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三課《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同步試卷(第2課時 文化教育革新)一、選擇題1.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報刊是( )A.《中外紀聞》 B.《民報》C.《中外新報》 D.《申報》【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70年代,《申報》在上海創刊,它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報紙?!渡陥蟆肪o密結合社會生活,報道大量社會新聞,內容豐富,有利于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D項是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報刊,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最著名的中文報紙是《申報》。2.小明同學對“近代社會生活”這一課題很感興趣,以下社會生活場景符合這一主題的有( ?。?br/>①閱讀各類報刊 ②乘坐輪船外出旅行 ③學會了照相和觀看電影 ④穿著西裝的男子在吃西餐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在中國近代,19世紀初,西方發明的輪船、火車相繼傳入中國;西方發明的照相和電影也傳入中國;鴉片戰爭后,外國人開始在中國創辦中文報紙,此后,中文報紙也開始出現;社會習俗也隨著人們學習西方的浪潮而改變,用新式的禮服代替過去的翎頂補服,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也隨之西化。B項①②③④符合“近代社會生活”這一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及其表現。識記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相關史實。3.下列書刊中,屬于中國近代較早介紹西方生物進化論思想的是( ?。?br/>A.《物種起源》 B.《天演論》C.《新青年》雜志 D.《海國圖志》【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嚴復是戊戌變法時期的啟蒙思想家,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他很大震動。他認為要救國只有效仿西方,推行維新改革。他翻譯的《天演論》影響很大。書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進步觀點啟發了知識界去探索西方先進的社會,也打擊了封建頑固勢力,激勵著人們“自強保種”,救亡圖存,反對外來侵略。Acd三項都不屬于中國近代較早介紹西方生物進化論思想,不符合題意;B項《天演論》屬于中國近代較早介紹西方生物進化論思想,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嚴復主要成就的掌握情況。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的有關內容。4.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道光皇帝僅僅留下了幾張寶貴的個人照片B.孫中山設計了中山裝C.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定軍山》D.辛亥革命后大興剪辮之風【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近代中國人在社會生活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世紀40年代,西方的照相技術傳入中國,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為后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鏡頭。道光皇帝時期中國還沒有引進拍照技術。A項道光皇帝僅僅留下了幾張寶貴的個人照片說法錯誤,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理解并識記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的相關史實。5.20世紀初,在中國能辦到的事情有( ?。?br/>①女子可以不纏足 ②使用洗衣機 ③照相、看電影 ④男子剪辮子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當時的中國出現了女子不纏足、照相、看電影、男子剪辮子等除舊布新的社會風俗的變遷,而使用洗衣機則是現代生活變遷的重要內容。B項①③④20世紀初,在中國能辦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識記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的相關史實。6.近代風俗的變遷與社會政治革新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的是( ?。?br/>A.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B.剪發興,辮子滅C.“先生”興,“大人”滅D.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法令包括剪發辮,禁纏足,廢除了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提倡穿西裝和中山裝等。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的是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ABC三項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不符合題意;D項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的相關史實。7.一批早期改良派的思想家批評洋務派只知“師夷長技”,徒襲西藝之皮毛,未得西藝之要領。于是,他們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發動戊戌變法。這里的“他們”為“得西藝之要領”采取的措施是( ?。?br/>①推翻君主專制,建立共和國②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③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④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專制迷信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主要內容是,改革政府機構,裁掉庸官,允許官民上書言事,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訓練新式軍隊;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等。②③是戊戌變法的措施,①反映的是辛亥革命,④是新文化運動的內容。C項②③是題干中“他們”為“得西藝之要領”采取的措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的內容。要求學生準確識記戊戌變法的內容。8.北京大學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為振興中華作出過重大貢獻。這所大學的前身創建于( ?。?br/>A.洋務運動時期 B.戊戌變法時期C.辛亥革命時期 D.新文化運動時期【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作為“新政”,創辦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也是戊戌變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創辦是近代中國教育改革的初步嘗試,1912年改稱北京大學。B項戊戌變法時期創建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北京大學的相關史實。識記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是戊戌變法的成果之一。9.1840年后,隨著中國閉關自守大門的打破和是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闖入,近代文明也傳入中國。下列屬于近代文明的是( ?。?br/>①輪船、火車 ②電報、電話 ③照相、看電影、跳交誼舞 ④三跪九叩之禮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9世紀初,西方發明了輪船和火車,后來這兩種現代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電報、電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19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架設有線電報;近代以來,西方發明的照相和電影等傳入中國,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三跪九叩是封建制度的產物,不屬于近代文明。故排除含④的選項。A項①②③屬于近代文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近代社會生活與西方文明傳入的史實。10.對戊戌變法有關內容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br/>A.“公車上書”揭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B.維新派與頑固派力量失衡,變法失敗是必然C.戊戌變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D.戊戌變法的目的是企圖通過制度改良發展資本主義【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戊戌變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資產階級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ABD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C項戊戌變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表述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熟練掌握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領導人、內容、性質以及作用。二、簡答題11.材料一:“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袊詮?,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br/>——《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材料二:梁啟超在《變法通義》中敘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麥的一段話為“三十年后,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日人游歐洲者討論學業,講究官制,歸而行之;中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長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源,其在此乎”?(1)根據以上材料你認為李鴻章和梁啟超對中國貧窮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別的思想?這兩大政治派別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先后開展了什么運動?(3)運用所學知識概括這兩場運動分別對中國社會的近代化產生了什么積極作用?【答案】(1)李鴻章和梁啟超對中國貧窮和落后原因的分析的不同:李鴻章認為這個的貧窮和落后是因為科學技術不及西方;梁啟超則認為是中國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2)材料一代表了洋務派的思想,材料二代表了維新派的思想。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洋務派開展了洋務運動,維新派開展了戊戌變法。(3)這兩場運動的積極作用: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的近代化,戊戌變法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洋務派及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具備材料分析歸納的能力。結合材料一“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笨芍铠櫿抡J為清朝的貧窮和落后是因為科學技術不及西方;結合材料二“中人之游歐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源,其在此乎?”可知梁啟超則認為是中國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2)本題考查洋務派及資產階級維新派的運動與作用,要求具備材料理解與知識運用的能力。材料一李鴻章的觀點,代表了洋務派的思想,材料二梁啟超的觀點,代表了維新派的思想。關于運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19世紀60年代開始,洋務派開展了洋務運動,1898年維新派開展了戊戌變法。(3)本題考查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作用。聯系所學知識再現作答即可。故答案為:(1)李鴻章和梁啟超對中國貧窮和落后原因的分析的不同:李鴻章認為這個的貧窮和落后是因為科學技術不及西方;梁啟超則認為是中國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2)材料一代表了洋務派的思想,材料二代表了維新派的思想。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洋務派開展了洋務運動,維新派開展了戊戌變法。(3)這兩場運動的積極作用: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的近代化,戊戌變法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梁啟超在《變法通義》中的話為切入點,考查的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有關內容。12.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要成功地把西方現代文明引入傳統社會的制度層面,需要掌握制度創新的適度性,改革只宜采取緩進的方式。而戊戌變法主持者企圖短期(103天)內變更整個“皇朝行政體制”對舊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觸動過重,過于激烈的變革行為,導致潛在的反對者轉變為公開的反對者,從而擴大了本來就很強大的反對派陣營。——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中)材料二:經過明治維新而漸趨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在1895、1904年分別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清帝國與俄羅斯,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但其改革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并依然嚴重等封建殘余現象,與日后發生的一系列日本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這不僅給被侵略國家,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吳于廑 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材料三: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國家深化改革,絕非易事。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習近平《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 但不能犯顛覆性錯誤》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概括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簡評明治維新改革,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20世紀30年代,走上侵略道路的日本給重慶人民帶來了極大災難。(3)綜合上述材料,對于今天我們深化改革你有何認識?【答案】(1)根據材料一可知,戊戌變法的失敗,由于“改革措施推進過于激烈,導致了反對力量過大?!碧貏e是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而封建勢力的力量過于強大。(2)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另一方成改革又保留大量封建殘余,使日本走上了侵略道路,給世界帶來了災難。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開始武裝侵略中國,占領中國領土。1938年—1943年的重慶大轟炸、五三、五四大轟炸等,給重慶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3)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須處理好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只有問題處理得當才能使改革成功。改革要采取適度的推進方式、改革不能使國家走上擴張的道路、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迎難而上等。【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戊戌變法的知識,通過對材料中的關鍵句:“擴大了本來就很強大的反對派陣營”,我們可以概括出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損害了舊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改革措施推進過于激烈,導致了反對力量過大。(2)本題考查的是明治維新的知識,明治維新的影響是: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成為亞洲強國;另一方面,改革又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使日本走上了侵略道路,給世界帶來災難。20世紀30年代,走上侵略道路的日本給重慶人民帶來了極大災難有:重慶大轟炸、五三、五四大轟炸等,說明:給重慶人民帶來巨大災難。(3)本題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考查的是對我們深化改革的認識,通過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這兩次改革,我們認識到:必須處理好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只有問題處理得當才能使改革成功。改革要采取適度的推進方式、改革不能使國家走上擴張的道路、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迎難而上等。故答案為:(1)根據材料一可知,戊戌變法的失敗,由于“改革措施推進過于激烈,導致了反對力量過大?!碧貏e是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而封建勢力的力量過于強大。(2)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另一方成改革又保留大量封建殘余,使日本走上了侵略道路,給世界帶來了災難。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開始武裝侵略中國,占領中國領土。1938年—1943年的重慶大轟炸、五三、五四大轟炸等,給重慶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3)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須處理好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只有問題處理得當才能使改革成功。改革要采取適度的推進方式、改革不能使國家走上擴張的道路、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迎難而上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對明治維新的評價、日軍侵華的暴行、對改革的認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的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三課《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同步試卷(第2課時 文化教育革新)一、選擇題1.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報刊是( ?。?br/>A.《中外紀聞》 B.《民報》C.《中外新報》 D.《申報》2.小明同學對“近代社會生活”這一課題很感興趣,以下社會生活場景符合這一主題的有( ?。?br/>①閱讀各類報刊 ②乘坐輪船外出旅行 ③學會了照相和觀看電影 ④穿著西裝的男子在吃西餐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下列書刊中,屬于中國近代較早介紹西方生物進化論思想的是( ?。?br/>A.《物種起源》 B.《天演論》C.《新青年》雜志 D.《海國圖志》4.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道光皇帝僅僅留下了幾張寶貴的個人照片B.孫中山設計了中山裝C.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定軍山》D.辛亥革命后大興剪辮之風5.20世紀初,在中國能辦到的事情有( )①女子可以不纏足 ②使用洗衣機 ③照相、看電影 ④男子剪辮子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6.近代風俗的變遷與社會政治革新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的是( )A.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B.剪發興,辮子滅C.“先生”興,“大人”滅D.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7.一批早期改良派的思想家批評洋務派只知“師夷長技”,徒襲西藝之皮毛,未得西藝之要領。于是,他們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發動戊戌變法。這里的“他們”為“得西藝之要領”采取的措施是( )①推翻君主專制,建立共和國②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③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④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專制迷信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8.北京大學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為振興中華作出過重大貢獻。這所大學的前身創建于( ?。?br/>A.洋務運動時期 B.戊戌變法時期C.辛亥革命時期 D.新文化運動時期9.1840年后,隨著中國閉關自守大門的打破和是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闖入,近代文明也傳入中國。下列屬于近代文明的是( ?。?br/>①輪船、火車 ②電報、電話 ③照相、看電影、跳交誼舞 ④三跪九叩之禮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0.對戊戌變法有關內容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公車上書”揭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B.維新派與頑固派力量失衡,變法失敗是必然C.戊戌變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D.戊戌變法的目的是企圖通過制度改良發展資本主義二、簡答題11.材料一:“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袊詮?,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br/>——《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材料二:梁啟超在《變法通義》中敘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麥的一段話為“三十年后,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日人游歐洲者討論學業,講究官制,歸而行之;中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長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源,其在此乎”?(1)根據以上材料你認為李鴻章和梁啟超對中國貧窮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別的思想?這兩大政治派別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先后開展了什么運動?(3)運用所學知識概括這兩場運動分別對中國社會的近代化產生了什么積極作用?12.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要成功地把西方現代文明引入傳統社會的制度層面,需要掌握制度創新的適度性,改革只宜采取緩進的方式。而戊戌變法主持者企圖短期(103天)內變更整個“皇朝行政體制”對舊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觸動過重,過于激烈的變革行為,導致潛在的反對者轉變為公開的反對者,從而擴大了本來就很強大的反對派陣營。——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中)材料二:經過明治維新而漸趨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在1895、1904年分別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清帝國與俄羅斯,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但其改革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并依然嚴重等封建殘余現象,與日后發生的一系列日本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這不僅給被侵略國家,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吳于廑 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材料三: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國家深化改革,絕非易事。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習近平《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 但不能犯顛覆性錯誤》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概括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簡評明治維新改革,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20世紀30年代,走上侵略道路的日本給重慶人民帶來了極大災難。(3)綜合上述材料,對于今天我們深化改革你有何認識?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70年代,《申報》在上海創刊,它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報紙?!渡陥蟆肪o密結合社會生活,報道大量社會新聞,內容豐富,有利于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D項是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報刊,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最著名的中文報紙是《申報》。2.【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在中國近代,19世紀初,西方發明的輪船、火車相繼傳入中國;西方發明的照相和電影也傳入中國;鴉片戰爭后,外國人開始在中國創辦中文報紙,此后,中文報紙也開始出現;社會習俗也隨著人們學習西方的浪潮而改變,用新式的禮服代替過去的翎頂補服,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也隨之西化。B項①②③④符合“近代社會生活”這一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及其表現。識記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相關史實。3.【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嚴復是戊戌變法時期的啟蒙思想家,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他很大震動。他認為要救國只有效仿西方,推行維新改革。他翻譯的《天演論》影響很大。書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進步觀點啟發了知識界去探索西方先進的社會,也打擊了封建頑固勢力,激勵著人們“自強保種”,救亡圖存,反對外來侵略。Acd三項都不屬于中國近代較早介紹西方生物進化論思想,不符合題意;B項《天演論》屬于中國近代較早介紹西方生物進化論思想,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嚴復主要成就的掌握情況。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的有關內容。4.【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近代中國人在社會生活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世紀40年代,西方的照相技術傳入中國,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為后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鏡頭。道光皇帝時期中國還沒有引進拍照技術。A項道光皇帝僅僅留下了幾張寶貴的個人照片說法錯誤,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理解并識記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的相關史實。5.【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當時的中國出現了女子不纏足、照相、看電影、男子剪辮子等除舊布新的社會風俗的變遷,而使用洗衣機則是現代生活變遷的重要內容。B項①③④20世紀初,在中國能辦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識記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的相關史實。6.【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法令包括剪發辮,禁纏足,廢除了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提倡穿西裝和中山裝等。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的是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ABC三項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不符合題意;D項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的相關史實。7.【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主要內容是,改革政府機構,裁掉庸官,允許官民上書言事,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訓練新式軍隊;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等。②③是戊戌變法的措施,①反映的是辛亥革命,④是新文化運動的內容。C項②③是題干中“他們”為“得西藝之要領”采取的措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的內容。要求學生準確識記戊戌變法的內容。8.【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作為“新政”,創辦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也是戊戌變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創辦是近代中國教育改革的初步嘗試,1912年改稱北京大學。B項戊戌變法時期創建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北京大學的相關史實。識記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是戊戌變法的成果之一。9.【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9世紀初,西方發明了輪船和火車,后來這兩種現代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電報、電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19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架設有線電報;近代以來,西方發明的照相和電影等傳入中國,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三跪九叩是封建制度的產物,不屬于近代文明。故排除含④的選項。A項①②③屬于近代文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近代社會生活與西方文明傳入的史實。10.【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戊戌變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資產階級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ABD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C項戊戌變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表述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熟練掌握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領導人、內容、性質以及作用。11.【答案】(1)李鴻章和梁啟超對中國貧窮和落后原因的分析的不同:李鴻章認為這個的貧窮和落后是因為科學技術不及西方;梁啟超則認為是中國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2)材料一代表了洋務派的思想,材料二代表了維新派的思想。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洋務派開展了洋務運動,維新派開展了戊戌變法。(3)這兩場運動的積極作用: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的近代化,戊戌變法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洋務派及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具備材料分析歸納的能力。結合材料一“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笨芍铠櫿抡J為清朝的貧窮和落后是因為科學技術不及西方;結合材料二“中人之游歐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源,其在此乎?”可知梁啟超則認為是中國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2)本題考查洋務派及資產階級維新派的運動與作用,要求具備材料理解與知識運用的能力。材料一李鴻章的觀點,代表了洋務派的思想,材料二梁啟超的觀點,代表了維新派的思想。關于運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19世紀60年代開始,洋務派開展了洋務運動,1898年維新派開展了戊戌變法。(3)本題考查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作用。聯系所學知識再現作答即可。故答案為:(1)李鴻章和梁啟超對中國貧窮和落后原因的分析的不同:李鴻章認為這個的貧窮和落后是因為科學技術不及西方;梁啟超則認為是中國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2)材料一代表了洋務派的思想,材料二代表了維新派的思想。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洋務派開展了洋務運動,維新派開展了戊戌變法。(3)這兩場運動的積極作用: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的近代化,戊戌變法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梁啟超在《變法通義》中的話為切入點,考查的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有關內容。12.【答案】(1)根據材料一可知,戊戌變法的失敗,由于“改革措施推進過于激烈,導致了反對力量過大。”特別是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而封建勢力的力量過于強大。(2)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另一方成改革又保留大量封建殘余,使日本走上了侵略道路,給世界帶來了災難。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開始武裝侵略中國,占領中國領土。1938年—1943年的重慶大轟炸、五三、五四大轟炸等,給重慶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3)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須處理好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只有問題處理得當才能使改革成功。改革要采取適度的推進方式、改革不能使國家走上擴張的道路、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迎難而上等。【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戊戌變法的知識,通過對材料中的關鍵句:“擴大了本來就很強大的反對派陣營”,我們可以概括出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損害了舊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改革措施推進過于激烈,導致了反對力量過大。(2)本題考查的是明治維新的知識,明治維新的影響是: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成為亞洲強國;另一方面,改革又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使日本走上了侵略道路,給世界帶來災難。20世紀30年代,走上侵略道路的日本給重慶人民帶來了極大災難有:重慶大轟炸、五三、五四大轟炸等,說明:給重慶人民帶來巨大災難。(3)本題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考查的是對我們深化改革的認識,通過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這兩次改革,我們認識到:必須處理好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只有問題處理得當才能使改革成功。改革要采取適度的推進方式、改革不能使國家走上擴張的道路、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迎難而上等。故答案為:(1)根據材料一可知,戊戌變法的失敗,由于“改革措施推進過于激烈,導致了反對力量過大?!碧貏e是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而封建勢力的力量過于強大。(2)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另一方成改革又保留大量封建殘余,使日本走上了侵略道路,給世界帶來了災難。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開始武裝侵略中國,占領中國領土。1938年—1943年的重慶大轟炸、五三、五四大轟炸等,給重慶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3)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須處理好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只有問題處理得當才能使改革成功。改革要采取適度的推進方式、改革不能使國家走上擴張的道路、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迎難而上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對明治維新的評價、日軍侵華的暴行、對改革的認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的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三課《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同步試卷(第2課時 文化教育革新)(學生版).docx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三課《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同步試卷(第2課時 文化教育革新)(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