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2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課立足于2017年版修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以地方歷史人物為線索,從人物視角出發,利用書信、文稿、歷史圖片進行情境構建,塑造富有歷史體驗感的課堂。通過小組合作、問題探究的方式,強化學生課堂參與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凸顯學生在課堂上和學習上的主體地位。教師利用問題牽引,調動學生思維,更有利于從而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生生合作等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發展。在課程形式方面,本節課采用學案導學教學法,通過合理編制、兼顧學生學業水平差異的學案,力求獲得因材施教的教育效果。在內容設計方面,積極利用校本資源與地方史料,由歷史人物的個人選擇出發敘述歷史脈絡,幫助形成歷史認識,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教學背景分析教材及教學內容分析 從宏觀上來看, 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第2課,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本單元“國民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等內容的延續,也是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與人民解放戰爭”相關內容歷史背景上的補充。從微觀上看,本課共三個子目,分別是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和紅軍長征,第一子目講述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前期的國內政治、經濟局面,在內容上兼顧了歷史敘述的完整性,也是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歷史背景。二三子目之間聯系較為緊密,主要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從工農武裝割據到長征勝利會師的艱辛歷程。對本課內容的理解性掌握對于學生而言不僅能夠使其對土地革命時期的中國歷史有知識上的成長,更是對其家國情懷構成的豐富,能夠使核心素養得到滲透與培育。 學生情況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在經歷了初中歷史課程后,對歷史課堂上的探究、解讀等教學方法不再陌生,程度較好的學生已掌握初步的史料解讀方法,但在感悟革命精神在當代的時代價值、拓寬時空視野等方面仍需進行素養培育,需要老師在授課過程中進行積極引導。學生在上本節課時平均年齡約為十五周歲,在心理階段上已處于青春期,抽象邏輯思維逐漸成為主要的思維方式、思考開始具有思辨性,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辨析與探究活動;但這一階段的學生在注意力集中、內驅力轉化等方面仍與成年人差距較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選擇體驗感較強的教學材料,妥善安排教學內容,并更多進行互動教學,避免“一言堂”的課堂氛圍與灌輸空洞的愛國口號的教學模式。 學習情況分析 此階段的學生已經在初中教學中接觸過“工農武裝割據”“長征”等概念,對于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相關歷史有所了解,但對于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國內政治經濟情況以及“官僚資本”等概念比較生疏;值得一提的是,有關本節課內容的文藝作品較多,這無疑為本節課的教學降低了難度。教學目標課標要求: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 唯物史觀:在第一子目中,學生應理解國民政府一定程度上完成統一對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同時了解官僚資本主義與國民政府之間的關系。在二、三子目中,能夠從經濟角度入手解讀共產黨選擇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正確性。 時空觀念:通過時間軸、歷史地圖等材料輔助國民政府統一、長征等歷史內容的教學,提升學生看圖識圖能力,促進時空觀念的培育。 史料實證:通過多樣式史料的互證與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特點;通過歷史圖片、一二手史料的呈現,解讀共產黨被迫探索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及長征歷史,借此增強學生史料實證意識,培養學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能力。 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托,對本課教材中的結論性內容進行分析與探究,引導學生嘗試揭示表象背后的因果關系與歷史邏輯,在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問題導向教學模式中培養學生辨證分析歷史問題及使用史料解釋歷史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形成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進而獲得屬于自己的歷史解釋。 家國情懷:通過歷史人物視角引入,輔之其他歷史材料,在知識的獲取中讓學生感受到背叛革命的國民政府難以扛起帶領中國走出近代危局的歷史使命,體會中國共產黨探索革命新道路篳路藍縷的過程,在對本地歷史人物的再發現中體會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感悟長征精神在當代的時代價值,認識到當下美好生活的不易,在知識的學習中提升對革命歷史的認同感,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國民政府統治的社會特征;共產黨探索新道路的歷史背景;“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原因和意義;遵義會議的內容、意義;紅軍長征的偉大意義。 教學難點 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內涵、意義;長征精神的理解。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地圖 原始文獻 歷史圖片 視頻資源 地方博物館資源 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問題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材料分析法、圖示法、情境教學法、學案導學教學法 學法:情境探究學習法、材料解讀學習法、小組討論學習法導學案設計說明本課搭配導學案以“教-學-評”一體化思想構建,兼顧了學業水平不同學生的需求與課前、課中、課后不同時段的學習。學案由以下部分構成:課標要求、學習目標、知識梳理、概念補充、時空定位、課后習題、課外資源。課標要求與學習目標能夠為學生建立導向目標,也是學生在課后能夠達成的理想狀態。知識梳理可以在預習中幫助學生提取知識點,對于基礎較薄弱的學生也是其記憶課堂知識的理想抓手。概念補充則著眼于課堂中因課時等原因難以細講的概念,學生閱讀相關概念也有助于加強對主干知識的理解。時空定位則以時間為序為學生進行知識的整合與梳理,滲透歷史時空素養。課堂任務則與課件任務相結合,需要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知識在當天完成,教師得以在其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評價,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強化記憶與運用。課后習題精選近些年相關高考真題,讓學生在課后通過對高考真題的把握提升應試水平。在課外資源部分,教師精選了如今互聯網的相關書籍、視頻資源,通過二維碼的形式為學生進行資源傳遞,最大化地利用了互聯網學習的便利性,給予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空間。板書設計政治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 外交 經濟 王稼祥的三次選擇 歷程 工農武裝割據革命道路 原因 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意義 選擇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選擇支持毛澤東領導革命 原因 紅軍長征 轉折點:遵義會議 意義與精神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展示王稼祥圖片、生平、評價及紀念場所,用簡潔的語言概述王稼祥的成就,由王稼祥的青年時代引入全課(條件允許情況下可以請部分學生講述自己在參觀王稼祥紀念園時的感悟) 了解王稼祥生平 王稼祥是安徽皖南一帶知較為知名的革命家,其紀念園就坐落于蕪湖某中學校園內,以“熟悉的陌生人”入手導入全課,既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主題的呈現埋下伏筆。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與王稼祥的第一次選擇 展示王稼祥青年時期前往蘇聯留學后給友人的信息,設置學案任務1:給王稼祥回信,作為課后作業的一部分。并引出問題:基于國民政府的統治,應該在信中寫入哪些信息呢? 在這個問題提出后,可以將問題細化為“從哪些角度”撰寫回信,讓同學結合課本第一子目內容進行關鍵詞概括,并通過語言向“政治”“外交”“經濟”三個預設結果靠攏。 教師:政治上,在北伐戰爭進行途中,汪精衛蔣介石背叛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遭受巨大損失,而寧漢合流,南京國民政府的誕生也標志著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在此之后,北伐戰爭仍在繼續,但性質已然發生改變。請同學們結合時間軸與地圖,看看南京國民政府是如何繼續進行北伐的。 在這一階段的敘述中,教師可以有意避開“名義上統一全國”和“濟南慘案”兩個知識點,為之后的設問與探究埋伏筆。在講授統一的過程時候可以將“皇姑屯事件”等非重點知識點放置于導學案處供學生自行閱讀,避免影響課程主體結構。 教師:東北易幟后,國民黨南京國民政府統一了全國,然而,教材中卻在統一前面加上了“形式上”,為什么南京國民政府并非真正統一了中國呢?我們對比兩個時期的地圖來一探究竟。 通過探究兩幅地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軍閥林立,理解“形式上的統一” 教師:在統一的過程中,最為著名的外交事件莫過于濟南慘案,請同學們翻閱課本歷史縱橫部分,閱讀濟南慘案相關文字。 在濟南慘案發生候,國民政府試圖通過國聯等國際組織提出抗議,并寄希望于歐美列強調停。(展示材料)但歐美列強同樣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孱弱的國力根本無法給國民政府足夠的外交支持,而在北伐結束后,國民政府發起了改訂新約運動,雖然起到了一定成效,但并未從根本上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 民國初年,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一定程度上有所發展,(展示解讀材料)被稱為黃金十年,然而我們如果進一步探究民國時候的經濟狀況,我們可以發現(展示材料),伴隨經濟發展的,是日益膨脹的帝國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 在了解了國民政府的統治現狀后,請同學們根據前面所學的內容對國民政府的統治特征進行歸納。 而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也被遠在莫斯科的王稼祥看在眼中,面對革命的低潮,他并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覺得前途渺茫,正相反,他在信中說到,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更可怕的是不接受經驗教訓。我們一定要好好找到失敗的原因,不能只怨天尤人,更不能重蹈覆轍。要敗而不餒,再接再厲,一面努力爭取勝利,時刻準備接受考驗,特別是失敗的考驗。我認為這才是一個革命者。1928年,22歲的王稼祥作出來人生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立志回到國內參加革命工作。 這一部分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特征,通過材料分析與解讀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國民黨不能救中國”的歷史結論,使學生更能理解王稼祥所做出的選擇。 學生結合課本前兩段“形式上統一全國”、歷史縱橫“濟南慘案”,第三段“經濟狀況”等內容進行概括。 嘗試將南京國民政府的統一過程以時間軸的方式進行呈現。 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課本相關內容與補充材料,理解國民政府在外交與經濟上取得的成就與局限 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內容進行回顧與總結 鍛煉學生歸納概括提取關鍵詞的能力。 通過時間軸與地圖的呈現,幫助學生梳理相關知識點,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說國民政府雖然完成了統一但也只是形式上的統一,培育學生時空素養。 以材料探究的方式進行國民政府統治情況相關知識的教學,讓學生通過老師引導下的自主閱讀材料并嘗試得出結論,鍛煉其歷史解釋的能力 在得出國民黨不能救中國后,自然而然地可以引導出王稼祥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并通過“王稼祥的回信”與本目開頭形成首尾呼應。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 與王稼祥的第二次選擇 過渡:1930年,王稼祥從莫斯科啟程,途經西歐與上海進入蘇區工作,同一時期從莫斯科歸國的還有王明、博古等人,王稼祥理論扎實,但缺乏在一線工作的經驗。但與同期試圖迅速接管根據地工作的王明、博古等人不同,王稼祥選擇了觀望與等待,他期待著能夠與一線經驗豐富的毛澤東交談,終于在1931年的一次會議中,王稼祥見到了毛澤東。 這一部分的內容在《疾風知勁草》等書籍中有詳細描寫,通過故事性較強的講授可以拉近革命者與學生的距離,也為之后王稼祥的第二、第三次選擇做鋪墊,并引出任務二:補寫人物對話。 教師:王稼祥在當晚與毛澤東徹夜長談,他最感興趣的就是中國革命發展的細節,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為王稼祥介紹當前的中國革命道路。 設問:此時的中國革命經過了怎樣的歷程呢?我們將結合一幅幅油畫與同學們一同學習。 教師:展示油畫《南昌起義》,借助油畫介紹主要領導人物,結合地圖材料敘述南昌起義過程及南昌起義勝利后,起義軍南下受阻,轉向湘贛邊界井岡山一帶,并展示南昌起義的意義。 展示油畫《八七會議》,結合油畫與毛澤東發言讓學生理解毛澤東開始萌生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歷史契機。 展示油畫《秋收起義》,結合地圖與毛澤東對起義軍的講話,引導學生得出難以攻打城市,需要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的結論,并隨之闡明秋收起義的歷史意義。 展示油畫《井岡山會師》,結合油畫與毛澤東發言讓學生理解開辟革命根據地的歷史意義。 展示油畫《三灣改編》、古田會議,解讀其主要內容,讓同學理解軍事改革真正使得紅軍有別于舊軍隊,為工農武裝割據的實踐提供軍事保障的重要意義。 結合地圖概述長征前國內已出現大量革命根據地,展示各地革命根據地的建設成果。結合當時的歌謠等內容講述土地革命對根據地建設的重要意義。 教師:在給王稼祥同志講完了中國的革命歷程后,我想對于在蘇聯飽讀革命書籍的他最關心的問題莫過于,為什么中國選擇了一條與蘇俄截然相反的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請小組討論進行回答。 大家提了很多很有道理的方面,比如農村人口龐大、軍閥割據等。我們來看看毛澤東是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的。(展示材料)在此之外,我們還不能忽略的就是毛澤東個人的努力,在此期間,毛澤東寫成了大量有關中國革命道路的文章,為工農武裝割據道路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教師:這一部分的內容較多,我們借助時間軸進行復習。(與學生互動)這個過程,也是工農武裝割據道路不斷發展的過程,其最大的意義,在于讓馬列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也啟示我們只有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才可能取得成功。 教師過渡:而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也隨著王稼祥與毛澤東來往日益密切,逐漸被王稼祥所接受,他逐漸放棄自己在蘇聯接受的教條知識,認為毛澤東的道理“是那樣的具有說服力”而毛澤東也評價王稼祥“教條主義中第一個站出來支持我的人”,兩人的關系也日益密切。然而好景不長,同樣由莫斯科來到根據地,有著共產國際支持的王明博古等人逐漸將毛澤東孤立起來,不認同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毛澤東被排擠出了權力核心,盡管王稼祥在這一時期站在毛澤東一邊,卻也無濟于事。而就在此時,王稼祥在戰斗中遭遇重傷,這一對老友與中國革命的命運走向了未知,我們也將由此進入最后一個部分“紅軍長征”,看看青年王稼祥做出的第三次選擇。 聆聽歷史情節,將自身置于歷史情境中進行學習 結合油畫、地圖等內容對革命歷程進行,記憶關鍵知識點 進行小組討論,嘗試從幾個方面回憶此時期中國社會基礎 通過王稼祥回國,讓課堂視野隨著王稼祥回國而來到中國革命歷程上,完成過渡并未之后的教學內容做鋪墊。 通過問題與任務的設置,為知識點的學習設立目標。 在本部分內容的授課中,由于知識點較為零散,多以單個歷史事件的方式出現,學生容易出現記憶模糊等課堂狀況,加入油畫作為抓手有助于集中課堂注意力,同時,在講述根據地與軍事行動相關內容時候加入地圖,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革命過程。 在“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原因”相關知識點,利用王稼祥與毛澤東的談話設置小組討論問題,提高課堂參與度,也讓人物線索更加緊實借用毛澤東的“回答”引導學生從社會存在出發回答問題,滲透唯物史觀思想。 根據米勒的記憶理論,短期記憶只能保持七個左右的元素,此部分內容較多,應該在此處進行及時復習,強化課堂效果,盡量減少遺忘。三、紅軍長征與王稼祥的第三次選擇 過渡:王明博古二人不懂軍事,便利用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控制紅軍,這也為長征埋下了隱患。 教師:從內因,外因兩個方面分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并講述此時期由于傷勢較重,王稼祥在擔架上開始了長征。從王稼祥的視角來看,長征開始的第一場戰役湘江戰役損失巨大,通過地圖與材料展示此時紅軍指揮的水平難以保障革命進行,借王稼祥之口讓學生認識到,紅軍已經來到了生死攸關的境地,必須召開會議商討更換領導人,為遵義會議相關內容的教學進行情境上的鋪墊。 教師:從王稼祥的倡議講起,講述王稼祥的“第三次選擇”,并為學生播放《偉大的轉折》遵義會議片段。 概述遵義會議的內容,為同學講解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 教師:結合地圖,講述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等長征故事,這一段歷史由于平時相關文藝作品與初中歷史已多有提及,可以進行合理略講。 從毛澤東的話出發,講述長征的偉大意義,并結合王稼祥帶回共產國際指示引出“長征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并以長征精神作為全課正文部分的結尾。 觀看相關影視片段,記憶遵義會議相關知識點 回憶復習初中所學長征過程的內容,著重理解長征的歷史意義與長征精神 以王稼祥代表當時的紅軍官兵思考紅軍未來的方向,增強了課堂的歷史感。 從和教育心理學角度出發,此時課堂已經進行了三十分鐘左右,接近青少年的注意力極限,安排影視片段相當于給予了一小段緩沖時間。需要向學生說明的是,哪怕是《偉大的轉折》這種由省委宣傳部出面背書的影視作品,仍然包含有一定的藝術創作成分。 有助于學生感受長征的漫長與艱難,培養時空素養。以王稼祥在長征后的經歷引出結論,再一次強化人物線索課堂小結 通過樹狀圖的方式進行總結,并在總結的最后指出王稼祥的選擇正是時代的選擇,以此進行從個人到時代層面的升華,接續最后一頁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長征永遠在路上”的表述,從人物線索與課堂主題兩個層面收束全課 前后照應,升華本課主題,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意識,引發學生共鳴,讓學生從個人與時代的關系思考自己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應該選擇的人生方向教學反思本課主線采取的是人物線索教學,通過王稼祥的青年經歷串聯全課。本課時間跨度較大,歷史概念比較多,教學難度較大,因此在教學中,我多次嘗試變換教學方式,如材料探究,小組合作以及引入影視資源等,力求避免課程枯燥乏味。同時本課仍存在以下不足:1.使用了地方人物穿線,其難以直接推廣于其他地區的教學中;2.史料較多,即使有教師的引導,也會使部分學生有學習上的挑戰;3.因為考慮到課件中已有較多材料,未放置過多需在課上探究的材料在導學案中,可以考慮更高效地在課堂上利用導學案以提升授課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