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人民解放戰爭》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課采用“情景—探究—感悟”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創設歷史情景,將教材中的課程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走進歷史,得出歷史啟發。教材分析本課選自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25課《人民解放戰爭》,上承抗日戰爭,下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總共包括四個子目: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全面內戰的爆發、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主要講述了抗日戰爭勝利后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本史實,中國共產黨如何順應民心,帶領人民走向勝利的歷史。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下學期學生,現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經過高一上學期的學習,對于運用史料印證歷史事實和對于解釋歷史現象有了一定的經驗,能夠初步把握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與方法。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學習過相關內容,大致了解人民解放戰爭相關知識。 但學生的思維上缺乏整體性和思辨性,還未完全具備科學的歷史思維和分析能力,因此,需要教師提供相關史料,引導學生運用歷史方法探究人民解放戰爭的相關史實。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推動了中國社會形態的轉型。 2.能夠利用時序和地圖等方式描述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能夠把握當時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間的時空聯系。3.能夠從不同的方面解讀兩黨建國方針,論證國民黨失去民心,中國共產黨得到民心的原因;能夠運用史料理解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作出的巨大貢獻。 4.通過史料對于中共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進行解釋,挖掘與“毛澤東三句話”的相關史料對所學歷史內容進行聯系,能夠客觀描述人民解放戰爭中的相關史實。 5.通過了解毛澤東與中共顧全大局、不顧個人安危前往重慶談判,努力爭取和平民主的事跡,認識到先輩們為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國家富強所做的努力和犧牲。教學重難點重點:重慶談判、人民解放戰爭的基本進程。 難點:國民黨大陸政權覆滅的原因;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的原因。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教法:講解法、問答法、情景教學法 學法:自主學習法、探究學習法板書設計第25課從毛澤東的三句話看——人民解放戰爭 一、人民選擇:“大后方的人民都希望和平,需要民主” 二、人民力量: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三、人民利益:誰贏得農民,誰就能贏得全中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展示《新華日報》4版副刊《抗戰勝利萬歲!》專版圖片中魯藜的詩歌《黎明的信號》 設問:從魯藜的詩歌中能夠反映當時人們怎樣的心理? 閱讀詩歌思考問題 導入新課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一、人民選擇:“大后方的人民都希望和平,需要民主” (一)兩黨建國方針 材料: “中國共產黨認為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中.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務是: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并協同英.美.蘇及一切盟邦鞏固國際間的持久和平” ——《中共中央對目前時局宣言》 “與中共之斗爭無法妥協,今日之急務,在于團結本黨,建立對中共斗爭之體系,即創造斗爭的優勢條件與環境。故須從政治上、軍事上強固黨的力量。當前對中共之論爭,應集中于反駁聯合政府,反駁抗日戰爭中有兩條路線的論調,反駁中共具體綱領,與反對解放區人民代表大會。” ——國民黨六大《關于中共問題的報告》 設問:閱讀教材結合材料,談一談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抗戰勝利后的建國方針。 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材料,歸納出答案。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展示豐子愷漫畫《炮彈做花瓶》 材料: “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創造自由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已經覺悟,保障中國前途的唯一途徑,是消滅國外國內一切束縛他們自由自主的勢力,亦唯有順著中國人民自己的愿望,中國方可由衰敗轉為興盛,軟弱變為強有力。二十世紀的政治真理,只有自由的人民,才能創造自由自主的國家;只有人民有力量,國家才有力量。......非先實行民主決無從實現統一。” ——《中國民主促進會對于時局的宣言》 設問:閱讀材料,思考民主黨派的建國主張。 帶問題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二)爭取和平的斗爭 1.重慶談判 材料: (8月14日)和平局面,可期實現……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 (8月20日)深望足下體念國家之艱危,憫懷人民之疾苦……甚有賴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計…… (8月23日)惟目前各種重要問題,均待與先生面商……國家前途實利賴之……特再馳電速駕! ——1945年8月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 過渡:為爭取和平民主新局面,1945年8月底,毛澤東、周恩來等抵達重慶,進行談判。 材料: (一)關于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一致認為中國抗日戰爭業已勝利結束,和平建國的新階段即將開始,必須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團結為第一基礎,并在蔣主席領導之下,長期合作,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平之新中國,實行三民主義。 雙方又同認蔣主席所倡導之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及黨派平等合作,為達成和平建國必由之途徑。 ——《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 設問:閱讀材料,思考《雙十協定》中有什么主張? 2.政治協商會議 設計:展示政協會議相關圖片,講解相關內容。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二、人民力量: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設計:展示抗戰勝利后國內形勢圖,講述1946年6月26日,停戰協定剛過有效期,蔣介石就違背雙十協定和政協會議決議,以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向解放區展開大規模的進攻發動全面內戰的基本史實。 材料:“一覺醒來,和平已經死了!”——梁漱溟 讓學生了解蔣介石發動內戰的蓄謀已久。材料: “1946年7月,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約430萬人,其中正規軍約200萬人;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只有127萬人,其中野戰軍61萬人。雙方總兵力的對比為3.4:1。”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下冊 設問:面對實力上如此大的懸殊,中國共產黨該何去何從? 材料: 1946年9月16日,毛澤東提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敵的原則,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 ——《毛澤東選集》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毛澤東(一)戰略防御——紙老虎威 設計:利用時間軸梳理戰略防御階段的各類戰役 材料: “少則一年,多則二年,我們就要回來,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 ——毛澤東 (二)戰略反攻——紙老虎假 材料: “我軍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是: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我軍第二年作戰的部分任務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隊,繼續在內線作戰,殲滅內線敵人,收復失地。” ——毛澤東《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 “中原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正當敵人的大門,其中大別山是大門邊。大別山敵人必爭,我也必爭。” ——鄧小平 學生結合教材閱讀史料,了解基本史實。 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時空觀念。(三)戰略決戰——紙老虎破 設計:展示三大戰役地圖、作戰方針 1.遼沈戰役 材料: “為了殲滅這些敵人,你們現在就應該準備使用主力于該線,而置長春、沈陽兩敵于不顧,并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沈援錦之敵。因為錦、榆、唐三點及其附近之敵互相孤立,攻殲取勝比較確實可靠,攻錦打援亦較有希望。” ——毛澤東《關于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 2.淮海戰役 材料: “本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占領新安鎮、運河車站......第二階段,以大約五個縱隊,攻殲海州、新浦、連云港、灌云地區之敵,并占領各城......第三階段,可設想在兩淮方面作戰” ——毛澤東《關于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 設問:閱讀材料結合地圖猜一猜解放軍運用了什么樣的戰術。 3.平津戰役 材料: “從本日起的兩星期內(十二月十一日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基本原則是圍而不打,有些則是隔而不圍(即只作戰略包圍,隔斷諸敵聯系,而不作戰役包圍,例如對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個殲敵。” ——毛澤東《關于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 設問:閱讀材料結合地圖猜一猜解放軍運用了什么樣的戰術。 設問:三大戰役在戰士們的激戰下取得勝利,那么這對于當時的局勢有著怎樣的意義? 材料: 從一九二七年到現在,我們的工作重點是在鄉村,在鄉村聚集力量,用鄉村包圍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這樣一種工作方式的時期現在已經完結。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決議》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PPT圖文,得出答案。 讓學生認識到三大戰役在解放戰爭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三大戰役在全國戰爭局勢中的重要部署,培養時空觀念。(四)戰略談判——紙老虎慌 材料: “個人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的公意是從。” ——蔣介石“求和”聲明 “南京的和談要求是一個騙局。” ——毛澤東 設問:既然和談破裂,那么接下來共產黨采取了什么行動呢? 分析和解讀材料。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五)戰爭結束——紙老虎倒 設計:展示渡江戰役地圖 材料: “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 ——毛澤東、朱德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進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朗誦《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感悟、思考。 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六)勝利原因 材料: “準海戰役中,廣大群眾踴躍捐獻糧食、擔架、獨輪車,幫助解放軍筑路、修橋、轉運傷員、運送物資。許多解放區的農民表示:“解放軍打到哪里,我們就支援到哪里!”這場戰役的指揮者之一陳毅感慨地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浙教版《歷史與社會》 “1947年3月,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機關及解放軍總部撤離延安。毛澤東說:“人有失地,地終可得。有地失人,必將人地皆失。”此后,毛澤東指示人民解放軍采用靈活機動的“蘑菇”戰術,將敵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滅。” ——華師大版 八上歷史 設問:共產黨勝利的原因? 設問:解放戰爭的勝利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呢?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三、人民利益:誰贏得農民,誰就能贏得全中國! 材料: “國民黨滅亡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他們背叛了人民,共產黨的勝利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他們屬于人民和人民在一起。” ——宋慶齡 設問:國民黨是怎樣背叛人民的? 思考問題。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一)失道者寡助:國民黨統治危機 1.經濟危機 材料: “國民黨政府財政嚴重入不敷出的狀況,由于內戰軍費的激增和豪門資本恣意中飽,本來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法幣的發行量,從抗戰勝利到1948年6月增加近370倍。貨幣飛速貶值,物價如脫韁野馬般猛漲。蔣介石感嘆道:“經濟危險至此,比軍事更是憂慮。” ——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設問:材料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材料: 接收大員們個個都瘋狂地搶洋房、汽車,抓黃金、美鈔。淪陷區人民稱他們是“三洋開泰”(捧西洋、愛東洋、要現洋)、“五子登科”(房子、車子、條子、票子、女子)。……弄得收復區物價飛漲,民怨沸騰。京滬平津一帶流傳的民謠說:“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這是對國民黨“劫收”的生動寫照。 ——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 設問:材料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2.政治危機 材料: “1947年,全國共發生150余次學潮。全國大學幾乎罷課示威,成無政府狀態...于是。許多地方實行宵禁,軍警在深夜任意闖入校園搜捕學生...說了一些公道話的《文匯報》《新民晚報》《聯合晚報》被封禁...在新政府的憲法中,規定人民有請愿自由,可他們卻被壓迫而喪失這種自由。” ——全沖及《第二條戰線》 設問:分析材料,思考《中華民國憲法》的實質。 材料: “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毛澤東 設問:思考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得民心的? 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 通過分析材料,讓學生了解國民黨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失去民心的原因,提高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分析能力。(二)得道者: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 設計:展示解放區土地改革相關照片,講述《五四指示》、《中國土地法大綱》等相關史實。 材料: “你們吃飽了面包,睡足了覺,要罵人,要撐蔣介石的腰, 這是你們美國人的事,我不干涉。現在我們有的是小米加步槍,你們有的是面包加大炮。你們愛撐蔣介石的腰就撐,愿撐多久就撐多久。不過要記住一條,中國是什么人的中國?” ——毛澤東 梳理教材知識 了解基本史實,掌握必備基礎知識總結升華 材料: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理解、感悟 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