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整體說課本單元主要講述了從1931年至1945年這十四年間的抗戰歷史。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挑起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危急時刻,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救亡的旗幟,擔當起抗日救亡的歷史重任,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同各方面一起努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全民族抗戰由此開始。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在正面戰場,中國軍隊組織多次戰役,抵抗日軍侵略。在敵后戰場,中國共產黨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人民游擊戰爭。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協同作戰,都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擊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經過14年抗戰,中國人民終于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1.通過觀看視頻、材料解讀,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通過“如何解決西安事變”的討論分析,使學生掌握正確認識歷史人物、事件的方法,并學會對歷史事實進行合理的分析。2.指導學生圍繞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的暴行與當前日本政府不敢正視歷史和國內右翼勢力極力否認歪曲歷史的態度,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正確分析時事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3.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輔助,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圖片、文字信息、視頻、分組活動等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把握武漢會戰和第三次長沙會戰的過程與影響。4.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將抗日戰爭和之前學習的列強侵華戰爭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討論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針對八年級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感性認識大于理性認識,所以歷史教學應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應注重在教學基礎上進行歸納整理。八年級學生對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充滿了探究新知的欲望和激情。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搜集和整理資料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具有初步運用史實和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但還需要在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辨別分析史實的方法等方面給予積極的引導。1.通過對歷史資料的分析、歸納,學會分析、歸納史料的方法;通過發現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初步掌握史論結合的方法。2.結合教材中的“材料研讀”與“相關史事”,分析歷史材料和歷史史實,掌握“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形成歷史認知,提高解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小組合作,對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中的重點史實,從事件的背景、經過、結果、影響等角度進行歸納整理。5課時。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一 知識與能力)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變的經過、結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認識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了解西安事變的經過,認識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提高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 過程與方法)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合唱《義勇軍進行曲》,回顧歷史事件的時代背景,激發學生真摯的愛國感情。模仿采訪張學良、蔣介石、普通群眾代表、周恩來等對西安事變的立場,掌握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事件的方法。通過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這一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學會對歷史事實進行合理的理解與判斷。,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九一八事變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九一八事變使中國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以此樹立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通過介紹西安事變的發生與和平解決,使學生感受張學良、楊虎城的愛國精神,認識共產黨人以民族利益為重的博大胸襟。重點: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難點: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圖一 圖二教師設疑:紀念碑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哪一件事?為什么要在每年的這一天敲響警鐘?(九一八事變;以提醒市民國恥不能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一、九一八事變師:閱讀教材之后,簡單敘述九一八事變的大致經過。生:時間——1931年9月18日;地點——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段;經過——炮轟沈陽城,占領沈陽,占領東北三省;結果——短短4個多月,100多萬平方千米的錦繡河山全部淪于敵手。師:九一八事變又稱為“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它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師:日本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變?多媒體展示史料(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師總結: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蓄謀已久,為此制定了“大陸政策”;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及日本,日本為擺脫危機加緊侵略中國;國民黨反動集團全力“剿共”,讓日本有機可乘。師:偽滿洲國于何時何地成立?執政者是誰?有哪些危害?生:1932年,長春。執政者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危害是企圖把東北從中國分裂出去,致使東北3 000萬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師: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奮起抗爭。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的抗戰表現在哪些方面?生:1936年初,東北的抗日義勇軍和楊靖宇的東北游擊隊,以及后來改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與日軍戰斗在白山黑水之間。二、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師:1935年,北平學生發出了“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的呼聲,談談你對這一呼聲的理解。生:日本侵占東北后,于1935年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國民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師: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北平的學生做出了何種選擇?生: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舉行示威游行,向群眾宣傳抗日,與國民黨反動軍警英勇抗爭,他們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等口號,掀起了愛國救亡運動。師總結:一二·九愛國救亡運動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三、西安事變展示材料: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后,就致力于爭取張學良所部的東北軍和楊虎城所部的十七路軍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在全國抗日高潮的影響下,在紅軍前線政治工作的教育和爭取下,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的廣大官兵都贊成“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救亡口號,主動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受到中國共產黨正確的政治主張和全國抗日潮流的推動,從1936年初,他們就實際上停止了同紅軍的戰斗。4月,周恩來與張學良在陜北舉行聯合抗日救國的會談。不久,工農紅軍與東北軍在前線停止戰斗,聯合抗日。師:請同學們根據上述材料和教材內容,討論回答西安事變爆發的原因有哪些。生:日軍侵略東北,使中華民族處于亡國的危急關頭,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變爆發的根本原因。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感召了張學良、楊虎城。張學良、楊虎城的愛國之心是西安事變爆發的個人因素。蔣介石一意孤行,堅持“圍剿”紅軍是西安事變爆發的直接原因。師: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并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西安事變震驚全世界,引發了國內外各種政治勢力的強烈反響。如何解決西安事變,當時就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張,我們一起看看材料。師強調:在當時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從大局出發,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并派周恩來等赴西安參加談判。西安事變之所以能和平解決,是當時各種政治力量較量的結果。師: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九一八事變是近代中日關系的轉折點,是日本帝國主義要把中國變為其獨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驟。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并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西安事變的發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預示聯合抗日局面的到來。K教學至此,請使用《高效實用備課》同步訓練部分。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師:是什么事件讓東北人民背井離鄉,有家難回?這一事件給中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一、九一八事變多媒體展示圖片:日軍占領吉林東北軍軍械廠。師:閱讀教材,簡述九一八事變的大致經過。生:一是制造借口,柳條湖事件是日本為制造九一八事變炮制的借口;二是軍事進攻,日軍襲擊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占領沈陽;三是事變后日本快速侵占東北三省,并扶植溥儀建立偽滿洲國。師:日本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變?展示材料:材料一: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野心由來已久。1927年4 月,當時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給天皇的“秘密奏折”中,曾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材料二: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波及日本,使其國內階級矛盾尖銳,日本統治階級利用侵略中國東北來擺脫國內的危機。材料三:國民政府正“圍剿”紅軍,無暇北顧,給日本可乘之機。學生回答預設:材料一的“大陸政策”反映出日本對華侵略并非偶然,而是蓄謀已久;材料二反映日本受到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打擊,要通過侵華戰爭轉嫁危機;材料三說明國民黨的“剿共”給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機。師:九一八事變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學生討論回答。師總結:九一八事變的影響。首先,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其次,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師:偽滿洲國于何時何地成立?執政者是誰?有哪些危害?生:1932年,長春。執政者是末代皇帝溥儀。危害:日本企圖將東北從中國分裂出去,致使東北3 000萬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展示材料:材料一: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在東北如何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沖突。——1931年8月18日蔣介石致張學良密電材料二:中國亡于帝國主義,我們還能當亡國奴,尚可茍延殘喘;若亡于共產黨,則縱肯為奴隸亦不可得。—— 1931年8月22日蔣介石在南昌發表講話材料三:沈陽日軍行動,可作為地方事件,望力避沖突,以免事態擴大。一切對日交涉,聽候中央處理。——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致張學良密電師:由上述三則材料可以看出,面對日本的侵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生:不抵抗的妥協政策。師: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奮起抗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表現在哪些方面?展示圖片:生:(閱讀教材,歸納出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抗日情況)東北各族民眾和未撤走的東北軍愛國官兵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大批優秀干部,到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1936年,東北各抗日部隊開始改編為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展開,標志著中國人民局部抗戰的開始。師:你認為這些可敬的英雄們身上哪些精神最可貴、最值得你崇敬?生:頑強奮戰、勇于獻身、大無畏的愛國精神。二、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師:占領東北滿足不了日本的侵略野心,為了轉移視線,日軍于1932年1月28日進攻上海,制造一·二八事變;1933年,制造熱河事變,攻占山海關和熱河, 進犯長城,控制了從東北進入關內的咽喉。1935年1月中旬開始制造華北事變,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華北,下半年策劃“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師:1935年,北平學生發出了“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的呼聲,談談你對這一呼聲的理解。生:提示1:日本占領東北后,于1935年策動了“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生:提示2: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示威游行,向群眾宣傳抗日,與國民黨軍警英勇抗爭,他們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掀起了愛國救亡運動。師:一二·九愛國救亡運動的意義有哪些?生: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師補充:一二·九運動是抗戰動員的運動,是準備思想和干部的運動,是動員全民族的運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三、西安事變教師:東北淪陷,華北告急,國難當頭,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又一舉國震驚的事變爆發了,那就是“西安事變”。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西安事變”這一目內容,一起了解西安事變的概況。學生:(閱讀教材,整理西安事變相關知識點)(1)時間:1936年12月12日。地點:西安。人物:張學良、楊虎城。目的:逼蔣抗日。(2)原因:蔣介石不同意合作抗日(直接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3)性質:一次愛國性質的“兵諫”。(4)結果: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5)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師:張學良、楊虎城作為蔣介石的部將為何敢以下犯上發動“兵諫”?生:(合作探究,討論分析)師:日本加緊侵略中國,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停止向紅軍進攻,并多次要求蔣介石抗日。東北軍將士身負國仇家恨,不愿意和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作戰,他們希望上前線抗日。蔣介石卻到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進攻陜北紅軍。多媒體展示圖片:張學良、楊虎城 西安事變談判舊址 師: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并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師:西安事變震驚了全世界,引發了國內外各種政治勢力的強烈反響。如何解決西安事變,當時就有不同的看法,我們一起看看材料。展示材料:國民黨內部親日派何應欽等人,極力主張“討伐”張、楊,炸平西安,實際上是想置蔣介石于死地,自己取而代之。日本也在背后打著小算盤,慫恿何應欽殺蔣,讓中國人民自相殘殺,好坐收漁翁之利。親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齡等,反對“討伐”張、楊,力主用和平方式營救蔣介石。而宋美齡背后的支持者英、美也害怕日本獨占中國,希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師:各政治勢力從各自的利益出發,提出解決方案。面對復雜的形勢,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派周恩來等到西安參加談判(成為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重要力量)。經過中國共產黨與各方的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師: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有何歷史意義?生: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九一八事變爆發以來,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將階級恩怨放到一邊,從大局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并派周恩來等赴西安談判。所以,西安事變之所以能和平解決,是當時各種政治力量較量的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努力的結果。教學至此,請使用《高效實用備課》同步訓練部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