于什么派別?他們的口號是什么?
(2)從材料一看,他們的目的是什么?
(3)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他們主要從事哪些活動?
(4)從材料三看,他們的活動有什么作用?
(5)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他們的活動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在客觀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洋務派,“自強”、“求富”
(2)維護清朝統治。
(3)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
(4)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
(5)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奕 、曾國藩、李鴻章屬于洋務派,他們的口號是“自強”“求富”。19世紀60-90年代,以恭親王奕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一場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即洋務運動。洋務派起初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后期以“求富”為口號,創辦了一批民用工業。
(2)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有關知識。據材料一關鍵信息“今日救時第一要務”“可以剿發捻(太平軍),可以勤遠略(外國勢力)”可知,地主階級洋務派的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
(3)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有關知識。據材料“一旦有時,庶不為敵人所把持”可以看出他們主要想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據材料“上海輪船招商局創立后三年內,外輪損失了一千三百萬兩(白銀)湖北官辦織布局開辦后,江南海關進口洋布減少了十五萬匹”可以看出他們主要創辦近代民用工業。
(4)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有關知識。據材料三“外輪損失了一千三百萬兩(白銀)”“江南海關進口洋布減少了十五萬匹”可知,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
(5)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洋務運動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福澤裕吉(明治維新政治家)力主“進行東洋侵略(注:侵略朝鮮、中國),使國內人心轉而外”。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黃海海戰雙方艦隊力量對比)
參戰 艦數 裝甲 情況 總排水量 (噸) 平均航速 (海里/時) 魚雷發射 管數 火炮 總數 魚雷 艇數
中國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840 16.33 36 268 0
材料三:李鴻章為避戰保船,令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港,日軍趁機得到黃海制海權……1895年初,日軍攻陷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無心再戰,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
——摘自《中國歷史》(岳麓書社)
(1)據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日本的社會狀況,并概述“國內人心轉而外”的含義。
(2)創建北洋艦隊的相關歷史事件是什么,黃海大戰壯烈犧牲的致遠艦管帶是誰?
(3)據材料二,三和所學知識,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內部原因。
【答案】(1)社會狀況: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概括含義: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或矛盾;或走上對外侵略擴張,侵略朝鮮中國。
(2)歷史事件:洋務運動。鄧世昌
(3)內部原因:中國艦隊整體實力不如日本;李鴻章避站保船,妥協退讓;清政府腐敗無能。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能力。分析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為轉移國內矛盾,“力主進行東洋侵略”,即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或矛盾;或走上對外侵略擴張,侵略朝鮮中國。
(2)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和黃海大戰的有關知識。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新式軍事二業,訓練新式海陸軍,至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建成了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1894年9月,中日海軍在黃海激戰,北洋艦隊將士奮勇殺敵,重創日軍,其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全艦將士英勇抗日,壯烈犧牲。
(3)本題考查的是甲午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的原因在于:中國艦隊整體實力不如日本;李鴻章避站保船,妥協退讓;清政府腐敗無能等。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理解。
25.近代化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中國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點。
材料一:1898年6月16日光緒皇帝與康有為對話節選
材料二: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1898年9月)
(1)材料一提到變法指的是哪一項變法?該變法主張是什么?與洋務運動相比,該主張是如何進一步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
(2)你認為譚嗣同的血有沒有白流?請說明理由。
(3)通過對譚嗣同的了解,請你提煉他的精神。
【答案】(1)戊戌變法;向西方學習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從技術層面上升到政治制度。
(2)答案一:沒有白流,因為變法雖然失敗,但它讓當時國人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進行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仿效西方國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答案二:白流,因為變法最終失敗,并沒有實現維新派的政治主張,沒有使中國強大起來。
(3)自強、愛國。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宣布開始變法,1898年是中國舊歷戊戌年,所以這次變法又被成為“戊戌變法”,所以材料中的這次變法就是指戊戌變法或者百日維新。維新派主張向西方學習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從技術層面上升到政治制度。
(2)本題考查的是對譚嗣同行為的評價,為開放性試題,合理即可,如:沒有白流,因為變法雖然失敗,但它讓當時國人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進行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仿效西方國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或白流,因為變法最終失敗,并沒有實現維新派的政治主張,沒有使中國強大起來。
(3)本題考查的是譚嗣同的有關知識。譚嗣同為救亡圖存不惜犧牲,我們要學習他的自強、愛國精神。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戊戌變法和洋務運動的理解能力。
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
材料二 臣竊聞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民共議一國之政治也,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人主尊為神圣,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與千百萬之國會合為一體,國安得不強?
——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
(1)材料一中李鴻章的言論代表了清政府內哪一派別的主張?說出一個該派別為“學習外國利器”而興辦的企業名稱。
(2)請對李鴻章所屬派別的努力作簡要評價。(至少答出兩點)
(3)材料二中康有為在探索中國富強之路的問題上與李鴻章有何異同?
(4)康有為的設想能否使中國富強?請舉出一例予以說明。
【答案】(1)洋務派: 安慶內軍械所、福州船種局或江南制造總局。
(2)洋物運動引進了機器,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 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啟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為民族自強作了努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3)同: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不同;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外.更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4)不能,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資產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的相關史實。本題是基礎題。李鴻章的言論代表了洋務派主張。“學習外國利器”而興辦的企業與安慶內軍械所、福州船種局或江南制造總局等。洋物運動引進了機器,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 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啟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為民族自強作了努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康有為在探索中國富強之路的問題上與李鴻章相同點是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不同點是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外.更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康有為的設想不能使中國富強。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資產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點評】掌握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的相關史實。
1 / 1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單元測試卷
一、單選題
1.林則徐被譽為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體現在(  )
A.在廣州支持禁煙,1839年6月領導主持了虎門銷煙。
B.在擔任欽差大臣期間,招募水勇,積極籌備海防,使得英軍在廣州無隙可乘。
C.設立譯館,翻譯一些西方書籍,組織編譯《四洲志》,向西方學習。
D.“茍利國家生死以,豈癮禍福避趨之”,在國家危難時敢于擔當的精神
2.洋務運動開始和結束對應的歷史事件是(  )
A.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和辛亥革命
C.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
D.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
3.梁啟超說:“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機器上感覺不足…第二期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你知道中國近代與第一期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什么嗎(  )
A.戊戌變法 B.辛亥革命 C.洋務運動 D.新文化運動
4.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指出:“這場戰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對于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下列對“界碑”的理解最恰當的是(  )
A.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徹底結束
B.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C.中國獨立自主地位的完全喪失
D.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開始
5.晚清北京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西太后,真不賴,腿兒長,跑得快,長安一住把國賣,賠錢數不清,割地好大塊”這歌謠反映當時(  )
①清政府腐敗無能及帝國主義瘋狂侵略的社會現實
②八國聯軍侵華攻陷北京后西太后逃亡的歷史事實
③中國抗擊八國聯軍侵華失敗慈禧太后沒有責任
④八國聯軍侵華后《辛丑條約》簽訂的嚴重影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歷史學習中,常常要對歷史要素的關聯進行分析,下列史實沒有關聯的是(  )
A.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B.第二次鴉片戰爭——俄國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C.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火燒圓明園
7.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中國損失了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袁騰飛形象得解讀了這一歷史現象:“中國的版圖原來像一張秋海棠葉,被北邊的熊咔咔一啃,就變成了瘦雞一只。”北邊的熊指的是(  )
A.美國 B.俄國 C.英國 D.法國
8.下圖反映的史實發生在(  )
A.鴉片戰爭期間 B.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
C.甲午中日戰爭期間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
9.與下圖有關的戰爭是(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
10.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其目的是(  )
A.使中國人了解世界的形勢,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B.在軍事上引進先進技術,增強抵抗侵略的實力
C.啟迪人們去認識世界,探索救國強國之路
D.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視,開始引進西方政治制度
11.據1895年《紐約時報》報道,恭親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發動戰爭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從戰爭中獲得什么。他說:“難道日本人能侵占我們所有的省份嗎?他們這樣做蒼天會答應嗎?其他民族、其他國家會坐視不管嗎?”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原因是(  )
A.清軍戰斗力不強 B.清政府內部不團結
C.日本軍事力量非常強大 D.清政府對形勢認識不清
12.(2017·杭州模擬)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由此判斷鄭觀應是(  )
A.洋務派的代表 B.維新派的代表
C.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 D.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
13.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但沒有把下列哪項列為“夷”之“長技”來實踐(  )
A.機器生產 B.議會制度 C.軍事技術 D.科技教育
14.閱讀以下對某一著述的評論:評論一“百年喜讀樽前兆,萬里驚看海外文”;評論二“其書羅列甚遠之國,指掌形勢可謂奇書”;評論三“欲制夷患,必籌夷情,尤為有用之書”。據上述評論推斷此書應該是(  )
A.《海國圖志》 B.《四洲志》
C.《天演論》 D.《使西紀程》
15.中國近代有一部系統地介紹了南洋、歐美各國歷史、地理的書籍, “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而作。”此書是(  )
A.《中外紀聞》 B.《天演論》
C.《四洲志》 D.《海國圖志》
16.“他在唾罵聲中出使,又在唾罵聲中回國”,“他不融于時代的主流,他也不肯隨俗浮沉”,面對個人命運的坎坷,他依然自信“流傳百代千秋后,定識人間有此人”。他就是近代中國第一位駐外使臣(  )
A.魏源 B.郭嵩燾 C.林則徐 D.容閎
17.19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當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成為世界歷史發展主流的時候,處于內外交困的清政府,僅僅從“器物”層面進行了一場“師夷長技”的“自強”運動。下列關于這一“自強”運動的表述錯誤的是(  )
A.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B.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后期以“求富”為口號
C.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D.主觀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是中國富強起來
18.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系列紀錄片《幼童》,講述了清政府派出的以詹天佑為代表的第一批留學生的求學生涯。他們出洋留學是在(  )
A.鴉片戰爭期問 B.洋務運動期間
C.戊戌變法時期 D.辛亥革命期間
19.為了喚醒國人了解世界,挽救危亡,魏源于1842年寫成《海國圖志》,你認為下列不是魏源思想主張的是(  )
A.總結鴉片戰爭戰敗的教訓,提出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觀點。
B.認為世界民族要平等相處,反對用“夷狄”來稱呼西方文明發達國家。
C.認為中國不是世界的中心,中國已經落后于歐洲。
D.主張學習西方,開辦工廠,制造輪船和槍炮。
20.清末創辦于上海的《申報》,后來成為全國第一大報,其原因不包括(  )
A.為方便大眾閱讀,編寫了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增刊
B.及時報道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時事,刊發評論
C.刊登廣告,便利民眾生活
D.大量編輯出版當時使用的教科書和字典
二、材料分析題
21.梁啟超曾說“欲知中國近史者,不得不曰李鴻章”。一百多年來,國人對李鴻章毀譽不一。有的贊其為“開啟近代化的改革者”,有的則貶之為“賣國賊”。
李鴻章大事簡表(部分)
序號 年份 主要大事
① 1863年 設立上海廣方言館,培養外語人才
② 1865年 創辦軍工企業——江南制造總局
③ 1872年 創辦民用企業——上海輪船招商局
④ 1875年 著手組建北洋海軍,加強海防
⑤ 1895年 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⑥ 1901年 代表清政府與英、美等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
根據上表回答問題:
(1)史論需要證據支撐,側重不同的史實,有時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表中支撐李鴻章為“開啟近代化的改革者”的證據有     (填序號);貶其為“賣國賊”的依據有     (填序號)。
(2)作為改革者,他的變革行為對當時社會發展有何推動作用?被貶為“賣國賊”,其外交行為的結果給中國帶來怎樣的消極影響?
(3)據此,你認為評價歷史人物應持何種觀點?
22.觀察《時局圖》,回答問題。
(1)該圖反映了19世紀末中國面臨著怎樣的時局?
(2)讀圖并查閱相關資料,完成下表。
代表國家 勢力范圍 租借地(割占地)
德國 山東 膠州灣
俄國(熊)        
法國(蛙)        
英國(虎)        
日本(太陽)        
美國(鷹)    
(3)圖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內涵是什么?
2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恭親王奕 等請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第一要務。……不過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國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捻(太平軍),可以勤遠略(外國勢力)。
——曾國藩《復陳購買洋船炮折》
材料二:堪得灤洲所屬開平西南十八里之唐山,山難舊煤穴甚多。……從此中國兵船、輪船及機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遠購于外洋,一旦有時,庶不為敵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富強之基,此為嚆矢(開端)。
——李鴻章《直境開辦礦務折》
材料三:上海輪船招商局創立后三年內,外輪損失了一千三百萬兩(白銀)湖北官辦織布局開辦后,江南海關進口洋布減少了十五萬匹。
——《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1983年
回答下列問題:
(1)奕 、曾國藩、李鴻章屬于什么派別?他們的口號是什么?
(2)從材料一看,他們的目的是什么?
(3)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他們主要從事哪些活動?
(4)從材料三看,他們的活動有什么作用?
(5)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他們的活動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在客觀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福澤裕吉(明治維新政治家)力主“進行東洋侵略(注:侵略朝鮮、中國),使國內人心轉而外”。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黃海海戰雙方艦隊力量對比)
參戰 艦數 裝甲 情況 總排水量 (噸) 平均航速 (海里/時) 魚雷發射 管數 火炮 總數 魚雷 艇數
中國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840 16.33 36 268 0
材料三:李鴻章為避戰保船,令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港,日軍趁機得到黃海制海權……1895年初,日軍攻陷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無心再戰,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
——摘自《中國歷史》(岳麓書社)
(1)據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日本的社會狀況,并概述“國內人心轉而外”的含義。
(2)創建北洋艦隊的相關歷史事件是什么,黃海大戰壯烈犧牲的致遠艦管帶是誰?
(3)據材料二,三和所學知識,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內部原因。
25.近代化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中國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點。
材料一:1898年6月16日光緒皇帝與康有為對話節選
材料二: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1898年9月)
(1)材料一提到變法指的是哪一項變法?該變法主張是什么?與洋務運動相比,該主張是如何進一步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
(2)你認為譚嗣同的血有沒有白流?請說明理由。
(3)通過對譚嗣同的了解,請你提煉他的精神。
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
材料二 臣竊聞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民共議一國之政治也,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人主尊為神圣,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與千百萬之國會合為一體,國安得不強?
——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
(1)材料一中李鴻章的言論代表了清政府內哪一派別的主張?說出一個該派別為“學習外國利器”而興辦的企業名稱。
(2)請對李鴻章所屬派別的努力作簡要評價。(至少答出兩點)
(3)材料二中康有為在探索中國富強之路的問題上與李鴻章有何異同?
(4)康有為的設想能否使中國富強?請舉出一例予以說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開眼看世界”指的是了解西方學習西方的,了解西方學習西方必須要翻譯西方書籍,編譯介紹西方地理歷史的書籍開始。
ABD三項都不符合開眼看世界這一含義,不符合題意;
C項設立譯館,翻譯一些西方書籍,組織編譯《四洲志》,向西方學習是林則徐被譽為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主要體現,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相關知識。要求掌握新思想的萌發的基礎史實。
2.【答案】C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的相關知識。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持續了近35年。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破產。故對應的歷史事件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正確答案為C。
【點評】理解洋務運動的背景和破產的標志。
3.【答案】C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由題干“第一期,先從機器上感覺不足”,可知這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掌握洋務運動的背景、時間、領導人、過程、結果及影響.
4.【答案】B
【知識點】鴉片戰爭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鴉片戰爭的識記和認識。1840—1842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戰敗,1842年中國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鴉片戰爭后,中國從封建社會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以說鴉片戰爭是是一塊界碑,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故選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鴉片戰爭的識記和認識。
5.【答案】B
【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八國聯軍侵華的相關知識。慈禧太后作為歷史反面人物,在抗擊外來侵略中表現出來軟弱無能,是中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淵起著重要的作用。第③選項的判斷是錯誤的。其余選項符合史實,其余選項都符合史實,故正確答案為B
【點評】知道慈禧太后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6.【答案】D
【知識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要素關聯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A項正確,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B項正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趁火打劫,割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C項正確,甲午戰爭后,1895年簽訂了《馬關條約》,D項錯誤,火燒圓明園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事件,本題選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察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歷史學習中,許多歷史事件都有因有果,歷史要素之間相互聯系著,在學習中,同學們要善于把握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歸納,探究歷史之間的聯系和線索。
7.【答案】B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本題的關鍵在于中國損失了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究竟是哪個國家造成的,袁騰飛的話中有一個重要提示:北邊的熊,說明這個國家位于中國以北。抓住這個重要信息,很快就能得出正確答案是B俄國。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重要史實:俄國侵占我國大量領土,使我國疆域版圖發生重大變化。
8.【答案】D
【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解析】【分析】從圖中“美、英、俄、意、日、德、法”等看出,這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的史實。A項鴉片戰爭期間列強沒有進入北京,不符合題意;
B項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沒有進入紫禁城,不符合題意;
C項甲午中日戰爭期間列強沒有進入北京,不符合題意;
D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列強闖入北京城,并闖入紫禁城大肆搶劫,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史實及學生的讀圖能力。
9.【答案】B
【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占北京,闖進圓明園,將圓明園洗劫一空并火燒圓明園,《焚掠后的圓明園殘跡圖》就是歷史的見證。選項中B符合題意,故選B。
【點評】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知識。
10.【答案】C
【知識點】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鴉片戰爭后先進中國人了解世界的行為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其目的是啟迪人們去認識世界,探索救國強國之路。故選擇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鴉片戰爭后先進中國人了解世界的行為的理解。
11.【答案】D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甲午中日戰爭考點的理解。材料中恭親王說的活表明了清政府閉關鎖國,對世界形勢的發展根本不了解,對于日本明治維新后的強大和擴張實力與野心毫無所知。顯示出了清政府的愚昧、落后。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
【點評】要求學生理解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
12.【答案】B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維新派主張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材料“速立憲法,改良政治”可知,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出了改革政治的思想主張,即向國人介紹西方的政治制度,這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主張。故選擇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的識記。
13.【答案】B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洋務運動相關知識。洋務運動是在器物上學習西方,其中機器生產、軍事技術、科技教育都有涉及,議會制度為政治制度方面的,沒有涉及到,所以答案為B。
【點評】知道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內容。
14.【答案】A
【知識點】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海國圖志》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些評價針對的是魏源的《海國圖志》,因為這本書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故選擇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海國圖志》的了解。
15.【答案】D
【知識點】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海國圖志》一書的內容和魏源的思想觀點。《海國圖志》是我國近代第一步比較詳盡的介紹西方的著作,全方位地描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各種情況,并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中等。
16.【答案】B
【知識點】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
【解析】【分析】郭嵩燾清代第一位駐英法公使,郭嵩燾不僅敢于考究西方政體,而且敢于肯定其優長之處。
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郭嵩燾是近代中國第一位駐外使臣,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近代中國仁人志士探索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相關知識。知道郭嵩燾的事跡。
17.【答案】D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洋務運動的影響,洋務運動打出“自強的口號”,其主觀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而不是發展資本主義。故選D。
【點評】知道洋務運動的影響。
18.【答案】B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洋務運動的時期,為了適應洋務運動的需要,清政府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詹天佑等就是第一批被派遣的留學生。故選擇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洋務運動的了解。
19.【答案】A
【知識點】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嚴復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作為救亡圖存的理論依據。魏源是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認為世界民族要平等相處,反對用“夷狄”來稱呼西方文明發達國家。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總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A項總結鴉片戰爭戰敗的教訓,提出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觀點不是魏源的思想主張,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是魏源的思想主張,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魏源的思想主張。準確識記是魏源的思想主張。
20.【答案】D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旨在考察學生對中國第一張報紙《申報》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1872年英國商人創辦的,以贏利為主要目的的中國第一份商業報紙。因創辦地在上海,上海別稱“申”,故報紙名為《申報》,《申報》一是發表政論文章。報紙的言論要“有系乎國計民生”。二是改革新聞報道。重視新聞的真實性,其次是注重反映社會實際生活。三是重視發表副刊性文字。四是經營副業,出版白話新聞報。1876年3月30日《申報》創辦我國第一份使用白話文和標點符號的通俗報紙《民報》,因此A,B,C三項符合題意,D項在《申報》中沒有體現,本題選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申報》是舊中國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一份報紙。《申報》時評緊扣時事,尖銳潑辣,風格多樣,近代文化生活的變遷是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學生一般根據課本知識就能直接得出答案。
21.【答案】(1)①②③④;⑤⑥
(2)推動作用:作為洋務派的代表,他主張向西方學習,創辦了一系列軍事和民用企業,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培養了一手比對西方事務認識較為深刻的人才,對日后改革大有幫助。
消極影響:李鴻章所代表的的洋務運動沒能挽救清王朝,他本人也不得不代表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大大加重了中國的民族災難。
(3)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李鴻章在中國近代化中作用及對其正確評價。李鴻章作為中國近代化歷程中的主要人物,其積極作用體現在他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大力開辦近代軍用、民用企業,積極培養洋務人才,創辦近代海軍。但李鴻章的洋務運動沒能挽救清王朝,他本人也不得不代表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大大加重了中國的民族災難。所以對待歷史人物需要一分為二的看待。
【點評】掌握李鴻章在中國近代化中作用及對其正確評價。
22.【答案】(1)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2)長城以北和新疆;旅順、大連;廣東、廣西和云南;廣州灣;長江流域;“新界”、威海;福建;割占臺灣和澎湖列島;門戶開放政策,利益均沾
(3)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與虛弱。19世紀末的中國被視為可以任人宰割的獵物。暴露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時局圖》反映了19世紀末中國面臨著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2)本題考查的是列強瓜分中國勢力范圍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俄國的勢力范圍是長城以北和新疆,租借地是旅順、大連;法國的勢力范圍是廣東、廣西和云南,租借地是廣州灣;英國的勢力范圍是長江流域,租借地是“新界”、威海;日本的勢力范圍是福建,割占臺灣和澎湖列島;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
(3)本題考查的是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圖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內涵是: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與虛弱;19世紀末的中國被視為可以任人宰割的獵物;暴露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3.【答案】(1)洋務派,“自強”、“求富”
(2)維護清朝統治。
(3)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
(4)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
(5)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奕 、曾國藩、李鴻章屬于洋務派,他們的口號是“自強”“求富”。19世紀60-90年代,以恭親王奕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一場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即洋務運動。洋務派起初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后期以“求富”為口號,創辦了一批民用工業。
(2)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有關知識。據材料一關鍵信息“今日救時第一要務”“可以剿發捻(太平軍),可以勤遠略(外國勢力)”可知,地主階級洋務派的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
(3)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有關知識。據材料“一旦有時,庶不為敵人所把持”可以看出他們主要想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據材料“上海輪船招商局創立后三年內,外輪損失了一千三百萬兩(白銀)湖北官辦織布局開辦后,江南海關進口洋布減少了十五萬匹”可以看出他們主要創辦近代民用工業。
(4)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有關知識。據材料三“外輪損失了一千三百萬兩(白銀)”“江南海關進口洋布減少了十五萬匹”可知,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
(5)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洋務運動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4.【答案】(1)社會狀況: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概括含義: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或矛盾;或走上對外侵略擴張,侵略朝鮮中國。
(2)歷史事件:洋務運動。鄧世昌
(3)內部原因:中國艦隊整體實力不如日本;李鴻章避站保船,妥協退讓;清政府腐敗無能。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能力。分析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為轉移國內矛盾,“力主進行東洋侵略”,即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或矛盾;或走上對外侵略擴張,侵略朝鮮中國。
(2)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和黃海大戰的有關知識。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新式軍事二業,訓練新式海陸軍,至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建成了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1894年9月,中日海軍在黃海激戰,北洋艦隊將士奮勇殺敵,重創日軍,其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全艦將士英勇抗日,壯烈犧牲。
(3)本題考查的是甲午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的原因在于:中國艦隊整體實力不如日本;李鴻章避站保船,妥協退讓;清政府腐敗無能等。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理解。
25.【答案】(1)戊戌變法;向西方學習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從技術層面上升到政治制度。
(2)答案一:沒有白流,因為變法雖然失敗,但它讓當時國人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進行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仿效西方國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答案二:白流,因為變法最終失敗,并沒有實現維新派的政治主張,沒有使中國強大起來。
(3)自強、愛國。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宣布開始變法,1898年是中國舊歷戊戌年,所以這次變法又被成為“戊戌變法”,所以材料中的這次變法就是指戊戌變法或者百日維新。維新派主張向西方學習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從技術層面上升到政治制度。
(2)本題考查的是對譚嗣同行為的評價,為開放性試題,合理即可,如:沒有白流,因為變法雖然失敗,但它讓當時國人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進行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仿效西方國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或白流,因為變法最終失敗,并沒有實現維新派的政治主張,沒有使中國強大起來。
(3)本題考查的是譚嗣同的有關知識。譚嗣同為救亡圖存不惜犧牲,我們要學習他的自強、愛國精神。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戊戌變法和洋務運動的理解能力。
26.【答案】(1)洋務派: 安慶內軍械所、福州船種局或江南制造總局。
(2)洋物運動引進了機器,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 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啟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為民族自強作了努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3)同: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不同;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外.更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4)不能,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資產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的相關史實。本題是基礎題。李鴻章的言論代表了洋務派主張。“學習外國利器”而興辦的企業與安慶內軍械所、福州船種局或江南制造總局等。洋物運動引進了機器,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 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啟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為民族自強作了努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康有為在探索中國富強之路的問題上與李鴻章相同點是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不同點是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外.更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康有為的設想不能使中國富強。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資產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點評】掌握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的相關史實。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公市| 白山市| 汉源县| 岑溪市| 普定县| 长丰县| 贞丰县| 莱芜市| 岚皋县| 普宁市| 宜阳县| 基隆市| 上饶县| 黄陵县| 宜阳县| 雅安市| 五峰| 新河县| 静安区| 临澧县| 泸水县| 沧州市| 宁波市| 股票| 富裕县| 顺义区| 闸北区| 和硕县| 门头沟区| 刚察县| 沙田区| 宁强县| 广水市| 循化| 砀山县| 城固县| 东港市| 洮南市| 靖江市| 嘉善县| 金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