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0 課《秦末農民大起義》教學設計一、教學理念《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 年版)》提出以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目標,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通過情景設置,啟發教學,以問題的提出、解決為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使“情趣教學”和“生本發展”的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得到貫徹。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 10 課的內容。從內容上看,本課內容包括三部分,包括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和楚漢之爭。其中前兩部分內容之間是因果關系,即秦的暴政是導致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內容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從地位上看,本課是在學習了秦統一中國的基礎上,對秦朝統治者所采取的治國措施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下節課《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等知識奠定了基礎。三、學情分析本課教學的對象是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歷史學科,其認知水平、綜合和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在講課中適當使用圖片、地圖等資料, 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知歷史,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還選取了一定的文字資料,通過層層疑問,初步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的意識和方法,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0)四、教學目標通過對材料、圖表、圖片的閱讀,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閱讀課本和史料,了解陳勝、吳廣起義及楚漢之爭的基本史識。利用本課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成語,如:“鴻門宴”“揭竿而起” “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和秦朝滅亡的原因,培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五、教學重難點分析(一)重點:秦暴政的表現和陳勝、吳廣起義(二)難點:秦暴政是秦滅亡和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史料展示】“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潼關懷古》【教師提問】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的紛爭戰亂,百姓怎么還會苦呢?【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導入,創設歷史情境,啟發學生思維。(二)新課講授第一環節:秦的暴政【教師過渡】秦朝的暴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同學們閱讀下則材料,歸納秦的暴政表現。【史料展示】材料一:秦朝的賦稅主要有田租、口賦、雜賦三種。田租即土地稅,嚴重時到了“收泰半之賦”,即這些賦稅加到一起要占去農民獲物的三分之二??谫x是計口出錢,也就是人頭稅,以人口為征收對象……,雜賦是各色各樣的臨時征派……——選自中國歷史七上《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材料二:材料三:秦簡記載:五人共同盜竊,贓物在一錢以上,斷去左足, 并在臉上刺刻涂墨,判為刑徒。——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教材》材料研讀材料四: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下焚書之命,行偶語之刑”,從而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戰國時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學術空氣被窒息,廣袤的思想原野上,萬馬齊喑。——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五:“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佬υ唬骸┫嗾`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司馬遷《史記》【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分析秦朝暴政的表現,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意識和方法,提升學生的史料歸納能力。【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歸納秦的暴政表現:賦稅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殘酷、焚書坑儒、秦二世殘暴等。第二環節:陳勝、吳廣起義【教師過渡】秦朝的這些暴政使人民置于無法生活的境地,令人發指。暴政之下,秦朝老百姓苦不堪言,他們該怎么辦?是等待?是逃亡?還是起義——推翻秦朝?最終老百姓選擇了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起義反抗秦朝的統治。【教師提問】接下來我們進入本課的第二部分——陳勝、吳廣起義。請同學們根據課本找出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信息。【學生活動】學生根據課本得出: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時間是公元前 209 年,地點是大澤鄉,領導人是陳勝、吳廣。【設計意圖】強化陳勝、吳廣起義的基礎知識記憶。【史料展示】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司馬遷《史記》【學生活動】根據司馬遷“陳涉世家”等材料,思考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教師提問】有人認為“如果在前往漁陽戍邊的途中,沒有遇見大雨,秦末農民戰爭就不會爆發”。你贊同這一觀點嗎?【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領,引導學生分析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提高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得出答案:戍邊遇雨誤期只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秦朝的殘暴統治,人民的生活無法繼續下去,終將起來反抗這個殘暴的統治。【教師活動】根據地圖,講述秦末農民起義的具體過程。【設計意圖】逐步讓學生養成有序的敘述歷史事件的思維模式。【教師提問】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這一起義有什么歷史意義?【史料展示】“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競亡秦,由涉首也。” ——司馬遷《史記》【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得出結論: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最然失敗,但反秦的浪潮并沒有平息。項羽、劉邦領導的軍隊分別對秦軍作戰。第三環節:楚漢之爭【教師過渡】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項羽、劉邦趁機領導軍隊壯大,分別對秦作戰。接下來他們之間進行了四年的爭霸戰爭,史稱“楚漢之爭”。【教師提問】楚漢之爭的性質跟秦末農民起義性質是否相同?【教師解釋】 秦末農民起義是反抗秦朝暴政的農民起義;楚漢之爭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爭霸戰爭【教師提問】楚漢之爭最終的結局如何?我們通過一個視頻,來了解一下。【教師提問】關于楚漢之爭,里面還有很多的故事,譬如胯下之辱、背水一戰、約法三章、鴻門宴、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楚河漢界等, 請同學們課后查閱了解這些相關的歷史典故。【設計意圖】利用楚漢之爭中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活動】講述楚漢之爭的成語典故。【教師總結】秦朝從公元前 221 年建立,經歷了秦始皇、秦二世的統治,又遇到了陳勝、吳廣起義,到公元前 207 年,秦朝在劉邦軍隊的打擊下滅亡。強盛一時的秦朝為什么短短十幾年就滅亡了?【史料展示】“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br/>——杜牧《阿房宮賦》【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得出結論:秦朝的暴政失去民心。【設計意圖】通過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和秦朝滅亡的原因,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認識到人民才是歷史的真正主宰者。【教師總結】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到:“嗚呼!滅六國者, 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睖缜氐牟皇撬耍撬约?,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它的暴政,秦朝喪失了民心,必將被人民所推翻。所以我們也可以得出了這樣的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是歷史的主宰,統治者應該以人為本,多關注民生。(三)教學小結秦朝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但是它的統治具有暴虐的特點。包括賦稅沉重,兵役徭役繁重,刑法嚴苛,焚書坑儒,秦二世殘暴等內容。最終導致了秦末農民戰爭——陳勝、吳廣起義, 時間是公元前 209 年,地點在大澤鄉,意義是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具有首創精神。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項羽、劉邦領導的軍隊逐漸壯大,項羽大敗秦軍,劉邦進軍咸陽。隨后他們之間爆發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這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爭霸戰爭。最終劉邦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建立了西漢。七、教學評價1.你認為下列秦朝的措施與秦朝速亡有關聯的有哪些?試在右側的橫線上畫√,沒關聯的畫×。行郡縣制 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統一貨幣 修建長城 強征賦稅嚴刑苛法 2.材料研讀 開拓交通 修驪山陵《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率軍到咸陽后,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來劉邦在談到為何能戰勝項羽時說:張良、蕭何和韓信都是人杰, 我不如他們,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依據材料,歸納劉邦戰勝項羽的重要原因。八、板書設計九、教學反思本課通過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的問題導入新課,激起學生對秦朝滅亡學習的欲望。對于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原因,通過對材料的探究,得到結論,這樣更能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劉邦戰勝項羽的原因,培養學生比較歸納的能力; 利用圖片、地圖、故事、史料等直觀方式輔助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敘述能力。本課設計體現了以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理念,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由于本節課是錄播課,在授課過程中難以得到學生及時的反饋,對教師自身的素質提出較高要求, 這也給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