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 教案【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認識工業革命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的變化,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時空觀念:通過教科書和配套材料,認識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3.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探究現代工廠制度的特點及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之間的內在關系,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5.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結合工業革命促進社會進步、中國近代實業救國等史實,培養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大機器生產與工廠制度難點:全面認識工業革命的影響。【教學方法】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提前完成導學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李約瑟難題,由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此問題,其主題是:“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新課講授:一、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根據下列材料,總結機器大生產和工廠制度出現的背景1751年,(英國倫敦)皇家學會懸賞征求“發明一架出色的能同時紡六根棉紗或麻線而只需一人照管的機器”。——吳國盛《科學的歷程》(英國)國家權力的推波助瀾,使圈地運動在18世紀達到高潮。經國會批準的圈地法案,1717—1727年共15件,1728—1760年共226件,1761—1769年達1482件……圈地運動使英國農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時造成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農村人煙稀少,村舍為虛;與此同時,一支“自由勞動力”的大軍在喧囂的城市里形成了。——李宏圖等《世界通史·第二編 工業文明的興盛》到17世紀中葉,倫敦已成為歐洲科學研究的中心。1687年牛頓的劃時代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問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成為“大工業的真正科學的基礎。”——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頒發特許狀,成立“倫敦促進自然知識皇家學會”。皇家學會的成員已意識到在技師與科學家之間進行合作的好處,開始協調全國各專業的成果……——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制針不僅形成了專業化生產,還派生出許多部門,而這些部門中的大多數工作也同樣是專門的職業。一個人抽鐵絲,一個人拉直,一個人切截,一個人削針尖,一個人磨圓另一端以便裝上針頭。僅裝針頭一項,就包括兩三道工序,裝針頭,把針涂白。甚至外包裝,都成為專門的職業。如此一來,制針的流程就包含了大約18項操作。——亞當·斯密《國富論》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還有其他種種條件,諸如豐富的煤鐵資源,流動的社會結構,健全的財政金融體制等等。就某一方面條件來說,在歐洲有比英國更好的國家——如荷蘭和法國。但是沒有哪個國家具有英國這樣好的綜合條件。“在英國工業化之初,能夠壓倒潛在對手的有利條件之中,沒有一個條件是絕對突出的。但是這些有利條件合在一起,卻形成了光輝燦爛的星座。”——馬克垚 《世界文明史》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創新措施,就是將印度的棉織品介紹給歐洲。1619-1625年,運回歐洲的棉布為22.15萬匹,到17世紀末,這項貿易直線上升。棉織品不僅比毛紡織品輕,而且便宜,更易于修飾(染色和印花)、清洗和更換。即使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棉制內衣的普及也改變了傳統的潔凈、舒適和衛生的概念。這是一種銷售范圍很廣、需求量巨大的商品,它足以帶動一場工業革命。——戴維·蘭得斯《國富國窮》1.背景:①生產專業化的實現:工業革命前,英國分散的手工工場已經向集中的手工工場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生產專業化②工廠的出現:18世紀60年代以來的工業革命,引發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大生產的巨大變革,工廠出現。工廠制度背景:隨著工廠的出現,工廠制度逐漸形成影響:世界: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挖掘工人的勞動潛質,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剝削工人,摧殘人性。中國:①19世紀中后期,清朝洋務派創辦了一系列近代企業,引進了西方的工廠制度,進行機器大生產,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②張謇、范旭東等一批民族資本家主張實業救國,也開辦工廠并借鑒西方工廠的管理經驗,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材料:一屋寬且長,織機二百張。織工二百人,排成一長行。……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戶外又一屋,貧兒一百五,坐列撿細毛,不敢辭勞苦。彼皆窮人子,終日不得息。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廣廳,五十修剪工。各自施妙技,天衣真無縫。又有八十人,將呢加漿洗。染工八十人,齊將顏色施。二十插制匠,將呢折成匹。——17世紀美國手工工場的歌謠資料特點:①時間:實行倒班制②規章: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強化紀律意識③生產:生產流水線被廣泛應用,生產過程處于工廠主的監督管理之下④原料:工廠統一供應、合理調配二、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根據下列材料,總結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發生的變化材料:1870-1920年,城市人口由990萬增至5430萬。1920年城市人口是全國總人口的51.4%,城市人口超過了農村人口。——蔣維忠《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美國城市化》材料:19世紀40年代以后,英國開始了大規模鐵路建設。1863年倫敦建成第一條地下蒸汽鐵路。1850——1870年全國鐵路從1萬公里增加到2.4萬公里。今天英國的鐵路網在19世紀70年代就已基本建成。材料: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加速了石油工業的產生。美國在內戰前夕的1859年,已在賓夕法尼亞州發現石油,鉆出第一口油井。但石油最初只用于照明。隨著內燃機的廣泛應用,開始大量開采石油。1870年,全世界生產的石油只有80萬噸,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萬噸。材料:余秋雨教授在做客中央臺文明之旅談中國文化的隱憂的時候講道: 2008年楊振寧和余秋雨到日本有一個演講,楊振寧先出示了一張自己出生時自己的住宅的照片——這是中國安徽合肥的一條街道當中的房子,我在這兒出生了,這個時候在合肥的街上,如果想找一個識字的人,我可以肯定,兩個小時找不到,現在要在合肥的街上,找一個不識字的人也是兩個小時找不到。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中國初等教育的成就。總結1.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人口猛增,工人的生活環境惡劣,20世紀以來,國家改善市民居住環境)2.交通運輸業的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水陸交通網,促進了城市間、國際間的人口交流與貿易往來,大大增加了社會流動性。)3.工業革命也促進了鄉村的改變。(農業機械日益普及,建立了大農場,農業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 大量人口平從鄉村走出,人們的眼界開闊了。)4.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時間觀念更為增強。(準時準點成為現代生活準則。戴表、標準鐘——英國大本鐘)5.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西方國家不斷通過國家立法推行初等教育;清政府與1904年推行“癸卯學制”)課堂探究:依據下列材料,總結工業革命的影響這個時代一方面產生了以往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想象的工業和科學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卻顯露出衰退的征兆,這種衰退遠遠超過羅馬帝國末期那一切載諸史冊的可怕情景。總之,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1856年馬克思如是說材料:我們發現六個星期以來他們從早上七點到晚上七點工作。——社會活動家亞當斯材料:“工人區”對面,住著高等的或中等的資產階級……擠滿了工人的“惡劣的街區”,是周期性光顧城市的一切流行病的發源地。工業革命時期的住房短缺問題、貧民窟問題、衛生設施極差等問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與工業發展極快、口膨脹有著密切的關系……——龔敏《論西方工業革命時期的住宅問題》發動機一開始,人們就必須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們都一起被套在鋼鐵和蒸汽的軛具下。動物機器…被緊緊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勞的鋼鐵機器上。——《受雇于曼徹斯特棉紡工廠的操作人工能窮和紡從工同生廠個時員的精神和身體狀況》在這里,文明創造了自己的奇跡,而文明人則幾乎又變成野蠻人……從這條污濁的排水管中,排出人類工業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潤全世界;從這條骯臟的下水道中,排出純金的潮流。在這里,人類的發展成就既是最完備的,又是最野蠻的。——【英】阿薩·勃里格斯《英國社會史》到18世紀,經濟繁榮所滋長的享樂主義,使宗教信仰被懷疑。工業革命中心曼徹斯特濃煙滾滾,污水橫流,方圓幾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萬人口的倫敦,就有小偷1萬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則明火執仗地搶劫。——董正華《世界現代化進程十五講》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德】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課堂練習:見配套課件。課堂小結:一、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1.背景:①生產專業化的實現: ②工廠的出現:2.出現:隨著工廠的出現,工廠制度逐漸形成3.影響:①時間:倒班制②規章:嚴格③生產:流水線、監督④原料:統一供配4.特點:(1)世界:①②(2)中國:①洋務派 ②民族資本家二、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1.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2.交通運輸業的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3.工業革命也促進了鄉村的改變。4.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時間觀念更為增強。5.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作業布置:見配套作業。【板書設計】【課后反思】本課的內容所涉及的工業革命,學生在高一時已經學習過,所以教師在講解本課的過程中,要幫助同學們展示材料,鼓勵學生總結知識點,提升學生提煉觀點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