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八單元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單元整體說課從晚清到民國,伴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社會政局的更替,中國的經濟、社會生活、教育文化事業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民族資本主義應運而生,民族工業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艱難成長。西方的文化、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與此同時,教育、出版業的發展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一大批文學藝術家的優秀作品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1.通過總結近代民族工業發展中呈現的特征,培養學生用發展和聯系的眼光觀察歷史現象、總結歷史事件的能力。2.指導學生歸納、總結民國時期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創制表格,以便從宏觀上把握知識點,進而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3.通過對文學藝術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利用劇照、圖片、繪畫資料等,激發學生的歷史想象力。本單元的知識點較多,學生不容易記憶和掌握。教學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眾多的知識點。通過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其認識到教育改革的艱難以及中國近代后期時代特征對文藝的巨大影響,努力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其體現出的熱血報國的赤子之心,永遠值得我們學習。1.根據張謇創辦實業的過程和結局,分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2.結合以前學過的古代史中與科舉制度有關的內容,歸納出科舉制的產生、發展、廢除的基本線索。3.采用討論的方式,突破重難點。例如:通過探討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演變等問題,培養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4.列表歸納魯迅、茅盾、齊白石、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學習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2課時。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一 知識與能力)了解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等人創辦企業的經歷,認識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過程,分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緩慢的原因,提升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等社會風俗習慣方面的變化,通過比較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與現代社會生活,使學生學會用發展的觀點和歷史縱向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 過程與方法)依據歷史資料及視頻、圖片等資料,利用小組演講、短劇等多種方式,增強課堂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近代實業家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的社會進步觀和與時俱進的態度。重點: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難點: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多媒體鏈接圖片——全聚德烤鴨、同仁堂藥業、張裕葡萄酒等圖片]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度,在近代卻被西方列強欺壓蹂躪。伴隨著列強入侵的一步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并發展。全聚德烤鴨、同仁堂藥業等企業建立起來。與此同時,曾被認為是“奇技淫巧”的各項發明,如火車、電話、電報等,也紛紛涌入中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25課: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去感受一下近代以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是指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民辦資本主義機器工業。師:閱讀教材之后,說一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階段。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的發展階段有:甲午中日戰爭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民黨統治時期。[多媒體展示張謇、大生紗廠圖片]師:張謇原來的人生目標是金榜題名,后來為什么又轉向辦實業,創辦大生紗廠?生: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實業家張謇積極發展本國工商業,以抵制列強對中國的剝削,挽回中國的利益。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短暫春天”的原因有哪些?生: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除了障礙;②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③各種實業團體和個人、海外華僑紛紛投資設廠;④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工業發展迅速。師: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一戰后繼續發展,但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民族工業為什么陷入了蕭條?(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總結)教師總結:這一時期民族工業除了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外,還受到官僚資本主義的摧殘。[多媒體展示“民國初年江浙地區民族工業分布圖”]師:請同學們根據材料,說一說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生:總的來說比較落后。它們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地區分布也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從誕生起就深受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以及后來的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造就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發展特點。二、社會生活的變化師:近代交通運輸業的飛躍離不開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英國和美國走在世界的前列,發明了以蒸汽機為動力的火車和輪船,之后又出現了電車、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當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國門后,西方科技文化伴隨著侵略也大量傳入中國,包括火車和輪船在內的近代化的產物也進入中國,逐漸取代了中國傳統交通工具轎子、馬車和舊式帆船。師: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請同學們結合教材,說一說傳入中國的新式交通工具有哪些。這些新式交通工具給人們帶來了哪些便利?生:新式交通工具有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師過渡:伴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也開始發生深刻變化。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完成下列表格。生:剪發辮、勸禁纏足 強令男子剪掉辮子,勸禁女子纏足易服飾 穿中山裝、西服、旗袍成為時尚改禮節 廢除跪拜禮,代之以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先生”的稱呼習洋俗 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煙、洋布在沿海城市成為時尚,時裝、燙發流行等 [多媒體展示中山裝、旗袍圖片]師: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不平衡的。從總體上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今天,我們沿著先人的足跡,走進了百年前的中國,目睹了我們的祖先,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年代,不斷求新求變,創辦中國自己的民族工業,改變以往社會中的陳規陋習,使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乃至生產生活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K教學至此,請使用《高效實用備課》同步訓練部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