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上第1課 鴉片戰爭教學設計一、內容分析本課是八上歷史第一課,也是學生學史的第一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講好這一課對于后面的學習將非常有幫助,特別是講清本課所涉及到的重要歷史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尤為重要。本課內容在教材上一共分為三個子目:分別是“鴉片走私與林則徐禁煙、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以及《南京條約》的簽訂”,分別對應著戰爭爆發的背景、經過以及影響。教材編排邏輯非常清楚,同時書上還詳細介紹了其他歷史概念,如“出超、入超、領事裁判權、最惠國待遇”等,有助于學生自己看書理解。另外教材還提供了許多圖表材料信息,如“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激增表、英國東印度公司鴉片倉庫圖片”,這些可以用來說明英國在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此外還有黃爵滋和馬克思關于鴉片走私帶來危害的兩則史料。在備課過程中,我們可以就地取材,化為己用。此外教材上“相關史事”欄目還提到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林則徐、魏源等人看眼看世界”,在教學中也可以適當進行拓展,增加學生的視野和知識。二、學情分析初二的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基礎,對于“鴉片戰爭”這段歷史,也通過各種渠道有所了解,但了解的內容不成體系,比較碎片化,需要老師進行系統性的講解。同時,不少學生對于中國近代史非常感興趣,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如果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帶著學生一起思考探究,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三、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林則徐虎門銷煙、鴉片戰爭的過程有一個基本了解,同時理解鴉片戰爭爆發以及清朝戰敗的原因,初步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同時幫助學生樹立理性和理智的心態,深刻理解“尊嚴存在于劍鋒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落后就要挨打”等道理,提高學生憂患意識和培養家國情懷。四、設計思路本課設計主要圍繞“三個一”展開,即“一環不道德的貿易、一場非正義的戰爭、一批不平等的條約”,分別對應戰爭爆發的背景、經過以及結果和影響。通過高度凝練的線索串聯本課。同時在講解過程中,充分利用鴉片戰爭博物館的各種資料,補充豐富詳實的歷史細節以及利用圖示法清晰地展示戰爭爆發的流程,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這部分內容。在近代史的教學過程中,不少老師可以通過自己聲情并茂的講解,做到讓學生潸然淚下或者義憤填膺,以此實現情感價值觀的教育。毫無疑問,能夠做到這樣,已經是一堂成功的歷史課。但我認為我們老師在講解過程中還需要多一些冷靜和克制,我們除了實現情感價值的培養,更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戰爭為什么會打響,為什么我們會戰敗?戰敗了為什么不反思?正如茅海建先生所言:“一個民族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時的收獲。勝利使人興奮,失敗使人沉思。一個沉思著的民族往往要比興奮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歷史學本應當提供這種力量。”老師單純提供歷史結論,往往達不到以史為鑒的效果。放寬歷史視野,從長時段觀察歷史,從細節中感知歷史,也許能夠幫助學生看得更清,看得更遠。教學過程(一)課堂導入首先在課件上呈現一大片紅色的花海,隨即向學生提問:“這是什么花?它漂亮嗎?大家喜歡嗎?”然后告知同學們這是罌粟花,它的果實罌粟果是熬制毒品鴉片的原材料,它“美麗而危險、絢爛而罪惡”,近代曾圍繞“鴉片”爆發了一場曠世大戰,即“鴉片戰爭”。【設計意圖】美麗的花海與罪惡的鴉片,形成強烈的對比反差,更容易調動同學們的好奇心和積極性,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二)新課教學1、一環不道德的貿易首先呈現19世紀以來中英印三國貿易關系圖,并據圖對學生進行一系列追問:“為什么中英兩國貿易,會出現印度這個國家?發生了什么事情?中英兩國正常貿易中,英國向中國輸送的產品為什么沒有或者很少?你認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推測一下英方可能會認為的原因?在中英雙方正常貿易的情況下,你認為誰是獲利國?為什么?英國想不想打開中國市場,它有過哪些嘗試?英國在正常貿易中,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為此,它采取了什么辦法?又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哪些危害?”學生對于這些問題的答案,有些是清楚的,有些不夠明確,需要老師進行恰當的補充和完善。【設計意圖】通過連續追問,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促使學生思維不斷活躍,不斷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其次呈現“1840年的中國和世界形勢圖”,并據圖分析當時的世界大勢,特別指出此時的英國已經成為頭號工業強國,英國資產階級奔走于全世界,不斷進行殖民擴張和開拓市場。而清朝統治者對外面發展情況渾然不知,依然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同時向學生指出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因素:市場、原料、資金、勞動力、技術等,而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正好可以滿足英國對“市場、原料、資金”等需求,所以英國將侵略矛頭對準了中國。【設計意圖】學習中國近代史,必須要有全球視野,才能更清楚的明白自身位置。因此有必要補充這部分內容,讓學生知曉當時世界大勢。接著補充乾隆時期,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史料和圖片,使學生知曉在鴉片戰爭前,英國為了擴大通商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先后派出了兩支使節團訪華,但無一例外都遭到了明確拒絕。同時呈現乾隆皇帝給英王的回復以及馬嘎爾尼對大清的觀察。英國請求擴大通商的要求,雖然遭到了拒絕,但也為英國了解清朝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此時,擺在英國面前,有三種選擇:放棄與中國通商貿易、服從清王朝的管理、軍事武力改變現狀。前兩種對于英國來說都是不可接受的選擇,自然而然戰爭成了一種必要手段。但此時英國發動戰爭的時機不夠成熟,于是廣州十三行貿易依然繼續進行。【設計意圖】補充這部分史料,有助于學生理解“天朝的傲慢”和“英國的訴求”,使學生能夠從更長的時段把握這段歷史,明白中英戰爭不可避免,只是爆發時間的早晚而已。緊接著呈現一段材料,讓學生結合材料以及教材內容繪制中英貿易關系示意圖,顯然在雙方正常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那么英國如何扭轉貿易逆差?答案就是走私鴉片。此時呈現英國輸入中國鴉片激增表,,接著設問:鴉片的大量輸入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危害?呈現鴉片博物館的圖片及文字材料,使學生清晰地感受到其危害。對于鴉片戰爭的危害,引導學生從四個角度進行思考:對個人、軍隊、官員、國家。鴉片泛濫危害巨大,于是道光帝決定派林則徐前往廣東發起禁煙運動。禁煙運動的過程也是利用鴉片戰爭博物館的圖片進行呈現,最終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運動取得勝利,然而這卻為英國發動戰爭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于是這場曠世大戰就打響了。講到這兒,引導學生利用圖示法梳理一下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設計意圖】對于鴉片戰爭的危害以及林則徐虎門銷煙的過程,充分利用鴉片戰爭博物館的圖文資料,使之更加清晰直觀。圖示法可以把冗長的文字材料變成清晰可見的思維導圖,便于學生理解把握戰爭爆發的背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首先呈現教材提供的“鴉片戰爭形勢圖”,左圖右史,據圖略講授鴉片戰爭的主要過程,同時圖文結合,給學生講一講關天培、陳化成、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壯舉,感悟他們身上體現的偉大的抗爭精神。【設計意圖】對于鴉片戰爭的過程,結合地圖就可以講清楚,也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時空觀念。對于戰爭過程中犧牲的英雄人物重點提及,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戰爭過程中清軍將領不可謂不勇猛,人民民眾不可謂不英勇,但為什么我們還是戰敗了?這部分重點是探討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我把鴉片戰爭博物館的數據資料,轉化為一組對比強烈的數據,同時提供茅海建《天朝的崩潰》、藍詩玲《鴉片戰爭》書中記載的一些歷史細節,以及戰場外中英政治、經濟、、軍事、對外政策等一系列對比,讓學生根據充分的材料,深入思考清朝戰敗的原因。最后進行總結和歸納。【設計意圖】歷史需要細節,細節中隱藏著歷史的真相。提供這些數據、圖文材料,有助于學生從更廣闊的視野理解戰敗的原因:我們與英國相比,萬事不如人,是全方位的落后,特別是制度的腐朽,這是戰敗的根本原因。同時有助于培育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一批不平等的條約戰爭失敗了必然會受到懲罰,在英國的槍炮威逼下,中國被迫簽訂了城下之盟,即《南京條約》。此時讓學生利用表格歸納條約內容以及思考其危害或影響,同時呈現地圖,讓學生明確五個通商口岸以及香港島的位置,特別強調五個通商口岸都位于東南沿海地區,便于列強進行商品傾銷,英國割占的是香港島而不是整個香港地區。緊接著讓學生結合教材繼續歸納后續條約內容及影響。最后利用圖示法從政治上、經濟上和社會性質三個方面做一個對比:對比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的社會變化,以便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進程。【設計意圖】利用表格可以高度歸納概括教材主要內容和知識點,利用圖示法進行對比,使內容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其次是講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歷史概念,這個概念伴隨著整個近代史的學習,對于它的理解尤為重要,特別是強調“半殖民地”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是“歷史的進步”。最后呈現陳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的史料,對鴉片戰爭的影響進行歸納概括。至此,本課主要知識點的講解已經結束。【設計意圖】歷史概念的講解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專門強調,以便幫助學生理解。最后利用思維導圖對本課重難點內容再次進行回顧總結,同時設計“戰后余音”欄目進行知識拓展,比較戰后統治者和極少部分知識分子的做法,統治者昏睡依舊,無所改變。而林則徐、魏源等人看眼看世界,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可惜此時沒有得到實踐,中華民族白白喪失了20年光陰,這也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埋下了隱患。【設計意圖】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小結,再次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戰后余音”形成對比,也為下一課的學習做了一定鋪墊。六、課堂小結最后借用鴉片戰爭博物館結束語作為本課小結,對學生進行情感升華:“鴉片戰爭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因為落后,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竟被英國一支數千人的遠征軍打得支離破碎;因為落后,其它西方列強接踵而至,對中國進行一次又一次敲骨吸髓般地劫掠和壓榨;因為落后,大片領土被割讓,神圣主權遭踐踏,億萬民眾受欺凌,中華民族蒙受屈辱;歷史反復昭示我們:落后就要挨打!和平,需要實力來呵護;正義,需要實力來捍衛。讓我們牢記歷史,以史為鑒,奮發圖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設計意圖】當學生學完本課之后,一定會有許多感觸,此時再次進行情感升華,可以將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水到渠成地完成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七、設計反思整個教學設計內容較為豐富,亮點是對于鴉片戰爭博物館資源的利用,鴉片戰爭細節的補充以及圖示法的大量運用,這些方式方法有助于提升學生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但可能會導致教學時間相對緊張。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可以給學生放一到兩段虎門銷煙和鴉片戰爭過程的短視頻,使得本課的教學更加直觀具體,生動有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