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2023學年人文地理(下冊)第五單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單元檢測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走進小興安嶺,松林千里,遮天蔽日。這里有亞洲面積最大的紅松原始森林,有“紅松之鄉”之稱。它位于我國的哪個省區( )A. B.C. D.【答案】D【知識點】我國的疆域;我國的行政區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東北三省【解析】【分析】小興安嶺位于黑龍江省。A、A圖是北回歸線穿過的廣東省,A錯誤;B、B圖是北回歸線穿過的云南省,B錯誤;C、C圖是長江干流流經的湖北省,C錯誤;D、D圖是黑龍江省,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東北三省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位于我國的東北部。那里蘊藏著豐富的林業、農業、礦產和水利等資源,其中以廣袤的原始森林資源最為珍貴。位于黑龍江省中北部的小興安嶺,是我國著名的林區。走進小興安嶺山區,松林千里,遮天蔽日。這里有亞洲面積最大的紅松原始森林。2.小興安嶺經歷了森林資源破壞、經濟衰退的困境,如今正處于林業資源經濟轉型的過程。下列有利于林業資源經濟轉型的有( )①生產雪糕棒 ②林下木耳栽培 ③禁止森林砍伐 ④申請森林認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東北三省【解析】【分析】①②生產雪糕棒,林下木耳栽培,申請森林認證,均有利于延長產業鏈,實現林業資源經濟轉型,①②正確;③禁止森林砍伐屬于保護森林,不屬于林業資源的經濟轉型,③錯誤;④經營良好的森林,生產的木材可以申請森林認證。凡是貼有森林認證標志(如FSC標志)的木制品,就說明這種產品來自經營良好的林區,它是可持續經營的,實現了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因此申請森林認證有利于林業資源經濟轉型,④正確。綜合上述分析,①②④正確,③錯誤,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作為我國重要的木材基地,小興安嶺地區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由于對森林長期過量開采,森林資源急劇減少。此外,人們對林下的野生菌和藥材等進行毀滅性的采集和挖掘,嚴重破壞了林區生態環境。為了保護森林和環境,國家采取了許多新舉措。林區人民開始思考,尋找新的生產方式。他們認識到,森林需要撫育并合理地經營與管理。采伐本身并不意味著一定會破壞森林,如果以一種不破壞資源和環境的方式,即模仿森林的自然發育過程來采伐森林,就不會對森林造成不良影響。3.北京有許多著名高校、科研院及體育場館,這體現了北京的哪種城市職能( )A.政治中心 B.文化中心C.交通中心 D.國際交往中心【答案】B【知識點】北京【解析】【分析】高校、科研院所與文化教育有關,體育場館與體育運動等有關,體現了北京是我國的文化中心,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國際交往中心。4.小明把游太湖流域作為今年暑假旅游的首選,理由可能是太湖流域( )A.有南潯、周莊等古鎮 B.每年要舉辦那達慕大會C.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D.能夠看到“地上河”景觀【答案】A【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太湖流域的水鄉城鎮【解析】【分析】A、太湖流域有南潯、周莊等水鄉古鎮,A正確;B、那達慕大會是內蒙古草原的節日,B錯誤;C、太湖流域沒有豐富的石油資源,C錯誤;D、“地上河”景觀出現在黃河中下游地區,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太湖流域具有形成城鎮的良好條件。長期以來,這里的農副業、手工業一直比較發達,四通八達的水路又為民間貿易往來提供了便利。人們用船裝載著物產百貨,聚集到水陸交匯的碼頭進行交易。于是,在水網稠密的太湖周圍和運河兩岸涌現出一大批城鎮,明清時期最為興盛。盛澤、南潯、烏鎮等,都是當時聞名的工商業中心。5.某攝影記者拍攝了一組祖國風光圖。其中下列三幅照片可能拍自哪三個省份( )A.浙、滬、藏 B.浙、鄂、藏 C.藏、鄂、滬 D.浙、滬、新【答案】B【知識點】我國的行政區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分析】江南水鄉位于浙江,簡稱浙。三峽大壩位于湖北省,簡稱鄂。世界屋脊是青藏高原,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海,簡稱藏、青。綜合上述分析,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太湖流域具有形成城鎮的良好條件。長期以來,這里的農副業、手工業一直比較發達,四通八達的水路又為民間貿易往來提供了便利。人們用船裝載著物產百貨,聚集到水陸交匯的碼頭進行交易。于是,在水網稠密的太湖周圍和運河兩岸涌現出一大批城鎮,明清時期最為興盛。盛澤、南潯、烏鎮等,都是當時聞名的工商業中心。6.(2020七下·浙江期中)一位同學在假期旅游后寫了一首記游詩:“自古農耕水土流,到處萬壑與千溝。窯洞之中憶革命,聽唱一曲信天游。”據此判斷,他旅游的地方屬于( )A.黃土高原 B.東北平原C.內蒙古高原 D.四川盆地【答案】A【知識點】黃土高原【解析】【分析】 根據詩中“萬壑、千溝、窯洞、信天游”等信息可知該處應該是黃土高原,故選A。【點評】知道黃土高原的地形特點。7.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得益于它優越的區位優勢。下面選項中屬于自然區位因素的是( )A.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B.毗鄰港澳,多優良港灣C.雄厚的工農業基礎 D.眾多廉價勞動力【答案】B【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珠江三角洲【解析】【分析】ACD、珠江三角洲地區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雄厚的工農業基礎,眾多廉價勞動力,均屬于社會經濟區位因素,即人文因素,且珠江三角洲地區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毗鄰港澳,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ACD錯誤;B、毗鄰港澳,多優良港灣,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屬于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優勢自然區位因素,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珠江三角洲地區位于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地區,三地陸路相通、水路相連,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珠江三角洲地區憑借毗鄰港澳的地理位置優勢,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讀我國局部地區圖,回答問題。8.關于A區描述正確的是( )A.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B.地形以平原為主C.位于西部地區 D.耕作制度一年兩熟甚至三熟9.圖中數字代表的地理事物表述正確的是( )A.①所在省是山西省 B.②瀕臨渤海C.③位于第一級階梯 D.④河被譽為“黃金水道”【答案】8.C9.B【知識點】我國的行政區劃;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點評】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草原上生活著蒙古族等40多個民族。8.由圖可知,A區位于陰山以北,是內蒙古高原。A、內蒙古高原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A錯誤;B、內蒙古高原以高原地形為主,B錯誤;C、內蒙古高原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位于西部地區,C正確;D、內蒙古高原緯度較高,降水較少,以牧業為主,在河套地區,發展種植業,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D錯誤。故答案為:C。9.A、①省份是陜西省,A錯誤;B、由圖可知,②瀕臨渤海,B正確;C、③位于大興安嶺以西,位于第二級階梯,C錯誤;D、④河流是黃河,流量較小且季節變化較大,冬季有結冰期,航運價值較差,被譽為“黃金水道”的是長江,D錯誤。故答案為:B。有學者按自然地理特征,將中國分成如圖所示的四塊區域,并分別命名為“金色中國”“銀色中國”“綠色中國”和“黃色中國”。讀圖,回答問題。10.有關各區域地理景觀的敘述,正確的是( )A.“綠色中國”——草原廣袤,牛羊成群B.“銀色中國”——沃野千里,綠樹成蔭C.“金色中國”——茫茫戈壁,黃沙漫漫D.“黃色中國”——地勢高聳,冰川廣布11.四塊區域的人類活動及其影響因素對應不正確的是( )A.“黃色中國”的傳統民居窯洞——黃土廣布、深厚且具有直立性B.“金色中國”的坎兒井——氣候干旱,蒸發旺盛C.“銀色中國”的內外交通不便——河網密布,著名的水鄉D.“綠色中國”的農作物熟制為一年兩熟到三熟——熱量充足,降水豐沛【答案】10.C11.C【知識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東部和西部差異【解析】【點評】北方地區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相對南方地區而言,普遍比較干燥。1月平均氣溫低于0℃,大地一片枯黃。由于年降水量不足800毫米,如果沒有灌溉,就不能保證水稻的生長,所以北方地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旱田作物,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這里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結冰,不利于航運。南方地區為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比較濕潤。由于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再加上熱量充足,水稻可以一年兩熟甚至三熟。這里河湖眾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結冰,便于航運。10.A、由圖可知,“綠色中國”是我國南方地區,山地丘陵分布有森林,平原、谷地多種植業,草原很少,A錯誤;B、由圖可知,“銀色中國”是我國青藏地區,海拔高,氣候高寒,多高山牧場,大多數地區不適合發展種植業,森林很少,B錯誤;C、由圖可知,“金色中國”是我國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降水少,多戈壁,黃沙漫漫,C正確;D、由圖可知,“黃色中國”是我國北方地區,地勢較低,沒有冰川分布,D錯誤。故答案為:C。11.A、“黃色中國”中的黃土高原地區,因黃土廣布、深厚且有直立性,傳統民居是窯洞,A正確,不符合題意;B、“金色中國”中的新疆,因氣候干旱、蒸發旺盛,人們修建坎兒井和地下暗渠,引用高山冰雪融水,B正確,不符合題意;C、“銀色中國”是青藏高原,氣候高寒,河網較少,因地勢起伏較大,導致內外交通不便,C錯誤,符合題意;D、“綠色中國”是南方地區,緯度較低,熱量充足,農作物可一年兩熟到三熟,受季風影響,降水豐沛,適合發展水稻種植業,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小麗沿著右圖中的線路出發了。讀圖,回答問題。12.她沿途先后看到的景觀是( )A.蒙古包——虎跳峽——都江堰——窯洞B.虎跳峽——都江堰——窯洞——蒙古包C.窯洞——蒙古包——虎跳峽——都江堰D.都江堰——窯洞——蒙古包——虎跳峽13.在某地,她欣賞了那達慕大會上賽馬、摔跤等表演。該地是( )A.④ B.③ C.② D.①【答案】12.B13.A【知識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內蒙古【解析】【點評】在內蒙古草原,每年七八月草豐畜肥時,牧民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趕來,云集在綠草如茵的草原上,舉辦一年中最盛大的娛樂活動一一那達慕大會。會上有賽馬、摔跤、射箭等多種比賽項目,那些精騎善射的牧民可以在那達慕大會上一顯身手。12.①位于長江上游,最可能看到的是高山峽谷,如虎跳峽;②位于四川盆地,最可能看到的是位于成都平原的都江堰;③位于黃土高原,最可能看到的是窯洞;④位于內蒙古高原,最可能看到的是蒙古包。綜合上述分析,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B。13.由上題分析可知,①位于長江上游,②位于四川盆地,③位于黃土高原,④位于內蒙古高原。那達慕大會上賽馬、摔跤等表演,是內蒙古草原上的傳統節日,即圖中的④地,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14.南方地區包括的地形區有( )A.長江中下游平原、黃土高原 B.江南丘陵、四川盆地C.珠江三角洲、華北平原 D.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答案】B【知識點】地勢和地形;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解析】【分析】A、長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南方地區,黃土高原位于北方地區,A錯誤;B、江南丘陵和四川盆地均位于南方地區,B正確;C、珠江三角洲位于南方地區,華北平原位于北方地區,C錯誤;D、河套平原位于西北地區,渭河平原位于北方地區,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南方地區主要包括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云貴高原、東南丘陵等地形區。北方地區主要包括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東北平原等地形區。15.下列屬于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事例是( )A.在珠江三角洲發展先進制造業 B.在黃土高原發展種植業C.在華北平原發展淡水養殖業 D.在東南丘陵發展畜牧業【答案】A【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珠江三角洲;黃土高原;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A、珠江三角洲工業基礎教好,目前科技水平較高,可發展先進制造業,A正確;B、黃土高原降水較少,不適合大規模發展種植業,B錯誤;C、華北平原降水較少,河湖較少,不適合大規模發展淡水養殖業,C錯誤;D、東南丘陵草場較少,不適合大規模發展畜牧業,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珠江三角洲地區是著名的僑鄉,為吸引外來資金尤其是港澳的資金提供了有利條件。這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作用十分明顯。港澳商人擁有大量的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經驗,他們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優勢、廉價的勞動力、低成本的土地及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投資辦廠,極大地推動了這一地區工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16.下列有關描述是對內蒙古草原的真實寫照的是( )A.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B.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C.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D.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答案】C【知識點】內蒙古【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是西北地區的真實寫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指橫斷山區,“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 ”是云貴高原的真實寫照,“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述的是內蒙古高原的景觀.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開闊,一望無際,青藏高原是我國第一大高原,內蒙古高原為我國第二大高原,云貴高原地面崎嶇,多山間小盆地,青藏高原起伏平緩,雪山連綿,冰川廣布。黃土高原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17.西藏獨特的高原山地氣候對農牧業生產的有利條件是( )A.氣溫低,農作物生長期長B.光照強,日照時間長C.空氣稀薄,晝夜溫差小D.降水少,但地下水、湖泊水可用于灌溉【答案】B【知識點】青藏牧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青藏地區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自然環境對牧草的影響(適合發展畜牧業的原因):青藏地區海拔高,太陽光強烈,有利于牧草中蛋白質的合成;晝夜溫差大又有利于其他營養物質的積累;高寒氣候條件下植株矮小,莖干少而葉量大。因此青藏地區牧草的營養成分大大高于低海拔地區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青藏地區適宜發展畜牧業的理解。18.下圖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順德清暉園,從房屋的結構特點可看出當地氣候( )A.寒冷干燥 B.炎熱多雨 C.寒冷潮濕 D.炎熱干燥【答案】B【知識點】描述氣候的兩大特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珠江三角洲【解析】【分析】AC、由圖可知,順德清暉園的門窗較大,不利于防風避寒,說明當地氣候并不寒冷,A錯誤;B、由圖可知,順德清暉園的門窗較大,通風透氣,為斜頂屋,說明當地氣候炎熱多雨,B正確;D、由圖可知,順德清暉園的屋頂坡度較大,主要用于排水,說明當地氣候特點是降水較多,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自然地理環境要素對民居分布有較大影響。一般而言,民居的方位觀、形態受采光、地形影響。民居的墻體厚度取決于保暖或通風透氣等要求。屋頂坡度受排水要求的影響。民居的窗戶大小、朝向受采光、防風影響。民居的建筑材料與取材是否方便有關。19.(2017·嘉興)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特色。下列民族與其生活特色對應正確的是A.藏族——糌粑 B.回 族——青稞酒C.壯族——窯洞 D.蒙古族——吊腳樓【答案】A【知識點】西雙版納;黃土高原;內蒙古;青藏牧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各民族獨特生活特色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喝青稞酒、吃糌粑是藏族的生活特色,所以A正確,B錯誤;窯洞是黃土高原居民的一種住宅特色,與壯族無關,所以C錯誤;蒙古族住的是蒙古包,所以D錯誤。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各民族獨特生活特色的識記。20.下面是小王同學設計的一個不完整的調查統計表。項目 時間 家庭收入 家用電器 住房面積 ________2002年 2008年 根據本次調查“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的兩大主題,請你從以下選項中選擇其一填在表格的橫線上,幫助小王把調查統計表做完整( )A.飲食服飾 B.交通工具 C.納稅金額 D.受教育程度【答案】D【知識點】如何開展社會調查【解析】【分析】調查的主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調查統計表中的家庭收入、家用電器、住房面積均屬于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因此表格中的橫線應是與科學文化素質相關的,四個選項中只有受教育程度與科學文化素質相關,D正確,AB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區域的變化包括區域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等方面。我們了解區域的變化,要依據各種各樣的資料,或者來自自己實踐、經歷所獲得的資料,或者從當事人、目擊者那里轉述得來的資料。前者是第一手資料,后者是第二手資料。例如,我看見某處發生火災,這是第一手資料;我聽別人說或者通過各種媒體知道某處發生火災,都屬于第二手資料。一般來說,第一手資料比第二手資料更可靠。二、非選擇題(共60分)21.閱讀材料與地圖,回答下列問題。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成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范圍涵蓋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有利于培育我國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構建與各國合作發展的新平臺,拓展經濟增長的新空間,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1)上海位于我國東南部,與江蘇省、浙江省相鄰。上海簡稱 。(2)上海經濟發展歷史悠久,科技力量雄厚,還有許多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①位于我國三大平原中的 平原,平原有利于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位于亞熱帶、濕潤區,耕地類型為 (填“水田”或“旱地”),農作物一年可以兩至三熟,農業的發展為工業、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②交通便利。請寫出一條經過上海的鐵路線名稱: 。瀕臨東海,位于長江入海口附近。長江入海口寬闊,便于江海聯運。長江因通航里程長、運量大,有“ ”的美譽。(3)上海工業發達,以上海為中心的滬寧杭地區是全國最大的 性工業基地。請從政策支持角度分析上海成為我國經濟中心的原因。 【答案】(1)滬(2)長江中下游;水田;京滬線(或:滬寧線、滬杭線);黃金水道(3)綜合;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實施浦東開發戰略后,上海被推向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上海【解析】【分析】(1)上海市簡稱滬。(2)上海位于長江入海口,地處我國三大平原中的長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較多,耕地類型以水田為主。經過上海的鐵路線包括京滬線(北京至上海)、滬寧線(上海至南京)、滬杭線(上海至杭州)等。長江通航里程長,運量大,有“黃金水道”的美譽。(3)以上海為中心的滬寧杭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由所學上海知識可知,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實施浦東開發戰略后,上海被推向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點評】(1)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重要的工業基地和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2)上海地處東海之濱,以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依托。這里地勢坦蕩低平,河湖眾多,氣候溫潤,與太湖流域相連成片,自然條件得天獨厚。(3)1990年國家實施浦東開發戰略后,浦東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經過30多年的發展,浦東已經建成為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城區。區內有4個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和多個現代產業區。22.讀下圖,回答問題。(1)主要山脈:A ,B ,C ,D 。(2)主要平原:E ,F 。(3)主要高原:G ,H 。(4)主要海域:I 。(5)東北林業資源十分豐富,我們應該如何加強林業資源的保護工作?【答案】(1)小興安嶺;大興安嶺;秦嶺;太行山(2)東北平原;華北平原(3)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4)黃海(5)建立自然保護區,加強林業資源保護的立法工作,模仿森林的自然發育過程來采伐森林,實現林業資源的經濟轉型等。【知識點】地勢和地形;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解析】【分析】(1)由所學中國地形知識可知,山脈A是小興安嶺,山脈B是大興安嶺,山脈C是秦嶺,山脈D是太行山。(2)平原E位于東北地區,是東北平原;平原F位于黃河下游附近,是華北平原。(3)高原G主要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內,是內蒙古高原;高原H主要位于古長城以南、秦嶺以北、烏鞘嶺以東、太行山以西,是黃土高原。(4)海域I位于山東半島以南,長江入海口以北,是黃海。(5)加強林業資源的保護工作可從加強保護和采育結合等角度進行分析。具體可建立自然保護區,加強林業資源保護的立法工作,模仿森林的自然發育過程來采伐森林,實現林業資源的經濟轉型等。【點評】(1)我國各種地形的面積相差很大。平原所占的面積較小,山地所占的面積最大。一般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的高原統稱為山區。我國是一個山區面積廣大的國家,山區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2)我國有三大平原,分別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3)我國有四大高原,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4)我國近海有四大海域,分別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5)為了保護森林和環境,國家采取了許多新舉措。林區人民開始思考,尋找新的生產方式。他們認識到,森林需要撫育并合理地經營與管理。采伐本身并不意味著一定會破壞森林,如果以一種不破壞資源和環境的方式,即模仿森林的自然發育過程來采伐森林,就不會對森林造成不良影響。23.閱讀來自呼和浩特的小云和她的同學在假期一次旅游中所拍照片及相關介紹,回答問題。(1)根據左邊圖片中的景觀,你推測他們分別去了右圖所示的哪一區域旅游?(請將序號填入相應橫線上)小云: 小軍: 小剛: 小紅: (2)在浙江紹興游玩時,小紅在乘坐過右圖中的烏篷船后,發出了以下感嘆:“這是紹興的烏篷船。可惜我們家鄉不宜推廣這種交通工具。”請你從自然環境角度分析烏篷船不宜在小紅家鄉呼和浩特推廣的原因。(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請你選擇上述照片中最感興趣的景觀,分析這一景觀和當地自然環境間的聯系。【答案】(1)④;③;②;①(2)小紅的家鄉地處內蒙古高原,主要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冬季易結冰,缺少密布的河網。(3)本題為開放性設問,要求學生能從地形、河流和氣候等角度分析,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均可給分。示例:最感興趣的景觀:牧人和牦牛在雪山下的草原上散步。因為該地處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寒冷,草場廣布于雪線之下。【知識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東部和西部差異【解析】【分析】(1)雪山、牦牛分布于青藏高原,小云的旅游地是④地。草原和蒙古包位于內蒙古草原,即內蒙古高原,小軍的旅游地是③地。一望無際的麥田分布于華北平原,小剛的旅游地是②地。青山碧水、魚米之鄉位于太湖流域,小紅的旅游地是①地。(2)烏篷船是水運,尤其是內河航運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小紅家鄉位于呼和浩特,地處內蒙古高原,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河流少,缺少密布的河網,且緯度較高,冬季氣溫較低,河流易結冰,因此烏篷船不宜在小紅家鄉呼和浩特推廣。(3)以小云的旅游圖片為例,牧人和牦牛在雪山下的草原上散步。由上題分析可知,該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高寒,當地地表植被以高寒草場為主,高山氣溫低,多雪山,使得草場廣布于雪山下。【點評】(1)蒙古包是牧民的家。它的搭建和拆卸極為省力簡便,不用挖坑建墻,也不用打地基,有利于草原植被的保護。(2)水是太湖流域水鄉城鎮的特色。這里的城鎮多沿河或環湖分布,眾多的河道是城鎮聯系外界和物資進出的通道。(3)青藏地區位于我國的青藏高原,主要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高原也因此而得名。這里適于耕種的土地很少,但草場廣布,是我國重要的牧區。24.(2016·麗水)讀圖回答問題。(1)甲區域位于我國的 地區(地理區域),甲、乙兩區域實地范圍較大的是 。(2)列舉甲區域典型的生產、生活方式各一例。分析圖2中成都平原成為我國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的有利條件。(3)甲、乙兩區域緯度相近,生產和生活方式卻差異顯著,請根據圖3分析原因。【答案】(1)青藏;甲區域(2)生產方式:高寒畜牧業(或:畜牧業)。生活方式:衣:藏袍;食:牛羊肉、酸奶、奶酪、糌粑;住:帳篷;行:馬、牦牛。(任寫其一即可)有利條件:①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熱冬溫,降水充沛;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③岷江流經,水資源豐富;④都江堰水利工程發揮了灌溉和防洪作用。(3)甲區域地處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乙區域地處盆地,地勢低平,夏熱冬溫。【知識點】經緯網;四川盆地;青藏牧區【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識圖能力。結合甲區域的輪廓以及“牦牛”可以判斷該區域位于我國的青藏地區。根據經緯網,甲區域所跨經緯度比乙區域范圍大,所以甲、乙兩區域實地范圍較大的是甲區域。(2)本題考查青藏地區和成都平原的相關知識。青藏地區人民生產種植以青稞為主,發展高原畜牧業,牦牛是當地獨有的牲畜。在生活方式,可以結合衣食住行而言,藏袍是主要穿著,以牛羊肉、酸奶、奶酪、糌粑為主要食物,住帳篷,騎著牦牛出行。成都平原成為我國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的有利條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熱冬溫,降水充沛;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岷江流經,水資源豐富;都江堰水利工程發揮了灌溉和防洪作用。(3)本題考查我國的區域差異的相關知識。甲、乙兩地都位于30°N附近,但是生產和生活發生差異顯著,結合圖3,可以發現兩地氣候條件不一樣。甲區域地處高原,海拔高,氣溫低,全年氣溫都較低,夏季是我國氣溫最低的地方。乙區域地處盆地、平原地勢低平,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種植業的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成都平原和青藏地區自然人文特征的理解。25.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邊疆行》,向觀眾展現了一個真實生動的中國邊疆形象。(1)“邊疆行”其中一站到了如圖所在的地區。該地區的地形可概括為“三山夾兩盆”,“三山”是指:A. 山脈,C. 山脈,E. 山脈;“兩盆”是指:B. 盆地,D. 盆地。(2)請你分析該地的氣候特點,并說說當地人們是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綠洲農業的。【答案】(1)阿爾泰;天山;昆侖;準噶爾;塔里木(2)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降水少,蒸發量大。當地人們利用坎兒井引高山雪水灌溉,發展綠洲農業,既免去運水之勞,又減少水的蒸發。【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新疆(絲路明珠)【解析】【分析】(1)由所學新疆知識可知,山脈A是阿爾泰山,山脈C是天山,山脈E是昆侖山。盆地B位于A阿爾泰山和C天山之間,是準噶爾盆地;盆地D位于C天山和E阿爾泰山之間,是塔里木盆地。(2)新疆位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獲得海洋水汽少,降水少,氣候干旱,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夏季高溫,蒸發量大,因此當地發展農業的限制因素是水分。但盆地兩側高山攔截高空水汽,冰雪量大,冰雪夏季消融,當地人們利用坎兒井引用高山雪水灌溉,發展綠洲農業,既免去運水之勞,又可減少水的蒸發。【點評】(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我國西北部,深處內陸,遠離海洋。境內高山與盆地相間分布;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蒸發強烈。這里沙漠連綿,只在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區,分布著星星點點的綠洲。(2)在綠洲上居住的人們以種植莊稼和裁培果木為生。為了讓有限的水灌溉更多的土地,2000多年前,吐魯番和哈密等地的人們創造出一種灌溉設施——坎兒井,將高山雪水經過暗渠引到農田里,既免去了運水之勞,又減少了水的蒸發。現存于吐魯番的坎兒井長3000多千米,被人們稱為“地下運河”。如今,部分古老的坎兒井依然發揮著重要的灌溉作用。1 / 12022-2023學年人文地理(下冊)第五單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單元檢測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走進小興安嶺,松林千里,遮天蔽日。這里有亞洲面積最大的紅松原始森林,有“紅松之鄉”之稱。它位于我國的哪個省區( )A. B.C. D.2.小興安嶺經歷了森林資源破壞、經濟衰退的困境,如今正處于林業資源經濟轉型的過程。下列有利于林業資源經濟轉型的有( )①生產雪糕棒 ②林下木耳栽培 ③禁止森林砍伐 ④申請森林認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北京有許多著名高校、科研院及體育場館,這體現了北京的哪種城市職能( )A.政治中心 B.文化中心C.交通中心 D.國際交往中心4.小明把游太湖流域作為今年暑假旅游的首選,理由可能是太湖流域( )A.有南潯、周莊等古鎮 B.每年要舉辦那達慕大會C.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D.能夠看到“地上河”景觀5.某攝影記者拍攝了一組祖國風光圖。其中下列三幅照片可能拍自哪三個省份( )A.浙、滬、藏 B.浙、鄂、藏 C.藏、鄂、滬 D.浙、滬、新6.(2020七下·浙江期中)一位同學在假期旅游后寫了一首記游詩:“自古農耕水土流,到處萬壑與千溝。窯洞之中憶革命,聽唱一曲信天游。”據此判斷,他旅游的地方屬于( )A.黃土高原 B.東北平原C.內蒙古高原 D.四川盆地7.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得益于它優越的區位優勢。下面選項中屬于自然區位因素的是( )A.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B.毗鄰港澳,多優良港灣C.雄厚的工農業基礎 D.眾多廉價勞動力讀我國局部地區圖,回答問題。8.關于A區描述正確的是( )A.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B.地形以平原為主C.位于西部地區 D.耕作制度一年兩熟甚至三熟9.圖中數字代表的地理事物表述正確的是( )A.①所在省是山西省 B.②瀕臨渤海C.③位于第一級階梯 D.④河被譽為“黃金水道”有學者按自然地理特征,將中國分成如圖所示的四塊區域,并分別命名為“金色中國”“銀色中國”“綠色中國”和“黃色中國”。讀圖,回答問題。10.有關各區域地理景觀的敘述,正確的是( )A.“綠色中國”——草原廣袤,牛羊成群B.“銀色中國”——沃野千里,綠樹成蔭C.“金色中國”——茫茫戈壁,黃沙漫漫D.“黃色中國”——地勢高聳,冰川廣布11.四塊區域的人類活動及其影響因素對應不正確的是( )A.“黃色中國”的傳統民居窯洞——黃土廣布、深厚且具有直立性B.“金色中國”的坎兒井——氣候干旱,蒸發旺盛C.“銀色中國”的內外交通不便——河網密布,著名的水鄉D.“綠色中國”的農作物熟制為一年兩熟到三熟——熱量充足,降水豐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小麗沿著右圖中的線路出發了。讀圖,回答問題。12.她沿途先后看到的景觀是( )A.蒙古包——虎跳峽——都江堰——窯洞B.虎跳峽——都江堰——窯洞——蒙古包C.窯洞——蒙古包——虎跳峽——都江堰D.都江堰——窯洞——蒙古包——虎跳峽13.在某地,她欣賞了那達慕大會上賽馬、摔跤等表演。該地是( )A.④ B.③ C.② D.①14.南方地區包括的地形區有( )A.長江中下游平原、黃土高原 B.江南丘陵、四川盆地C.珠江三角洲、華北平原 D.河套平原、渭河平原15.下列屬于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事例是( )A.在珠江三角洲發展先進制造業 B.在黃土高原發展種植業C.在華北平原發展淡水養殖業 D.在東南丘陵發展畜牧業16.下列有關描述是對內蒙古草原的真實寫照的是( )A.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B.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C.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D.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17.西藏獨特的高原山地氣候對農牧業生產的有利條件是( )A.氣溫低,農作物生長期長B.光照強,日照時間長C.空氣稀薄,晝夜溫差小D.降水少,但地下水、湖泊水可用于灌溉18.下圖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順德清暉園,從房屋的結構特點可看出當地氣候( )A.寒冷干燥 B.炎熱多雨 C.寒冷潮濕 D.炎熱干燥19.(2017·嘉興)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特色。下列民族與其生活特色對應正確的是A.藏族——糌粑 B.回 族——青稞酒C.壯族——窯洞 D.蒙古族——吊腳樓20.下面是小王同學設計的一個不完整的調查統計表。項目 時間 家庭收入 家用電器 住房面積 ________2002年 2008年 根據本次調查“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的兩大主題,請你從以下選項中選擇其一填在表格的橫線上,幫助小王把調查統計表做完整( )A.飲食服飾 B.交通工具 C.納稅金額 D.受教育程度二、非選擇題(共60分)21.閱讀材料與地圖,回答下列問題。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成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范圍涵蓋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有利于培育我國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構建與各國合作發展的新平臺,拓展經濟增長的新空間,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1)上海位于我國東南部,與江蘇省、浙江省相鄰。上海簡稱 。(2)上海經濟發展歷史悠久,科技力量雄厚,還有許多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①位于我國三大平原中的 平原,平原有利于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位于亞熱帶、濕潤區,耕地類型為 (填“水田”或“旱地”),農作物一年可以兩至三熟,農業的發展為工業、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②交通便利。請寫出一條經過上海的鐵路線名稱: 。瀕臨東海,位于長江入海口附近。長江入海口寬闊,便于江海聯運。長江因通航里程長、運量大,有“ ”的美譽。(3)上海工業發達,以上海為中心的滬寧杭地區是全國最大的 性工業基地。請從政策支持角度分析上海成為我國經濟中心的原因。 22.讀下圖,回答問題。(1)主要山脈:A ,B ,C ,D 。(2)主要平原:E ,F 。(3)主要高原:G ,H 。(4)主要海域:I 。(5)東北林業資源十分豐富,我們應該如何加強林業資源的保護工作?23.閱讀來自呼和浩特的小云和她的同學在假期一次旅游中所拍照片及相關介紹,回答問題。(1)根據左邊圖片中的景觀,你推測他們分別去了右圖所示的哪一區域旅游?(請將序號填入相應橫線上)小云: 小軍: 小剛: 小紅: (2)在浙江紹興游玩時,小紅在乘坐過右圖中的烏篷船后,發出了以下感嘆:“這是紹興的烏篷船。可惜我們家鄉不宜推廣這種交通工具。”請你從自然環境角度分析烏篷船不宜在小紅家鄉呼和浩特推廣的原因。(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請你選擇上述照片中最感興趣的景觀,分析這一景觀和當地自然環境間的聯系。24.(2016·麗水)讀圖回答問題。(1)甲區域位于我國的 地區(地理區域),甲、乙兩區域實地范圍較大的是 。(2)列舉甲區域典型的生產、生活方式各一例。分析圖2中成都平原成為我國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的有利條件。(3)甲、乙兩區域緯度相近,生產和生活方式卻差異顯著,請根據圖3分析原因。25.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邊疆行》,向觀眾展現了一個真實生動的中國邊疆形象。(1)“邊疆行”其中一站到了如圖所在的地區。該地區的地形可概括為“三山夾兩盆”,“三山”是指:A. 山脈,C. 山脈,E. 山脈;“兩盆”是指:B. 盆地,D. 盆地。(2)請你分析該地的氣候特點,并說說當地人們是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綠洲農業的。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我國的疆域;我國的行政區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東北三省【解析】【分析】小興安嶺位于黑龍江省。A、A圖是北回歸線穿過的廣東省,A錯誤;B、B圖是北回歸線穿過的云南省,B錯誤;C、C圖是長江干流流經的湖北省,C錯誤;D、D圖是黑龍江省,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東北三省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位于我國的東北部。那里蘊藏著豐富的林業、農業、礦產和水利等資源,其中以廣袤的原始森林資源最為珍貴。位于黑龍江省中北部的小興安嶺,是我國著名的林區。走進小興安嶺山區,松林千里,遮天蔽日。這里有亞洲面積最大的紅松原始森林。2.【答案】B【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東北三省【解析】【分析】①②生產雪糕棒,林下木耳栽培,申請森林認證,均有利于延長產業鏈,實現林業資源經濟轉型,①②正確;③禁止森林砍伐屬于保護森林,不屬于林業資源的經濟轉型,③錯誤;④經營良好的森林,生產的木材可以申請森林認證。凡是貼有森林認證標志(如FSC標志)的木制品,就說明這種產品來自經營良好的林區,它是可持續經營的,實現了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因此申請森林認證有利于林業資源經濟轉型,④正確。綜合上述分析,①②④正確,③錯誤,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作為我國重要的木材基地,小興安嶺地區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由于對森林長期過量開采,森林資源急劇減少。此外,人們對林下的野生菌和藥材等進行毀滅性的采集和挖掘,嚴重破壞了林區生態環境。為了保護森林和環境,國家采取了許多新舉措。林區人民開始思考,尋找新的生產方式。他們認識到,森林需要撫育并合理地經營與管理。采伐本身并不意味著一定會破壞森林,如果以一種不破壞資源和環境的方式,即模仿森林的自然發育過程來采伐森林,就不會對森林造成不良影響。3.【答案】B【知識點】北京【解析】【分析】高校、科研院所與文化教育有關,體育場館與體育運動等有關,體現了北京是我國的文化中心,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國際交往中心。4.【答案】A【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太湖流域的水鄉城鎮【解析】【分析】A、太湖流域有南潯、周莊等水鄉古鎮,A正確;B、那達慕大會是內蒙古草原的節日,B錯誤;C、太湖流域沒有豐富的石油資源,C錯誤;D、“地上河”景觀出現在黃河中下游地區,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太湖流域具有形成城鎮的良好條件。長期以來,這里的農副業、手工業一直比較發達,四通八達的水路又為民間貿易往來提供了便利。人們用船裝載著物產百貨,聚集到水陸交匯的碼頭進行交易。于是,在水網稠密的太湖周圍和運河兩岸涌現出一大批城鎮,明清時期最為興盛。盛澤、南潯、烏鎮等,都是當時聞名的工商業中心。5.【答案】B【知識點】我國的行政區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分析】江南水鄉位于浙江,簡稱浙。三峽大壩位于湖北省,簡稱鄂。世界屋脊是青藏高原,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海,簡稱藏、青。綜合上述分析,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太湖流域具有形成城鎮的良好條件。長期以來,這里的農副業、手工業一直比較發達,四通八達的水路又為民間貿易往來提供了便利。人們用船裝載著物產百貨,聚集到水陸交匯的碼頭進行交易。于是,在水網稠密的太湖周圍和運河兩岸涌現出一大批城鎮,明清時期最為興盛。盛澤、南潯、烏鎮等,都是當時聞名的工商業中心。6.【答案】A【知識點】黃土高原【解析】【分析】 根據詩中“萬壑、千溝、窯洞、信天游”等信息可知該處應該是黃土高原,故選A。【點評】知道黃土高原的地形特點。7.【答案】B【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珠江三角洲【解析】【分析】ACD、珠江三角洲地區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雄厚的工農業基礎,眾多廉價勞動力,均屬于社會經濟區位因素,即人文因素,且珠江三角洲地區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毗鄰港澳,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ACD錯誤;B、毗鄰港澳,多優良港灣,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屬于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優勢自然區位因素,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珠江三角洲地區位于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地區,三地陸路相通、水路相連,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珠江三角洲地區憑借毗鄰港澳的地理位置優勢,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答案】8.C9.B【知識點】我國的行政區劃;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點評】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草原上生活著蒙古族等40多個民族。8.由圖可知,A區位于陰山以北,是內蒙古高原。A、內蒙古高原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A錯誤;B、內蒙古高原以高原地形為主,B錯誤;C、內蒙古高原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位于西部地區,C正確;D、內蒙古高原緯度較高,降水較少,以牧業為主,在河套地區,發展種植業,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D錯誤。故答案為:C。9.A、①省份是陜西省,A錯誤;B、由圖可知,②瀕臨渤海,B正確;C、③位于大興安嶺以西,位于第二級階梯,C錯誤;D、④河流是黃河,流量較小且季節變化較大,冬季有結冰期,航運價值較差,被譽為“黃金水道”的是長江,D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10.C11.C【知識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東部和西部差異【解析】【點評】北方地區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相對南方地區而言,普遍比較干燥。1月平均氣溫低于0℃,大地一片枯黃。由于年降水量不足800毫米,如果沒有灌溉,就不能保證水稻的生長,所以北方地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旱田作物,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這里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結冰,不利于航運。南方地區為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比較濕潤。由于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再加上熱量充足,水稻可以一年兩熟甚至三熟。這里河湖眾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結冰,便于航運。10.A、由圖可知,“綠色中國”是我國南方地區,山地丘陵分布有森林,平原、谷地多種植業,草原很少,A錯誤;B、由圖可知,“銀色中國”是我國青藏地區,海拔高,氣候高寒,多高山牧場,大多數地區不適合發展種植業,森林很少,B錯誤;C、由圖可知,“金色中國”是我國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降水少,多戈壁,黃沙漫漫,C正確;D、由圖可知,“黃色中國”是我國北方地區,地勢較低,沒有冰川分布,D錯誤。故答案為:C。11.A、“黃色中國”中的黃土高原地區,因黃土廣布、深厚且有直立性,傳統民居是窯洞,A正確,不符合題意;B、“金色中國”中的新疆,因氣候干旱、蒸發旺盛,人們修建坎兒井和地下暗渠,引用高山冰雪融水,B正確,不符合題意;C、“銀色中國”是青藏高原,氣候高寒,河網較少,因地勢起伏較大,導致內外交通不便,C錯誤,符合題意;D、“綠色中國”是南方地區,緯度較低,熱量充足,農作物可一年兩熟到三熟,受季風影響,降水豐沛,適合發展水稻種植業,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答案】12.B13.A【知識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內蒙古【解析】【點評】在內蒙古草原,每年七八月草豐畜肥時,牧民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趕來,云集在綠草如茵的草原上,舉辦一年中最盛大的娛樂活動一一那達慕大會。會上有賽馬、摔跤、射箭等多種比賽項目,那些精騎善射的牧民可以在那達慕大會上一顯身手。12.①位于長江上游,最可能看到的是高山峽谷,如虎跳峽;②位于四川盆地,最可能看到的是位于成都平原的都江堰;③位于黃土高原,最可能看到的是窯洞;④位于內蒙古高原,最可能看到的是蒙古包。綜合上述分析,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B。13.由上題分析可知,①位于長江上游,②位于四川盆地,③位于黃土高原,④位于內蒙古高原。那達慕大會上賽馬、摔跤等表演,是內蒙古草原上的傳統節日,即圖中的④地,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14.【答案】B【知識點】地勢和地形;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解析】【分析】A、長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南方地區,黃土高原位于北方地區,A錯誤;B、江南丘陵和四川盆地均位于南方地區,B正確;C、珠江三角洲位于南方地區,華北平原位于北方地區,C錯誤;D、河套平原位于西北地區,渭河平原位于北方地區,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南方地區主要包括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云貴高原、東南丘陵等地形區。北方地區主要包括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東北平原等地形區。15.【答案】A【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珠江三角洲;黃土高原;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A、珠江三角洲工業基礎教好,目前科技水平較高,可發展先進制造業,A正確;B、黃土高原降水較少,不適合大規模發展種植業,B錯誤;C、華北平原降水較少,河湖較少,不適合大規模發展淡水養殖業,C錯誤;D、東南丘陵草場較少,不適合大規模發展畜牧業,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珠江三角洲地區是著名的僑鄉,為吸引外來資金尤其是港澳的資金提供了有利條件。這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作用十分明顯。港澳商人擁有大量的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經驗,他們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優勢、廉價的勞動力、低成本的土地及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投資辦廠,極大地推動了這一地區工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16.【答案】C【知識點】內蒙古【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是西北地區的真實寫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指橫斷山區,“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 ”是云貴高原的真實寫照,“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述的是內蒙古高原的景觀.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開闊,一望無際,青藏高原是我國第一大高原,內蒙古高原為我國第二大高原,云貴高原地面崎嶇,多山間小盆地,青藏高原起伏平緩,雪山連綿,冰川廣布。黃土高原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17.【答案】B【知識點】青藏牧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青藏地區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自然環境對牧草的影響(適合發展畜牧業的原因):青藏地區海拔高,太陽光強烈,有利于牧草中蛋白質的合成;晝夜溫差大又有利于其他營養物質的積累;高寒氣候條件下植株矮小,莖干少而葉量大。因此青藏地區牧草的營養成分大大高于低海拔地區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青藏地區適宜發展畜牧業的理解。18.【答案】B【知識點】描述氣候的兩大特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珠江三角洲【解析】【分析】AC、由圖可知,順德清暉園的門窗較大,不利于防風避寒,說明當地氣候并不寒冷,A錯誤;B、由圖可知,順德清暉園的門窗較大,通風透氣,為斜頂屋,說明當地氣候炎熱多雨,B正確;D、由圖可知,順德清暉園的屋頂坡度較大,主要用于排水,說明當地氣候特點是降水較多,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自然地理環境要素對民居分布有較大影響。一般而言,民居的方位觀、形態受采光、地形影響。民居的墻體厚度取決于保暖或通風透氣等要求。屋頂坡度受排水要求的影響。民居的窗戶大小、朝向受采光、防風影響。民居的建筑材料與取材是否方便有關。19.【答案】A【知識點】西雙版納;黃土高原;內蒙古;青藏牧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各民族獨特生活特色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喝青稞酒、吃糌粑是藏族的生活特色,所以A正確,B錯誤;窯洞是黃土高原居民的一種住宅特色,與壯族無關,所以C錯誤;蒙古族住的是蒙古包,所以D錯誤。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各民族獨特生活特色的識記。20.【答案】D【知識點】如何開展社會調查【解析】【分析】調查的主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調查統計表中的家庭收入、家用電器、住房面積均屬于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因此表格中的橫線應是與科學文化素質相關的,四個選項中只有受教育程度與科學文化素質相關,D正確,AB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區域的變化包括區域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等方面。我們了解區域的變化,要依據各種各樣的資料,或者來自自己實踐、經歷所獲得的資料,或者從當事人、目擊者那里轉述得來的資料。前者是第一手資料,后者是第二手資料。例如,我看見某處發生火災,這是第一手資料;我聽別人說或者通過各種媒體知道某處發生火災,都屬于第二手資料。一般來說,第一手資料比第二手資料更可靠。21.【答案】(1)滬(2)長江中下游;水田;京滬線(或:滬寧線、滬杭線);黃金水道(3)綜合;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實施浦東開發戰略后,上海被推向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上海【解析】【分析】(1)上海市簡稱滬。(2)上海位于長江入海口,地處我國三大平原中的長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較多,耕地類型以水田為主。經過上海的鐵路線包括京滬線(北京至上海)、滬寧線(上海至南京)、滬杭線(上海至杭州)等。長江通航里程長,運量大,有“黃金水道”的美譽。(3)以上海為中心的滬寧杭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由所學上海知識可知,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實施浦東開發戰略后,上海被推向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點評】(1)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重要的工業基地和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2)上海地處東海之濱,以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依托。這里地勢坦蕩低平,河湖眾多,氣候溫潤,與太湖流域相連成片,自然條件得天獨厚。(3)1990年國家實施浦東開發戰略后,浦東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經過30多年的發展,浦東已經建成為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城區。區內有4個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和多個現代產業區。22.【答案】(1)小興安嶺;大興安嶺;秦嶺;太行山(2)東北平原;華北平原(3)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4)黃海(5)建立自然保護區,加強林業資源保護的立法工作,模仿森林的自然發育過程來采伐森林,實現林業資源的經濟轉型等。【知識點】地勢和地形;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解析】【分析】(1)由所學中國地形知識可知,山脈A是小興安嶺,山脈B是大興安嶺,山脈C是秦嶺,山脈D是太行山。(2)平原E位于東北地區,是東北平原;平原F位于黃河下游附近,是華北平原。(3)高原G主要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內,是內蒙古高原;高原H主要位于古長城以南、秦嶺以北、烏鞘嶺以東、太行山以西,是黃土高原。(4)海域I位于山東半島以南,長江入海口以北,是黃海。(5)加強林業資源的保護工作可從加強保護和采育結合等角度進行分析。具體可建立自然保護區,加強林業資源保護的立法工作,模仿森林的自然發育過程來采伐森林,實現林業資源的經濟轉型等。【點評】(1)我國各種地形的面積相差很大。平原所占的面積較小,山地所占的面積最大。一般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的高原統稱為山區。我國是一個山區面積廣大的國家,山區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2)我國有三大平原,分別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3)我國有四大高原,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4)我國近海有四大海域,分別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5)為了保護森林和環境,國家采取了許多新舉措。林區人民開始思考,尋找新的生產方式。他們認識到,森林需要撫育并合理地經營與管理。采伐本身并不意味著一定會破壞森林,如果以一種不破壞資源和環境的方式,即模仿森林的自然發育過程來采伐森林,就不會對森林造成不良影響。23.【答案】(1)④;③;②;①(2)小紅的家鄉地處內蒙古高原,主要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冬季易結冰,缺少密布的河網。(3)本題為開放性設問,要求學生能從地形、河流和氣候等角度分析,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均可給分。示例:最感興趣的景觀:牧人和牦牛在雪山下的草原上散步。因為該地處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寒冷,草場廣布于雪線之下。【知識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東部和西部差異【解析】【分析】(1)雪山、牦牛分布于青藏高原,小云的旅游地是④地。草原和蒙古包位于內蒙古草原,即內蒙古高原,小軍的旅游地是③地。一望無際的麥田分布于華北平原,小剛的旅游地是②地。青山碧水、魚米之鄉位于太湖流域,小紅的旅游地是①地。(2)烏篷船是水運,尤其是內河航運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小紅家鄉位于呼和浩特,地處內蒙古高原,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河流少,缺少密布的河網,且緯度較高,冬季氣溫較低,河流易結冰,因此烏篷船不宜在小紅家鄉呼和浩特推廣。(3)以小云的旅游圖片為例,牧人和牦牛在雪山下的草原上散步。由上題分析可知,該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高寒,當地地表植被以高寒草場為主,高山氣溫低,多雪山,使得草場廣布于雪山下。【點評】(1)蒙古包是牧民的家。它的搭建和拆卸極為省力簡便,不用挖坑建墻,也不用打地基,有利于草原植被的保護。(2)水是太湖流域水鄉城鎮的特色。這里的城鎮多沿河或環湖分布,眾多的河道是城鎮聯系外界和物資進出的通道。(3)青藏地區位于我國的青藏高原,主要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高原也因此而得名。這里適于耕種的土地很少,但草場廣布,是我國重要的牧區。24.【答案】(1)青藏;甲區域(2)生產方式:高寒畜牧業(或:畜牧業)。生活方式:衣:藏袍;食:牛羊肉、酸奶、奶酪、糌粑;住:帳篷;行:馬、牦牛。(任寫其一即可)有利條件:①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熱冬溫,降水充沛;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③岷江流經,水資源豐富;④都江堰水利工程發揮了灌溉和防洪作用。(3)甲區域地處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乙區域地處盆地,地勢低平,夏熱冬溫。【知識點】經緯網;四川盆地;青藏牧區【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識圖能力。結合甲區域的輪廓以及“牦牛”可以判斷該區域位于我國的青藏地區。根據經緯網,甲區域所跨經緯度比乙區域范圍大,所以甲、乙兩區域實地范圍較大的是甲區域。(2)本題考查青藏地區和成都平原的相關知識。青藏地區人民生產種植以青稞為主,發展高原畜牧業,牦牛是當地獨有的牲畜。在生活方式,可以結合衣食住行而言,藏袍是主要穿著,以牛羊肉、酸奶、奶酪、糌粑為主要食物,住帳篷,騎著牦牛出行。成都平原成為我國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的有利條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熱冬溫,降水充沛;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岷江流經,水資源豐富;都江堰水利工程發揮了灌溉和防洪作用。(3)本題考查我國的區域差異的相關知識。甲、乙兩地都位于30°N附近,但是生產和生活發生差異顯著,結合圖3,可以發現兩地氣候條件不一樣。甲區域地處高原,海拔高,氣溫低,全年氣溫都較低,夏季是我國氣溫最低的地方。乙區域地處盆地、平原地勢低平,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種植業的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成都平原和青藏地區自然人文特征的理解。25.【答案】(1)阿爾泰;天山;昆侖;準噶爾;塔里木(2)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降水少,蒸發量大。當地人們利用坎兒井引高山雪水灌溉,發展綠洲農業,既免去運水之勞,又減少水的蒸發。【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新疆(絲路明珠)【解析】【分析】(1)由所學新疆知識可知,山脈A是阿爾泰山,山脈C是天山,山脈E是昆侖山。盆地B位于A阿爾泰山和C天山之間,是準噶爾盆地;盆地D位于C天山和E阿爾泰山之間,是塔里木盆地。(2)新疆位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獲得海洋水汽少,降水少,氣候干旱,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夏季高溫,蒸發量大,因此當地發展農業的限制因素是水分。但盆地兩側高山攔截高空水汽,冰雪量大,冰雪夏季消融,當地人們利用坎兒井引用高山雪水灌溉,發展綠洲農業,既免去運水之勞,又可減少水的蒸發。【點評】(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我國西北部,深處內陸,遠離海洋。境內高山與盆地相間分布;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蒸發強烈。這里沙漠連綿,只在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區,分布著星星點點的綠洲。(2)在綠洲上居住的人們以種植莊稼和裁培果木為生。為了讓有限的水灌溉更多的土地,2000多年前,吐魯番和哈密等地的人們創造出一種灌溉設施——坎兒井,將高山雪水經過暗渠引到農田里,既免去了運水之勞,又減少了水的蒸發。現存于吐魯番的坎兒井長3000多千米,被人們稱為“地下運河”。如今,部分古老的坎兒井依然發揮著重要的灌溉作用。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2-2023學年人文地理(下冊)第五單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單元檢測(學生版).docx 2022-2023學年人文地理(下冊)第五單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單元檢測(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