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2023學年人文地理(下冊)6.2.2應對我國的資源問題 課時練一、單選題1.(2022八下·浦江月考)下列屬于環境污染的是( )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②固體廢棄物排放③工業二氧化硫排放④工業廢水排放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B【知識點】全球環境問題;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是生態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問題主要表現為 固體廢棄物排放 、 工業二氧化硫排放 、工業廢水排放等。故①與題意不吻合,②③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環境問題,屬于容易題2.據史書記載,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長城,長城沿線“守備日固,田野日辟……邊民始知有生之樂”;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麥、豆、瓜、菜,“種種俱全”。回答下題。長城沿線的蒙古族“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可能帶來的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 )A.臭氧層破壞 B.水體污染C.土地荒漠化 D.森林銳減【答案】C【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環境問題的相關知識。“鐵犁牛耕”最可能帶來的是過度開墾造成土地荒漠化問題,故選C。【點評】知道環境問題的表現。3.(2017·杭州模擬)2016年12月,中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到2018年6月底,我國要在省、市、縣、鄉四級全面建立河長制。結合下圖回答,河長制的建立有利于是( )①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②加強水生態修復,保護河湖管理③體現可持續發展戰略④統一協調,徹底治理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水污染治理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河長制的建立有利于治理水污染,但不是治根措施,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水污染治理措施理念的理解。4.我國最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三廢 D.酸雨【答案】C【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生產中的廢氣、廢水及固體廢棄物,對自然環境也造成嚴重的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城市垃圾污染問題突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屬于生態問題,酸雨屬于環境污染帶來的新的問題。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環境污染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排放的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人類活動過程中過度的索取資源或過度的排放廢棄物,都有可能產生環境問題。5.(2022八下·龍游月考)下列示意圖告訴我們( )①人類活動都會引起生態環境惡化②要保護草場資源這一非可再生資源③人類活動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④環境問題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C【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和選項可知,人類活動會引起生態的變化,但不一定是惡化,故①說法錯誤;草場資源是可再生資源,故②說法錯誤;人類對資源的過度開發會引起生態環境的惡化,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人類活動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故③和④ 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PRED問題,屬于容易題6.下列人類活動有可能加劇洪澇災害發生的是( )①圍湖造田 ②毀林開荒 ③亂砍亂伐 ④封山育林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封山育林有助于保護森林,而圍湖造田、毀林開荒和亂砍亂伐則會破壞生態環境。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 人類超強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環境惡化,致使環境更不穩定,導致多種自然災害頻發。7.習近平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重要思想寫入了黨的十九大報告、寫進了黨章。這一重要思想的起源地是( )A.南潯狄港 B.長興父子嶺 C.安吉余村 D.德清新市【答案】C【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安吉余村,以充滿前瞻性的戰略眼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C項安吉余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重要思想的起源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重要思想的起源地。8.我國每年因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6 000億元。這說明( )①我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②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經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③我國必須把保護環境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④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A【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我國的環境問題的相關知識。題干中我國每年因兩類環境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能看出我國的環境問題非常突出,且已影響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我國一切工作的中心是經濟建設,故排除③,選擇A。【點評】知道我國一切工作的中心以及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9.“滿城盡是黃金沙”,致使沙塵天氣肆虐的因素可能有( )①生態破壞 ②過度放牧 ③環境污染 ④土地荒漠化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此題涉及我國的環境問題。題干中的沙塵暴屬于生態環境問題,與環境污染無直接關聯,故排除③,選擇C。【點評】此題考查對生態環境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的區分。10.(2017·杭州模擬)2016年入秋以來,我國多地深陷霧霾天氣,能見度底,空氣質量差,給人們的出行和生命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為遠離霧霾,政府依據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加強PM5濃度的檢測,對城市空氣質量提出更高要求。這說明( )①重視大氣環境的保護 ②把解決環境問題作為中心工作③重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④將環境保護納入法制軌道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環境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當前的中心工作是經濟建設,所以②錯誤;重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與解決環境污染無關,所以③錯誤。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解決環境問題對策的理解。11.(2017·杭州模擬)光伏是將太陽光能轉換為電能的發電技術。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光伏項目規模居全國第一。閱讀材料,回答小題。(1)影響光伏發電的因素中,哪一個主要由人為造成?( )A.霧霾天氣 B.小雨 C.雪 D.雨(2)浙江人口多,資源少。浙江在發展光伏產業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 )A.人口多 B.亞熱帶季風氣候C.科學技術 D.位于南方地區光照條件好【答案】(1)A(2)C【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在雨、雪、霧霾天氣時,光伏發電效率比較低,其中只有霧霾天氣是人為因素導致。故選擇A。(2)本題考查的是科學技術重要性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浙江人口多,資源少。浙江在發展光伏產業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科學技術。光伏產業是一項高技術產業。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科學技術重要性的認識和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12.(2017·麗水)浙江省深入實施“五水共治",以河長制為抓手……到2017年底,全省要剿滅劣V類水,實現環境整潔優美、水清岸綠。這說明( )①河長制有利于實現水環境治理 ②我省把環保工作放在經濟發展首位③我省對生態環境實行精準治理 ④剿滅劣V類水行動是我省中心工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環境保護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材料里沒有體現我省把環保工作放在經濟發展首位,所以②錯誤;我國現階段的中心工作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以④錯誤。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環境保護的理解,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3.(2018九上·定海期末)近日,一段“重慶5層大樓江上漂”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據悉,視頻中“5層樓房”實為一艘餐飲船,搬遷是因為配合長江流域餐飲船舶污染專項整治工作。以下觀點與材料不符合的是( )A.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的智慧選擇B.人類有責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傷害C.大氣污染等各類環境污染事件呈高發態勢D.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答案】C【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長江流域餐飲船舶污染專項整治工作,是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環境的需要, 這樣做有利于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傷害,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選擇,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ABD三項觀點正確,與材料觀點相符,不符合題意;C項大氣污染等各類環境污染事件呈高發態勢與材料不符合,大氣污染等各類環境污染事件呈高發態勢體現的是我國環境形勢,而題文材料體現的是保護環境的做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保護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人類關愛和保護環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視和破壞環境就是走向自我毀滅。14.繼瓜諸湖、大小坂湖后,做為柯橋城區第三個城市湖景公園,期待已久的馬宅池公園即將揭開面紗。殊不知,幾年前馬宅池曾爆發大量藍藻,沿湖行走就能聞到強烈臭味。九(1)班一凡同學曾對此進行探究性學習。她發現除了水文和氣象原因外,藍藻大規模爆發與水質有關。以下是她完成的“藍藻”形成及影響示意圖。回答問題:(1)以上圖示說明( )A.人類發展經濟必然以環境污染為代價B.人類與環境是互相對立,互不相容的C.人為因素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D.因湖水缺乏自凈能力,藍藻很難解決(2)上圖中所反映問題的實質是( )A.人口問題 B.發展問題 C.資源問題 D.環境問題【答案】(1)C(2)B【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1)人類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不免產生各種廢棄物,導致環境污染。但是人類經濟的發展不是必然以環境污染為代價,可以達標排放或限制污染物的排放;人類與環境是互相影響,相互制約的;人為因素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應該規范人類的行為,達標排放或對廢棄物加以利用;湖水本身有一定的自凈能力,但過度的排放會導致湖水富營養化。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2)圖中反應的是環境問題。環境問題是發展問題,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在發展過程中解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以上圖示說明:人類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可能是來自生活的污水,也可能是來自工業生產的污水。這些污水都排放到湖里,導致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藍藻爆發,影響到人類經濟的發展,形成一種惡性循環。15.(2019七下·桐鄉期中)觀察洞庭湖變遷圖(圖),據圖分析造成洞庭湖水域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減少 B.圍湖造田 C.南水北調 D.毀林開荒【答案】B【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據圖分析可知,洞庭湖在20世紀50年代水域面積廣,而到了90年代水域面積變得十分狹小,減少的水域面積被農業用地代替。當時,由于人口激增,為了滿足對耕地的需求盲目擴大耕地面積。因此,造成洞庭湖水域變遷的主要原因是圍湖造田。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6.下列關于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 )A.人口過度增長,造成資源危機B.人口過度增長,導致環境質量下降C.人口過度增長,造成生態平衡失調D.人口多是好事,改造環境的力量大【答案】D【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人口過多增長會造成資源危機,導致環境質量下降,造成生態平衡失調,所以ABC表述正確,D表述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的理解。1 / 12022-2023學年人文地理(下冊)6.2.2應對我國的資源問題 課時練一、單選題1.(2022八下·浦江月考)下列屬于環境污染的是( )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②固體廢棄物排放③工業二氧化硫排放④工業廢水排放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2.據史書記載,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長城,長城沿線“守備日固,田野日辟……邊民始知有生之樂”;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麥、豆、瓜、菜,“種種俱全”。回答下題。長城沿線的蒙古族“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可能帶來的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 )A.臭氧層破壞 B.水體污染C.土地荒漠化 D.森林銳減3.(2017·杭州模擬)2016年12月,中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到2018年6月底,我國要在省、市、縣、鄉四級全面建立河長制。結合下圖回答,河長制的建立有利于是( )①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②加強水生態修復,保護河湖管理③體現可持續發展戰略④統一協調,徹底治理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4.我國最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三廢 D.酸雨5.(2022八下·龍游月考)下列示意圖告訴我們( )①人類活動都會引起生態環境惡化②要保護草場資源這一非可再生資源③人類活動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④環境問題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6.下列人類活動有可能加劇洪澇災害發生的是( )①圍湖造田 ②毀林開荒 ③亂砍亂伐 ④封山育林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7.習近平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重要思想寫入了黨的十九大報告、寫進了黨章。這一重要思想的起源地是( )A.南潯狄港 B.長興父子嶺 C.安吉余村 D.德清新市8.我國每年因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6 000億元。這說明( )①我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②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經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③我國必須把保護環境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④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9.“滿城盡是黃金沙”,致使沙塵天氣肆虐的因素可能有( )①生態破壞 ②過度放牧 ③環境污染 ④土地荒漠化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10.(2017·杭州模擬)2016年入秋以來,我國多地深陷霧霾天氣,能見度底,空氣質量差,給人們的出行和生命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為遠離霧霾,政府依據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加強PM5濃度的檢測,對城市空氣質量提出更高要求。這說明( )①重視大氣環境的保護 ②把解決環境問題作為中心工作③重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④將環境保護納入法制軌道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2017·杭州模擬)光伏是將太陽光能轉換為電能的發電技術。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光伏項目規模居全國第一。閱讀材料,回答小題。(1)影響光伏發電的因素中,哪一個主要由人為造成?( )A.霧霾天氣 B.小雨 C.雪 D.雨(2)浙江人口多,資源少。浙江在發展光伏產業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 )A.人口多 B.亞熱帶季風氣候C.科學技術 D.位于南方地區光照條件好12.(2017·麗水)浙江省深入實施“五水共治",以河長制為抓手……到2017年底,全省要剿滅劣V類水,實現環境整潔優美、水清岸綠。這說明( )①河長制有利于實現水環境治理 ②我省把環保工作放在經濟發展首位③我省對生態環境實行精準治理 ④剿滅劣V類水行動是我省中心工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18九上·定海期末)近日,一段“重慶5層大樓江上漂”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據悉,視頻中“5層樓房”實為一艘餐飲船,搬遷是因為配合長江流域餐飲船舶污染專項整治工作。以下觀點與材料不符合的是( )A.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的智慧選擇B.人類有責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傷害C.大氣污染等各類環境污染事件呈高發態勢D.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4.繼瓜諸湖、大小坂湖后,做為柯橋城區第三個城市湖景公園,期待已久的馬宅池公園即將揭開面紗。殊不知,幾年前馬宅池曾爆發大量藍藻,沿湖行走就能聞到強烈臭味。九(1)班一凡同學曾對此進行探究性學習。她發現除了水文和氣象原因外,藍藻大規模爆發與水質有關。以下是她完成的“藍藻”形成及影響示意圖。回答問題:(1)以上圖示說明( )A.人類發展經濟必然以環境污染為代價B.人類與環境是互相對立,互不相容的C.人為因素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D.因湖水缺乏自凈能力,藍藻很難解決(2)上圖中所反映問題的實質是( )A.人口問題 B.發展問題 C.資源問題 D.環境問題15.(2019七下·桐鄉期中)觀察洞庭湖變遷圖(圖),據圖分析造成洞庭湖水域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減少 B.圍湖造田 C.南水北調 D.毀林開荒16.下列關于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 )A.人口過度增長,造成資源危機B.人口過度增長,導致環境質量下降C.人口過度增長,造成生態平衡失調D.人口多是好事,改造環境的力量大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全球環境問題;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是生態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問題主要表現為 固體廢棄物排放 、 工業二氧化硫排放 、工業廢水排放等。故①與題意不吻合,②③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環境問題,屬于容易題2.【答案】C【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環境問題的相關知識。“鐵犁牛耕”最可能帶來的是過度開墾造成土地荒漠化問題,故選C。【點評】知道環境問題的表現。3.【答案】A【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水污染治理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河長制的建立有利于治理水污染,但不是治根措施,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水污染治理措施理念的理解。4.【答案】C【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生產中的廢氣、廢水及固體廢棄物,對自然環境也造成嚴重的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城市垃圾污染問題突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屬于生態問題,酸雨屬于環境污染帶來的新的問題。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環境污染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排放的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人類活動過程中過度的索取資源或過度的排放廢棄物,都有可能產生環境問題。5.【答案】C【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和選項可知,人類活動會引起生態的變化,但不一定是惡化,故①說法錯誤;草場資源是可再生資源,故②說法錯誤;人類對資源的過度開發會引起生態環境的惡化,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人類活動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故③和④ 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PRED問題,屬于容易題6.【答案】B【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封山育林有助于保護森林,而圍湖造田、毀林開荒和亂砍亂伐則會破壞生態環境。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 人類超強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環境惡化,致使環境更不穩定,導致多種自然災害頻發。7.【答案】C【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安吉余村,以充滿前瞻性的戰略眼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C項安吉余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重要思想的起源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重要思想的起源地。8.【答案】A【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我國的環境問題的相關知識。題干中我國每年因兩類環境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能看出我國的環境問題非常突出,且已影響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我國一切工作的中心是經濟建設,故排除③,選擇A。【點評】知道我國一切工作的中心以及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9.【答案】C【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此題涉及我國的環境問題。題干中的沙塵暴屬于生態環境問題,與環境污染無直接關聯,故排除③,選擇C。【點評】此題考查對生態環境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的區分。10.【答案】B【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環境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當前的中心工作是經濟建設,所以②錯誤;重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與解決環境污染無關,所以③錯誤。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解決環境問題對策的理解。11.【答案】(1)A(2)C【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在雨、雪、霧霾天氣時,光伏發電效率比較低,其中只有霧霾天氣是人為因素導致。故選擇A。(2)本題考查的是科學技術重要性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浙江人口多,資源少。浙江在發展光伏產業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科學技術。光伏產業是一項高技術產業。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科學技術重要性的認識和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12.【答案】B【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環境保護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材料里沒有體現我省把環保工作放在經濟發展首位,所以②錯誤;我國現階段的中心工作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以④錯誤。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環境保護的理解,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3.【答案】C【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長江流域餐飲船舶污染專項整治工作,是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環境的需要, 這樣做有利于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傷害,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選擇,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ABD三項觀點正確,與材料觀點相符,不符合題意;C項大氣污染等各類環境污染事件呈高發態勢與材料不符合,大氣污染等各類環境污染事件呈高發態勢體現的是我國環境形勢,而題文材料體現的是保護環境的做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保護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人類關愛和保護環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視和破壞環境就是走向自我毀滅。14.【答案】(1)C(2)B【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1)人類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不免產生各種廢棄物,導致環境污染。但是人類經濟的發展不是必然以環境污染為代價,可以達標排放或限制污染物的排放;人類與環境是互相影響,相互制約的;人為因素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應該規范人類的行為,達標排放或對廢棄物加以利用;湖水本身有一定的自凈能力,但過度的排放會導致湖水富營養化。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2)圖中反應的是環境問題。環境問題是發展問題,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在發展過程中解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以上圖示說明:人類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可能是來自生活的污水,也可能是來自工業生產的污水。這些污水都排放到湖里,導致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藍藻爆發,影響到人類經濟的發展,形成一種惡性循環。15.【答案】B【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據圖分析可知,洞庭湖在20世紀50年代水域面積廣,而到了90年代水域面積變得十分狹小,減少的水域面積被農業用地代替。當時,由于人口激增,為了滿足對耕地的需求盲目擴大耕地面積。因此,造成洞庭湖水域變遷的主要原因是圍湖造田。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6.【答案】D【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人口過多增長會造成資源危機,導致環境質量下降,造成生態平衡失調,所以ABC表述正確,D表述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的理解。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2-2023學年人文地理(下冊)6.2.2應對我國的資源問題 課時練(學生版).docx 2022-2023學年人文地理(下冊)6.2.2應對我國的資源問題 課時練(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