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八上歷史導言課教學設計一、內容分析導言課的目的是為了在新學期開始之初,喚醒學生的知識記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新課開始前,對本學期的內容有一個總體感知和了解,不在于理解和記憶新知識,而是有一個初步印象,為后期的學習做好鋪墊。傳統的歷史導言課基本上是圍繞這三部分內容展開:“歷史是什么?為什么要學歷史?歷史要學哪些內容?”,邏輯很清楚,但內容很常規,如果總重復這樣的講法,學生聽多了也會膩,因為其他科目也會這樣講。因此今年重新對導言課的內容進行了重新調整和設計。本學期將開啟中國近代史的學習,“19世紀以來的歲月對于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長度來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時間點。但這個節點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性卻無與倫比,百味交糅,是沉重,是恥辱,是鮮血,是傷痛,是從天空墜入地獄的恐懼與沮喪,是在暗夜找尋光明的彷徨與曲折,是從低谷向巔峰攀登的艱辛與壯麗,太多太多的往事與情懷足以讓辯才無礙的智者無語凝噎。”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營養劑”也是“清醒劑”,這段歷史,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它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行”。二、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一階段已經完整學習了中國古代史,盡管明清后期,封建專制統治日趨腐敗落后,但就整個中國古代史而言,我們是燦爛輝煌的,我們的科技文化長期領先于世界。而我們八上即將開始的中國近代史,是百年屈辱,百年抗爭,百年探索,百年奮斗。對于這段滄桑歷史,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有所了解,但不成體系,知識是碎片化的。同時這部分內容一直是中考考查重點,對于學生理解當今中國的發展變化,以及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也至關重要。因此講好這部分歷史,開一個好頭,是成功的一半。三、教學目標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八上中國近代史的主體內容以及主要線索有一個總體感知和了解,幫助學生樹立理性和理智的學習心態,不偏頗不激進,不保守不片面。培養對歷史人物“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歷史觀,同時提高學生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四、設計思路本課主線是培養學生對近代史學習的正確心態,主要是提供三種學史的錯誤心態,然后呈現材料,逐步分析,進行批判,最后順其自然得出結論。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逐步加深對近代史的感知和了解。教學過程【課堂導入】首先呈現七年級的教材封面,簡單讓學生回答學過的古代史內容,然后自然過渡到近代史的學習,指出近代史學習的主旋律:屈辱、抗爭、探索、復興。隨即簡單介紹近代史學習的一本小書,即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同時邀請同學們圍繞以下問題進行交流分享:“你知道哪些中國近代史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你是通過哪些渠道方式來了解這段歷史的?中國近代史上哪些事件對你印象特別深刻?你喜歡或者討厭哪一位近代人物,為什么?你喜歡這段歷史嗎?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它?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心態來學習這段歷史?”通過這一系列問題,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捕捉他們的思考點,喚醒已有的知識儲備,同時也有利于老師對于學情的把握。【過渡】提到對于近代史學習和認知心態,就不得不說張鳴先生在《重說中國近代史》中提到國人對近代史三婦心態:“怨婦、潑婦以及情婦”。然后老師對“三婦”心態的具體內容以及各種表現進行逐一分析。【新課教學】(一)“怨婦”心態:為什么“怨”?我們“冤”嗎?我們為什么怨?源于近代我們一直挨打,我們挨過哪些打?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近代的歷史就是一部帝國主義列強不斷侵略,民族恥辱不斷加深的歷史。那為什么我們會喊冤,源于我們全方面落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高度集權的專制制度,日益僵化的八股取士,談虎色變的文字獄,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日益腐朽的封建統治。我們落后了,但是統治者渾然不知,依然自詡為天朝上國,從這個層面講,近代挨打我們并不冤!摒棄受害者思維,正視曾經的屈辱!只有勇于承認自己落后才能改變!通過這部分講解,使學生明白近代史的線索之一是屈辱史,但像祥林嫂一樣哭哭鬧鬧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二)“潑婦”心態:我們打了哪些?最終勝利了嗎?“潑婦”心態是一種抗爭意識,凡事講打,面對西方侵略,我們進行了一系列不屈不撓的抗爭,從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全民族抗日戰爭,盡管大部分抗爭都失敗了,但我們屢敗屢戰、愈挫愈勇,最終贏得了勝利。因此這些“撓人”行為是值得肯定的,失敗也有失敗的教訓,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最后的勝利才會更加甜蜜。盡管前期很多抗爭都有被“神話”部分,也有很多歷史局限性,但這些行為對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民族自信的堅定,民族斗志的提升有很大作用。正視歷次戰敗教訓,減少神話創造;僅靠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贏不了侵略者。抗戰的勝利正是在中共的正確領導下進行的全民族抗戰,最終贏得勝利。因此罵罵咧咧的“潑婦”心態也不可取。這部分內容的講解旨在梳理近代史的另一條線索:抗爭史。(三)“情婦”心態:西方殖民者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情婦”心態屬于一種媚外心理,只看到殖民侵略帶來的西方文明,卻看不到殖民本身的掠奪和奴役。對于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殖民,我們要一分為二的看待。掠奪和奴役是主觀目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一系列侵略戰火,一系列屠殺行為,帶來的屈辱、苦難、悲痛,造成的文化之殤、經濟之殤、民族之殤是主要的;在客觀上促進了近代中國社會的艱難轉型:經濟上的工業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大眾化,這些也不可否認,但這些變化也與近代國人的艱難探索離不開關系。從洋務運動到新文化運動,從技術到思想文化,國人的探索不斷加深,這些也推動著近代中國從沉淪中上升,曲折中發展。更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共產黨人就近代中國的歷史任務視為己任,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自此中國的革命面貌就煥然一新。在中共的領導下,歷經28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建立了一個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新中國。這部分內容的講解主要引出近代史的第三條線索:探索史,特別是共產黨人的探索與奮斗。(四)如何正確認識中國近代史?前面分析了“三婦”心態后,自然導出這個問題。首先是在前面講解的基礎上,對近代史主要內容進行一個總體的歸納概括,學生適當補充筆記進行初步掌握。然后聯系社會現實,從曾經的網絡微博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分析,使學生思考:國恥家恨能不能肆意調侃,能不能把過去的恥辱當成追星的素材?還有毒教材里面呈現的內容應不應該整改?能不能讓這些內容堂而皇之出現在我們身邊?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過去!警惕和反對一切歷史虛無主義!”最后再次引用張鳴先生的原話:“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這段歷史,又該怎么去做?很顯然,我們需要冷靜地審視過去,不能再當怨婦、潑婦、情婦。冷靜地審視過去,然后去看待我們的未來,盡早學得聰明些,不要總是跌進一個坑里反復折騰、反復跌倒。如果我們不能很正確地看待這段歷史,就很難吸取教訓,很難避免過去的悲劇。中世紀已經過去了,但我們必須從心理上走出我們的中世紀,才能踏入新世紀,才有前途,你過去的輝煌歷史才有價值。”告知我們的學生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冷靜地審視過去,認真地對待我們的未來。【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對整個中國近代史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和了解,在接下來的日子,我們將一起學習探討,希望同學們認真對待課堂,認真對待歷史。同時請大家一起朗讀這段話,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我們曾經落后過,才深刻理解落后就挨打的叢林法則;我們曾經抗爭過,才倍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山河已無恙,吾輩當自強!”【設計反思】整個教學設計內容比較多,較多的活動有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但時間可能會相對緊張。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可以給學生放一段中國近代史的混剪視頻,更加直觀生動,印象深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