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第22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一)課程標準 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 (二)教材分析 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七單元“第22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共有三個子目,分別是“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和“紅軍長征”,主要講述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前期的概況和中國共產黨在危急的形勢下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歷程。結合課程標準、單元導語、正文內容等可知,本課在單元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共黨史的關鍵一課。這是共產黨由依賴國民黨到獨立探索革命道路的開始,是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歷史起點。對本課歷史脈絡的有效梳理,有助于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探索新道路的艱辛,深刻體會開辟和堅持革命新道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 (三)學情分析 本課學生為高一年級學生,已經學習過初中中國通史八年級上冊的相關內容,對1927-1936年黨史有一定了解,且因為這部分內容比較重要,故初中課本敘述已很詳細,為本課學習提供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但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黨史歷史脈絡比較復雜,歷史事件頭緒眾多,學生往往未能領悟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因此,需要教師在講述過程中注重對知識結構的進一步整合,并在此基礎之上深化歷史思維,引導學生分析革命新道路“新”在何處。教學目標通過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初期的史實,認識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的統一及其性質。(素養目標: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通過對歷史地圖、文字史料、歷史圖片等多種資料的研讀,理解“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理論的內涵,分析革命新道路“新”在何處。(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通過講述長征過程及播放視頻,分析長征勝利開創的革命新局面,在此過程中傳承好長征精神,激勵學生走好新一代人的“長征路”。(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設計思路本課標題為“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看起來是并列結構;但無論是從單元主題,還是從本課的敘述結構來看,教材都意在凸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偉大歷程。因此,本課的核心內容為第二子目“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第一子目可以視為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背景,而第三子目則是革命新道路在曲折中得到檢驗的經過。故而,我將本課主題確定為“革命道路的探索”,將三個子目分別設計為“舊道路的失敗”“新道路的開辟”“新道路的檢驗”。通過呈現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文字史料等多種材料,突出“道路”這一核心概念,以此培養學生在具體歷史時空下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引導。教學重難點及處理措施(一)教學重點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政治、經濟概況;“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理論體系;遵義會議的意義;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 處理措施:對于重點內容,采取深度分析材料的方式,通過研讀歷史地圖、文字史料、歷史圖片等多種形式的材料,引導學生形成準確的歷史認知。 (二)教學難點 革命新道路“新”在何處;為何說長征勝利打開了革命新局面 處理措施:對于難點問題,采取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從多個角度分析歷史問題,逐步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高度。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視頻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法、圖像對比法、問題教學法、多媒體演示法課堂教學創新點本課的課堂教學創新點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本課在設計時,突破了教材原有子目的名稱,根據內容安排,進行了主題式的結構設計; 其二,本課比較注重運用歷史地圖輔助教學,通過深入解讀歷史地圖蘊含的有效信息,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其三,本課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完成時間軸、填寫表格、小組討論以及教師引導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 其四,本課采用多媒體形式進行教學,將多媒體屏幕上的視頻、地圖、圖片、文字等教學元素與板書有機結合,提高了課程的表現力。課程思政元素體現與切入點本課的主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是中共黨史的一部分。思政元素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實際出發,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新道路,以及在長征過程中形成的堅守革命初心理想、不怕犧牲勇于斗爭的偉大長征精神。 切入點則是:在講述中共從中心城市暴動到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轉向時,通過分析問題鏈得出歷史啟示,即革命道路的選擇需要與本國國情相符,革命道路的正確性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長期探索和證明。在分析革命新道路“新”在何處時,從道路、理論、形勢三個層次歸納總結;在探究長征勝利開創了怎樣的革命新局面時,播放視頻,使學生切實感受長征過程的艱辛和長征精神的偉大。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歷史信息。呈現文字材料,說明革命形勢之危急。提出核心問題:中國革命的新道路究竟在何方? [呈現材料] “據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人,中共黨員2.6萬人。全黨人數由1927年5月五大時的57900名共產黨員銳減到1萬人。” ——《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挖掘歷史圖片中蘊含的有效信息,感悟革命危在旦夕的急迫,思考核心問題:新道路該走向何方。 圖文結合,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提出核心問題,貫穿本課主線。一、舊道路的失敗 (一)政治 借助歷史地圖,以時間軸的形式梳理寧漢合流、二次北伐、濟南慘案、東北易幟這幾場重大政治事件的時空脈絡。 提出問題:為何說國民政府只是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展示《國民黨新軍閥混戰(1929-1930年)》示意圖,簡要介紹蔣桂戰爭、蔣馮戰爭、中原大戰。說明即使在“東北易幟”之后,地方實力派軍閥仍會為各自利益而陷入混戰。 (二)經濟 提問:為何此時期民族工業發展較快? (1)國民政府推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提供政策支持; (2)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高漲; (3)中國人民發起反帝愛國運動,提倡國貨。 [呈現材料] 我在重慶辦的中國毛紡織廠、火柴原料廠及在蘭州辦的西北毛紡織廠,都有官僚資本的投資。 我原來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慶卻成了大老板的伙計。 ——“火柴大王”劉鴻生 官僚資本惡性膨脹,進一步反映出南京國民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在歷史地圖和時間軸的輔助下,理清這一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在政治上從寧漢合流到形式統一的歷史進程。 了解國民黨新軍閥混戰的概況和原因。 結合教材及所學知識,從多角度分析此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的原因。 了解官僚資本的惡性膨脹,擠壓了民族資本的生存空間。 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更加重視對歷史事件的時空記憶。 進行必要的知識拓展,且與教材最后的“學習拓展”欄目相匹配,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導向。 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思考歷史問題的能力。 認識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實質,從而理解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二、新道路的開辟 (一)中心城市暴動 呈現歷史地圖,結合初中所學和教材內容,完成表格填寫。 提出問題鏈,諸層分析: ①三大起義有何相同點?目的:占領大城市,結果:受挫、失敗; ②為何要占領大城市?蘇俄革命經驗與共產國際干預; [呈現材料] 執著于城市,在那個時候是非常自然的。因為中國共產黨人的面前只有一個榜樣。那就是已經成功的俄國革命。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③為何會受挫、失敗?我國城市敵人力量強大而工人階級力量發展不充分; 啟示一:革命道路的選擇需要與本國國情相符,堅持實事求是。 ④起義受挫后有沒有別的選擇?1927年10月,毛澤東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⑤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兩個月后,發動了廣州起義,說明什么?這一時期,既有毛澤東關于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探索,也有共產黨人在城市繼續發動的起義。 啟示二:革命道路的正確性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和證明。 [呈現材料] 材料一:假使沒有城市做領導,則任何鄉村都是不能“聯合起來”的。并且,沒有城市工人激烈斗爭,則一切“包圍城市”的計劃完全是空談。 ——彼時中共中央黨報《紅旗》,1930年5月 材料二:而朱德毛澤東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無疑義地是正確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對比兩種道路: 道路一:奪取中心城市,進而奪取全國政權的俄國式道路 道路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式道路 (二)工農武裝割據 呈現“工農武裝割據”理論體系,提出問題:新的革命道路為何能夠取得成功? 1.土地革命 呈現圖片材料:革命根據地農民獲得的土地分配證。 提問:土地革命有何意義? 回答:滿足了廣大農民的迫切愿望,他們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發展生產,支持革命。 2.武裝斗爭 (1)政治建軍:針對部隊士氣低落,士兵不斷逃亡、軍閥習氣嚴重等情況,毛澤東進一步落實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治軍方法,初步解決了如何把農民和舊軍人為主的軍隊改造為人民軍隊的問題。 (2)科學戰術反“圍剿”:積極防御戰略方針下,誘敵深入,集中使用兵力,打運動戰、殲滅戰、速決戰等。 3.根據地建設 從1927年秋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10多個省,革命武裝力量達10萬人。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毛澤東當選為主席。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 對比兩幅歷史地圖,探究革命新道路“新”在何處? 道路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理論新——創立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形勢新——推動中國革命從低潮走向高潮,鞏固并擴大了農村革命根據地。 在完成表格的過程中,形成新的知識建構。 在分析歷史地圖信息的基礎上,對問題鏈進行層層遞進的思考,認識城市中心論在中國行不通的原因與革命新道路開辟的現實性。 認識兩則材料背后反映出中共黨內關于革命道路問題仍存在分歧,尚未完全凝聚共識。 厘清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主要內涵。 解讀歷史圖片中的文字信息,理解土地革命滿足了大多數人的迫切愿望,代表了廣大人民利益。 結合地圖,了解革命根據地的迅猛發展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的史實。 小組討論,發散思維,探究革命新道路“新”在何處。 重視運用歷史地圖,幫助學生提升時空觀念核心素養;通過表格形式梳理這一時期重大歷史事件,有利于知識結構整合與獲取新知。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化歷史思維,感悟特定歷史時空下歷史事件的發生與走向。 理解新道路開辟的曲折性——從理論上受到“城市中心論”的質疑。 理解重要概念,并以“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為抓手安排這部分教學內容,有利于加深學生記憶。 利用好教材“學思之窗”欄目提供的史料和設置的問題,教學與教材結合比較緊密。 強化關鍵時間節點記憶,涵養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深化歷史思維,提升所學內容的價值立意,幫助學生增強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三、新道路的檢驗 (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出示表格,并從多方面分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如黨內“左”傾錯誤、國民黨采取新的戰略戰術、根據地補給問題等等。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二)遵義會議 1.時間: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2.內容:糾正“左”傾軍事路線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三人軍事小組。 3.意義: ①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②挽救了黨和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呈現材料] 在長征開始前不久,因上海中央局被破壞,黨中央失去了與共產國際的無線電聯系。……而共產國際派來的李德因在軍事指揮上犯了錯誤,在會議上處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對我們發號施令了。 ——《中國紅軍長征記》 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革命新道路逐漸成為全黨共識。 (三)長征勝利 簡要講述長征過程:遵義會議后,紅軍在毛澤東指揮下,四渡赤水,打亂敵人“圍剿”計劃。巧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其后,紅軍繼續北上,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終于在1935年10月與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呈現材料] 紅軍長征途中,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長征路上,紅軍只休息了44天,日平均行軍37公里,共爬過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積雪,渡過24條河流,……平均每行進一公里就有三四個紅軍戰士獻出生命。 ——李平《簡論長征精神及意義》 [播放視頻]《長征》 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思考:長征有什么樣的偉大意義?換言之,為何說長征勝利后打開了革命新局面? 革命中心的轉移——從南方轉移至陜北; 革命戰略的轉變——從推翻國民黨反動派到北上抗日; 革命領導核心及路線的正確確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革命精神的凝聚——形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革命思想的傳播、革命力量的錘煉…… 從不同方面分析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 了解遵義會議的主要內容,理解遵義會議對黨、紅軍和中國革命的重大意義。 了解長征的過程,通過數據感悟紅軍克服艱險、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 從多角度分析為何說長征勝利后打開了革命新局面。 幫助學生在特定時空情境下分析問題。 滲透唯物史觀核心素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只有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找到正確的革命道路。 視頻比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更富有感染力;且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思考問題,教學效果較好。小結與作業 小結:回顧本課所學,面臨國民黨白色恐怖統治所造成的嚴重生存危機,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不斷前行,終于以“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為核心,開辟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盡管“左”傾錯誤一度背離了這條革命新道路,但遵義會議又使中國革命得以回歸正軌。紅軍長征的勝利,則是對革命新道路正確性的最好檢驗,開創了中國革命新局面。 《莊子·內篇·人間世》有言:“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意為任何具有遠大前程的事業,盡管在初創之時微不足道,等到將要完成的時候就一定會發展得非常巨大。從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力量遭到嚴重破壞,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力量的蓬勃發展,再到長征勝利結束后革命事業的新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克服諸多困難,不斷發展,根本上就在于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努力解決現實問題,最終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革命新道路。 作業:請同學們利用周末時間,繪制出本課相關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軸/表格/思維導圖/歷史地圖,在其中標清對應的歷史事件、時間、主體、內容及意義,深入感受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辛歷程。下周,我們將選取優秀作業,進行展示。 感悟中共領導人民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辛創業歷程。 利用周末時間,完成作業,深化對本課內容的認知。 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深刻理解尋找符合本國國情的革命道路的必要性。 鼓勵學生通過時間軸/表格/思維導圖/歷史地圖等多種形式完成作業,既有助于加深理解,也有助于激發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學評價與反思本課教學設計比較注重學生參與,在教學過程的前半部分體現地相對明顯;但是在后半部分,學生參與感有所下降,注意力集中程度降低。在整體上,設計了主題式結構,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并有針對性地設置了教學目標,以期達到幫助學生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效果。但本課以講述為主,材料提供相對較少,對學生吸引力有限,部分內容可以體現新課程標準之下的教學要求,總體上仍有待于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