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走進歷史,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思考問題,學生通過學習、思考、探究,主動建構起自身的知識、觀點、態度與情感。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課標要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于本課要求: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了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基礎,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本課指戊戌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本課在本單元的地位: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位于本單元第三課,由四個子目構成: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的加深。本單元主要按時間順序敘述,呈現出近代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與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歷史過程,本課承接前兩課內容,體現了在民族危機的進一步加深下,維新派在政治方向對救亡圖存的探索和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斗爭,以及對這兩場運動的反思,為下一個單元中國人民探索新的道路奠定基礎。本課涉及重大事件較多,初中教材已有相當程度的介紹,因此本課重在選擇合適的角度分析和評價這些重大歷史事件。學生情況分析1.已知:學生在初中已對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簽訂等歷史事件的基本過程、內容進行了學習,在高中對戊戌維新變法之前的歷史有進一步的理解。2.未知:學生對于戊戌維新變法失敗原因的理解和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不夠系統全面;在初中教材中沒有涉及“東南互保”相關內容。3.想知:學生對于為什么戊戌維新變法和義和團運動會失敗,這些運動能夠帶來什么反思與啟示以及面對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局面,中國應該選擇什么道路會比較有興趣。4.能知: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對戊戌維新變法和義和團運動有更系統全面的認識,學習從多個角度分析、評價歷史事件;學生能夠了解到“東南互保”相關史事。教學目標總體目標:認識19世紀末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戊戌維新變法與義和團運動)及其影響,通過對這兩次斗爭為什么會失敗的探討,理解理性愛國的重要性(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通過時局圖、康有為與梁啟超語錄、戊戌時期學會學堂分布圖等圖文史料,認識戊戌維新變法的背景和過程,通過對《清廷戊戌朝變記》《戊戌六君子遺集》《明定國是詔》等史料的分析,了解慈禧太后對變法態度轉變的原因,全面理解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通過對義和團揭帖的分析,了解義和團運動興起背景;通過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形勢圖,結合相關材料,了解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相互交織的過程以及八國聯軍侵華對中國的影響(唯物史觀、史料實證);通過《中國近代通史》材料和《拳亂筆記》史料,學習從積極性和局限性評價義和團運動,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的反帝愛國性質,感悟中國人民大無畏的不屈斗爭精神,增強學生民族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教學難點理解為什么戊戌維新變法和義和團運動沒能夠“挽救民族危亡”,理解愛國需要理性;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以講授法為主,輔之以歷史圖示教學法、歷史問題探究教學法。板書設計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PPT】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提問】同學們認識這個人嗎?【講述】沒錯,梁啟超,他說,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他何以發出這樣的感慨呢,甲午戰敗對中國人的覺醒有什么影響,今天就讓走進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來看看甲午戰后的中國。 【回答】梁啟超。 由問題“甲午戰敗對中國覺醒有什么影響?”導入,引起學生思考,學生迅速進入歷史情境。一、廟堂之高:行“變法” 戊戌維新變法背景政治形勢【PPT】展示《時局圖》;【問題】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處于什么樣的局勢?【參考答案】甲午戰敗,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的政治形勢。經濟基礎【PPT】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簡圖;【問題】甲午戰后時段中國經濟發展狀況?【參考答案】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迎來第一個發展高潮;【PPT】1895-191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概況表格;【講解】甲午戰后清政府放開民間設廠限制,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有利于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過渡】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后,面對民族危亡,會進行怎樣一種探索呢,我們以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例。思想基礎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康有為《孔子改制考》【講解】《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都出自康有為,前者將儒學正統的古文經典斥為偽書,從根本上動搖了統治者恪守祖訓、反對變法的理論依據,后者宣稱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張變革的先師,借助孔教名義提出變法要求。那老師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康有為要“托古改制”呢?為什么不直接闡明變法要求呢?其實從之前對經濟背景的分析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民族資本主義只是初步發展,那么對應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力量也較為薄弱,所以需要借助正統的儒學來減小變法的阻力。材料二:吾今為一言以蔽之日: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梁啟超《變法通議》【提問】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梁啟超什么觀點?【講解】變法圖存;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康有為、梁啟超宣傳維新思想,奠定變法維新理論基礎。【過渡】隨著日本逼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入國內,朝野上下激起反對聲浪。人們是怎么做的呢?上書。戊戌維新變法過程公車上書:拉開維新變法序幕。組織學會、學堂、報館:啟發民智,組織力量,制造輿論的作用。“百日維新”:通過對維新變法措施的分析,理解變法作用和局限。戊戌政變:材料三:前期:皇上自四月以來所有舉辦新政,莫不先赴太后前稟白,若事近西法,(慈禧)必曰:“汝但留祖宗神主不饒,辮發不剪,我便不管……”后期:“康有為之法,能勝于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憒,不肖乃爾!”——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通過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中對慈禧太后在變法前期和后期對于變法態度的發言,講述戊戌政變的原因,體現戊戌變法失敗的客觀原因。戊戌維新變法失敗原因【PPT】頑固派與維新派力量對比。【講解】客觀原因:頑固派力量強大;主觀原因:通過《戊戌六君子遺集》《明定國是詔》講解維新派在變法中自身的局限;材料四:伯兄規模太大,志氣太銳,包攬太多,統治太孤,舉行太大。當此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qu)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弟私竊深憂之。——康廣仁《戊戌六君子遺集》材料五: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以救空疏迂謬之弊。——《明定國是詔》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維新派自身的軟弱性、妥協性。 從圖文材料中獲取信息,積極回答教師所提問題。分析材料,理解慈禧太后對于變法態度變化的原因。深入對比、分析頑固派和維新派的力量,從客觀、主觀、根本原因全面分析戊戌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 學生通過對多種類型的史料閱讀、分析,得出相應的歷史信息,了解戊戌維新變法的背景,提高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通過對比,學生體會頑固派和維新派力量的懸殊,從而理解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通過史料分析,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二、江湖之遠:號“滅洋” 【過渡】居廟堂之高的人們為了挽救民族危亡,開展了戊戌變法,但以失敗告終,那么處江湖之遠的人又會做什么來救國呢,讓我們走進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興起背景【PPT】義和團揭帖【提問】義和團揭帖,是義和團成員散布、張貼的啟事,是宣傳的主要形式,老師選擇的這首,在義和團運動期間廣為流傳。那么,請問同學們能從中看出什么?【講解】義和團運動興起背景及其口號“扶清滅洋”。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過程【PPT】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形勢圖。【提問】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兩子目內容,梳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過程。【講解】按照時間順序講述當時義和團、八國聯軍、清政府三者之間的行動。八國聯軍侵華的影響通過《庚子大事記》體現八國聯軍在中國犯下的駭人罪行;通過課本“學習拓展”和“東南互保省份區域圖”講述“東南互保”,體現當時清政府統治根基的動搖。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材料七:“扶清滅洋”的排外主義口號雖然不可避免地具有盲目排外地消極意義,但它要求驅逐外國侵略者,要求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卻是這一次反帝愛國運動的主流,符合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歷史要求。——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第1卷材料八: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實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瓦德西《拳亂筆記》【提問】閱讀材料,思考我們應如何評價義和團運動?【參考答案】積極性: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局限性: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 閱讀義和團揭帖,分析義和團運動興起背景。閱讀課本,歸納梳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過程,以及當時清政府態度轉變歷程。分析材料,從積極性和局限性兩個角度評價義和團運動。 了解揭帖這一史料及其價值。培養學生歸納梳理能力,理清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過程。培養學生辯證看待歷史事件的習慣,看到義和團運動的盲目排外和反帝愛國性質并存。三、談判桌上:求“議和” 《辛丑條約》簽訂【PPT】展示《辛丑條約》內容的表格;【提問】《辛丑條約》的簽訂對中國有何影響?【參考答案】①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②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分析《辛丑條約》具體條款內容及其影響,理解《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課堂拓展與小結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程?問題:為什么‘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最終沒有阻止危機的加深?我們應該如何愛國? 根據所學內容梳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程。結合歷史和現實思考并舉手回答。 將歷史與現實通過“愛國”這一主題鏈接,引導學生從歷史中反思、學習,增強現實關懷。教學反思采用史料主要為文字史料,史料豐富度有待提高;文字較多,可能會加重學生閱讀負擔。問題設計還不夠系統凝練。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